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七章 漫漫西征路(二)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面对突然而来的变化,高宠和赵礼紧急商议后,立刻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连夜攻城,两个步兵旅在炮火的掩护下分别自东门和南门发起攻击,龙骑旅守住西门,猎骑旅和各族弓箭手在北门外十里设伏。窝鲁朵城中的敌军早已并无战心,连一个时辰都没抗住便开始从北门突围,宋军龙骑兵随后追击掩杀将他们赶入伏击圈。
经过一夜的激战,敌军溃不成军,磨世尔利用熟悉地理的优势逃脱,其心腹及达密里部和耶覩刮部两部首领一下三千多人被活捉。此战北阻卜部不仅丢了自己的老巢,部族精锐也折损大半,各部拒绝接纳他们,磨世尔知道大势,自己已去难以抵挡大宋的兵锋,惊恐之中日夜哭泣,最终绝望的服毒自杀。他死后,其几个儿子各领一部相互争斗,北阻卜部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在西征军的围剿下向北方逃去。
大宋西征军通过一系列的战斗击败了与宋为敌的北阻卜部,打开了继续西进的道路,并在漠北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达密里部和耶覩刮部请降,愿意以重金赎回自己的首领,其他小部族更是蜂拥来投,表示愿归附大宋,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纷纷捐献粮草和马匹,并愿随军出征。
正当在这形势一片大好之时,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高宠突然接到了朝廷暂停西进的命令,一直信誓旦旦协同出兵的西夏动摇了,他们并没有如约出兵。原来高昌也都护毕勒哥除了游说阻卜部结盟对抗大宋外,也向西辽发出了求救,希望重修旧好共同抗宋。耶律大石一直对被宋夏联手驱逐出高昌耿耿于怀,现在有了机会怎么会放过,立刻遣三万军兵进入高昌,屯兵于高昌与西夏的边界蒲昌海地区。
高昌引西辽兵入境屯兵边境,这让一直准备捡便宜的西夏慌了手脚,加上毕勒哥又请来一直与西夏交好的甘州回鹘到兴庆府传递愿与西夏修好的信息。使李乾顺三心二意起来。多方游说的同时,毕勒哥还命人携带大批珠宝、美女在西夏活动,贿赂西夏朝臣、大族首领,而力主共同出兵讨伐高昌的察哥恰恰此时在与吐蕃解决边界冲突不在京中。罢兵的意见便占了上风,使西夏迟迟不能如约出兵攻击高昌南部,实现南北夹击的构想。
而此时国内正是‘让位风波’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皇帝在小朝会上公开表示了让位的意愿,任谁都明白没有了皇帝的支持西征是很难完成的。这让一部分‘不明真相’的官员以为西征充满不确定性,更让他们担心的是朝中的武将们已经表示愿与皇帝一起‘归隐’,而高宠所领西征军的实力足以横扫漠北,一旦他们不服另立中央,将带来更多的麻烦,因此借西夏毁约力主停止西征。
赵柽出于自己的考量。西征军集中了军中的精锐,战斗力强悍,而高宠和赵礼的忠心是不容置疑的,有他们在外自己也可引以为援,震慑国内心怀不轨之人。所以他同意西征军暂时停止西进。但是他灭高昌的决心未因此改变,因此并没有让西征军回撤,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再做安排……
虽然暂时不能继续西征,但是高宠并没有被动的等待,而是开始考虑漠北的形势。最令人不解的是西辽出兵对抗宋夏联军,在地缘政治领域,他们尽管表现的远远算不上尽善尽美。但通过战争和结盟在西域获得了可靠的盟友,和宋、金共同统制着东亚大陆,形成了力量均衡。
对于战争威胁,西辽虽不能说是高枕无忧,但绝对是最少的,作为西域地区的军事强国。任何挑战他的行为都需要极大的勇气。金国因为在对宋的战争中的惨败使其失去了继续灭辽的实力和勇气,而宋则与其并不接壤也没有本质上的矛盾,一直对西域实施靖绥政策,维护着通往外界的商路,专心对付金国和海外市场的扩张。耶律大石虽然明白远征金国的困难。但是他依然念念不忘复国,对金持严加防范的态度,而基于历史原因对宋的崛起也保持警惕,但是两国并无实质性的冲突。
