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违天不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历史有时候相当荒诞,因为历史是由人所编织的,而其中每个人的眼界都极有限,每个人的**不尽相同,经纬交织,再加上很多偶尔因素的影响,遂使后世读史者茫然失措,莫知所以。于是最终就只得归咎于行事之人,或者某某人疯了,或者某某人智在中人以下其实胜者未必真的智谋过人,败者也往往并没有那么不堪。
即以成都朝堂上的政变论,即便参与其事,若非深入核心,并且多方求证,明了每一个细节,恐怕都是很难捋清其脉络的。便如千里之外的是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比旁人更多纸上政变的经验,对此便仍然一头雾水,几疑身在梦中。
想当初李严为吴懿谋划,就明确地指出过两点,说将军你只要把握住这两点,则大事必可成也。首先第一点,是要掌控住禁卫部队,则一旦事发,可以稳妥地控制住所有重臣,势力辐射,整个成都城都可稳固。
蜀汉禁军,原本掌握在两个人的手中,一是多年担任刘备“主骑”的赵云,二就是大舅子吴懿。为此,吴懿指示少府王谋上奏,说新近募得兵卒七千,屯扎雒县,当使重将抚循、训练适此任者,舍赵子龙而谁欤?关键那时候刘备病卧内廷,还等着刘封归来,托付大事呢,国政都由新任大将军关羽执掌,而关云长又实在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就此便放赵云外出。
禁军就此彻底落到了吴懿手中。等到刘备弥留之际,想到赵云,急命关羽召其还都,则诏书已经难出宫门啦。
李严指出的第二点,是要将关羽和他的亲卫部队分割开来。吴懿以退为进,奏请按前朝例,大将军开设幕府,以其兄弟主掌都城卫戍部队云长你既无兄弟,乃可命子关平、关兴也。关羽一开始欣然接受。可是才刚下朝,就碰上尚书费观,跟他说:“陛下尚在病中,而大将军急更城守。易之己子,有擅权私兵,以挟天子之意也。吴子远固爱大将军也,然大将军不当受。”
关羽读春秋大义读得脑袋有点儿僵化,当时就惊了。问说那怎么办?我应当立刻收回成命吗?费观摇摇头:“朝令夕改,必损大将军威望也。以观计之,可命旧部暂驻城外,独使二公子入城掌兵。将之熟兵,尚须时日,更一二月复命他将,乃可避讥也。”
费观字宾伯,江夏郡鄳县人,为刘璋之婿,亦李严好友。后史曾载:“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
关羽听信了费观所言,依计而行,就此把跟随他南征的部属全都安排在了城外,只有二子入城,担任城门校尉可是正如费观所说:“将之熟兵,尚须时日。”短时间内,关家根本就无法真正掌控住成都的城防。
刘备在遗诏中任命了六名辅政大臣,分别是关羽、张飞、吴懿、李严、射援和徐庶。其中射援本就属于东州派。又向来软弱,被吴、李一逼,很快便上了贼船;张飞尚在汉中,拿不稳的只有一个徐庶。所以刘备临终前召此五臣觐见。欲嘱后事,但那时候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只能指着才写好的遗诏流泪。随即一暝不起,吴皇后伏尸痛哭,关羽便取了遗诏,与其余四人出来。宣令群臣大殿集合。
这其间就产生了一个时间差,当下有宦者疾出,唤徐庶道:“皇后急召徐大夫觐见。”徐庶还挺纳闷儿,心说吴皇后有事儿不找他哥哥吴懿,干嘛找我啊?这是伤心迷糊了吧。赶紧返回寝殿,隔着帘子,就听吴皇后问:“陛下丧仪,当如何办耶?我是妇人,不识此礼,徐大夫教我……”絮絮叨叨地说了好半天,不放徐庶离开。徐元直好不容易才摆脱吴皇后,可是等赶到前殿的时候,已然尘埃落地,关云长横卧于血泊之中……
关键是元从派多掌军事,出镇地方,在朝堂上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所属文吏,这时候夏侯纂已死,孙乾也病入膏肓,光剩下一个简雍,早被吴懿支使去监马超军啦。结果朝堂乱起,本无元从派,东州派则多数站在李、吴一边,荆州派不见徐元直,六神无主就没人敢站出来支持关羽。
再说了,你就算想帮关羽,泰半文吏而已,对方刀子都抽出来了,就算冒死冲上去,又能济得甚事?
