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0五章 御史台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全职艺术家、牧龙师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夏士林转入宫内的一个长廊时,发现卫王赵昺正走在前面,他立刻快步赶上前去。
“殿下。”
赵昺闻声回过头来。
“夏尚书。”
他恭敬地行了一个礼,随即问道:
“您这是?”
在有一件事上,杨淑妃和某人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对追随行朝到海上的臣民某种尊重。
疾风知劲草,在帝国遭逢大难、行将崩溃之际,没有什么比这个时候更能知道是那些人忠于这个帝国。并且如果没有这些忠实的帝国子民,也就不可能有行朝的今日。所以,对那些始终追随帝国的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怠慢的。
当然,后世的某些人对此一时期帝国的这个做法,仅仅称之为“怀柔政策”。
但杨淑妃和某人的态度至少影响了当时的帝国皇室成员。并且在宋代“士大夫至上”的背景下,尽管限于皇权时代的特点,不能说对每一个人,可对于行朝的大臣,至少身为王爷的赵昺的确没有任何的居傲。
当下夏士林淡淡地回道:
“臣奉召来见陛下。殿下是?”
赵昺没有迟疑。
“我也是到兄长那里。”
他略有点忸怩地补充道:“想听听他讲点外面的事。”
夏士林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卫王殿下受某人的影响,心也变得越来越野,这早已是众人有目共睹之事,夏士林自然不会不知道。但他听了卫王所言,却并没有像有些夫子那样,以什么要读好“圣贤之书”来训导卫王殿下。相反,他边走边颔首: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殿下多听听外间的事,自可多长见识。先贤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是这个道理。臣近日前往南疆,就颇见识了许多过去闻所未闻之事。”
赵昺的眼睛放了光。
“哦,夏尚书,您可以和我说说吗?”
……
夏士林和赵昺童鞋说这些,倒不是在逢迎卫王殿下,而是实话实说。因为现在的他和御史台所担负的职责,就是要不断前往各地。
夏士林、包括行朝所有的人,恐怕都不会想到,在某人的盘算中,御史台将是未来帝国框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宋代的御史台,其职能主要为:“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除设“中丞”一人为台长,下面还有掌纠察武官和文官的左右巡史。
这个设立,实际是秦汉“三公九卿”制中“御史中丞”一职的延续。
秦汉的“三公”,其分工是丞相管国政;太尉掌军事;另一个御史中丞,则执行对官员的监察职责。
东一直对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非常感兴趣,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三公”可以说就是中国王朝历史上的另一种“三权分立”制。
而且他还认为,在朝政有自己的好老师陆秀夫来处理,文天祥掌管了兵部后,也于事实上**于朝廷其它部门之外的情况下,只要再顺水推舟,对御史台“稍微”进行一些改进,帝国三足鼎立的大框架就已经搭好。
杨亮节并不知道,由于他的思维仍多停留在仅仅是收地租的水平上,某人已经对他产生了“难堪大用”的疑虑,因此才迟迟没有对御史台下手;当他再热衷于做点“小买卖”时,某人彻底大失所望。相反,老杨才“闭门思过”,随即夏士林就被某人单独召见。
---------
夏士林这个人原本在宋末的朝廷中并不起眼,临安宋室行将崩溃之前,他曾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及签书枢密院事。
前者是为了让他和陆秀夫一同前往元军谈判;而后者应当和前者一样,是在朝廷众人纷纷离开了之后、无人可用时的一种快速提拔。
夏士林在元军即将进临安前,也离开了朝廷。史书上写的是“遁去”。
从史书和历史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宋末有很多的朝廷官员在大难临头之时纷纷离开了朝廷。
这里面有些大约是无奈,因为政见不合或受排挤,比如后来死于兴化的陈文龙。
有些就完全是在逃避自己的职责,大难临头各自飞,像留梦炎等一干人。
而还有一些人,已经坚持到了最后,但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朝廷,则并不完全是逃避,更多的是他们本人不愿意随着朝廷做个异族的降臣。这些人当中既有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武将,还有陆秀夫、徐宗仁、夏士林等文臣。
作为后人,其实是不能说完全了解这些当事人想法的。但至少可以断言,随后对行朝的态度,就是横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试金石。
---------
“夏爱卿,御史台实为朝廷不可或缺的部门。”
平心而论,以这个时代来着眼,作为一种对官员的约束,御史台的设立肯定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并且宋代御史的弹劾,很多时候也的确对帝国官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约束作用。
比如历史上的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就毫不留情地弹劾了许多官员,甚至包括当时的国丈张尧佐。
“官家圣明。”
“朕认为,为了切实担负起监察之责,今后的御史台要更多地独行其事。”
鉴于夏士林方正的性格,某人不想太多的客套,开门即见山。
夏士林则略有点疑惑地看着帝国的陛下。
官员新任的觐见,这是过去通常的惯例。除了勉励,官家一般也会交代一些国事。可什么叫独行其事?
