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五章转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秦裴突然病逝,他留下的都督职位却需要人继承。
虽然如今吴国正在大力培养新人,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年轻将领不管是资历威望,还是统兵能力都还有些欠缺,至少目前那些年轻将领之中尚未有让杨渥感到放心的。
所以多番考虑后,杨渥最后还是决定任用老将。
不过在诸多老将中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今随着许多老将一一病逝,目前还身体还健朗,年纪又不算大的将领里面,主要就是李德成、吕师造、米志诚、王安等少数将领。
这其中最让杨渥看好的就是李德成和米志诚两人,不过相比于性格太过沉稳,统兵又没有丝毫特色的李德成,反而是米志诚在上次江陵之战的表现让杨渥眼前一亮。
再加上正好米志诚原本就在秦裴那一军中担任都指挥使,所以最终杨渥还是决定让他来接替秦裴的都督职位。
相比于秦裴的都督职务人选很快就选定了,刘威和陶雅二人之前空出来的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这两个重要职务的人选反而不是那么好确定。
毕竟那些朝中重要职位的用人上,不仅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实际能力,有时候还不得不考虑各个派系之间的平衡。
如今的六部和内阁三个大学士里面,主要还是那些勋旧老臣,或者杨渥的亲信,走科举之路入仕的官员目前在朝中还没有什么根基,距离正式他们登上朝堂显然还有一段时间。
毕竟即便是第一届科举的众多进士中,如今级别最高的也不过是担任一方刺史,连担任巡抚的都没有,想要直接跨过巡抚这一级别,入主中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继续任用勋旧老臣,这就是杨渥目前的决定,正好也能继续安抚那些勋旧,维护内部的团结。
最后,杨渥决定将江西巡抚李遇升迁为兵部尚书,因为此人当年也是武将出生,曾经亲自带兵打仗,对于军务有一定的了解。
至于吏部尚书的职位,杨渥最后却是决定由福建巡抚徐温升任。
徐温当初让杨渥深深忌惮,甚至因为挑不出他的过错,最后杨渥只好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将其调离广陵。
在那个时候,因为淮南尚未实行军政分离,而苏州又是一座极为繁华的城池,所以杨渥将那时候还不受重用的徐温调去担任苏州刺史,众人都觉得那是杨渥在培养亲信,又有谁知道杨渥心中的无奈呢?
不过如今转眼十年时间过去,到了现在杨渥自然不可能再对徐温感到忌惮。
徐温为什么能够把持朝政?说白了,无非就是因为杨行密死后,杨渥的威望不足以服众,加上又有张灏这个靶子被竖在前面,所有弑君的罪名都被推脱给了张灏,而徐温则玩起了挟“杨氏”以令“诸侯”的把戏。
各地刺史就如同一个个诸侯,在徐温保证他们的利益,并且继续尊奉杨氏的情况下,再加上大家不想淮南出现内乱,免得被外敌所趁,更不想首先出头,免得遭到徐温的打击,最后就在各方势力的平衡下,徐温才得以把持权利。
至于如今嘛,以杨渥的权威和如今吴国的权利结构,一个不掌兵权的吏部尚书,即便他是当年杨行密“三十六英雄”之一,那又有什么用处?想要像历史上那样把持吴国大权,那还不如指望杨渥直接将王位传给他。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吴军与梁军之间的相持局势并没有发生改变,甚至这期间杨渥还抽时间回了一趟金陵,因为史夫人突然病了,他做儿子的自然要去探望一下,顺便处置朝中的一些大小事务。
等再次返回宿州的时候,时间就已经是三月底了。
而这个时候,这场因为争夺徐州而引发的大战也出现了重大转机。
四月初,晋王李存勖听说吴、梁双方大军在徐州相持近半年时间,正好晋国消灭燕国之后,腾出手来的李存勖有意再次南下,所以在休整了三个多月时间后,李存勖决定趁此机会出兵南下攻打梁国。
他选定的目标就是依旧被梁国控制的邢州、贝州等地,也就是紧靠赵国的那几个州。
毕竟这里地处华北,地势极为平坦,有利于骑兵的发挥,在这里交战显然对晋国有利。
一时间,晋国各地的驻军纷纷得到命令,开始向镇州集结,而赵国和北平国的军队同样开始集结,显然打算随晋军一起南下。
这么大规模的调动,很快就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梁国一方在得到晋军即将出动的消息后,顿时就不淡定了。
开封城中,皇宫之内,朱友贞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停的走来走去。
“从去年到现在,这都半年时间了,徐州一战迟迟没有一个结果,继续这样拖延下去有什么用?若是晋军大举来攻,难道我军真要准备两面交战不成?”朱友贞大声叱问着。
众臣心中不安,一个个额头上冒出细汗,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答话。
朱友贞接着道:“当初朕主张速战速决,早点结束徐州的战事,省的晋军趁火打劫,诸位却说吴军强势,不可轻易决战,要求先固守待变。如今两个多月时间过去,吴国那边倒是没有变出什么来,咱们梁国却相持不下去,这就是你们说的固守待变吗?”