当然啦,其中还有一派的动向也不可小觑,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甚至是助纣为虐的作用,那就是巴蜀土著。此前自关中归来,杜琼、谯周等人便私下散布失败主义情绪,导致蜀吏普遍灰心失望,丧失了朝气。如今刘备一死,瞬间的惊骇、悲痛之下,更是谁都再生不出为国拼死的心思来了……
当然这一切,要到其后是勋入蜀,才通过多方调查,逐渐探明了事变的脉络,这时候他还并不清楚。一开始还怀疑是蜀人的诡计,但再一琢磨,曹真也验看过了,确实是张飞的首级难道为了诱敌而故意杀一大将吗?刘备须不是燕太子丹,张飞也非亡人樊於期可比……
刘备、关羽、张飞已死的消息估计是真的,只是其中细节,此刻尚不得而知罢啦。
再看群僚,先是震恐,既而也皆欣喜。曹操便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今当顺天命而伐蜀。若待刘备二子分出胜负,取之或难也。”
新任度部尚书司马朗奏道:“去岁刘备入关,郡县田亩俱遭践踏,旋陛下亲征拯难,关中敌我不下二十万众,仓廪食尽。今尚夏日,新谷未收,如何发兵而伐?陛下三思。”
曹操说不行,粮食不足就从别处起运,哪怕耗费再大,也得趁着这个大好时机把西蜀给打下来“此天资我,违天不祥也!”即问新任兵部尚书蒋济:“关中有兵几何?”
蒋济说原本聚拢在关中的兵马,因为粮秣不足,已经纷纷前往其它州郡就食,目前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可以动用的机动兵力大概三万。曹操又问:“凉州若何?荆州若何?”蒋济说凉州还可以动用两万众,若赍金珠以馈氐羌胡部,可能多拉两万骑出来;至于荆州,也包括刚拿下来的房陵郡。大概可以动用五万兵马。
曹操说足够了,当下眼珠略略一转,突然间注目是勋:“即以宏辅为大都督,总统雍、凉、荆三州兵马,克期伐蜀!”
是勋当场就傻了。心说你怎么想到派我去伐蜀?本来就是仓促发兵,这再命一员打仗二把刀的家伙为帅,成功几率就更小啦老曹你是病迷糊了吧,究竟在想些啥呢?
曹操既然点名是勋率军伐蜀,自然有他的考量在内,于是扳着手指头,逐一向群臣解释。
其一,这回是仓促发兵,总计不过十万兵马,还不到去年完善计划中的一半儿。此亦无可奈何之事。一来军分各处,难以快速调集,二来粮秣不足,无法支撑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因蜀中内乱,机不可失,故不得不趁隙而进也。
所以这次伐蜀,重点在于后勤统筹和各军行动之协调真正主力以向汉中的只有雍、凉之兵,荆州兵马虽多,起码第一阶段只能起到策应作用而这都乃是勋的长项。曹操说除非自己再度亲征,否则无论能力还是威望。是宏辅都是统帅的不二人选可就朕这模样,是真上不了战场啦。
其二,此战重在攻心,次乃攻城。蜀中内乱。刘氏二子争斗不休,倘若魏军压境后能够捐弃前嫌,一致对外,那咱们一点儿机会都没有。如何继续离间二者之间的关系,寻隙而入汉中,进取巴蜀。运筹帷幄比前线指挥更加重要就这点而言,是宏辅善察人心,能明大势,此秉赋就连护国曹子孝都难以望其项背啊。
第三,蜀中既然派系林立,互相倾轧,那么或可一举而击溃之,但其后欲图稳定局势,长久统治之,难度就比较大啦。所以要派一名精擅政务的重臣为帅,此亦非是勋不可也。
说完了注目是勋:“天下一而国家兴,在此一举,朕望甚厚,宏辅勿辞。”
群臣闻言,也皆颔首曹操这三条都说得有道理啊,而能够符合条件的,当朝只有二人,一是御史中丞贾诩贾文和,二就是太尉是勋是宏辅。但是贾诩的威望终究比是勋差得多了,也没有是勋那般受皇帝信重,又是国戚。再加上贾文和都六十多了,是宏辅才四十岁出头,年富力强,则代天子出征之事,不安排他更安排谁人呢?
