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曲辕犁和翻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魏延开了一个高层将领会议,此后,军中训练一律以曹军为假想敌,以一个魏兵战胜两个曹兵为一个训练目标,以一屯魏军战胜两屯曹军为一个训练目标。
实战机会不够,那就实战训练来弥补,每个战斗单元都有百分之十的训练损失,甘宁的水军更是高达百分之二十的训练损伤,而只有这样高强度接近实战的训练,才能锻炼出精兵。
文聘、甘宁那边紧靠淮南袁术,更在大别山腹地,山贼横行,所以,他们实战机会更多,几乎天天都在战斗,他们这几个月战斗的频率可能比很多诸侯麾下军队一辈子的战斗频率都高,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短时间成为精兵。
而维持着他们能够这么高强度训练、实战,一是靠食物,二是靠各级参军。
为了获取充足的食物,除了魏延提供的红薯、土豆、玉米高产种子,农田耕作技术也在魏延的推动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魏延每天除了训练军队,还要花时间去培养合格的将领、参军、官吏人才,除此之外,还花时间去督促马钧、黄月英的发明。
魏延把他穿越前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全都以这个时代人们能够理解的词汇,讲给马钧及其麾下男工匠、黄月英及其麾下女工匠。
马钧、黄月英以及麾下工匠们的智力在提升,原来他们在那一世的发明就比原来提早了好多年出现。
有一天,魏延花了两张图,分别给了马钧和黄月英,让他们在各自的工场里试制出来。
黄月英的工场已经开始运行,场长黄月英、副场长诸葛梦,请的都是健壮的女人,就连护卫都是女人,场地也就在距离平南将军府不远的地方,有将军夫人亲自担任场长,工钱不菲,很多妇人都慕名加入,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已经有将近千人加入。
而马钧的工场人员更多,将近有六千人。
其中有两千工匠来自曹操那里,他当然知道,工匠意味着自己一方的战争潜力和技术力量,但他即将有大动作,不得不多凑点精兵,于是,捏着鼻子凑了两千工匠来换取四千俘虏兵回去。
有一千工匠来自刘表那里,刘表用一千工匠换回去两千俘虏,他不是不想换更多俘虏回去,但工匠只剩下那么多,大部分工匠都在各个世家那里,他要不出。
集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即便魏延的草图非常含糊,马钧、黄月英他们交出来的试制品依然让魏延非常惊艳。
把那些试制品拿给老农去试用,老农们纷纷赞叹:“这曲辕犁真好用!”
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魏延有鉴于此,便按照穿越前的印象画出了曲辕犁,督促马钧、黄月英他们把它制造出来。
曲辕犁操作时犁身可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
曲辕犁的结构完备成熟,轻便省力,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即便他穿越前,在某些农村依然能见到曲辕犁。
经过农夫们的评定,马钧工场的曲辕犁更为完备,便以马钧工场的试制品加以改善,开始大规模地制作曲辕犁,推向整个大汉。
对于这种能够改善整个大汉民族生产力的发明,魏延从不藏私。
当然,他更倾向于,马钧工场以及附属工场们把这些曲辕犁制作出来,卖给其他势力或世家。
这曲辕犁直接把这个时代的耕作技术提高了四百年。
魏延又花了一个图,交给马钧和黄月英。
这一次,马钧又提前完成,因为,那是他历史上本就做过的翻车。
在此之前,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但那时的翻车还比较粗糙,大抵应该说是乡村历代通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
那一世,此后过了好多年,马钧当时在魏国作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于是他又在机械上动脑筋。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马钧创适的这种翻车,“其巧百倍于常”,用时极其轻便,连小孩也能转动。它不但能提水,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候向外排水。可见进步之多,功效之高。这种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从那时起,一直被乡村历代所沿用,直至实现电动机械提水以前,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翻车的构造是,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
魏延的图画得很差,但架不住马钧有【发明】特技,再集合着麾下工匠的集体智慧,不出七天,翻车应运而生,自此,每个乡村都逐渐有了翻车,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不再只是靠天收。
翻车的意义比曲辕犁还大,因为这个时代,正值小冰川时期,普遍干旱少雨,这时,灌溉更为重要,翻车让大汉民众都如获至宝。
黄月英两战皆输,但她并没有气馁,终于,她在一个本来马钧稳赢的项目上,赢了马钧。
魏延开了一个高层将领会议,此后,军中训练一律以曹军为假想敌,以一个魏兵战胜两个曹兵为一个训练目标,以一屯魏军战胜两屯曹军为一个训练目标。
实战机会不够,那就实战训练来弥补,每个战斗单元都有百分之十的训练损失,甘宁的水军更是高达百分之二十的训练损伤,而只有这样高强度接近实战的训练,才能锻炼出精兵。