宋代的御史本就有点“独”,朝廷原本的规矩就是:宰执(为政者)不可举荐御史。
在这个多半是本朝有史以来最会来事的官家眼中,怎样才算是独行其事呢?
“这个独行其事,不仅是指御史台的御史们到各地察访,可以不经过朝廷各部,自行安排,且在御史的人选上,也可以自行选拔。”
从宋史中就可以看到,宋代的御史在对官员的监察上固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时候也并不尽如人意。
之所以会如此,一个是宋代还没有**的御史。用后世的话说,也就是没有专业的队伍。
比如包拯,他既曾做过监察御史,也做过地方官。
当一个官员要身兼两个角色时,这里面会出现的问题不用多言,兄弟们都是懂滴。
另一个就是从《宋史》中还可以看到,尽管朝廷规定“宰执不可举荐御史”,但在宋的后期“权臣”为政时,这个规定往往被打破。这时候的御史不仅不能对这些“权臣”形成监督,他们的弹劾更变相地成为了“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
宋末文天祥曾经的致仕,就是当时的权臣贾似道指使御史弹劾所致。
夏士林眼睛睁大了,他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但于独行其事之外,朕也有一个要求,就是以后御史台的行事要规范。”
“臣还请陛下明示。”夏士林立刻接道。
“这个规范,就是御史台以后对官员的弹劾,要依据朝廷的法度。也就是他们是否违反了帝国的规矩。”
历史上御史的弹劾,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这就没有规范,很多时候更变成了人身攻击。这就是历史上的御史们所遗留下来的一种流弊。
张家长,李家短的事与朝廷有鸟的关系,还是算了吧,朝廷官员要做到的一点,其实就是遵守朝廷已定的规矩。他们都不遵,又何谈天下人来守?
“只要御史台做到这点,今后不仅曾经违反帝国法令、法度的人不可为官,就是在任的官员违法,去职也不可再为官,而御史台将有权凭此对朝廷的任命予以否决。”
夏士林一怔。
他自然清楚,这个旨意其实是违背本朝惯例的,因为宋代的现实是,官员致仕后,仍可以起复。
只不过他恐怕也并不知道,某人敢于如此,是在他的心目中,天下想当官的人从来就不少,官员其实并不缺。
事实上,唐代的武则天就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否则以她一个女流之辈,如何会那么厉害?