只有是勋本人心里没底,而且他自从辽东归来,也没打算再度上阵这要是身统大军,进灭人国,威风是够威风,但恐有功高镇主之虞哪!当下连番推辞,但曹操一口咬定,就是你了“军情如火,不可延挨,朕即下诏,使曹子丹率师先发,宏辅即日便往长安。若虑兵、粮之不足,朕亦当遣兵部、度部,源源供应,必不使宏辅为难也!”
是勋偷眼瞟着曹操,细心揣摩曹孟德心理的底线,等到看对方眉毛也立起来了,眼睛也瞪大了,貌似即刻便要发火,这才赶紧跪下:“陛下既坚命臣,臣必竭尽驽钝,以灭蜀寇,还报陛下也。”不能再推了,再推就要出事儿。
商议既定,群臣退下以后,殿中只剩下曹操和曹髦祖孙二人。曹操招呼一声,让曹髦把自己扶至阶前,铺席于地,好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也瞧瞧湛蓝的夏日晴空。随即摒退左右,考问曹髦,说我今天命是宏辅率师伐蜀,你明白其中的用意吗?
曹髦答道:“祖姑婿虽不善战,却有识人知势之能,且为我曹氏姻亲,故陛下命其为帅也。”
曹操摇摇头,说:“此其一也,而尚有其二。”朝曹髦招招手,让孙子坐到自己身边儿来,这才低声说道:“朕自知命不久矣,千秋之后,恐汝年幼,不能制之,故暂为汝除去此人耳。”(未完待续。)
历史有时候相当荒诞,因为历史是由人所编织的,而其中每个人的眼界都极有限,每个人的**不尽相同,经纬交织,再加上很多偶尔因素的影响,遂使后世读史者茫然失措,莫知所以。于是最终就只得归咎于行事之人,或者某某人疯了,或者某某人智在中人以下其实胜者未必真的智谋过人,败者也往往并没有那么不堪。
即以成都朝堂上的政变论,即便参与其事,若非深入核心,并且多方求证,明了每一个细节,恐怕都是很难捋清其脉络的。便如千里之外的是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比旁人更多纸上政变的经验,对此便仍然一头雾水,几疑身在梦中。
想当初李严为吴懿谋划,就明确地指出过两点,说将军你只要把握住这两点,则大事必可成也。首先第一点,是要掌控住禁卫部队,则一旦事发,可以稳妥地控制住所有重臣,势力辐射,整个成都城都可稳固。
蜀汉禁军,原本掌握在两个人的手中,一是多年担任刘备“主骑”的赵云,二就是大舅子吴懿。为此,吴懿指示少府王谋上奏,说新近募得兵卒七千,屯扎雒县,当使重将抚循、训练适此任者,舍赵子龙而谁欤?关键那时候刘备病卧内廷,还等着刘封归来,托付大事呢,国政都由新任大将军关羽执掌,而关云长又实在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就此便放赵云外出。
禁军就此彻底落到了吴懿手中。等到刘备弥留之际,想到赵云,急命关羽召其还都,则诏书已经难出宫门啦。
李严指出的第二点,是要将关羽和他的亲卫部队分割开来。吴懿以退为进,奏请按前朝例,大将军开设幕府,以其兄弟主掌都城卫戍部队云长你既无兄弟,乃可命子关平、关兴也。关羽一开始欣然接受。可是才刚下朝,就碰上尚书费观,跟他说:“陛下尚在病中,而大将军急更城守。易之己子,有擅权私兵,以挟天子之意也。吴子远固爱大将军也,然大将军不当受。”
