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于娄江学院来说,雍熙十三年的秋季,实在是个幸运的时节。初秋临淄王才光顾过,两个月后,大汉天子、整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驾临视察了。
对于学院里一百多师生而言,则是惊喜交加,天下书院学校成百上千,天下闻名的就那八九家,被天子躬亲巡视过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而娄江学院这成立不久、不名一文,既没有当世大家坐镇,又没有名臣校友背书扬名,却迎来了真龙,这样的际遇,岂不是能羡煞全天下的书院与学校。
其中兴奋地几乎昏过去的,毫无疑问就是掌院王学新了,他何其幸也,竟然得以与皇帝陛下当面问对,咨之以教育学问。这样的机会,莫说睢阳书院的那些同门同行了,就是那些博学鸿儒、知名大家,又有几个具备呢?
当然了,视察的过程,并没有像王学新期待的那般,君臣对坐,品茗论道,他从容不迫地向皇帝阐述他的治学理念以及思想主张。
真实过程,平淡、乏味乃至枯燥,比起掌院学者,他更像是一名导游,领着皇帝一行人,在学院内的楼阁院堂间走了一圈,欣赏了一番娄江风光,看了看学院的教学环境。
几乎没有给王学新讲学论道的机会,而比起听王学新谈他的“私货”,对学院内的学生,刘旸表现得反而要更感兴趣些。还随意点了几名学生出来,询问他们的来历、学业自己志向,大汉天子仁慈亲和的形象算是在这一批娄江学院师生的心目中扎下了根。
在这所大汉帝国最创新、最具特色的学院待了足足三日,把上上下下、底底细细都了解透了,銮驾方才起行,渡过至和塘,前往上海。
銮驾缓缓行使在土路上,颠簸不已,起伏不定,晃得人极不舒服。即便富庶如江南,也不是所有道路都平坦开阔,当然,等上了官道之后,情况就好许多了,车马行人也明显频繁了。
车驾内,临淄王刘文济再度奉诏登车,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这个二儿子,刘旸开口了:“关于娄江学院,你究竟是作何考虑的?”
显然,皇帝是知道娄江学院底细的,而经过此番对其办学目的、教学理念的亲自视,刘旸那严肃的面庞上甚至露出了一抹慎重。
刘文济小心地瞥了皇父一眼,神情也跟着变得肃穆起来,斟酌少许,方才以一副谨慎的语气,道来:“臣此前在江海关供职时,感事务繁重,税法及税务核算人才稀缺,各级吏职,或许能力不足,或人员稀缺,大不利于海关之高效有序运转。
同时,各级衙署内部,也有类似情况。因此,臣方尝试着,于这三州市组织协调,办下这所学院,专门为三地官署培养一些吏干人员,以弥补吏才之不足......”
“你难道不知,朝廷正在着手裁撤各级官府冗员?”刘旸淡淡地质问道。
闻问,刘文济微微颔首,平静地说道:“臣以为,陛下裁撤冗员,是一项再正确不过的改革措施,就是苏州、秀州、上海三地,这两年裁撤的各级冗员,也在两百人上下。
但是,臣还认为,朝廷该当裁撤的,是那些尸位素餐、空食俸禄,抑或是才德劣下、作奸犯科者。
相反,对于一些真正有才,能做实事的职吏,朝廷还是该鼓励提拔。
而当下大汉官场通行的吏选,多由各级命官私人选拔任用。臣几番观察研究,方生了建一座吏政学院的念头。
由官府主导建立学校,派遣掌院、教授进行管理教育,专事培养官府缺少的吏政之才,臣不知此举利弊成败如何,但总是一项尝试......”
说到这儿,刘文济顿了下,又抬眼望着刘旸,沉声道:“另一方面,在具体公事俗务的解决处理上,十个饱读诗书、精研经史子集的大儒,也未必比一个通习法律、农书,熟悉民生人情,熟练运用算法数术的普通士子得力!”
而听刘文济讲到这儿,刘旸稍稍愣了下,然后忍不住开口了:“此言,过于武断,有失偏颇吧!”
刘文济道:“或有偏颇,却是臣在江南道这几年见识经历下来,最深切的感受!
各地官府衙司就像一艘艘船,想要稳定航行,除了需要朝廷命官的掌舵、操帆之外,还需要大量水手海员协助,方能乘风破浪。
数目庞大的各级职吏,乃是朝廷统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诸多政事、命令的传达者与执行者,对江山之巩固、国家之安定,具备重大作用......”
刘旸的眉头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思吟一会儿,抬眼看着刘文济,幽幽道:“自世祖时起,朝廷又何曾忽视过广大职吏的作用?朕好奇的是,你也是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学习圣人之言,不过听你的意思,在为政治民之事上,却不爱采用?