“夏爱卿,帝国的法令、法度,将来在拟定后也要由御史台做最后的审定。”
法度、或规矩,是可以众人一起来定的。也只有亲自审定,御史台才能真正了解朝廷的法度。而定下来一起遵守,这个古老的帝国怕也就不是什么帝王的独裁统治了。
只不过在此之前,咱还真的要看看,你们会如何来定啊。
夏士林的眼睛禁不住眯了眯。
好么,事情已经越来越大。
“夏爱卿,御史台职责其实已经决定了,它还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体察天下的民情。因为民情的好坏,是与朝廷自身、地方官员分不开的。”
“而要想了解天下的民情,尽凭朝廷的几个御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朕决意授权与您,于朝廷的各郡,均设立相应的御史院,直属朝廷御史台管辖。”
夏士林的眼睛已经彻底睁大了。
因为尽管事先他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个本朝最能折腾的主,少不得会给他和御史台来事,可也绝没有想到事来的那么大。
如果按照某人的说法来做,他并不难推断出,将来的御史台将完全**于朝政之外,在朝廷中与国政、兵部成鼎足之势。而这对于帝国以后的影响,他更不是一点不明了。
到了这个时候,夏士林已经不能不承认,面前的这个人真的是胆大包天。可别人的胆大包天归胆大包天,现在摆到面前的,是自己敢不敢来做这个事了。
咬了咬牙,他沉声应道:
“关于御史院,臣还请官家示下。”
某人露出了微笑:
“朕对此也只有初步的想法,首先,其人选可以由你们从各地挑选,但人选的第一条,就是必须忠于帝国。”
不忠于帝国的,就算了吧。后世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对于不忠的人也全都“开”了,又何况一个国家。
“其次就是要守法、懂法。”
“再者,非官员之身。”
“另外就是,御史院可设院首一人,但包括院首在内的所有人不固定,每五年从民间再选拔一次。并且无论是院首还是御史,任者之期最多连续十年。各地院首及以下之三人,可食朝廷俸禄,其他均不授予。”
“若是可行,甚至将来朝廷的御史中丞,也可以由各郡院首中选拔。”
某人若有所思地再度自语道。
夏士林的眼睛已经睁得大的不能再大了,可某人歉意地对他一笑:
“朕也只是想到了这么多,具体如何,就劳烦您和御史台的众位爱卿了。”
……
夏士林和御史台的众人至此真的有事情做了。
但是,帝国那个狡诈的陛下最后说的一句话,还是让夏士林的内心里忍不住颤了一下。
“夏爱卿,其实对于御史台的全部职责,朕就归为两个字,‘监国’。并且这个‘监’,也包括朕和皇室。”
当夏士林转入宫内的一个长廊时,发现卫王赵昺正走在前面,他立刻快步赶上前去。
“殿下。”
赵昺闻声回过头来。
“夏尚书。”
他恭敬地行了一个礼,随即问道:
“您这是?”
在有一件事上,杨淑妃和某人始终是一致的,那就是对追随行朝到海上的臣民某种尊重。
疾风知劲草,在帝国遭逢大难、行将崩溃之际,没有什么比这个时候更能知道是那些人忠于这个帝国。并且如果没有这些忠实的帝国子民,也就不可能有行朝的今日。所以,对那些始终追随帝国的人,是无论如何不能怠慢的。
当然,后世的某些人对此一时期帝国的这个做法,仅仅称之为“怀柔政策”。
但杨淑妃和某人的态度至少影响了当时的帝国皇室成员。并且在宋代“士大夫至上”的背景下,尽管限于皇权时代的特点,不能说对每一个人,可对于行朝的大臣,至少身为王爷的赵昺的确没有任何的居傲。
当下夏士林淡淡地回道:
“臣奉召来见陛下。殿下是?”
赵昺没有迟疑。
“我也是到兄长那里。”
他略有点忸怩地补充道:“想听听他讲点外面的事。”
夏士林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卫王殿下受某人的影响,心也变得越来越野,这早已是众人有目共睹之事,夏士林自然不会不知道。但他听了卫王所言,却并没有像有些夫子那样,以什么要读好“圣贤之书”来训导卫王殿下。相反,他边走边颔首: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殿下多听听外间的事,自可多长见识。先贤所说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是这个道理。臣近日前往南疆,就颇见识了许多过去闻所未闻之事。”
赵昺的眼睛放了光。
“哦,夏尚书,您可以和我说说吗?”