朱友贞脸色阴郁,神色极为不满。
他虽然不懂军务,更不是什么英明神武的君王,但他也知道两面受敌的后果。
别说吴国和晋国都是单独就能与梁国比肩的大国,就算是岐国和蜀国这种相对弱小一些的国度,若是被他们联手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只怕梁国也难以抵挡。
别的不说,如今吴军与梁军对峙半年有余,战事迟迟不能取得进展,反而消耗了大量的钱粮,如今府库中的钱粮虽然尚充足,但若是再与晋军交战的话,只怕就有些难以做到供应充足了。
到时候难道指望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不成?
朱友贞再怎么傻他也不敢这么去做,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结束一方的战事,然后集中兵力去对付另一方,那样或许还有一丝取胜的机会。
而身处前方的魏博节度使杨师厚更是在前段时间就极为不满的发来文书,询问徐州之战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这也不能怪杨师厚心急,毕竟杨师厚再怎么能打,他也是一个人,不可能带着一支饿着肚子的军队去击败强大的晋军。
更何况,徐州那边还有三千人的骑兵精锐,那可是当初从魏博这边调过去的,若是没有这支骑兵的参战的话,到时候杨师厚就不得不面完全临缺乏骑兵的窘境。
不管是徐州那边迟迟没有结果的事实,还是晋国那边越来越逼近的威胁,都迫使朱友贞尽早结束徐州之战,好集中兵力和资源去对付晋军的威胁。
而敬翔等人到了此时也没有立场再坚持之前的拖延战术,无奈之下也只能坐看朱友贞下令派人去徐州督促决战。
倒是张汉杰、赵岩二人这时候担忧起来,反而主张不可贸然与吴军交战,不如先与吴军议和,等击退了晋军再做打算。
若是贸然与吴军交战,最终导致大败的话,虽然说从道理上推断吴国不会在现在就出兵北伐,免得让李存勖坐收渔利。
但若真有机会的话,谁知道杨渥能不能忍住机会不动手。
到时候万一吴军长驱直入,北方晋国又大举进攻,梁国就真的要面临亡国之威了。
经过张汉杰二人的劝阻,最终朱友贞决定,以全军为首要任务,若是没有破敌之机的话,就先设法将大军撤回来,等日后再做计较。
“中庸之策。”听了朱友贞的决定,敬翔在心中评价道。
可惜他虽然觉得朱友贞最后的决定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中庸之策,即便能解除这一次的危难,也难以解下一次的危难,但就目前来说,还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毕竟目前与吴军要么是战,要么是退,没有第三种选择。
若是战的话,一旦兵败,后果不堪设想;若是继续相持的话,等到晋军南下之后,就有可能引发全军崩盘,尤其是北方战事有可能兵败,到时候梁国就真的完了。
吴军或许没有立即北伐的打算,但晋军若是有机会南下,李存勖是绝不会放过机会的;到时候吴军见梁国已经顶不住,只怕也会立即北伐,以争夺地盘。
如此一来,就有可能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看似强大的梁国有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就彻底灭亡。
相比之下,全军战事撤退,虽然有可能被敌军趁机追击,但这却是目前最为适合的一个选择。
“或许应该设法与吴国请和?”敬翔心中想着:“如今燕国已经亡国,晋国在北方已经没了敌手,只怕年年都要南下入侵,总不能每次都南北两面受敌吧?嗯,或许可以劝说一下陛下了。”
秦裴突然病逝,他留下的都督职位却需要人继承。
虽然如今吴国正在大力培养新人,不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些年轻将领不管是资历威望,还是统兵能力都还有些欠缺,至少目前那些年轻将领之中尚未有让杨渥感到放心的。
所以多番考虑后,杨渥最后还是决定任用老将。
不过在诸多老将中要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如今随着许多老将一一病逝,目前还身体还健朗,年纪又不算大的将领里面,主要就是李德成、吕师造、米志诚、王安等少数将领。
