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崇祯十年亲赴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为了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杨嗣昌补充道:“陛下,游牧民族在遇到天灾时南下进犯中原之事,自古皆然,几乎已经成为惯例。他们不会在乎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打得过中原,只是想要抢些粮食,甚至哪怕抢不到粮食,能跟中原打一场,死掉足够多得人,他们剩下的人也有更多的粮食分配。
“当年白马将军公孙瓒威震辽东,白马义从也曾杀得乌桓闻风丧胆。然而一旦遇到灾年粮食不足,立刻纠集部落,无论是乌桓还是鲜卑,或聚或散,兴兵南下。打不过,只要人口有减员,粮食就能多撑些时日,能抢到粮食就更是赚了。这是游牧民族一贯的作风。
“唐末,先有沙陀南下牧马,后有契丹侵凌幽云,直到我朝雄起,幽云十六州才回到我华夏正朔。
“所以臣以为当年野猪皮能够纠结诸多部落南下,正是因为天灾导致缺粮。他们那个时候恐怕除了抢粮食以外,更多的还是要减少人口压力。只是后来赢得太多太容易,才导致野猪皮胆子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终至如今成为我大明心腹大患。而明年一旦天灾又现,尝到了甜头的建虏,恐怕还会兴兵来犯。”
崇祯和其他重臣面面相觑,对于大明君臣来说,天灾是磨练,乱民是疥癣之疾,而建虏是外患,是生死大敌。
当年野猪皮犯境之时,也只是疥癣之疾,毕竟他们人口太少。奈何多年以来,屡屡用兵失利,反而给建虏增加了许多人口物资,建虏的做大,分明是大明历来损兵折将生生喂大的。所以杨嗣昌说最开始野猪皮犯境是甘冒奇险,一点也不夸张,当年李成梁一个军阀就压制整个辽东。而如今大明对建虏作战,已经屡战屡败,甚至被生生打到京城,大明威望自信全都打没了。所以一听杨嗣昌说建虏明年还会大规模进犯,众人心中都莫名沉重。
崇祯问道:“建虏如今已经定都沈阳,不似以前游猎,肯定是有存粮的。陈洪谧说今年是平年,建虏明年存粮足够,不会一见灾情就兴兵来犯吧?”
杨嗣昌摇摇头:“陛下,建虏如今已经纠结了许多部落,虽然野猪皮本部不缺粮,但附属的部落肯定会缺粮。野猪皮死后已经传位给他的儿子黄台吉,这个人也不是个蠢的,与其将存粮分给附属部落,肯定会选择纠结那些部落来我大明抢粮。毕竟这样一来损失兵力的是我大明和那些附属部落,对建虏自身有益无害。既能削弱我大明,又能削弱那些附属部落以便于他的统治,如果能占到便宜更是意外之喜。如果是我大明屡屡失利之前,或许他会觉得打一场不值,可如今建虏野心勃勃,无事还想来中原闹一闹,何况明年纠结部落有如此合适的理由。”
又想了想,杨嗣昌补充说:“其实臣内心里本是想与建虏暂时议和的。”
举座皆惊:“议和?”
杨嗣昌知道这举措难以为众人接受,解释道:“是的。臣本来是想先暂时与建虏议和。天下大势恰如人身,京师为首脑,宣、蓟诸镇为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为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臣本来打算先与建虏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流寇。”
“卿说‘本来打算’?”
“是本来打算。那时候臣并不认为建虏有与我中原开战的决心,毕竟如果只凭建虏本部,与中原作战实为两败俱伤,如果为其他部落所趁,建虏自己岂不亏死?所以只要遣使议和,建虏没理由不同意,他们也需要稳定内部。但是如果明年天灾严重的话,建虏大可以将矛盾转移到我大明,不用本部来与大明拼命,反而其他各部有不得不与我大明开战的理由。这样一来,议和之事,非但没有成功的希望,反而让建虏意识到我大明的虚弱,进犯之心更坚。”
“那我大明与那些小部落和谈,给他们粮食如何?”