西辽本可通过稳定发展实现‘和平崛起’,但现在选择投入一场同本国利益关联有限的战争并不是明智之举。而现在他面临的形势也并不十分乐观,据高宠掌握的情报显示,西辽在前一年遇到了灾荒,又刚刚结束了一场与相邻小国哈里发的战争,但是这引起了其宗主国塞尔柱帝国的不满,已决定接受哈里发国主马赫穆德汗的邀请征讨西辽,并号召邻国一起出兵。
西辽在国内情况本已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盟友的利益不惜与两个强国全面开战,虽然其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军队也许能在战场上获得优势,但其存量实力不足和缺乏战争潜力的劣势,则注定了他不可能全力去对付宋夏联军对高昌的征讨,他们如此做不过是自取灭亡,所以高宠以此为理由结束西征不是明智之举。
而西征军在征战驻扎期间,高宠发现漠北镇州一带各族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但这并不是因为这里土地贫瘠,相反的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绝非“千里旷地”, 一个便是征战不断,各方势力都想取得这块土地的控制权;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磨世尔的横征暴敛。
磨世尔在占据镇州后采取极端野蛮和残酷的手段,实施民族压迫、经济剥削。所有地方和军队的官员都由自己部族的人担任,他们可以随意抢夺居民的财物,甚至抢夺他们的妻女,许多部族被吞并,家产都被夺走,沦为奴隶。而金国也为了防止这些游牧民族做大,实施了残酷的‘减口’政策,每隔几年便会派兵入境大杀一番,使各部族无不痛恨万分。
西征军能够迅速取得第一场胜利,不仅是他们兵强马壮,还得益于镇州各部族的支持,他们为西征军传递情报、捐送粮食,为大军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表明他们欲依靠大宋极力想改变被磨世尔奴役的状态,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便也给了大宋可借机恢复管理提供了契机。
高宠在经过一番分析后,决定将自己的意见向朝廷上书,希望能够继续西征,同时将沿途征服之地收入大宋,为进一步巩固西北边防打下基础。
首先,高宠以为为了漠北的长治久安应恢复汉唐以来实施的郡县制,即不能采用大宋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广泛实施的藩属羁縻政策,也不是简单的建立军事节度管辖体制,而是采用内地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州县,派遣文武官员实施直接有效的管理。
实施羁縻政策的缺点已经是有目共睹,让世袭制使一个部落能够在某一地区维持长久的统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相对独立又可以让他们保持着强势地位,一旦有不臣之心便会形成割据,尤其是这种远离内地的地区,处理不好便会成为第二个西夏;如果仅仅在此设立镇抚司也不够妥当,因为这类似军事基地的性质,首官是军职而不是民职,也就是治兵之官多,而治民之官少,军事战略意义是放在第一位的,民生和社会发展并不是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政令和军令不能协调的矛盾会越发突出,不适合发展和进步。
再者,高宠认为应强调蕃汉平等,在敌我划分上应‘只分良匪,不分汉夷,才是久远之规,制贼之本’。为了恢复被破坏的百姓生计,他主张‘为政先求利民’, 要想百姓吃饱喝足,最关键的是让百姓地里的粮食不被豪强和官吏夺走。改革原来的农业赋税管理,理应参照内地的做法,实行按亩征赋。由于战乱不断人口损失巨大,民众流失较多,应该鼓励内地失地百姓移民,可采用当年在西北实施的免交一定的赋税,给予一定的生产资料。
由于周边还有金国和其他游牧民族的虎视,在漠北必须维持足够的军队,但军队的供养不能转嫁给当地百姓。因此,高宠还主张实行屯田,让军队自己生产,养活自己。对屯田所种的粮食,采取照价收购的办法,调动了士兵屯田的积极性。收购所剩下的粮食,官兵可以自由与民众买卖。漠北广阔的天地和士兵充足的人力资本,使得军队生产有着极大的优势,军队不用靠吃皇粮过日子,也减轻了内地民众的负担。