这其中最让杨渥看好的就是李德成和米志诚两人,不过相比于性格太过沉稳,统兵又没有丝毫特色的李德成,反而是米志诚在上次江陵之战的表现让杨渥眼前一亮。
再加上正好米志诚原本就在秦裴那一军中担任都指挥使,所以最终杨渥还是决定让他来接替秦裴的都督职位。
相比于秦裴的都督职务人选很快就选定了,刘威和陶雅二人之前空出来的兵部尚书和吏部尚书这两个重要职务的人选反而不是那么好确定。
毕竟那些朝中重要职位的用人上,不仅需要考虑每个人的实际能力,有时候还不得不考虑各个派系之间的平衡。
如今的六部和内阁三个大学士里面,主要还是那些勋旧老臣,或者杨渥的亲信,走科举之路入仕的官员目前在朝中还没有什么根基,距离正式他们登上朝堂显然还有一段时间。
毕竟即便是第一届科举的众多进士中,如今级别最高的也不过是担任一方刺史,连担任巡抚的都没有,想要直接跨过巡抚这一级别,入主中枢,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继续任用勋旧老臣,这就是杨渥目前的决定,正好也能继续安抚那些勋旧,维护内部的团结。
最后,杨渥决定将江西巡抚李遇升迁为兵部尚书,因为此人当年也是武将出生,曾经亲自带兵打仗,对于军务有一定的了解。
至于吏部尚书的职位,杨渥最后却是决定由福建巡抚徐温升任。
徐温当初让杨渥深深忌惮,甚至因为挑不出他的过错,最后杨渥只好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将其调离广陵。
在那个时候,因为淮南尚未实行军政分离,而苏州又是一座极为繁华的城池,所以杨渥将那时候还不受重用的徐温调去担任苏州刺史,众人都觉得那是杨渥在培养亲信,又有谁知道杨渥心中的无奈呢?
不过如今转眼十年时间过去,到了现在杨渥自然不可能再对徐温感到忌惮。
徐温为什么能够把持朝政?说白了,无非就是因为杨行密死后,杨渥的威望不足以服众,加上又有张灏这个靶子被竖在前面,所有弑君的罪名都被推脱给了张灏,而徐温则玩起了挟“杨氏”以令“诸侯”的把戏。
各地刺史就如同一个个诸侯,在徐温保证他们的利益,并且继续尊奉杨氏的情况下,再加上大家不想淮南出现内乱,免得被外敌所趁,更不想首先出头,免得遭到徐温的打击,最后就在各方势力的平衡下,徐温才得以把持权利。
至于如今嘛,以杨渥的权威和如今吴国的权利结构,一个不掌兵权的吏部尚书,即便他是当年杨行密“三十六英雄”之一,那又有什么用处?想要像历史上那样把持吴国大权,那还不如指望杨渥直接将王位传给他。
接下来一段时间里,吴军与梁军之间的相持局势并没有发生改变,甚至这期间杨渥还抽时间回了一趟金陵,因为史夫人突然病了,他做儿子的自然要去探望一下,顺便处置朝中的一些大小事务。
等再次返回宿州的时候,时间就已经是三月底了。
而这个时候,这场因为争夺徐州而引发的大战也出现了重大转机。
四月初,晋王李存勖听说吴、梁双方大军在徐州相持近半年时间,正好晋国消灭燕国之后,腾出手来的李存勖有意再次南下,所以在休整了三个多月时间后,李存勖决定趁此机会出兵南下攻打梁国。
他选定的目标就是依旧被梁国控制的邢州、贝州等地,也就是紧靠赵国的那几个州。
毕竟这里地处华北,地势极为平坦,有利于骑兵的发挥,在这里交战显然对晋国有利。
一时间,晋国各地的驻军纷纷得到命令,开始向镇州集结,而赵国和北平国的军队同样开始集结,显然打算随晋军一起南下。
这么大规模的调动,很快就引起了各方的注意。
梁国一方在得到晋军即将出动的消息后,顿时就不淡定了。
开封城中,皇宫之内,朱友贞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一般,不停的走来走去。
“从去年到现在,这都半年时间了,徐州一战迟迟没有一个结果,继续这样拖延下去有什么用?若是晋军大举来攻,难道我军真要准备两面交战不成?”朱友贞大声叱问着。
众臣心中不安,一个个额头上冒出细汗,却没有一个人站出来答话。
朱友贞接着道:“当初朕主张速战速决,早点结束徐州的战事,省的晋军趁火打劫,诸位却说吴军强势,不可轻易决战,要求先固守待变。如今两个多月时间过去,吴国那边倒是没有变出什么来,咱们梁国却相持不下去,这就是你们说的固守待变吗?”
