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章 战车与排炮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张荣的天波营先遣部队大败金军、顺利占领济南府的捷报送抵天枢城之时,狄烈正在军工司木器组验收一批新的战斗装备。(无。,弹窗中,文,
此时出现在狄烈眼前的,是一辆辆造型说不出古怪的大车:车身长约丈二,宽五尺,高七尺,四面板壁,车顶平实,板壁上刷着防水桐油,光亮鉴人……这都很正常。但接下来就有些古怪了,车厢右侧多了一块活动的加厚板,板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丁”字型射击孔。而最为奇特的是,这车子是三个轮子,后面两个大轮固定,前面一个小轮可作四十五度转向。
在此之前,大宋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三个轮子的车辆,最初狄烈提出这个要求时,还真让工匠们吓一跳。不过在狄烈将后世的三轮摩的一些特征说出之后,这些大宋顶尖的工匠们也意动了,并且开始着手研制。
在狄烈救回的数千工匠中,铁匠、火作匠、甲器匠、弓矢鞍辔等各方面的工匠都很吃香,唯独木匠有些尴尬。倒不是木匠没用,实际上木匠的作用很大,不过多数体现在民用方面:什么盖房搭楼、筑城搭架、各种生活器具之类,都少不了木匠。而在军事方面,这些手艺一流的官坊木匠们,竟被指派去制做枪托。这种没挑战性的工作,实在令大匠们汗颜,而且按照技术含量拿薪饷的话,他们也是拿最低的。
所以狄烈的创意一出来,这些顶尖的大匠们立刻投入了巨大的研究热情,很快弄出合乎要求的转向轮。其实做一个简单的转向轮并不太难,只要在车内安一个人工转盘装制就可以了。还别说,多了一个转向轮后,工匠们发现,车辆的转弯极为方便,哪怕是在太行山拧得最麻花状的山道上行驶,也能比较灵活地让车辆转弯,众工匠们心下不由大为叹服。
而最具巧思的。还是车厢右侧的那块挡板,这块上去平平无奇、均匀分布着小孔的厚木挡板,绝不似表面所到的那样简单。其实比起转向车轮来,这才是最费心思的设计。这块挡板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挡板两则那四杆用精钢打制的承轴式折叠活动支架。有了四杆承轴式折叠活动支架。厚木挡板可以全方位移动。遮挡在车辆的任何一个位置,而不仅仅局限于一隅。
嗯,这就是狄烈根据记忆资料,再加上后世一些机械元素。弄出来的一个大杂烩战车。而它的原型,就是——偏厢车。
偏厢车出现在明朝,因威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以火器加偏厢车的战术,屡屡大败寇边的蒙古鞑子而声名大燥。在这之后。又有俞大猷的正厢车、孙承宗战车营,这使得明朝的火器战车组合,对后世影响很大。
狄烈知道偏厢车,也知道火枪配合战车使用,威力与战果可不止上升一个台阶那么简单,那是一种足以改变战争模式的战略级战术。以前之所以没弄出来,那是因为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一直窝在太行这山沟里。这样的山地地形。并不适宜使用战车,远不如使用步兵更灵活有效。而现在不同了,他的目光已投向了太行山外,那表里山河,或许会有战车大放光彩的一刻……
狄烈虽然知道偏厢车。但没见过实物,只将在络上见过的一些、也不知靠不靠谱的简易图形,凭记忆描绘出来,将这半点谈不上专业的粗糙构图交给工匠们后。狄烈就当甩手掌柜了。至于怎么样将这简单的二维图象,变成实实在在的三维实物。那就是这些大匠们考虑的事了。这就如同后世那些电子产品的公司老总一样,我只给出一个点子及方向,还有预期效果,至于如何把构想变为产品,这就是你们技术人员的事了,你还能指望老总亲自挽袖上阵?