……
夏士林和赵昺童鞋说这些,倒不是在逢迎卫王殿下,而是实话实说。因为现在的他和御史台所担负的职责,就是要不断前往各地。
夏士林、包括行朝所有的人,恐怕都不会想到,在某人的盘算中,御史台将是未来帝国框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宋代的御史台,其职能主要为:“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除设“中丞”一人为台长,下面还有掌纠察武官和文官的左右巡史。
这个设立,实际是秦汉“三公九卿”制中“御史中丞”一职的延续。
秦汉的“三公”,其分工是丞相管国政;太尉掌军事;另一个御史中丞,则执行对官员的监察职责。
东一直对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非常感兴趣,因为在他看来,这个“三公”可以说就是中国王朝历史上的另一种“三权分立”制。
而且他还认为,在朝政有自己的好老师陆秀夫来处理,文天祥掌管了兵部后,也于事实上**于朝廷其它部门之外的情况下,只要再顺水推舟,对御史台“稍微”进行一些改进,帝国三足鼎立的大框架就已经搭好。
杨亮节并不知道,由于他的思维仍多停留在仅仅是收地租的水平上,某人已经对他产生了“难堪大用”的疑虑,因此才迟迟没有对御史台下手;当他再热衷于做点“小买卖”时,某人彻底大失所望。相反,老杨才“闭门思过”,随即夏士林就被某人单独召见。
---------
夏士林这个人原本在宋末的朝廷中并不起眼,临安宋室行将崩溃之前,他曾被任命为刑部尚书、及签书枢密院事。
前者是为了让他和陆秀夫一同前往元军谈判;而后者应当和前者一样,是在朝廷众人纷纷离开了之后、无人可用时的一种快速提拔。
夏士林在元军即将进临安前,也离开了朝廷。史书上写的是“遁去”。
从史书和历史的资料中可以看到,宋末有很多的朝廷官员在大难临头之时纷纷离开了朝廷。
这里面有些大约是无奈,因为政见不合或受排挤,比如后来死于兴化的陈文龙。
有些就完全是在逃避自己的职责,大难临头各自飞,像留梦炎等一干人。
而还有一些人,已经坚持到了最后,但最终还是选择离开了朝廷,则并不完全是逃避,更多的是他们本人不愿意随着朝廷做个异族的降臣。这些人当中既有张世杰、刘师勇、苏刘义等武将,还有陆秀夫、徐宗仁、夏士林等文臣。
作为后人,其实是不能说完全了解这些当事人想法的。但至少可以断言,随后对行朝的态度,就是横在所有人面前的一个试金石。
---------
“夏爱卿,御史台实为朝廷不可或缺的部门。”
平心而论,以这个时代来着眼,作为一种对官员的约束,御史台的设立肯定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并且宋代御史的弹劾,很多时候也的确对帝国官员起到了一定的监督、约束作用。
比如历史上的包拯,在任监察御史期间,就毫不留情地弹劾了许多官员,甚至包括当时的国丈张尧佐。
“官家圣明。”
“朕认为,为了切实担负起监察之责,今后的御史台要更多地独行其事。”
鉴于夏士林方正的性格,某人不想太多的客套,开门即见山。
夏士林则略有点疑惑地看着帝国的陛下。
官员新任的觐见,这是过去通常的惯例。除了勉励,官家一般也会交代一些国事。可什么叫独行其事?
宋代的御史本就有点“独”,朝廷原本的规矩就是:宰执(为政者)不可举荐御史。
在这个多半是本朝有史以来最会来事的官家眼中,怎样才算是独行其事呢?
“这个独行其事,不仅是指御史台的御史们到各地察访,可以不经过朝廷各部,自行安排,且在御史的人选上,也可以自行选拔。”
从宋史中就可以看到,宋代的御史在对官员的监察上固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很多时候也并不尽如人意。
之所以会如此,一个是宋代还没有**的御史。用后世的话说,也就是没有专业的队伍。
比如包拯,他既曾做过监察御史,也做过地方官。
当一个官员要身兼两个角色时,这里面会出现的问题不用多言,兄弟们都是懂滴。
另一个就是从《宋史》中还可以看到,尽管朝廷规定“宰执不可举荐御史”,但在宋的后期“权臣”为政时,这个规定往往被打破。这时候的御史不仅不能对这些“权臣”形成监督,他们的弹劾更变相地成为了“权臣”打击“政敌”的工具。
宋末文天祥曾经的致仕,就是当时的权臣贾似道指使御史弹劾所致。
夏士林眼睛睁大了,他已经预感到了什么。
“但于独行其事之外,朕也有一个要求,就是以后御史台的行事要规范。”
“臣还请陛下明示。”夏士林立刻接道。
“这个规范,就是御史台以后对官员的弹劾,要依据朝廷的法度。也就是他们是否违反了帝国的规矩。”
历史上御史的弹劾,也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这就没有规范,很多时候更变成了人身攻击。这就是历史上的御史们所遗留下来的一种流弊。
张家长,李家短的事与朝廷有鸟的关系,还是算了吧,朝廷官员要做到的一点,其实就是遵守朝廷已定的规矩。他们都不遵,又何谈天下人来守?