关羽读春秋大义读得脑袋有点儿僵化,当时就惊了。问说那怎么办?我应当立刻收回成命吗?费观摇摇头:“朝令夕改,必损大将军威望也。以观计之,可命旧部暂驻城外,独使二公子入城掌兵。将之熟兵,尚须时日,更一二月复命他将,乃可避讥也。”
费观字宾伯,江夏郡鄳县人,为刘璋之婿,亦李严好友。后史曾载:“都护李严性自矜高。护军辅匡等年位与严相次,而严不与亲亵;观年少严二十余岁,而与严通狎如时辈云。”
关羽听信了费观所言,依计而行,就此把跟随他南征的部属全都安排在了城外,只有二子入城,担任城门校尉可是正如费观所说:“将之熟兵,尚须时日。”短时间内,关家根本就无法真正掌控住成都的城防。
刘备在遗诏中任命了六名辅政大臣,分别是关羽、张飞、吴懿、李严、射援和徐庶。其中射援本就属于东州派。又向来软弱,被吴、李一逼,很快便上了贼船;张飞尚在汉中,拿不稳的只有一个徐庶。所以刘备临终前召此五臣觐见。欲嘱后事,但那时候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只能指着才写好的遗诏流泪。随即一暝不起,吴皇后伏尸痛哭,关羽便取了遗诏,与其余四人出来。宣令群臣大殿集合。
这其间就产生了一个时间差,当下有宦者疾出,唤徐庶道:“皇后急召徐大夫觐见。”徐庶还挺纳闷儿,心说吴皇后有事儿不找他哥哥吴懿,干嘛找我啊?这是伤心迷糊了吧。赶紧返回寝殿,隔着帘子,就听吴皇后问:“陛下丧仪,当如何办耶?我是妇人,不识此礼,徐大夫教我……”絮絮叨叨地说了好半天,不放徐庶离开。徐元直好不容易才摆脱吴皇后,可是等赶到前殿的时候,已然尘埃落地,关云长横卧于血泊之中……
关键是元从派多掌军事,出镇地方,在朝堂上的影响力非常有限。所属文吏,这时候夏侯纂已死,孙乾也病入膏肓,光剩下一个简雍,早被吴懿支使去监马超军啦。结果朝堂乱起,本无元从派,东州派则多数站在李、吴一边,荆州派不见徐元直,六神无主就没人敢站出来支持关羽。
再说了,你就算想帮关羽,泰半文吏而已,对方刀子都抽出来了,就算冒死冲上去,又能济得甚事?
当然啦,其中还有一派的动向也不可小觑,在其中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甚至是助纣为虐的作用,那就是巴蜀土著。此前自关中归来,杜琼、谯周等人便私下散布失败主义情绪,导致蜀吏普遍灰心失望,丧失了朝气。如今刘备一死,瞬间的惊骇、悲痛之下,更是谁都再生不出为国拼死的心思来了……
当然这一切,要到其后是勋入蜀,才通过多方调查,逐渐探明了事变的脉络,这时候他还并不清楚。一开始还怀疑是蜀人的诡计,但再一琢磨,曹真也验看过了,确实是张飞的首级难道为了诱敌而故意杀一大将吗?刘备须不是燕太子丹,张飞也非亡人樊於期可比……
刘备、关羽、张飞已死的消息估计是真的,只是其中细节,此刻尚不得而知罢啦。
再看群僚,先是震恐,既而也皆欣喜。曹操便说:“机不可失,失不再来,今当顺天命而伐蜀。若待刘备二子分出胜负,取之或难也。”
新任度部尚书司马朗奏道:“去岁刘备入关,郡县田亩俱遭践踏,旋陛下亲征拯难,关中敌我不下二十万众,仓廪食尽。今尚夏日,新谷未收,如何发兵而伐?陛下三思。”
曹操说不行,粮食不足就从别处起运,哪怕耗费再大,也得趁着这个大好时机把西蜀给打下来“此天资我,违天不祥也!”即问新任兵部尚书蒋济:“关中有兵几何?”
