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表面兄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与莱因哈特谈判结束的墨索里尼,终于乐呵呵的回到国内了。
其实,莱因哈特与墨索里尼之间,德国和意大利之间,他们的关系,一直都不是看上去那么其乐融融的。
在外界看来,早自1938年,距墨索里尼访问柏林刚过半年,莱因哈特就率领了一只500人的庞大代表团前往罗马访问。
而为了表示对墨索里尼“领袖”的敬意,莱因哈特当时还特意佩带着,墨索里尼授予他的“意大利民兵荣誉队长”的袖章。
莱因哈特、里宾特洛甫一行,可是足足分乘三列专列前往意大利。
国社党头目们,许多都参加了那次“向意大利的友谊进军”。
莱因哈特到达意大利的时候,墨索里尼的接待也是隆重热烈的。
在各国记者的相机记录中,意大利国王、领袖墨索里尼,及其他全班高级官员,几乎是倾巢出动去车站迎接莱因哈特。
当时罗马的各条街上,也彩旗彩灯,呼喊声震耳欲聋。
不过大众不知道的是,从车站出发后,墨索里尼就忽然从欢迎的行列里不见了。
原来莱因哈特是作为国家元首来访的,而从名义上讲,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之上还有一位国王。
按礼仪规格,应该是国王陪同德国“元首”乘车去下榻的住地,没墨索里尼什么事。
那时候,墨索里尼虽然因自己屈居国王之下而不悦,但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
相反,意大利的领袖墨索里尼,也是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使莱因哈特当时是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不过在这种热热闹闹场面的背后,墨索里尼多少是有些忧郁的。
虽然没人表现出来,可那时候的莱因哈特明白,墨索里尼的心病是奥地利问题。
为了使这位盟友对德奥合并一事不要心有余悸,莱因哈特当时还特意在祝酒时表示道:“凭危高立的阿尔卑斯山是大自然和历史造成的。阿尔卑斯山会是德意是两国的边界,永远不受侵犯。”
而这话的背后意思是说,意大利境内日耳曼聚居区的南蒂罗尔,仍是意大利的领士,德国不会像对付苏台德区那样,借口名族问题来吞并它。
在莱因哈特稍微暗示了一下过后,墨索里尼虽然还是对德奥合并怏怏不乐,但也在有发作迹象。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墨索里尼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失去了昔日和莱因哈特讲起话来“屁股会晃动”的那副神气了。
随着莱因哈特与德国的日益强大,墨索里尼只能在一些小节上背后取笑这位德国元首。
他对女婿齐亚诺说:“莱因哈特就一个暴发户,一个靠撞大运走上高位的普通人。像这种人,一般都只能是待在家中混吃等死的废物”。
而意大利国王则干脆说他的德国客人是“心理方面的某种堕落者”。
毕竟那时候的莱因哈特名声不太好,又得侵犯了意大利的利益,所以在意大利并不算太讨喜。
里宾特洛甫曾经想劝阻墨索里尼,请他让意大利国王不要对德国“元首”态度过于傲慢。
可那时墨索里尼却冷冷地回答说:“告诉你们元首,他才是该要多忍耐一点。”
在整个访问期间,莱因哈特、里宾特洛甫,都还一直在寻找机会谋求和墨索里尼、齐亚诺进行一次认真的政治对话。
可事实上却是,德国人还有话想和意大利人谈谈,但墨索里尼却缺乏热情。
墨索里尼和莱因哈特,并没有因为意识形态的相似,而从一开始就意气相投。
相反,以社团主义和独裁主义宗师自居的墨索里尼一直自视甚高,最初根本没把莱因哈特放在眼里。
在大多数人卡不见的深层次区域中,德意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经历了一段从对抗到合作,然后再从合作到同盟的过程。
这又一次证明了国际政治,就是国家利益的舞台而已。
如今的德意同盟,完全是一种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结合。
它比很多人想的都简单,也比很多人想的都复杂。
总的来说,德意关系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个时间节点:
德意因为奥地利问题产生矛盾。
