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彷徨四顾道寡孤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温体仁写的总结,很快就送到崇祯手上,与之一起递送的,当然还有所有需要崇祯自己审阅的奏折。
崇祯按照惯例打开温体仁写的总结,先要了解一下今天要处理的奏折都有哪些重要内容。
最近收到的所有奏折,甚至是几年以来受到的绝大部分奏折,都是坏消息,这里受灾,那里造反,崇祯帝自即位以来,基本就没得到安宁。所以这一次崇祯打开总结的时候也没有报什么希望,只是机械而无聊的重复着自己的职责。
作为一个皇帝,崇祯或许不是一个明君,他有很多性格上的缺点,使得奸臣从他身上钻了许多空子,敌国从他身上捡到许多便宜。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他作为一个皇帝的勤奋和尽职尽责。哪怕消息再怎么恶劣,哪怕奏折再怎么多,哪怕他处理的时候累的精神都不集中了,他也总会把该做的工作都做完再休息。公平评价古往今来每一个皇帝的功过,崇祯得不到高分,但一个劳模跑不了。
然而刚看了几眼,崇祯就激动的站了起来。《天灾罪不在朝廷疏》,光这个名字就足够让崇祯兴奋了,何况其中还有可靠的论据?崇祯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这篇奏折的具体内容了,至于其他奏折说什么,在这个面前,都不重要,谁去管它!
温体仁揣摩崇祯心思的能力是一绝,这个奏折就放在所有奏折的最上面,崇祯拿起来的时候手激动地都在颤抖,他既希望这个奏折中的理论真的能够自圆其说,又害怕看到的只是一堆毫无逻辑的奉承话。好在看到奏折署名是苏州知府陈洪谧,崇祯想着那个倔强的身影,心中就有些踏实,这个宁肯降职也不加税的强项令,应该不是阿谀奉承之辈。
看到奏折中描述的雨是因为南方来的热风中的水汽遇冷而形成,崇祯的眉头紧锁,你这奏折吹这么大,能收得住吗?你居然还知道雨为什么会下,你以为自己是龙王爷?然而继续看到热水汽遇冷凝结的实例时,崇祯感觉自己心都热了:没错!这个现象我也见过!
崇祯觉得压在自己心头的一座最大的大山,就这么烟消云散了,自己终于可以从自我怀疑中走出来了。虽然两年前发过罪己诏,但崇祯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失职。然而天灾频发确实是从自己即位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起来。这使得崇祯一直处于自我怀疑之中,纠结于到底是不是自己激怒了苍天,降下了灾祸。如今既然下雨是所谓“自然现象”,而不是苍天操控,那罪责就无论如何都不在自己身上了。
高兴了好一会儿,崇祯才想起来要再验证一下陈洪谧奏折中说的水汽遇冷凝结。于是叫来曹化淳,让他去尚膳监找人来蒸馒头,就在皇极殿直接蒸,他要亲眼再确认一下水汽遇冷凝结的事情,并且一旦验证,打算明天早朝的时候在皇极殿当众演示一遍。
曹化淳虽然莫名其妙,但还是安排小太监去尚膳监叫人去了,不过看到崇祯难得的高兴,他心里也跟着乐呵。
崇祯起身踱了几步,压抑下心中激动,想要看看这奏折后面说什么,然后就看到奏折中说本次连年灾情是有前例可循的,当看到奏折中说“唐太宗即位后多年,灾情仍重,难道唐太宗也是昏君?房谋杜断都是奸臣?可见天灾与陛下,与朝廷无关。”当即击节赞叹:“没想到连陈洪谧这么正直的人都学会说恭维话了,这把朕比作唐太宗,真是过誉了。”
又读到“贞观之所以能,非其固能,能在其曾战胜天灾,正如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云,贞观经天灾考验而后能。今之陛下,或未贤于贞观,今之诸公,或逊于房杜,然唯战胜天灾者曰贤曰能。天灾过,则陛下贤,众臣能,然后则大明中兴。”崇祯直接拍案而起:“好!”