蒋济说原本聚拢在关中的兵马,因为粮秣不足,已经纷纷前往其它州郡就食,目前长安及其周边地区。可以动用的机动兵力大概三万。曹操又问:“凉州若何?荆州若何?”蒋济说凉州还可以动用两万众,若赍金珠以馈氐羌胡部,可能多拉两万骑出来;至于荆州,也包括刚拿下来的房陵郡。大概可以动用五万兵马。
曹操说足够了,当下眼珠略略一转,突然间注目是勋:“即以宏辅为大都督,总统雍、凉、荆三州兵马,克期伐蜀!”
是勋当场就傻了。心说你怎么想到派我去伐蜀?本来就是仓促发兵,这再命一员打仗二把刀的家伙为帅,成功几率就更小啦老曹你是病迷糊了吧,究竟在想些啥呢?
曹操既然点名是勋率军伐蜀,自然有他的考量在内,于是扳着手指头,逐一向群臣解释。
其一,这回是仓促发兵,总计不过十万兵马,还不到去年完善计划中的一半儿。此亦无可奈何之事。一来军分各处,难以快速调集,二来粮秣不足,无法支撑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只因蜀中内乱,机不可失,故不得不趁隙而进也。
所以这次伐蜀,重点在于后勤统筹和各军行动之协调真正主力以向汉中的只有雍、凉之兵,荆州兵马虽多,起码第一阶段只能起到策应作用而这都乃是勋的长项。曹操说除非自己再度亲征,否则无论能力还是威望。是宏辅都是统帅的不二人选可就朕这模样,是真上不了战场啦。
其二,此战重在攻心,次乃攻城。蜀中内乱。刘氏二子争斗不休,倘若魏军压境后能够捐弃前嫌,一致对外,那咱们一点儿机会都没有。如何继续离间二者之间的关系,寻隙而入汉中,进取巴蜀。运筹帷幄比前线指挥更加重要就这点而言,是宏辅善察人心,能明大势,此秉赋就连护国曹子孝都难以望其项背啊。
第三,蜀中既然派系林立,互相倾轧,那么或可一举而击溃之,但其后欲图稳定局势,长久统治之,难度就比较大啦。所以要派一名精擅政务的重臣为帅,此亦非是勋不可也。
说完了注目是勋:“天下一而国家兴,在此一举,朕望甚厚,宏辅勿辞。”
群臣闻言,也皆颔首曹操这三条都说得有道理啊,而能够符合条件的,当朝只有二人,一是御史中丞贾诩贾文和,二就是太尉是勋是宏辅。但是贾诩的威望终究比是勋差得多了,也没有是勋那般受皇帝信重,又是国戚。再加上贾文和都六十多了,是宏辅才四十岁出头,年富力强,则代天子出征之事,不安排他更安排谁人呢?
只有是勋本人心里没底,而且他自从辽东归来,也没打算再度上阵这要是身统大军,进灭人国,威风是够威风,但恐有功高镇主之虞哪!当下连番推辞,但曹操一口咬定,就是你了“军情如火,不可延挨,朕即下诏,使曹子丹率师先发,宏辅即日便往长安。若虑兵、粮之不足,朕亦当遣兵部、度部,源源供应,必不使宏辅为难也!”
是勋偷眼瞟着曹操,细心揣摩曹孟德心理的底线,等到看对方眉毛也立起来了,眼睛也瞪大了,貌似即刻便要发火,这才赶紧跪下:“陛下既坚命臣,臣必竭尽驽钝,以灭蜀寇,还报陛下也。”不能再推了,再推就要出事儿。
商议既定,群臣退下以后,殿中只剩下曹操和曹髦祖孙二人。曹操招呼一声,让曹髦把自己扶至阶前,铺席于地,好呼吸几口新鲜空气,也瞧瞧湛蓝的夏日晴空。随即摒退左右,考问曹髦,说我今天命是宏辅率师伐蜀,你明白其中的用意吗?
曹髦答道:“祖姑婿虽不善战,却有识人知势之能,且为我曹氏姻亲,故陛下命其为帅也。”
曹操摇摇头,说:“此其一也,而尚有其二。”朝曹髦招招手,让孙子坐到自己身边儿来,这才低声说道:“朕自知命不久矣,千秋之后,恐汝年幼,不能制之,故暂为汝除去此人耳。”(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