好在偏厢车技术并不算超时代,说白了,如果在宋朝就出现如明朝军队那样大量装备火枪的情况,象偏厢车这样没什么技术难度的车辆早就造出来了。毕竟在整个中国历史的科技发展史上,宋朝可谓是最辉煌鼎盛的时刻,所谓的四大发明,就有三种出现在宋朝,由此可见一斑。单纯就科技而言,明朝与宋朝相比,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狄烈手中有着这个时代最好的技术人员,又制定了良好的工作竞争机制,再加上他偶尔冒出的一些超时代的好创意,复制或者说是提前造出偏厢车,毫无悬念。不过,严格说来,这糅合了古今理念的而形成的实物战车,已经不是单纯的偏厢车了。
首先体现在车轮上,偏厢车基本上是两轮的,两轮车在畜力牵引下,行军没有什么问题,但停止作战就挺麻烦。得要先将牲畜赶到一边,以免受惊影响作战,然后为了保证车辆的平衡,还得在车辆前后部支木架。这种在作战时出现的大量无用功,对特种兵出身、非常讲究作战效率的狄烈而言,是不可容忍的,所以必须让车辆保持自然平衡。
最初狄烈的想法是弄出四轮马车中国古代很少有四轮马车,不过北宋恰好就有,在《清明上河图》里边,出现过不少四轮车,但无前轮转向结构,不过四轮马车倒是平衡了,但转向上又出问题。这个时代四轮马车的制造工艺,都是将轮子固定在车厢两侧,根本无法转向。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转弯时要兜一个很大的圈子,这对未来战场的场地面积要求很高,如果是在山谷里,怕是要用人力来抬动转向了,这显然是不可行的。于是狄烈才想到用三轮车来代替两轮及四轮。
再一个,就是车体上的挡板。偏厢车之所以叫偏厢车,就是因为挡板的位置处在车体一侧,或左或右,是为偏厢。而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所使用的之所以叫正厢车,则是因为挡板在车体前方。狄烈的新式战车挡板却是全方位移动式的,可依据作战需要,将挡板移动到车体任何一面。那这该叫什么车?全面厢车?
戚继光的战车战术以防御为主,将挡板安置在车体右侧,遇敌时车辆围成一圈,可形成一个临时木墙城寨。远施火炮,近发火铳。那些既没攻城器具,也没有攻城手段的蒙古鞑子,除了干瞪眼,就只能是无可奈何。
俞大猷的战车战术则以进攻为主。他将挡板安放在车体前方。敌军来攻。则车头向外,围成战圈;敌军攻而无果,欲退却时,战车散开恢复车阵行列。然后齐头并进,步步紧逼,黏住敌人不放。由于挡板在车前,所以并不担心敌军突然杀回头。而敌军则是打又打不下,甩又甩不脱。痛苦的滋味可想而知。从某种程度上,俞大猷的正厢车战术,算是古典板的“牛皮糖战术”了。
狄烈的新式战车,既有偏厢车之强大防御,又有正厢车之强力攻击,可算是糅合二者之长。新式战车的自重为五百斤,以双马挽拽,可载五、六百斤的运力——事实上,如果不是畜力有限。以战车的空间,甚至还可以乘载士兵。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彻底丧失机动性,狄烈绝不会这么干。
狄烈相信。在有了火枪之后,再加上这古代版的装甲运输车的辅助,他的天诛军将会如虎添翼,在未来的战场上大放异彩。可以想像。如果再来一次奈何关之战,只要先安排一支战车队横亘在井陉道上。即便再碰到如上次撒离喝那般疯狂突围,也绝对可以牢牢守住,不放过一兵一卒,最终将之全歼。
就象当日奈何关之战一样,火枪配碉堡,绝对是敌军的噩梦。虽然没法将奈何关搬到平原战场,但有了这个活动的“碉堡”,未来战场之上,岂不是处处都可当做简化版的奈何关?
狄烈既然造出了这种功能比之偏厢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新式战车,自然也不会忽略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偏厢车战术还是正厢车战术,决定性因素,都是火器。用戚继光的话来说,战车“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而俞大散也指出“车必藉火器以败贼,火器必藉车以拒马,二器之用实相须也。”而这二位大能所说的火器,除了火枪之外,火炮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火枪加火炮加车阵堡垒,实现远攻近打高防御,这才是偏正厢车战术的精髓。
狄烈手中准“褐贝丝”火枪的威力,远远大于威、俞等人所装备的火绳枪或鸟统。无论是射速、射程及精准度,明中、末期的火铳,都不可能与十八世纪末期,前装滑膛枪的顶峰“褐贝丝”相提并论——尽管狄烈的仿“褐贝丝”,限于技术与制造工具,在各项参数上,与原枪有一定的差距,但也远远超过那些原始火绳枪与初级燧发枪太多。
不过,再好的火枪,毕竟也只是前装滑膛枪,射速与射程,是一道难以消弥的缺陷。一旦敌军峰涌而至,单发慢射火枪的威力,还是稍嫌不足。狄烈也想要火炮,但是他心知肚明,在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积累下,要大宋的工匠们凭空摸索、研制出成熟的火炮,绝非朝夕之功,没有三、五年的研究及无数次试验与失败,别想有成果。而有这么长的时间,自己或许已经打到某个国家的首都城下了……
成熟的火炮拿不出来,那么能不能研制出类似火炮的替代物呢?