古之贤君,首推尧舜禹汤,然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崇祯的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和这几个人其实是相仿的,只不过本朝给的评价再高,外人看难免有吹捧的嫌疑。不过无论怎么排,秦朝一统之后的贤明君主,唐太宗都掉不出前十,甚至在大多数排名中都在前五。陈洪谧奏折中说一旦他们能战胜天灾,崇祯的贤明程度能够直追唐太宗,这让一直立志做中兴之主,以汉宣帝汉昭帝为榜样,连汉光武都不敢奢求并肩的崇祯,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崇祯迫不及待的继续看下去,想看看陈洪谧还有什么高见,然后当头一棒打来:陈洪谧居然说灾情还有少则八年,多则二十三年。尤其是明年起连续至少五年重灾的预测,简直让崇祯看不到希望。
大喜大悲让崇祯感觉自己头晕目眩,摇摇头,将不适的感觉抛开,崇祯稳下心神仔细看陈洪谧的详细说明,然后越看心中越惊。他虽然比陈洪谧还小,但是也是万历年间生人。之前只以为这几年冬天的酷寒是特例,这样一回想才觉得确实是一年比一年冷。自己以前还以为是因为小时候“火力旺”,导致这些年越来越大衣服也越来越厚,却没有想到天气竟然逐年在变冷。
“大伴,你有没有印象小时候冬天和现在比哪个冷?”
曹化淳听了一愣,心中回忆一下:“老奴小时候家里衣不蔽体,冷是肯定冷,但不太能和如今做比较。不过如果说陛下小的时候,老奴记得是没有近几年这么冷的,几乎每一年陛下的冬衣都要比前一年更厚。甚至再往前,老奴自十二三岁入宫后,不再缺衣少食,如今回想,刚入宫的几年,的确没有后来这么冷。至少冬天穿的衣服不需要近些年这么厚。”
崇祯听曹化淳所言,心中闪过一丝暖意,自己每一年冬衣多厚都记得清楚:“那你有没有更具体的记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冷?”
曹化淳见崇祯问的严肃,心知这个问题应该很关键,不敢敷衍:“老奴记不清楚,不过宫中应有记载。哪一年冬天柴薪棉絮用量明显增加,应该是有据可查的。”
崇祯听闻有据可查,便令曹化淳派人翻找宫内历年用度,尤其重点查阅陈洪谧提到的关键节点万历十三年和万历二十八年前后。
温体仁写的总结,很快就送到崇祯手上,与之一起递送的,当然还有所有需要崇祯自己审阅的奏折。
崇祯按照惯例打开温体仁写的总结,先要了解一下今天要处理的奏折都有哪些重要内容。
最近收到的所有奏折,甚至是几年以来受到的绝大部分奏折,都是坏消息,这里受灾,那里造反,崇祯帝自即位以来,基本就没得到安宁。所以这一次崇祯打开总结的时候也没有报什么希望,只是机械而无聊的重复着自己的职责。
作为一个皇帝,崇祯或许不是一个明君,他有很多性格上的缺点,使得奸臣从他身上钻了许多空子,敌国从他身上捡到许多便宜。但任何人都不能否认他作为一个皇帝的勤奋和尽职尽责。哪怕消息再怎么恶劣,哪怕奏折再怎么多,哪怕他处理的时候累的精神都不集中了,他也总会把该做的工作都做完再休息。公平评价古往今来每一个皇帝的功过,崇祯得不到高分,但一个劳模跑不了。
然而刚看了几眼,崇祯就激动的站了起来。《天灾罪不在朝廷疏》,光这个名字就足够让崇祯兴奋了,何况其中还有可靠的论据?崇祯迫不及待的想要看到这篇奏折的具体内容了,至于其他奏折说什么,在这个面前,都不重要,谁去管它!
温体仁揣摩崇祯心思的能力是一绝,这个奏折就放在所有奏折的最上面,崇祯拿起来的时候手激动地都在颤抖,他既希望这个奏折中的理论真的能够自圆其说,又害怕看到的只是一堆毫无逻辑的奉承话。好在看到奏折署名是苏州知府陈洪谧,崇祯想着那个倔强的身影,心中就有些踏实,这个宁肯降职也不加税的强项令,应该不是阿谀奉承之辈。
看到奏折中描述的雨是因为南方来的热风中的水汽遇冷而形成,崇祯的眉头紧锁,你这奏折吹这么大,能收得住吗?你居然还知道雨为什么会下,你以为自己是龙王爷?然而继续看到热水汽遇冷凝结的实例时,崇祯感觉自己心都热了:没错!这个现象我也见过!