意大利加入斯特雷萨阵线导致两国对抗升级。
埃塞俄比亚战争和进军莱茵使两国关系改善。
柏林——罗马同盟形成。
德意两国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使两国关系进一步回暖。
《反苏联国际协定》的签署,使得意大利在奥地利问题上对德让步,转而一同把矛头对向苏联。(有趣的是,莱因哈特与苏联当时却私底下合作的有模有样。)
《钢铁条约》两国正式结盟。
事实上,意大利早在一战中从德国领导的同盟国,倒戈到协约国,就是为了攫取原奥匈帝国所属的特兰提诺、南蒂罗尔、达尔马提亚和的里雅斯特,此外还有阜姆港和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但凡尔赛条约并没有满足意大利的全部需求,这次导致意大利又一次考虑改头换面,与德国联手。
意大利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地域狭小,急需殖民地以资发展,却因为发展起步较晚而没有机会,因而也有很强的动机向欧洲发动战争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
这迫使意大利,后来必须游离在此时欧洲的两大阵营,即当时以德国为首的要求改变凡尔赛体系的一方,和那时以法国为首的包含东欧各小国的要求维持凡尔赛体系的另一方之间。
莱因哈特不断的吞并各国的同时,墨索里尼也深感自己已无可挽回地和德国“元首”绑在一起了。
可惜,罗马一柏林这个“同盟”是绕着莱因哈特而生的,他墨索里尼似乎只像一个小伙伴而已。
后来,在东南欧,莱因哈特正逐步占领这一带的市场。
吞并奥地利以后,德国几乎是间接切断了意大和的里雅斯特港的原油贸易线,使该港几乎成为死港。
马上,墨索里尼也紧接着做了项对不起德国的事情。
他沿着德、意国界构筑了一条新的防御工事。
这完全不应该是一个盟友做的事情,但那时的墨索里尼还是想脚踏两只船。
他当时一方面向德国人暗示结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以德国人结盟作威胁,迫使西方民主教体国家让步。
有时,墨索里尼仍怀有一种儿戏的想法:他只是想用战争的语言来吓唬别的国家,为意大利人打气。
再后来的事,就简单了许多。
莱因哈特与墨索里尼成为表明兄弟,两人明着其乐融融,私底下却老是互相算计,斟酌损益。
哪怕这次两人间看似友好的对法国分赃谈判,也不过又是一次为利益展开的交锋罢了。
与莱因哈特谈判结束的墨索里尼,终于乐呵呵的回到国内了。
其实,莱因哈特与墨索里尼之间,德国和意大利之间,他们的关系,一直都不是看上去那么其乐融融的。
在外界看来,早自1938年,距墨索里尼访问柏林刚过半年,莱因哈特就率领了一只500人的庞大代表团前往罗马访问。
而为了表示对墨索里尼“领袖”的敬意,莱因哈特当时还特意佩带着,墨索里尼授予他的“意大利民兵荣誉队长”的袖章。
莱因哈特、里宾特洛甫一行,可是足足分乘三列专列前往意大利。
国社党头目们,许多都参加了那次“向意大利的友谊进军”。
莱因哈特到达意大利的时候,墨索里尼的接待也是隆重热烈的。
在各国记者的相机记录中,意大利国王、领袖墨索里尼,及其他全班高级官员,几乎是倾巢出动去车站迎接莱因哈特。
当时罗马的各条街上,也彩旗彩灯,呼喊声震耳欲聋。
不过大众不知道的是,从车站出发后,墨索里尼就忽然从欢迎的行列里不见了。
原来莱因哈特是作为国家元首来访的,而从名义上讲,意大利首相墨索里尼之上还有一位国王。
按礼仪规格,应该是国王陪同德国“元首”乘车去下榻的住地,没墨索里尼什么事。
那时候,墨索里尼虽然因自己屈居国王之下而不悦,但他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没有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
相反,意大利的领袖墨索里尼,也是把日程排得满满的,使莱因哈特当时是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不过在这种热热闹闹场面的背后,墨索里尼多少是有些忧郁的。
虽然没人表现出来,可那时候的莱因哈特明白,墨索里尼的心病是奥地利问题。
为了使这位盟友对德奥合并一事不要心有余悸,莱因哈特当时还特意在祝酒时表示道:“凭危高立的阿尔卑斯山是大自然和历史造成的。阿尔卑斯山会是德意是两国的边界,永远不受侵犯。”
