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未卜先知九州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陈子龙又接着发问:“丰年你说的京师和河东少雨,少到什么程度?”
花雪有点蒙,这个是记载原文,就是说少雨。只好说道:“具体少到什么程度,很难说,别说现在,就是到了夏天我也很难准确判断,但肯定是少就对了。”
花雪越是说无法准确判断,众人越觉得他不是信口开河,越觉得他可靠,因为大多数骗子都会大言炎炎,把自己说的无所不能。当然,他们这种思维放在信息时代就过于淳朴了,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这样的判断已经很不容易了。
陈子龙也在心中点头,事实上书本中根本就没有对于雨量的足够精确的记载,像花雪这种靠资料自己研究出来的预测方法,根据的资料本身都只是用“少雨”“干旱”这类词描述旱情,如果花雪能做出更精确的判断,反而不正常。陈子龙这么问本来就不是想知道更精确的描述,而就是验证花雪是否在吹牛。
陈子龙继续发问:“丰年你之前说雨水形成是因为水汽遇冷,那为什么会有雨水变质一说?”
这个倒是难不倒花雪,原始行星当年污染十分严重,所以后来星际时代吸取教训,对于环境保护的教育从未放松,所以花雪不用查资料也知道雨水为什么可能变质。
“你或许见得少,但常年在北方的几位应该常见到沙尘天气。空气中并不只有水汽,尘土也会被风高高卷起,越是干旱,扬尘就越重。这些扬起的沙尘混入凝结的雨水中落下,就会导致雨水变质。更复杂的变化我虽然知道,但说给你们也不懂,你们只需要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花雪不仅是被问得烦了,关键是后面两个预测他很难解释原因,所以干脆把话堵上,等结果出来,对不对一目了然,现在解释再多,一旦结果不对也没有用。
陈子龙又被噎住了,这孩子真是对他太不友好了。
其他几人在这方面并无特长,所以对于花雪说说了他们也不懂并无异议,除了觉得花雪狂了一点,也只能看着陈子龙,看他什么反应。
陈子龙没办法,转身对崇祯回道:“陛下,丰年小先生此番做出的五条预测,都是一旦发生,容易被确定的。尤其是第一条关于冰雹的预测更是说这两个月就会发生。臣听小先生的预测,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能够自圆其说,可信度颇高。而且小先生的结论与他所说的得出结论的方式并不矛盾,更增加了可信度。臣确信小先生有真才实学,至少在天文一项上,学生甘拜下风。至于预测的准确度,还得等具体的消息。”
崇祯听明白陈子龙服了,但是还有迷糊的地方:“卿说的‘不矛盾’是什么意思?”
陈子龙道:“小先生的研究,并非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实地测量,而是通过历来流传的资料。这些资料中的记载,就如小先生之前的用词,都是‘少雨’‘大旱’等等。臣之前问小先生‘少雨’的程度,更准确结论,需要亲自测量过当地多年的雨情,这是小先生个人不可能得到的资料。而小先生说的难以判断,恰恰说明他判断的来源的确是那些流传的资料。”
花雪在一旁翻白眼,这陈子龙也太阴了,居然给他挖坑。还好历史记载里确实是那些含糊的词语,否则还不好解释了。
陈洪谧对花雪的预测是相信的,所以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救济受灾的民众。
“丰年你做出这些预测,可有对应的救灾措施?”
花雪的资料库还是比较全的,不过他当时记下的都是历史资料,所以记载的救灾措施也是历史书中记载的应对,这些应对措施都有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花雪也不知道好不好用,所以不打算拿出来说。但是有一些措施是普适的。
“冰雹造成的损失是下冰雹的当时一次性造成的,很少有后续灾害。所以减少冰雹造成的灾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醒人们这两个月出门的时候都随身准备好竹篓或者柳条筐之类的,遇到冰雹护住脑袋,这样就能降低人员伤亡。二是今年种植的作物,尽量以白薯之类的为主,而非那些冰雹一砸就坏的作物。”
这两个措施不是什么史料记载,前者是从安全帽想到的,后者则是对于块茎作物的基础认知。
崇祯问:“白薯是什么?”
“一种跟红薯差不多的作物,陕西那边肯定有,山西有没有我也不知道。红薯也是可以的。”
崇祯继续问:“红薯是什么?”他一个从小在宫廷长大的皇帝,怎么会对农作物有什么见识?何况这两种都是新引进的作物。
花雪无奈,道:“红薯又叫甘薯,徐阁老有个《甘薯疏》你总知道吧?”
崇祯就算见过也不可能还记得,转头看陈子龙。
陈子龙点头:“的确有。徐师说甘薯适合在全国大部分地方推广,产量高,抗旱,而且味道也很好。至于白薯,我也不太了解。”
花雪道:“白薯的事情你可以派人去陕西调查,我听说那边有种植,不过那边人怎么称呼它我就不知道了。跟红薯一样是地里挖出来的,比红薯圆一些,表皮土黄色。跟红薯一样,都是抗旱作物。而且相比红薯,白薯抗寒,适合西北干冷地区种植。”
陈子龙奇怪:“这你是怎么知道的?”
花雪道:“我吃的时候问过,说是从陕西带过来的稀罕物。”
“那你怎么知道它的特点?”
“当然是一起问的。”
陈子龙显然不信,带东西来的人即便知道东西从哪来,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东西抗旱抗寒?而且花雪说不知道陕西那边怎么称呼它显然也有问题。不过小花雪既然这么说了,陈子龙也就知道再问他也不会说,所以也没有再问。
陈洪谧又问:“那其它的呢?”
花雪摇头:“有这位徐阁老高徒在此,如何抗灾,就不用问我了吧?我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确实没有什么研究啊!”
陈子龙又接着发问:“丰年你说的京师和河东少雨,少到什么程度?”