最后,高宠以为应当拨出专款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易风归化,传播中原儒家文化,知晓礼义廉耻。并在科举中等同河东等地设置专场,降低考试标准,优先录取漠北地区的士子,逐步使其归心,达到巩固边疆,长治久安的目的……
面对突然而来的变化,高宠和赵礼紧急商议后,立刻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决定连夜攻城,两个步兵旅在炮火的掩护下分别自东门和南门发起攻击,龙骑旅守住西门,猎骑旅和各族弓箭手在北门外十里设伏。窝鲁朵城中的敌军早已并无战心,连一个时辰都没抗住便开始从北门突围,宋军龙骑兵随后追击掩杀将他们赶入伏击圈。
经过一夜的激战,敌军溃不成军,磨世尔利用熟悉地理的优势逃脱,其心腹及达密里部和耶覩刮部两部首领一下三千多人被活捉。此战北阻卜部不仅丢了自己的老巢,部族精锐也折损大半,各部拒绝接纳他们,磨世尔知道大势,自己已去难以抵挡大宋的兵锋,惊恐之中日夜哭泣,最终绝望的服毒自杀。他死后,其几个儿子各领一部相互争斗,北阻卜部重新陷入分裂状态,在西征军的围剿下向北方逃去。
大宋西征军通过一系列的战斗击败了与宋为敌的北阻卜部,打开了继续西进的道路,并在漠北引起了极大的震动。达密里部和耶覩刮部请降,愿意以重金赎回自己的首领,其他小部族更是蜂拥来投,表示愿归附大宋,所到之处受到热烈欢迎,纷纷捐献粮草和马匹,并愿随军出征。
正当在这形势一片大好之时,令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高宠突然接到了朝廷暂停西进的命令,一直信誓旦旦协同出兵的西夏动摇了,他们并没有如约出兵。原来高昌也都护毕勒哥除了游说阻卜部结盟对抗大宋外,也向西辽发出了求救,希望重修旧好共同抗宋。耶律大石一直对被宋夏联手驱逐出高昌耿耿于怀,现在有了机会怎么会放过,立刻遣三万军兵进入高昌,屯兵于高昌与西夏的边界蒲昌海地区。
高昌引西辽兵入境屯兵边境,这让一直准备捡便宜的西夏慌了手脚,加上毕勒哥又请来一直与西夏交好的甘州回鹘到兴庆府传递愿与西夏修好的信息。使李乾顺三心二意起来。多方游说的同时,毕勒哥还命人携带大批珠宝、美女在西夏活动,贿赂西夏朝臣、大族首领,而力主共同出兵讨伐高昌的察哥恰恰此时在与吐蕃解决边界冲突不在京中。罢兵的意见便占了上风,使西夏迟迟不能如约出兵攻击高昌南部,实现南北夹击的构想。
而此时国内正是‘让位风波’闹得如火如荼的时候,皇帝在小朝会上公开表示了让位的意愿,任谁都明白没有了皇帝的支持西征是很难完成的。这让一部分‘不明真相’的官员以为西征充满不确定性,更让他们担心的是朝中的武将们已经表示愿与皇帝一起‘归隐’,而高宠所领西征军的实力足以横扫漠北,一旦他们不服另立中央,将带来更多的麻烦,因此借西夏毁约力主停止西征。
赵柽出于自己的考量。西征军集中了军中的精锐,战斗力强悍,而高宠和赵礼的忠心是不容置疑的,有他们在外自己也可引以为援,震慑国内心怀不轨之人。所以他同意西征军暂时停止西进。但是他灭高昌的决心未因此改变,因此并没有让西征军回撤,而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再做安排……
虽然暂时不能继续西征,但是高宠并没有被动的等待,而是开始考虑漠北的形势。最令人不解的是西辽出兵对抗宋夏联军,在地缘政治领域,他们尽管表现的远远算不上尽善尽美。但通过战争和结盟在西域获得了可靠的盟友,和宋、金共同统制着东亚大陆,形成了力量均衡。
对于战争威胁,西辽虽不能说是高枕无忧,但绝对是最少的,作为西域地区的军事强国。任何挑战他的行为都需要极大的勇气。金国因为在对宋的战争中的惨败使其失去了继续灭辽的实力和勇气,而宋则与其并不接壤也没有本质上的矛盾,一直对西域实施靖绥政策,维护着通往外界的商路,专心对付金国和海外市场的扩张。耶律大石虽然明白远征金国的困难。但是他依然念念不忘复国,对金持严加防范的态度,而基于历史原因对宋的崛起也保持警惕,但是两国并无实质性的冲突。
西辽本可通过稳定发展实现‘和平崛起’,但现在选择投入一场同本国利益关联有限的战争并不是明智之举。而现在他面临的形势也并不十分乐观,据高宠掌握的情报显示,西辽在前一年遇到了灾荒,又刚刚结束了一场与相邻小国哈里发的战争,但是这引起了其宗主国塞尔柱帝国的不满,已决定接受哈里发国主马赫穆德汗的邀请征讨西辽,并号召邻国一起出兵。