你这番话若是传出去了,被那些老儒士林批个‘离经叛道’都是轻的。
何况,朝廷居高位、掌重权的臣僚,也不乏饱览群书、学富五车之大儒,他们同样精明强干!”
闻言,刘文济当即拱手表示道:“古圣先贤之言,臣自不敢藐视,天下职吏数目数十倍于朝廷命官,人分良莠,才有高低,又岂是所有人都具备朝中高官贤臣那般的禀赋?
何况,先贤之经典教义,也未放弃,如娄江学院那百余学生,便人人都有启蒙基础。
臣犹记得少时世祖的一次教诲,言先贤圣哲总结的为政之道、治国之法、驭民之策,只能作为知道巩固朝廷统治、维系江山社稷的指导思想,而欲使整个国家平稳有序地运转发展,还需要一些具体的办法,一些具体的人。
臣也是最近这几年方逐渐意识到,世祖当年所言办法与人,指的或许就是大汉诸多制度规矩、法条律例,就是大汉数以万计的官吏群体。
再者,世祖不喜老儒,陛下也一向推崇法治,但大汉帝国依旧发展得如此繁荣昌盛。由此可见,国家之治理,还需着眼于实际,而不能一味务虚。
在选吏之事上,朝廷也该当予以重视......”
听完刘文济的侃侃而谈,刘旸不禁凝视着他,目光之中带着少许复杂之色,有一说一,这还是二儿子头一次向他阐述自己对治国、理政、驭民、用人之事上的理解认识。
“臣妄言!如有不妥,还请陛下恕罪!”注意到刘旸的目光,刘文济又道。
刘旸则摆摆手,嘴角挂上了点笑容,很是感慨地说道:“在此事上,你的见识,比朕要高多......”
刘文济哪里敢接这茬,略显紧张地表示道:“陛下之英明洞察,高瞻远睹,岂能是臣所能比拟的。”
刘旸轻轻摇头,道:“朕针对冗员、冗吏的裁减,哪怕清退一万名职吏,也只是扬汤止沸。裁人容易,建立一套培养、遴选吏职人才的制度与规则,却很困难。
而你推动娄江学院的建立,恰是在做此事。若能顺利推进,对整个大汉的吏才选拔、培养,都具备重大意义。
这甚至是一种变革,细思之,大汉有文武制举来选官,但对于职吏的任用,却没有一套清晰而完善的制度标砖,一切全凭各级官员眼光与好恶决定,这是值得忧虑的。
而你要做的,却是改变千百年来盛行之贯例,此事不易啊。眼下娄江学院还很小,局限于苏州、秀州、上海三地,学生也不多,甚至还没有看到成果,不是很惹人注意。
然而,一旦传扬出去,甚至意图推广开来,那么面临着重重阻力!
你可知为何?”
皇帝的这番话,让刘文济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甚至有几分凝重,他脑海中立刻回想起这两年江南道各地官府在裁汰冗吏上不顺,各类迟滞障碍,种种连篇怪话。
仔细思考之后,刘文济望向刘旸,沉声道:“此举若成,会逐渐侵害各地官员,尤其是各级官长在吏职任用管理上的权力。”
对于这个答案,刘旸不置可否,而是往后一靠,把自己摆成一个慵懒的姿势,然后轻声道:“先看看娄江学院的效果如何吧,恰如你所言,总是值得尝试一番!”
“是!”这算是从皇帝这边得到认可,刘文济心中微喜,郑重地表态道。
“你退下吧!”刘旸冲刘文济挥了挥手,闭上了眼睛,一副疲惫的模样。
“臣告退!”
等刘文济离开车驾之后,刘旸方睁开眼睛,一双老眼中浮现出犹疑不定的色彩,但最终,还是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
雍熙十三年秋九月,皇帝刘旸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市,这座闻名已久,正在快速发展的大汉最特殊的滨海城市。
銮驾抵至当天,整个上海市都沸腾了,即便前有行营以及自道司以下各级官府的明令,不需迎驾,让士民百姓安居其家、乐其业,但还是有十多万上海百姓,聚集到一会儿,热烈欢迎圣驾到来。
当銮驾缓缓驶向上海市中心的办公区时,道路两边,密密麻麻,跪倒了一大片。
这一回,王玄真很坦然地向皇帝表示,真没有组织安排,一切都凭士民自愿,官府官兵只是进行场面控制、秩序维护。
对此,刘旸只能感动于上海士民的“质朴”与热情了......