崇祯觉得压在自己心头的一座最大的大山,就这么烟消云散了,自己终于可以从自我怀疑中走出来了。虽然两年前发过罪己诏,但崇祯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失职。然而天灾频发确实是从自己即位开始变得越来越明显起来。这使得崇祯一直处于自我怀疑之中,纠结于到底是不是自己激怒了苍天,降下了灾祸。如今既然下雨是所谓“自然现象”,而不是苍天操控,那罪责就无论如何都不在自己身上了。
高兴了好一会儿,崇祯才想起来要再验证一下陈洪谧奏折中说的水汽遇冷凝结。于是叫来曹化淳,让他去尚膳监找人来蒸馒头,就在皇极殿直接蒸,他要亲眼再确认一下水汽遇冷凝结的事情,并且一旦验证,打算明天早朝的时候在皇极殿当众演示一遍。
曹化淳虽然莫名其妙,但还是安排小太监去尚膳监叫人去了,不过看到崇祯难得的高兴,他心里也跟着乐呵。
崇祯起身踱了几步,压抑下心中激动,想要看看这奏折后面说什么,然后就看到奏折中说本次连年灾情是有前例可循的,当看到奏折中说“唐太宗即位后多年,灾情仍重,难道唐太宗也是昏君?房谋杜断都是奸臣?可见天灾与陛下,与朝廷无关。”当即击节赞叹:“没想到连陈洪谧这么正直的人都学会说恭维话了,这把朕比作唐太宗,真是过誉了。”
又读到“贞观之所以能,非其固能,能在其曾战胜天灾,正如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云,贞观经天灾考验而后能。今之陛下,或未贤于贞观,今之诸公,或逊于房杜,然唯战胜天灾者曰贤曰能。天灾过,则陛下贤,众臣能,然后则大明中兴。”崇祯直接拍案而起:“好!”
古之贤君,首推尧舜禹汤,然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崇祯的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的评价和这几个人其实是相仿的,只不过本朝给的评价再高,外人看难免有吹捧的嫌疑。不过无论怎么排,秦朝一统之后的贤明君主,唐太宗都掉不出前十,甚至在大多数排名中都在前五。陈洪谧奏折中说一旦他们能战胜天灾,崇祯的贤明程度能够直追唐太宗,这让一直立志做中兴之主,以汉宣帝汉昭帝为榜样,连汉光武都不敢奢求并肩的崇祯,一下子看到了希望。
崇祯迫不及待的继续看下去,想看看陈洪谧还有什么高见,然后当头一棒打来:陈洪谧居然说灾情还有少则八年,多则二十三年。尤其是明年起连续至少五年重灾的预测,简直让崇祯看不到希望。
大喜大悲让崇祯感觉自己头晕目眩,摇摇头,将不适的感觉抛开,崇祯稳下心神仔细看陈洪谧的详细说明,然后越看心中越惊。他虽然比陈洪谧还小,但是也是万历年间生人。之前只以为这几年冬天的酷寒是特例,这样一回想才觉得确实是一年比一年冷。自己以前还以为是因为小时候“火力旺”,导致这些年越来越大衣服也越来越厚,却没有想到天气竟然逐年在变冷。
“大伴,你有没有印象小时候冬天和现在比哪个冷?”
曹化淳听了一愣,心中回忆一下:“老奴小时候家里衣不蔽体,冷是肯定冷,但不太能和如今做比较。不过如果说陛下小的时候,老奴记得是没有近几年这么冷的,几乎每一年陛下的冬衣都要比前一年更厚。甚至再往前,老奴自十二三岁入宫后,不再缺衣少食,如今回想,刚入宫的几年,的确没有后来这么冷。至少冬天穿的衣服不需要近些年这么厚。”
崇祯听曹化淳所言,心中闪过一丝暖意,自己每一年冬衣多厚都记得清楚:“那你有没有更具体的记忆,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冷?”
曹化淳见崇祯问的严肃,心知这个问题应该很关键,不敢敷衍:“老奴记不清楚,不过宫中应有记载。哪一年冬天柴薪棉絮用量明显增加,应该是有据可查的。”
崇祯听闻有据可查,便令曹化淳派人翻找宫内历年用度,尤其重点查阅陈洪谧提到的关键节点万历十三年和万历二十八年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