杨嗣昌犹豫了一下,看了一眼户部尚书:“户部连剿匪的军饷筹措起来都难,我大明恐怕没有余粮接济那些小部落。”杨嗣昌与户部说是仇深似海也不为过,只不过户部也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他也不好找现在的户部官员发泄。当年他父亲杨鹤剿匪时已经招安了群寇,结果就因为户部没有足额拨付救济粮食,结果已经招安的流寇降而复叛,最后杨鹤因剿匪不力下狱,归根结底还是户部的责任。
户部向来能省一分是一分,能不花钱不花钱,如今既然出主意的杨嗣昌都这么说,户部尚书自然附和:“国库实在空虚,连年剿匪,粮仓储备也不多。今后几年又要赈济灾民,实在没有余粮接济那些部落。”
崇祯想了想,道:“这么说来,到底最关键的还是确定明年到底有没有灾情,灾情又严不严重。”
群臣附和。
这个时候,崇祯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念头,既然这件事这么重要,王承恩虽然忠诚可信,但他到底是否真的能听明白那异人的理论,又是否能够转述清楚,实在是个未知数,自己何不亲自去一趟?这一念起,崇祯亲自去见一见这位异人的想法实在是压制不下去了,遂问:“诸卿以为,朕亲自去一趟如何?”
群臣震惊。
孔贞运为人古板,首先反对:“陛下一国之君,岂可轻动?”
其他人尚未开言,崇祯已经下定决心:“诸卿不必再劝,朕心意已决。此事事关重大,朕亲自前往绝非‘轻动’,这又不是御驾亲征,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朕亲自前往,才更显得朝廷礼贤下士。”
为了让自己的话更有说服力,杨嗣昌补充道:“陛下,游牧民族在遇到天灾时南下进犯中原之事,自古皆然,几乎已经成为惯例。他们不会在乎自己是否真的能够打得过中原,只是想要抢些粮食,甚至哪怕抢不到粮食,能跟中原打一场,死掉足够多得人,他们剩下的人也有更多的粮食分配。
“当年白马将军公孙瓒威震辽东,白马义从也曾杀得乌桓闻风丧胆。然而一旦遇到灾年粮食不足,立刻纠集部落,无论是乌桓还是鲜卑,或聚或散,兴兵南下。打不过,只要人口有减员,粮食就能多撑些时日,能抢到粮食就更是赚了。这是游牧民族一贯的作风。
“唐末,先有沙陀南下牧马,后有契丹侵凌幽云,直到我朝雄起,幽云十六州才回到我华夏正朔。
“所以臣以为当年野猪皮能够纠结诸多部落南下,正是因为天灾导致缺粮。他们那个时候恐怕除了抢粮食以外,更多的还是要减少人口压力。只是后来赢得太多太容易,才导致野猪皮胆子越来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终至如今成为我大明心腹大患。而明年一旦天灾又现,尝到了甜头的建虏,恐怕还会兴兵来犯。”
崇祯和其他重臣面面相觑,对于大明君臣来说,天灾是磨练,乱民是疥癣之疾,而建虏是外患,是生死大敌。
当年野猪皮犯境之时,也只是疥癣之疾,毕竟他们人口太少。奈何多年以来,屡屡用兵失利,反而给建虏增加了许多人口物资,建虏的做大,分明是大明历来损兵折将生生喂大的。所以杨嗣昌说最开始野猪皮犯境是甘冒奇险,一点也不夸张,当年李成梁一个军阀就压制整个辽东。而如今大明对建虏作战,已经屡战屡败,甚至被生生打到京城,大明威望自信全都打没了。所以一听杨嗣昌说建虏明年还会大规模进犯,众人心中都莫名沉重。
崇祯问道:“建虏如今已经定都沈阳,不似以前游猎,肯定是有存粮的。陈洪谧说今年是平年,建虏明年存粮足够,不会一见灾情就兴兵来犯吧?”