而这话的背后意思是说,意大利境内日耳曼聚居区的南蒂罗尔,仍是意大利的领士,德国不会像对付苏台德区那样,借口名族问题来吞并它。
在莱因哈特稍微暗示了一下过后,墨索里尼虽然还是对德奥合并怏怏不乐,但也在有发作迹象。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墨索里尼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失去了昔日和莱因哈特讲起话来“屁股会晃动”的那副神气了。
随着莱因哈特与德国的日益强大,墨索里尼只能在一些小节上背后取笑这位德国元首。
他对女婿齐亚诺说:“莱因哈特就一个暴发户,一个靠撞大运走上高位的普通人。像这种人,一般都只能是待在家中混吃等死的废物”。
而意大利国王则干脆说他的德国客人是“心理方面的某种堕落者”。
毕竟那时候的莱因哈特名声不太好,又得侵犯了意大利的利益,所以在意大利并不算太讨喜。
里宾特洛甫曾经想劝阻墨索里尼,请他让意大利国王不要对德国“元首”态度过于傲慢。
可那时墨索里尼却冷冷地回答说:“告诉你们元首,他才是该要多忍耐一点。”
在整个访问期间,莱因哈特、里宾特洛甫,都还一直在寻找机会谋求和墨索里尼、齐亚诺进行一次认真的政治对话。
可事实上却是,德国人还有话想和意大利人谈谈,但墨索里尼却缺乏热情。
墨索里尼和莱因哈特,并没有因为意识形态的相似,而从一开始就意气相投。
相反,以社团主义和独裁主义宗师自居的墨索里尼一直自视甚高,最初根本没把莱因哈特放在眼里。
在大多数人卡不见的深层次区域中,德意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经历了一段从对抗到合作,然后再从合作到同盟的过程。
这又一次证明了国际政治,就是国家利益的舞台而已。
如今的德意同盟,完全是一种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结合。
它比很多人想的都简单,也比很多人想的都复杂。
总的来说,德意关系大概经历了这么几个时间节点:
德意因为奥地利问题产生矛盾。
意大利加入斯特雷萨阵线导致两国对抗升级。
埃塞俄比亚战争和进军莱茵使两国关系改善。
柏林——罗马同盟形成。
德意两国联合干涉西班牙内战使两国关系进一步回暖。
《反苏联国际协定》的签署,使得意大利在奥地利问题上对德让步,转而一同把矛头对向苏联。(有趣的是,莱因哈特与苏联当时却私底下合作的有模有样。)
《钢铁条约》两国正式结盟。
事实上,意大利早在一战中从德国领导的同盟国,倒戈到协约国,就是为了攫取原奥匈帝国所属的特兰提诺、南蒂罗尔、达尔马提亚和的里雅斯特,此外还有阜姆港和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但凡尔赛条约并没有满足意大利的全部需求,这次导致意大利又一次考虑改头换面,与德国联手。
意大利人口众多,资源贫乏,地域狭小,急需殖民地以资发展,却因为发展起步较晚而没有机会,因而也有很强的动机向欧洲发动战争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
这迫使意大利,后来必须游离在此时欧洲的两大阵营,即当时以德国为首的要求改变凡尔赛体系的一方,和那时以法国为首的包含东欧各小国的要求维持凡尔赛体系的另一方之间。
莱因哈特不断的吞并各国的同时,墨索里尼也深感自己已无可挽回地和德国“元首”绑在一起了。
可惜,罗马一柏林这个“同盟”是绕着莱因哈特而生的,他墨索里尼似乎只像一个小伙伴而已。
后来,在东南欧,莱因哈特正逐步占领这一带的市场。
吞并奥地利以后,德国几乎是间接切断了意大和的里雅斯特港的原油贸易线,使该港几乎成为死港。
马上,墨索里尼也紧接着做了项对不起德国的事情。
他沿着德、意国界构筑了一条新的防御工事。
这完全不应该是一个盟友做的事情,但那时的墨索里尼还是想脚踏两只船。
他当时一方面向德国人暗示结盟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又以德国人结盟作威胁,迫使西方民主教体国家让步。
有时,墨索里尼仍怀有一种儿戏的想法:他只是想用战争的语言来吓唬别的国家,为意大利人打气。
再后来的事,就简单了许多。
莱因哈特与墨索里尼成为表明兄弟,两人明着其乐融融,私底下却老是互相算计,斟酌损益。
哪怕这次两人间看似友好的对法国分赃谈判,也不过又是一次为利益展开的交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