花雪有点蒙,这个是记载原文,就是说少雨。只好说道:“具体少到什么程度,很难说,别说现在,就是到了夏天我也很难准确判断,但肯定是少就对了。”
花雪越是说无法准确判断,众人越觉得他不是信口开河,越觉得他可靠,因为大多数骗子都会大言炎炎,把自己说的无所不能。当然,他们这种思维放在信息时代就过于淳朴了,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有这样的判断已经很不容易了。
陈子龙也在心中点头,事实上书本中根本就没有对于雨量的足够精确的记载,像花雪这种靠资料自己研究出来的预测方法,根据的资料本身都只是用“少雨”“干旱”这类词描述旱情,如果花雪能做出更精确的判断,反而不正常。陈子龙这么问本来就不是想知道更精确的描述,而就是验证花雪是否在吹牛。
陈子龙继续发问:“丰年你之前说雨水形成是因为水汽遇冷,那为什么会有雨水变质一说?”
这个倒是难不倒花雪,原始行星当年污染十分严重,所以后来星际时代吸取教训,对于环境保护的教育从未放松,所以花雪不用查资料也知道雨水为什么可能变质。
“你或许见得少,但常年在北方的几位应该常见到沙尘天气。空气中并不只有水汽,尘土也会被风高高卷起,越是干旱,扬尘就越重。这些扬起的沙尘混入凝结的雨水中落下,就会导致雨水变质。更复杂的变化我虽然知道,但说给你们也不懂,你们只需要知道有这回事就行了。”
花雪不仅是被问得烦了,关键是后面两个预测他很难解释原因,所以干脆把话堵上,等结果出来,对不对一目了然,现在解释再多,一旦结果不对也没有用。
陈子龙又被噎住了,这孩子真是对他太不友好了。
其他几人在这方面并无特长,所以对于花雪说说了他们也不懂并无异议,除了觉得花雪狂了一点,也只能看着陈子龙,看他什么反应。
陈子龙没办法,转身对崇祯回道:“陛下,丰年小先生此番做出的五条预测,都是一旦发生,容易被确定的。尤其是第一条关于冰雹的预测更是说这两个月就会发生。臣听小先生的预测,不仅条理清晰,而且能够自圆其说,可信度颇高。而且小先生的结论与他所说的得出结论的方式并不矛盾,更增加了可信度。臣确信小先生有真才实学,至少在天文一项上,学生甘拜下风。至于预测的准确度,还得等具体的消息。”
崇祯听明白陈子龙服了,但是还有迷糊的地方:“卿说的‘不矛盾’是什么意思?”
陈子龙道:“小先生的研究,并非通过自己多年来的实地测量,而是通过历来流传的资料。这些资料中的记载,就如小先生之前的用词,都是‘少雨’‘大旱’等等。臣之前问小先生‘少雨’的程度,更准确结论,需要亲自测量过当地多年的雨情,这是小先生个人不可能得到的资料。而小先生说的难以判断,恰恰说明他判断的来源的确是那些流传的资料。”
花雪在一旁翻白眼,这陈子龙也太阴了,居然给他挖坑。还好历史记载里确实是那些含糊的词语,否则还不好解释了。
陈洪谧对花雪的预测是相信的,所以他更关心的是如何救济受灾的民众。
“丰年你做出这些预测,可有对应的救灾措施?”
花雪的资料库还是比较全的,不过他当时记下的都是历史资料,所以记载的救灾措施也是历史书中记载的应对,这些应对措施都有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花雪也不知道好不好用,所以不打算拿出来说。但是有一些措施是普适的。
“冰雹造成的损失是下冰雹的当时一次性造成的,很少有后续灾害。所以减少冰雹造成的灾害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提醒人们这两个月出门的时候都随身准备好竹篓或者柳条筐之类的,遇到冰雹护住脑袋,这样就能降低人员伤亡。二是今年种植的作物,尽量以白薯之类的为主,而非那些冰雹一砸就坏的作物。”
这两个措施不是什么史料记载,前者是从安全帽想到的,后者则是对于块茎作物的基础认知。
崇祯问:“白薯是什么?”
“一种跟红薯差不多的作物,陕西那边肯定有,山西有没有我也不知道。红薯也是可以的。”
崇祯继续问:“红薯是什么?”他一个从小在宫廷长大的皇帝,怎么会对农作物有什么见识?何况这两种都是新引进的作物。
花雪无奈,道:“红薯又叫甘薯,徐阁老有个《甘薯疏》你总知道吧?”
崇祯就算见过也不可能还记得,转头看陈子龙。
陈子龙点头:“的确有。徐师说甘薯适合在全国大部分地方推广,产量高,抗旱,而且味道也很好。至于白薯,我也不太了解。”
花雪道:“白薯的事情你可以派人去陕西调查,我听说那边有种植,不过那边人怎么称呼它我就不知道了。跟红薯一样是地里挖出来的,比红薯圆一些,表皮土黄色。跟红薯一样,都是抗旱作物。而且相比红薯,白薯抗寒,适合西北干冷地区种植。”
陈子龙奇怪:“这你是怎么知道的?”
花雪道:“我吃的时候问过,说是从陕西带过来的稀罕物。”
“那你怎么知道它的特点?”
“当然是一起问的。”
陈子龙显然不信,带东西来的人即便知道东西从哪来,又怎么可能知道这东西抗旱抗寒?而且花雪说不知道陕西那边怎么称呼它显然也有问题。不过小花雪既然这么说了,陈子龙也就知道再问他也不会说,所以也没有再问。
陈洪谧又问:“那其它的呢?”
花雪摇头:“有这位徐阁老高徒在此,如何抗灾,就不用问我了吧?我对这些具体的问题,确实没有什么研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