朱友贞脸色阴郁,神色极为不满。
他虽然不懂军务,更不是什么英明神武的君王,但他也知道两面受敌的后果。
别说吴国和晋国都是单独就能与梁国比肩的大国,就算是岐国和蜀国这种相对弱小一些的国度,若是被他们联手在南北两个方向同时进攻,只怕梁国也难以抵挡。
别的不说,如今吴军与梁军对峙半年有余,战事迟迟不能取得进展,反而消耗了大量的钱粮,如今府库中的钱粮虽然尚充足,但若是再与晋军交战的话,只怕就有些难以做到供应充足了。
到时候难道指望将士们饿着肚子去打仗不成?
朱友贞再怎么傻他也不敢这么去做,唯一的办法就是迅速结束一方的战事,然后集中兵力去对付另一方,那样或许还有一丝取胜的机会。
而身处前方的魏博节度使杨师厚更是在前段时间就极为不满的发来文书,询问徐州之战什么时候能够结束。
这也不能怪杨师厚心急,毕竟杨师厚再怎么能打,他也是一个人,不可能带着一支饿着肚子的军队去击败强大的晋军。
更何况,徐州那边还有三千人的骑兵精锐,那可是当初从魏博这边调过去的,若是没有这支骑兵的参战的话,到时候杨师厚就不得不面完全临缺乏骑兵的窘境。
不管是徐州那边迟迟没有结果的事实,还是晋国那边越来越逼近的威胁,都迫使朱友贞尽早结束徐州之战,好集中兵力和资源去对付晋军的威胁。
而敬翔等人到了此时也没有立场再坚持之前的拖延战术,无奈之下也只能坐看朱友贞下令派人去徐州督促决战。
倒是张汉杰、赵岩二人这时候担忧起来,反而主张不可贸然与吴军交战,不如先与吴军议和,等击退了晋军再做打算。
若是贸然与吴军交战,最终导致大败的话,虽然说从道理上推断吴国不会在现在就出兵北伐,免得让李存勖坐收渔利。
但若真有机会的话,谁知道杨渥能不能忍住机会不动手。
到时候万一吴军长驱直入,北方晋国又大举进攻,梁国就真的要面临亡国之威了。
经过张汉杰二人的劝阻,最终朱友贞决定,以全军为首要任务,若是没有破敌之机的话,就先设法将大军撤回来,等日后再做计较。
“中庸之策。”听了朱友贞的决定,敬翔在心中评价道。
可惜他虽然觉得朱友贞最后的决定只是治标不治本的中庸之策,即便能解除这一次的危难,也难以解下一次的危难,但就目前来说,还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毕竟目前与吴军要么是战,要么是退,没有第三种选择。
若是战的话,一旦兵败,后果不堪设想;若是继续相持的话,等到晋军南下之后,就有可能引发全军崩盘,尤其是北方战事有可能兵败,到时候梁国就真的完了。
吴军或许没有立即北伐的打算,但晋军若是有机会南下,李存勖是绝不会放过机会的;到时候吴军见梁国已经顶不住,只怕也会立即北伐,以争夺地盘。
如此一来,就有可能出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看似强大的梁国有可能在短短时间内就彻底灭亡。
相比之下,全军战事撤退,虽然有可能被敌军趁机追击,但这却是目前最为适合的一个选择。
“或许应该设法与吴国请和?”敬翔心中想着:“如今燕国已经亡国,晋国在北方已经没了敌手,只怕年年都要南下入侵,总不能每次都南北两面受敌吧?嗯,或许可以劝说一下陛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