正当狄烈想得脑仁生疼的时候,陈规却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
就在狄烈正要从平定军赶回天枢城检验新战车的前一天,知平定军州事陈规,邀请他到府上了一个模型:这是一具用八根铁管绑扎在一起的多管形喷筒,内塞火药铅丸,其上有个引火口,从每个引火口导出一根引索,绞成一股。一经点燃,八根铁管先后喷出一股浓烟火焰,铅丸射出,将二十步外的木制标靶打得直晃荡。
射击过后,其中一根铁管的管壁还被火药爆炸形成的瞬间气压给撑爆了。
陈规用粗布防护着手掌,小心拾起滚烫的铁管,不无遗憾地道:“可惜啊,我这个知州也没办法弄到镔铁,只弄来些熟铁,每次测试,总有几根管子爆裂……”
而这时狄烈完全没在意陈规的抱怨,他只想给自己的脑袋瓜子敲一记,真是笨啊!这段时间一直纠结着火炮的替代物,不就在眼前吗!
其实陈规这个发明很简单,就是他在观了火枪兵的训练后得到的启发,火枪兵一枪枪发射,未免有些慢了,如果将七、八支枪合并到一起呢?
按大宋制度,知某州军州事,主管一州的军政,可谓是军政一把抓。不过天枢城的规矩显然不是这样,文官管民政,武将管武备,各司其职。整个天枢城能够军政一把抓的,只有狄烈一人。所以,纵以陈规一州之尊,也弄不来标配的火药与百炼成钢的镔铁,只能以普通的熟铁与大量的爆竹火药做试验,否则,以这八根铁管那足以塞入鸡蛋的大口径,也不至于只及二十步远,连靶子都没击穿。
陈规的发明虽然简单,但就因为太过简单,狄烈反而没想到。他的脑袋里塞了太多来自后世的先进信息,火炮又是一种高科技的结晶,结果钻了牛角尖,反而不如陈规这种没有太多超现实想法,只是一心简简单单将武器提升一个等级的心态好使。
陈规这个简单的发明,一下打开了狄烈记忆中的死角,他想起明朝的大连珠炮,还有西方十三世纪就出现的风琴炮差不多都是同样原理,都是多管火统,发射散弹。在二、三十步的近距离内,连环发射,所形成的扇形弹幕,几乎能将射程内的所有生物打成筛子。
“就是它了!”狄烈兴奋地以拳击掌心,同时飞快的补充,“发射管再增加两排,即上中下三排,横六纵四,共二十四管;每管口径加大三分之一,发射散弹,射程最好达到三十步以上。这就要在气密性与火药量上下功夫……嗯,就叫……就叫做排炮吧。”
其实狄烈想顺嘴叫火箭炮的,在他来,这东西无论外型还是原理,都与后世的多管火箭炮很相似。好在他还有自知之明,这种初级火炮,其实也就相当于大型化的火枪,在技术上没什么难度,但与后世火箭炮根本没有可比性,还是别糟蹋这名称了。
正如狄烈所料,当他回到天枢城后,将排炮的构想一说,周德旺与鲁大成都表示没有大的技术难题,制造出来完全没问题。
狄烈视察完火器组后,就直奔木器组,验新战车。完这新战车后,狄烈敲着那厚达五分的挡板,嘴里无意识念叨着“火箭、火箭”,蓦然想到什么,扭头问匠头道:“这挡板挡箭矢是没问题了,但若是火箭呢?”