文聘、甘宁那边紧靠淮南袁术,更在大别山腹地,山贼横行,所以,他们实战机会更多,几乎天天都在战斗,他们这几个月战斗的频率可能比很多诸侯麾下军队一辈子的战斗频率都高,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在短时间成为精兵。
而维持着他们能够这么高强度训练、实战,一是靠食物,二是靠各级参军。
为了获取充足的食物,除了魏延提供的红薯、土豆、玉米高产种子,农田耕作技术也在魏延的推动下,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魏延每天除了训练军队,还要花时间去培养合格的将领、参军、官吏人才,除此之外,还花时间去督促马钧、黄月英的发明。
魏延把他穿越前学的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全都以这个时代人们能够理解的词汇,讲给马钧及其麾下男工匠、黄月英及其麾下女工匠。
马钧、黄月英以及麾下工匠们的智力在提升,原来他们在那一世的发明就比原来提早了好多年出现。
有一天,魏延花了两张图,分别给了马钧和黄月英,让他们在各自的工场里试制出来。
黄月英的工场已经开始运行,场长黄月英、副场长诸葛梦,请的都是健壮的女人,就连护卫都是女人,场地也就在距离平南将军府不远的地方,有将军夫人亲自担任场长,工钱不菲,很多妇人都慕名加入,一个月不到的时间,已经有将近千人加入。
而马钧的工场人员更多,将近有六千人。
其中有两千工匠来自曹操那里,他当然知道,工匠意味着自己一方的战争潜力和技术力量,但他即将有大动作,不得不多凑点精兵,于是,捏着鼻子凑了两千工匠来换取四千俘虏兵回去。
有一千工匠来自刘表那里,刘表用一千工匠换回去两千俘虏,他不是不想换更多俘虏回去,但工匠只剩下那么多,大部分工匠都在各个世家那里,他要不出。
集体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即便魏延的草图非常含糊,马钧、黄月英他们交出来的试制品依然让魏延非常惊艳。
把那些试制品拿给老农去试用,老农们纷纷赞叹:“这曲辕犁真好用!”
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形,但汉代的犁是长直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魏延有鉴于此,便按照穿越前的印象画出了曲辕犁,督促马钧、黄月英他们把它制造出来。
曲辕犁操作时犁身可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深耕,且轻巧柔便,利于回旋,其次是增加了犁评和犁建,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将曲辕犁的犁评、犁箭和犁建三者有机地结合使用,便可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并能使调节耕地深浅规范化,便于精耕细作。犁壁不仅能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
曲辕犁的结构完备成熟,轻便省力,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耕犁的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即便他穿越前,在某些农村依然能见到曲辕犁。
经过农夫们的评定,马钧工场的曲辕犁更为完备,便以马钧工场的试制品加以改善,开始大规模地制作曲辕犁,推向整个大汉。
对于这种能够改善整个大汉民族生产力的发明,魏延从不藏私。
当然,他更倾向于,马钧工场以及附属工场们把这些曲辕犁制作出来,卖给其他势力或世家。
这曲辕犁直接把这个时代的耕作技术提高了四百年。
魏延又花了一个图,交给马钧和黄月英。
这一次,马钧又提前完成,因为,那是他历史上本就做过的翻车。
在此之前,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毕岚曾制造翻车,用于取河水洒路,但那时的翻车还比较粗糙,大抵应该说是乡村历代通用的龙骨水车的前身。
那一世,此后过了好多年,马钧当时在魏国作一个小官,经常住在京城洛阳,当时在洛阳城里,有一大块坡地非常适合种蔬菜,老百姓很想把这块土地开辟成菜园,可惜因无法引水浇地,一直空闲着。马钧看到后,就下决心要解决灌溉上的困难。于是他又在机械上动脑筋。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他终于创造出一种翻车,把河里的水引上了土坡,实现了老百姓的多年愿望。马钧创适的这种翻车,“其巧百倍于常”,用时极其轻便,连小孩也能转动。它不但能提水,而且还能在雨涝的时候向外排水。可见进步之多,功效之高。这种翻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工具之一,从那时起,一直被乡村历代所沿用,直至实现电动机械提水以前,它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翻车的构造是,车身用三块板拼成矩形长槽,槽两端各架一链轮,以龙骨叶板作链条,穿过长槽;车身斜置在水边,下链轮和长槽的一部分浸入水中,在岸上的链轮为主动轮;主动轮的轴较长,两端各带拐木四根;人靠在架上,踏动拐木,驱动上链轮,叶板沿槽刮水上升,到槽端将水排出,再沿长槽上方返回水中。如此循环,连续把水送到岸上。
魏延的图画得很差,但架不住马钧有【发明】特技,再集合着麾下工匠的集体智慧,不出七天,翻车应运而生,自此,每个乡村都逐渐有了翻车,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不再只是靠天收。
翻车的意义比曲辕犁还大,因为这个时代,正值小冰川时期,普遍干旱少雨,这时,灌溉更为重要,翻车让大汉民众都如获至宝。
黄月英两战皆输,但她并没有气馁,终于,她在一个本来马钧稳赢的项目上,赢了马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