西辽在国内情况本已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为了盟友的利益不惜与两个强国全面开战,虽然其训练有素,久经沙场的军队也许能在战场上获得优势,但其存量实力不足和缺乏战争潜力的劣势,则注定了他不可能全力去对付宋夏联军对高昌的征讨,他们如此做不过是自取灭亡,所以高宠以此为理由结束西征不是明智之举。
而西征军在征战驻扎期间,高宠发现漠北镇州一带各族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但这并不是因为这里土地贫瘠,相反的是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绝非“千里旷地”, 一个便是征战不断,各方势力都想取得这块土地的控制权;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磨世尔的横征暴敛。
磨世尔在占据镇州后采取极端野蛮和残酷的手段,实施民族压迫、经济剥削。所有地方和军队的官员都由自己部族的人担任,他们可以随意抢夺居民的财物,甚至抢夺他们的妻女,许多部族被吞并,家产都被夺走,沦为奴隶。而金国也为了防止这些游牧民族做大,实施了残酷的‘减口’政策,每隔几年便会派兵入境大杀一番,使各部族无不痛恨万分。
西征军能够迅速取得第一场胜利,不仅是他们兵强马壮,还得益于镇州各部族的支持,他们为西征军传递情报、捐送粮食,为大军的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表明他们欲依靠大宋极力想改变被磨世尔奴役的状态,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便也给了大宋可借机恢复管理提供了契机。
高宠在经过一番分析后,决定将自己的意见向朝廷上书,希望能够继续西征,同时将沿途征服之地收入大宋,为进一步巩固西北边防打下基础。
首先,高宠以为为了漠北的长治久安应恢复汉唐以来实施的郡县制,即不能采用大宋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广泛实施的藩属羁縻政策,也不是简单的建立军事节度管辖体制,而是采用内地的行政管理模式,建立州县,派遣文武官员实施直接有效的管理。
实施羁縻政策的缺点已经是有目共睹,让世袭制使一个部落能够在某一地区维持长久的统治,经济和军事上的相对独立又可以让他们保持着强势地位,一旦有不臣之心便会形成割据,尤其是这种远离内地的地区,处理不好便会成为第二个西夏;如果仅仅在此设立镇抚司也不够妥当,因为这类似军事基地的性质,首官是军职而不是民职,也就是治兵之官多,而治民之官少,军事战略意义是放在第一位的,民生和社会发展并不是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政令和军令不能协调的矛盾会越发突出,不适合发展和进步。
再者,高宠认为应强调蕃汉平等,在敌我划分上应‘只分良匪,不分汉夷,才是久远之规,制贼之本’。为了恢复被破坏的百姓生计,他主张‘为政先求利民’, 要想百姓吃饱喝足,最关键的是让百姓地里的粮食不被豪强和官吏夺走。改革原来的农业赋税管理,理应参照内地的做法,实行按亩征赋。由于战乱不断人口损失巨大,民众流失较多,应该鼓励内地失地百姓移民,可采用当年在西北实施的免交一定的赋税,给予一定的生产资料。
由于周边还有金国和其他游牧民族的虎视,在漠北必须维持足够的军队,但军队的供养不能转嫁给当地百姓。因此,高宠还主张实行屯田,让军队自己生产,养活自己。对屯田所种的粮食,采取照价收购的办法,调动了士兵屯田的积极性。收购所剩下的粮食,官兵可以自由与民众买卖。漠北广阔的天地和士兵充足的人力资本,使得军队生产有着极大的优势,军队不用靠吃皇粮过日子,也减轻了内地民众的负担。
最后,高宠以为应当拨出专款兴建义学,让各族百姓读书识字,易风归化,传播中原儒家文化,知晓礼义廉耻。并在科举中等同河东等地设置专场,降低考试标准,优先录取漠北地区的士子,逐步使其归心,达到巩固边疆,长治久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