匠头愣住,半晌无言以对。
狄烈恼火喝道:“你以为敌人与你们一样蠢吗?挡板全部蒙上铁板,厚度最少达一分,挡板木质厚度削减两分……不,削减三分,以抵消铁板的重量……”
“禀报城主……”
“何事?”狄烈拧着眉头,转向门外。
“凌参谋请城主速速回议事厅,有要事汇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当张荣的天波营先遣部队大败金军、顺利占领济南府的捷报送抵天枢城之时,狄烈正在军工司木器组验收一批新的战斗装备。(无。,弹窗中,文,
此时出现在狄烈眼前的,是一辆辆造型说不出古怪的大车:车身长约丈二,宽五尺,高七尺,四面板壁,车顶平实,板壁上刷着防水桐油,光亮鉴人……这都很正常。但接下来就有些古怪了,车厢右侧多了一块活动的加厚板,板上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丁”字型射击孔。而最为奇特的是,这车子是三个轮子,后面两个大轮固定,前面一个小轮可作四十五度转向。
在此之前,大宋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三个轮子的车辆,最初狄烈提出这个要求时,还真让工匠们吓一跳。不过在狄烈将后世的三轮摩的一些特征说出之后,这些大宋顶尖的工匠们也意动了,并且开始着手研制。
在狄烈救回的数千工匠中,铁匠、火作匠、甲器匠、弓矢鞍辔等各方面的工匠都很吃香,唯独木匠有些尴尬。倒不是木匠没用,实际上木匠的作用很大,不过多数体现在民用方面:什么盖房搭楼、筑城搭架、各种生活器具之类,都少不了木匠。而在军事方面,这些手艺一流的官坊木匠们,竟被指派去制做枪托。这种没挑战性的工作,实在令大匠们汗颜,而且按照技术含量拿薪饷的话,他们也是拿最低的。
所以狄烈的创意一出来,这些顶尖的大匠们立刻投入了巨大的研究热情,很快弄出合乎要求的转向轮。其实做一个简单的转向轮并不太难,只要在车内安一个人工转盘装制就可以了。还别说,多了一个转向轮后,工匠们发现,车辆的转弯极为方便,哪怕是在太行山拧得最麻花状的山道上行驶,也能比较灵活地让车辆转弯,众工匠们心下不由大为叹服。
而最具巧思的。还是车厢右侧的那块挡板,这块上去平平无奇、均匀分布着小孔的厚木挡板,绝不似表面所到的那样简单。其实比起转向车轮来,这才是最费心思的设计。这块挡板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挡板两则那四杆用精钢打制的承轴式折叠活动支架。有了四杆承轴式折叠活动支架。厚木挡板可以全方位移动。遮挡在车辆的任何一个位置,而不仅仅局限于一隅。
嗯,这就是狄烈根据记忆资料,再加上后世一些机械元素。弄出来的一个大杂烩战车。而它的原型,就是——偏厢车。
偏厢车出现在明朝,因威继光任蓟镇总兵官时,以火器加偏厢车的战术,屡屡大败寇边的蒙古鞑子而声名大燥。在这之后。又有俞大猷的正厢车、孙承宗战车营,这使得明朝的火器战车组合,对后世影响很大。
狄烈知道偏厢车,也知道火枪配合战车使用,威力与战果可不止上升一个台阶那么简单,那是一种足以改变战争模式的战略级战术。以前之所以没弄出来,那是因为韬光养晦,收敛锋芒,一直窝在太行这山沟里。这样的山地地形。并不适宜使用战车,远不如使用步兵更灵活有效。而现在不同了,他的目光已投向了太行山外,那表里山河,或许会有战车大放光彩的一刻……
狄烈虽然知道偏厢车。但没见过实物,只将在络上见过的一些、也不知靠不靠谱的简易图形,凭记忆描绘出来,将这半点谈不上专业的粗糙构图交给工匠们后。狄烈就当甩手掌柜了。至于怎么样将这简单的二维图象,变成实实在在的三维实物。那就是这些大匠们考虑的事了。这就如同后世那些电子产品的公司老总一样,我只给出一个点子及方向,还有预期效果,至于如何把构想变为产品,这就是你们技术人员的事了,你还能指望老总亲自挽袖上阵?