杨嗣昌摇摇头:“陛下,建虏如今已经纠结了许多部落,虽然野猪皮本部不缺粮,但附属的部落肯定会缺粮。野猪皮死后已经传位给他的儿子黄台吉,这个人也不是个蠢的,与其将存粮分给附属部落,肯定会选择纠结那些部落来我大明抢粮。毕竟这样一来损失兵力的是我大明和那些附属部落,对建虏自身有益无害。既能削弱我大明,又能削弱那些附属部落以便于他的统治,如果能占到便宜更是意外之喜。如果是我大明屡屡失利之前,或许他会觉得打一场不值,可如今建虏野心勃勃,无事还想来中原闹一闹,何况明年纠结部落有如此合适的理由。”
又想了想,杨嗣昌补充说:“其实臣内心里本是想与建虏暂时议和的。”
举座皆惊:“议和?”
杨嗣昌知道这举措难以为众人接受,解释道:“是的。臣本来是想先暂时与建虏议和。天下大势恰如人身,京师为首脑,宣、蓟诸镇为肩臂,黄河以南、大江以北的中原之地为腹心。如今形势是烽火出现于肩臂之外,乘之甚急;流寇祸乱于腹心之内,中之甚深。外患固然不可图缓,内忧更不能忽视,因为它流毒于腹心。如果听任‘腹心流毒,脏腑溃痈,精血日就枯干’,徒有肩臂又有何用呢?所以臣本来打算先与建虏和谈,稳住京师附近的局势,专心致志、一鼓作气的剿灭流寇。”
“卿说‘本来打算’?”
“是本来打算。那时候臣并不认为建虏有与我中原开战的决心,毕竟如果只凭建虏本部,与中原作战实为两败俱伤,如果为其他部落所趁,建虏自己岂不亏死?所以只要遣使议和,建虏没理由不同意,他们也需要稳定内部。但是如果明年天灾严重的话,建虏大可以将矛盾转移到我大明,不用本部来与大明拼命,反而其他各部有不得不与我大明开战的理由。这样一来,议和之事,非但没有成功的希望,反而让建虏意识到我大明的虚弱,进犯之心更坚。”
“那我大明与那些小部落和谈,给他们粮食如何?”
杨嗣昌犹豫了一下,看了一眼户部尚书:“户部连剿匪的军饷筹措起来都难,我大明恐怕没有余粮接济那些小部落。”杨嗣昌与户部说是仇深似海也不为过,只不过户部也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他也不好找现在的户部官员发泄。当年他父亲杨鹤剿匪时已经招安了群寇,结果就因为户部没有足额拨付救济粮食,结果已经招安的流寇降而复叛,最后杨鹤因剿匪不力下狱,归根结底还是户部的责任。
户部向来能省一分是一分,能不花钱不花钱,如今既然出主意的杨嗣昌都这么说,户部尚书自然附和:“国库实在空虚,连年剿匪,粮仓储备也不多。今后几年又要赈济灾民,实在没有余粮接济那些部落。”
崇祯想了想,道:“这么说来,到底最关键的还是确定明年到底有没有灾情,灾情又严不严重。”
群臣附和。
这个时候,崇祯心里突然升起一个念头,既然这件事这么重要,王承恩虽然忠诚可信,但他到底是否真的能听明白那异人的理论,又是否能够转述清楚,实在是个未知数,自己何不亲自去一趟?这一念起,崇祯亲自去见一见这位异人的想法实在是压制不下去了,遂问:“诸卿以为,朕亲自去一趟如何?”
群臣震惊。
孔贞运为人古板,首先反对:“陛下一国之君,岂可轻动?”
其他人尚未开言,崇祯已经下定决心:“诸卿不必再劝,朕心意已决。此事事关重大,朕亲自前往绝非‘轻动’,这又不是御驾亲征,不会有什么危险。而且朕亲自前往,才更显得朝廷礼贤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