对于娄江学院来说,雍熙十三年的秋季,实在是个幸运的时节。初秋临淄王才光顾过,两个月后,大汉天子、整个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驾临视察了。
对于学院里一百多师生而言,则是惊喜交加,天下书院学校成百上千,天下闻名的就那八九家,被天子躬亲巡视过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而娄江学院这成立不久、不名一文,既没有当世大家坐镇,又没有名臣校友背书扬名,却迎来了真龙,这样的际遇,岂不是能羡煞全天下的书院与学校。
其中兴奋地几乎昏过去的,毫无疑问就是掌院王学新了,他何其幸也,竟然得以与皇帝陛下当面问对,咨之以教育学问。这样的机会,莫说睢阳书院的那些同门同行了,就是那些博学鸿儒、知名大家,又有几个具备呢?
当然了,视察的过程,并没有像王学新期待的那般,君臣对坐,品茗论道,他从容不迫地向皇帝阐述他的治学理念以及思想主张。
真实过程,平淡、乏味乃至枯燥,比起掌院学者,他更像是一名导游,领着皇帝一行人,在学院内的楼阁院堂间走了一圈,欣赏了一番娄江风光,看了看学院的教学环境。
几乎没有给王学新讲学论道的机会,而比起听王学新谈他的“私货”,对学院内的学生,刘旸表现得反而要更感兴趣些。还随意点了几名学生出来,询问他们的来历、学业自己志向,大汉天子仁慈亲和的形象算是在这一批娄江学院师生的心目中扎下了根。
在这所大汉帝国最创新、最具特色的学院待了足足三日,把上上下下、底底细细都了解透了,銮驾方才起行,渡过至和塘,前往上海。
銮驾缓缓行使在土路上,颠簸不已,起伏不定,晃得人极不舒服。即便富庶如江南,也不是所有道路都平坦开阔,当然,等上了官道之后,情况就好许多了,车马行人也明显频繁了。
车驾内,临淄王刘文济再度奉诏登车,仔细地端详了一会儿这个二儿子,刘旸开口了:“关于娄江学院,你究竟是作何考虑的?”
显然,皇帝是知道娄江学院底细的,而经过此番对其办学目的、教学理念的亲自视,刘旸那严肃的面庞上甚至露出了一抹慎重。
刘文济小心地瞥了皇父一眼,神情也跟着变得肃穆起来,斟酌少许,方才以一副谨慎的语气,道来:“臣此前在江海关供职时,感事务繁重,税法及税务核算人才稀缺,各级吏职,或许能力不足,或人员稀缺,大不利于海关之高效有序运转。
同时,各级衙署内部,也有类似情况。因此,臣方尝试着,于这三州市组织协调,办下这所学院,专门为三地官署培养一些吏干人员,以弥补吏才之不足......”
“你难道不知,朝廷正在着手裁撤各级官府冗员?”刘旸淡淡地质问道。
闻问,刘文济微微颔首,平静地说道:“臣以为,陛下裁撤冗员,是一项再正确不过的改革措施,就是苏州、秀州、上海三地,这两年裁撤的各级冗员,也在两百人上下。
但是,臣还认为,朝廷该当裁撤的,是那些尸位素餐、空食俸禄,抑或是才德劣下、作奸犯科者。
相反,对于一些真正有才,能做实事的职吏,朝廷还是该鼓励提拔。
而当下大汉官场通行的吏选,多由各级命官私人选拔任用。臣几番观察研究,方生了建一座吏政学院的念头。
由官府主导建立学校,派遣掌院、教授进行管理教育,专事培养官府缺少的吏政之才,臣不知此举利弊成败如何,但总是一项尝试......”
说到这儿,刘文济顿了下,又抬眼望着刘旸,沉声道:“另一方面,在具体公事俗务的解决处理上,十个饱读诗书、精研经史子集的大儒,也未必比一个通习法律、农书,熟悉民生人情,熟练运用算法数术的普通士子得力!”
而听刘文济讲到这儿,刘旸稍稍愣了下,然后忍不住开口了:“此言,过于武断,有失偏颇吧!”
刘文济道:“或有偏颇,却是臣在江南道这几年见识经历下来,最深切的感受!
各地官府衙司就像一艘艘船,想要稳定航行,除了需要朝廷命官的掌舵、操帆之外,还需要大量水手海员协助,方能乘风破浪。
数目庞大的各级职吏,乃是朝廷统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诸多政事、命令的传达者与执行者,对江山之巩固、国家之安定,具备重大作用......”
刘旸的眉头不由自主地拧了起来,思吟一会儿,抬眼看着刘文济,幽幽道:“自世祖时起,朝廷又何曾忽视过广大职吏的作用?朕好奇的是,你也是自幼熟读四书五经,学习圣人之言,不过听你的意思,在为政治民之事上,却不爱采用?