好在偏厢车技术并不算超时代,说白了,如果在宋朝就出现如明朝军队那样大量装备火枪的情况,象偏厢车这样没什么技术难度的车辆早就造出来了。毕竟在整个中国历史的科技发展史上,宋朝可谓是最辉煌鼎盛的时刻,所谓的四大发明,就有三种出现在宋朝,由此可见一斑。单纯就科技而言,明朝与宋朝相比,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
狄烈手中有着这个时代最好的技术人员,又制定了良好的工作竞争机制,再加上他偶尔冒出的一些超时代的好创意,复制或者说是提前造出偏厢车,毫无悬念。不过,严格说来,这糅合了古今理念的而形成的实物战车,已经不是单纯的偏厢车了。
首先体现在车轮上,偏厢车基本上是两轮的,两轮车在畜力牵引下,行军没有什么问题,但停止作战就挺麻烦。得要先将牲畜赶到一边,以免受惊影响作战,然后为了保证车辆的平衡,还得在车辆前后部支木架。这种在作战时出现的大量无用功,对特种兵出身、非常讲究作战效率的狄烈而言,是不可容忍的,所以必须让车辆保持自然平衡。
最初狄烈的想法是弄出四轮马车中国古代很少有四轮马车,不过北宋恰好就有,在《清明上河图》里边,出现过不少四轮车,但无前轮转向结构,不过四轮马车倒是平衡了,但转向上又出问题。这个时代四轮马车的制造工艺,都是将轮子固定在车厢两侧,根本无法转向。这样的结果,就是在转弯时要兜一个很大的圈子,这对未来战场的场地面积要求很高,如果是在山谷里,怕是要用人力来抬动转向了,这显然是不可行的。于是狄烈才想到用三轮车来代替两轮及四轮。
再一个,就是车体上的挡板。偏厢车之所以叫偏厢车,就是因为挡板的位置处在车体一侧,或左或右,是为偏厢。而另一位抗倭名将俞大猷所使用的之所以叫正厢车,则是因为挡板在车体前方。狄烈的新式战车挡板却是全方位移动式的,可依据作战需要,将挡板移动到车体任何一面。那这该叫什么车?全面厢车?
戚继光的战车战术以防御为主,将挡板安置在车体右侧,遇敌时车辆围成一圈,可形成一个临时木墙城寨。远施火炮,近发火铳。那些既没攻城器具,也没有攻城手段的蒙古鞑子,除了干瞪眼,就只能是无可奈何。
俞大猷的战车战术则以进攻为主。他将挡板安放在车体前方。敌军来攻。则车头向外,围成战圈;敌军攻而无果,欲退却时,战车散开恢复车阵行列。然后齐头并进,步步紧逼,黏住敌人不放。由于挡板在车前,所以并不担心敌军突然杀回头。而敌军则是打又打不下,甩又甩不脱。痛苦的滋味可想而知。从某种程度上,俞大猷的正厢车战术,算是古典板的“牛皮糖战术”了。
狄烈的新式战车,既有偏厢车之强大防御,又有正厢车之强力攻击,可算是糅合二者之长。新式战车的自重为五百斤,以双马挽拽,可载五、六百斤的运力——事实上,如果不是畜力有限。以战车的空间,甚至还可以乘载士兵。当然,这样的结果,就是彻底丧失机动性,狄烈绝不会这么干。
狄烈相信。在有了火枪之后,再加上这古代版的装甲运输车的辅助,他的天诛军将会如虎添翼,在未来的战场上大放异彩。可以想像。如果再来一次奈何关之战,只要先安排一支战车队横亘在井陉道上。即便再碰到如上次撒离喝那般疯狂突围,也绝对可以牢牢守住,不放过一兵一卒,最终将之全歼。
就象当日奈何关之战一样,火枪配碉堡,绝对是敌军的噩梦。虽然没法将奈何关搬到平原战场,但有了这个活动的“碉堡”,未来战场之上,岂不是处处都可当做简化版的奈何关?
狄烈既然造出了这种功能比之偏厢车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新式战车,自然也不会忽略最重要的一点,无论是偏厢车战术还是正厢车战术,决定性因素,都是火器。用戚继光的话来说,战车“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而俞大散也指出“车必藉火器以败贼,火器必藉车以拒马,二器之用实相须也。”而这二位大能所说的火器,除了火枪之外,火炮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火枪加火炮加车阵堡垒,实现远攻近打高防御,这才是偏正厢车战术的精髓。
狄烈手中准“褐贝丝”火枪的威力,远远大于威、俞等人所装备的火绳枪或鸟统。无论是射速、射程及精准度,明中、末期的火铳,都不可能与十八世纪末期,前装滑膛枪的顶峰“褐贝丝”相提并论——尽管狄烈的仿“褐贝丝”,限于技术与制造工具,在各项参数上,与原枪有一定的差距,但也远远超过那些原始火绳枪与初级燧发枪太多。
不过,再好的火枪,毕竟也只是前装滑膛枪,射速与射程,是一道难以消弥的缺陷。一旦敌军峰涌而至,单发慢射火枪的威力,还是稍嫌不足。狄烈也想要火炮,但是他心知肚明,在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积累下,要大宋的工匠们凭空摸索、研制出成熟的火炮,绝非朝夕之功,没有三、五年的研究及无数次试验与失败,别想有成果。而有这么长的时间,自己或许已经打到某个国家的首都城下了……
成熟的火炮拿不出来,那么能不能研制出类似火炮的替代物呢?