“只要御史台做到这点,今后不仅曾经违反帝国法令、法度的人不可为官,就是在任的官员违法,去职也不可再为官,而御史台将有权凭此对朝廷的任命予以否决。”
夏士林一怔。
他自然清楚,这个旨意其实是违背本朝惯例的,因为宋代的现实是,官员致仕后,仍可以起复。
只不过他恐怕也并不知道,某人敢于如此,是在他的心目中,天下想当官的人从来就不少,官员其实并不缺。
事实上,唐代的武则天就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否则以她一个女流之辈,如何会那么厉害?
“夏爱卿,帝国的法令、法度,将来在拟定后也要由御史台做最后的审定。”
法度、或规矩,是可以众人一起来定的。也只有亲自审定,御史台才能真正了解朝廷的法度。而定下来一起遵守,这个古老的帝国怕也就不是什么帝王的独裁统治了。
只不过在此之前,咱还真的要看看,你们会如何来定啊。
夏士林的眼睛禁不住眯了眯。
好么,事情已经越来越大。
“夏爱卿,御史台职责其实已经决定了,它还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体察天下的民情。因为民情的好坏,是与朝廷自身、地方官员分不开的。”
“而要想了解天下的民情,尽凭朝廷的几个御史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朕决意授权与您,于朝廷的各郡,均设立相应的御史院,直属朝廷御史台管辖。”
夏士林的眼睛已经彻底睁大了。
因为尽管事先他也不是没有想到,这个本朝最能折腾的主,少不得会给他和御史台来事,可也绝没有想到事来的那么大。
如果按照某人的说法来做,他并不难推断出,将来的御史台将完全**于朝政之外,在朝廷中与国政、兵部成鼎足之势。而这对于帝国以后的影响,他更不是一点不明了。
到了这个时候,夏士林已经不能不承认,面前的这个人真的是胆大包天。可别人的胆大包天归胆大包天,现在摆到面前的,是自己敢不敢来做这个事了。
咬了咬牙,他沉声应道:
“关于御史院,臣还请官家示下。”
某人露出了微笑:
“朕对此也只有初步的想法,首先,其人选可以由你们从各地挑选,但人选的第一条,就是必须忠于帝国。”
不忠于帝国的,就算了吧。后世市场经济下的企业,对于不忠的人也全都“开”了,又何况一个国家。
“其次就是要守法、懂法。”
“再者,非官员之身。”
“另外就是,御史院可设院首一人,但包括院首在内的所有人不固定,每五年从民间再选拔一次。并且无论是院首还是御史,任者之期最多连续十年。各地院首及以下之三人,可食朝廷俸禄,其他均不授予。”
“若是可行,甚至将来朝廷的御史中丞,也可以由各郡院首中选拔。”
某人若有所思地再度自语道。
夏士林的眼睛已经睁得大的不能再大了,可某人歉意地对他一笑:
“朕也只是想到了这么多,具体如何,就劳烦您和御史台的众位爱卿了。”
……
夏士林和御史台的众人至此真的有事情做了。
但是,帝国那个狡诈的陛下最后说的一句话,还是让夏士林的内心里忍不住颤了一下。
“夏爱卿,其实对于御史台的全部职责,朕就归为两个字,‘监国’。并且这个‘监’,也包括朕和皇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