你这番话若是传出去了,被那些老儒士林批个‘离经叛道’都是轻的。
何况,朝廷居高位、掌重权的臣僚,也不乏饱览群书、学富五车之大儒,他们同样精明强干!”
闻言,刘文济当即拱手表示道:“古圣先贤之言,臣自不敢藐视,天下职吏数目数十倍于朝廷命官,人分良莠,才有高低,又岂是所有人都具备朝中高官贤臣那般的禀赋?
何况,先贤之经典教义,也未放弃,如娄江学院那百余学生,便人人都有启蒙基础。
臣犹记得少时世祖的一次教诲,言先贤圣哲总结的为政之道、治国之法、驭民之策,只能作为知道巩固朝廷统治、维系江山社稷的指导思想,而欲使整个国家平稳有序地运转发展,还需要一些具体的办法,一些具体的人。
臣也是最近这几年方逐渐意识到,世祖当年所言办法与人,指的或许就是大汉诸多制度规矩、法条律例,就是大汉数以万计的官吏群体。
再者,世祖不喜老儒,陛下也一向推崇法治,但大汉帝国依旧发展得如此繁荣昌盛。由此可见,国家之治理,还需着眼于实际,而不能一味务虚。
在选吏之事上,朝廷也该当予以重视......”
听完刘文济的侃侃而谈,刘旸不禁凝视着他,目光之中带着少许复杂之色,有一说一,这还是二儿子头一次向他阐述自己对治国、理政、驭民、用人之事上的理解认识。
“臣妄言!如有不妥,还请陛下恕罪!”注意到刘旸的目光,刘文济又道。
刘旸则摆摆手,嘴角挂上了点笑容,很是感慨地说道:“在此事上,你的见识,比朕要高多......”
刘文济哪里敢接这茬,略显紧张地表示道:“陛下之英明洞察,高瞻远睹,岂能是臣所能比拟的。”
刘旸轻轻摇头,道:“朕针对冗员、冗吏的裁减,哪怕清退一万名职吏,也只是扬汤止沸。裁人容易,建立一套培养、遴选吏职人才的制度与规则,却很困难。
而你推动娄江学院的建立,恰是在做此事。若能顺利推进,对整个大汉的吏才选拔、培养,都具备重大意义。
这甚至是一种变革,细思之,大汉有文武制举来选官,但对于职吏的任用,却没有一套清晰而完善的制度标砖,一切全凭各级官员眼光与好恶决定,这是值得忧虑的。
而你要做的,却是改变千百年来盛行之贯例,此事不易啊。眼下娄江学院还很小,局限于苏州、秀州、上海三地,学生也不多,甚至还没有看到成果,不是很惹人注意。
然而,一旦传扬出去,甚至意图推广开来,那么面临着重重阻力!
你可知为何?”
皇帝的这番话,让刘文济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甚至有几分凝重,他脑海中立刻回想起这两年江南道各地官府在裁汰冗吏上不顺,各类迟滞障碍,种种连篇怪话。
仔细思考之后,刘文济望向刘旸,沉声道:“此举若成,会逐渐侵害各地官员,尤其是各级官长在吏职任用管理上的权力。”
对于这个答案,刘旸不置可否,而是往后一靠,把自己摆成一个慵懒的姿势,然后轻声道:“先看看娄江学院的效果如何吧,恰如你所言,总是值得尝试一番!”
“是!”这算是从皇帝这边得到认可,刘文济心中微喜,郑重地表态道。
“你退下吧!”刘旸冲刘文济挥了挥手,闭上了眼睛,一副疲惫的模样。
“臣告退!”
等刘文济离开车驾之后,刘旸方睁开眼睛,一双老眼中浮现出犹疑不定的色彩,但最终,还是化为一声悠长的叹息。
雍熙十三年秋九月,皇帝刘旸生平第一次来到上海市,这座闻名已久,正在快速发展的大汉最特殊的滨海城市。
銮驾抵至当天,整个上海市都沸腾了,即便前有行营以及自道司以下各级官府的明令,不需迎驾,让士民百姓安居其家、乐其业,但还是有十多万上海百姓,聚集到一会儿,热烈欢迎圣驾到来。
当銮驾缓缓驶向上海市中心的办公区时,道路两边,密密麻麻,跪倒了一大片。
这一回,王玄真很坦然地向皇帝表示,真没有组织安排,一切都凭士民自愿,官府官兵只是进行场面控制、秩序维护。
对此,刘旸只能感动于上海士民的“质朴”与热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