正当狄烈想得脑仁生疼的时候,陈规却给了他一个意外的惊喜。
就在狄烈正要从平定军赶回天枢城检验新战车的前一天,知平定军州事陈规,邀请他到府上了一个模型:这是一具用八根铁管绑扎在一起的多管形喷筒,内塞火药铅丸,其上有个引火口,从每个引火口导出一根引索,绞成一股。一经点燃,八根铁管先后喷出一股浓烟火焰,铅丸射出,将二十步外的木制标靶打得直晃荡。
射击过后,其中一根铁管的管壁还被火药爆炸形成的瞬间气压给撑爆了。
陈规用粗布防护着手掌,小心拾起滚烫的铁管,不无遗憾地道:“可惜啊,我这个知州也没办法弄到镔铁,只弄来些熟铁,每次测试,总有几根管子爆裂……”
而这时狄烈完全没在意陈规的抱怨,他只想给自己的脑袋瓜子敲一记,真是笨啊!这段时间一直纠结着火炮的替代物,不就在眼前吗!
其实陈规这个发明很简单,就是他在观了火枪兵的训练后得到的启发,火枪兵一枪枪发射,未免有些慢了,如果将七、八支枪合并到一起呢?
按大宋制度,知某州军州事,主管一州的军政,可谓是军政一把抓。不过天枢城的规矩显然不是这样,文官管民政,武将管武备,各司其职。整个天枢城能够军政一把抓的,只有狄烈一人。所以,纵以陈规一州之尊,也弄不来标配的火药与百炼成钢的镔铁,只能以普通的熟铁与大量的爆竹火药做试验,否则,以这八根铁管那足以塞入鸡蛋的大口径,也不至于只及二十步远,连靶子都没击穿。
陈规的发明虽然简单,但就因为太过简单,狄烈反而没想到。他的脑袋里塞了太多来自后世的先进信息,火炮又是一种高科技的结晶,结果钻了牛角尖,反而不如陈规这种没有太多超现实想法,只是一心简简单单将武器提升一个等级的心态好使。
陈规这个简单的发明,一下打开了狄烈记忆中的死角,他想起明朝的大连珠炮,还有西方十三世纪就出现的风琴炮差不多都是同样原理,都是多管火统,发射散弹。在二、三十步的近距离内,连环发射,所形成的扇形弹幕,几乎能将射程内的所有生物打成筛子。
“就是它了!”狄烈兴奋地以拳击掌心,同时飞快的补充,“发射管再增加两排,即上中下三排,横六纵四,共二十四管;每管口径加大三分之一,发射散弹,射程最好达到三十步以上。这就要在气密性与火药量上下功夫……嗯,就叫……就叫做排炮吧。”
其实狄烈想顺嘴叫火箭炮的,在他来,这东西无论外型还是原理,都与后世的多管火箭炮很相似。好在他还有自知之明,这种初级火炮,其实也就相当于大型化的火枪,在技术上没什么难度,但与后世火箭炮根本没有可比性,还是别糟蹋这名称了。
正如狄烈所料,当他回到天枢城后,将排炮的构想一说,周德旺与鲁大成都表示没有大的技术难题,制造出来完全没问题。
狄烈视察完火器组后,就直奔木器组,验新战车。完这新战车后,狄烈敲着那厚达五分的挡板,嘴里无意识念叨着“火箭、火箭”,蓦然想到什么,扭头问匠头道:“这挡板挡箭矢是没问题了,但若是火箭呢?”
匠头愣住,半晌无言以对。
狄烈恼火喝道:“你以为敌人与你们一样蠢吗?挡板全部蒙上铁板,厚度最少达一分,挡板木质厚度削减两分……不,削减三分,以抵消铁板的重量……”
“禀报城主……”
“何事?”狄烈拧着眉头,转向门外。
“凌参谋请城主速速回议事厅,有要事汇报。”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