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九章 量才为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五十九章 量才为用
裴承毅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吗?
了解裴承毅的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把“小肚鸡肠”与裴承毅扯上关系。如果裴承毅果真是罗少鹏眼中那种睚眦必报的小人,他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到项铤辉的重用,王元庆的赏识吗?
站在裴承毅的高度上,他也没有必要与一个少将军长斤斤计较。
当然,罗少鹏担心的事情,裴承毅也同样担心。
作为共和国军队最有影响力,也是进入共和国决策层的两位将军之一,裴承毅早就知道元首在准备第三次军事改革。因为项铤辉直接协助元首制定军事改革计划,所以他对军事改革更有发言权。用项铤辉告诉裴承毅的话来说,不管蛮度战争打成什么样,共和国军队的表现如何,军事改革肯定会在战争结束之后开始,绝对不会留给下一任国家元首。因为元首还没有公布军事改革,所以项铤辉没有多说。实际上,也不需要多说什么,这句话足以让裴承毅看清未来。
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一样,任何改革都是在压力、在危机意识的推动下进行的。
要让军队支持军事改革,首先就得提出具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
纪佑国推行第一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共和国军队在第四次蛮巴战争与东海战争中暴露出的严重问题。赵润东推行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吸取半岛战争的经验教训为口木战争做准备。王元庆要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同样得提出能够让军队产生强烈危机意识的理由。
毫无疑问,蛮度战争足以为王元庆提供充足的理由。
军队打得好,证明共和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而且在今后数十年内与蛮度这样的“战略级”对手交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没有任何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裁军不但能够留住真正的人才、提高军人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还能将更多的国力用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提高综合国力。只有综合国力得到全面增强,才能为军队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让军队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从而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从长远看,裁军不会削弱共和国的军事力量,反而会增强共和国的军事力量。这一理由,足够让项铤辉、裴承毅这样的军队掌权将领,以及绝大部分拥有长远目光的将军与高级军官支持军事改革。得到军队上层的支持,军事改革就不会有多大阻力。
军队打得差,那就更有理由进行军事改革了。要知道,前两次军事改革,都与军队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到时候,王元庆随便找个理由,以共和国的国防安全受到威胁为由发起军事改革,别说军队上层,就连普通士兵与绝大部分公民都会全力支持军事改革。只要军事改革开始,到底怎么改,就由政府说了算。
当然,项铤辉这番话还告诉裴承毅,下一任国家元首很有可能是顾卫民。
没人否认王元庆锐意改革的积极性,问题是,王元庆将在2037年离任,就算他的能力非常突出,也不可能在任期内完成军事改革。当年,纪佑国推行的第一次军事改革由赵润东收尾,而赵润东推行的第二次军事改革由王元庆收尾,那么王元庆推行的第三次军事改革肯定得让下一任元首收尾。有能力接过接力棒、完成第三次军事改革的肯定不是颜靖宇,更不可能是叶致胜,只能是顾卫民。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王元庆没有在第二届任期内任命副元首的用意了。
担任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的顾卫民本来就是国家二号领导人,添个副元首的头衔,简直就是画蛇添足。
当然,裴承毅并不关心谁来接班,反正谁上去都得照着王元庆的路线走下去。
他关心的还是第三次军事改革到底会有多大规模,或者说会有多么深入。
如果从军事制度的角度看,纪佑国与赵润东推行的军事改革都没有触及根本问题,以两人推行军事改革的动机来看,也没有可能改变基本军事制度,也就是军区制。王元庆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动机肯定不是针对短期目标,即现实威胁,而是从长远角度,为共和国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军事制度。换句话说,第三次军事改革将像政治改革那样,从根本上改变共和国的军事体制。
真要走到这一步,第三次军事改革肯定非同寻常。
阻力不必多说,任何改革都有阻力,政治改革足以证明,王元庆推进改革的动力肯定比阻挠改革的阻力大得多。
关键问题是,军事改革能否更加有效的维护国家利益。
当然,对身处前线指挥部的裴承毅来说,他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也不应该去考虑这个问题。
打好这场战争,才是裴承毅的首要任务。
对24军的任务安排,体现出了裴承毅灵活应用军事力量的高明手段。
东线战场上的几个野战军中,除了一直在蛮度东北地区“出来打酱油”的27军,以及多次被“喊回家吃饭”的39军,就数24军最轻松。不可否认,突破宋河防线的战斗让24军吃够了苦头,但是其他野战军哪个没有吃过苦头。打到这个时候,3个空降军基本丧失战斗力,77军与54军需要全面休整与补充,21军在战场上跑了几个来回,38军损失也不小,就连36军与37军都在南面进攻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大家都有苦衷,但是没有哪个军像24军那样以问题为借口,不肯上场卖力。
裴承毅心里很清楚,不是罗少鹏不肯卖力,而是觉得24军没有得到重视。
提高24军战斗积极性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24军当成主力。
按照袁晨皓最初的想法,让24军与27军轮番打头阵,像36军与37军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那样,轮流进攻,让2个军都能得到喘息的机会。裴承毅直接否决了这套方案,决定让24军与27军分阶段参加战斗。
24军的战斗力不用怀疑,能够作为共和国3支主力战略反应军,24军有足够的本钱。
关键就是,24军能不能在战场上正常发挥。
用对了办法,裴承毅的担心就是多余的。
9月7日清晨,24军开始攻打蛮多尔。
大约持续了1个小时的炮火准备结束后,24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因为部署在北面的第243机械化步兵旅需要对付来自乌贾因方向上的威胁,所以没有参与攻打蛮多尔的作战行动。
地面进攻引开蛮军的注意力之后,罗少鹏利用陆航的垂直起降运输机,将一支由侦察兵组成的精锐突击部队投入市中心,一举攻占了蛮军指挥部。
战斗只打了不到3个小时,蛮多尔守军指挥官就下令缴械投降。
消息发到前线指挥部的时候,连裴承毅都有点惊讶。
虽然蛮多尔的防御远远比不上博帕尔,根本没有博帕尔那样的,由坑道网络连接起来的地下防御工事,24军在战斗中占了不少便宜,但是不能因此否认24军的突击能力,至少不能否认罗少鹏指挥战斗的能力。
如果让凌云霄去指挥这场战斗,肯定会打得更加血腥。
毫无疑问,罗少鹏是一个懂得用头脑作战的军长,不是一个凭力气蛮干的军长。
12点不到,也就是蛮多尔的战斗结束还不到1个小时,罗少鹏就把收容战俘的工作交给了留下来断后的第243机械化步兵旅,同时让该旅继续应付乌贾因方向上的蛮军,他则率领2个战斗旅全速南下。
24军以最快的速度发起突击,引起了裴承毅的高度重视。
当天下午,几乎所有战报都与24军有关。
15点30分,24军的先头部队攻占了蛮多尔西南的姆豪镇。让一支由2个战斗营组成的突击部队沿公路线向东南方向佯攻,迫使该方向上的蛮军向纳尔莫达河防线撤退后,罗少鹏只留下1个营的兵力负责对付姆豪的残余蛮军,主力部队继续向西南方向挺进。天色暗下来的时候,24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纳尔莫达河北岸。
这样的突击速度,足以让包括77军在内的战略反应军感到汗颜。
更重要的是,飞快的突击速度,再次让24军跑在了时间前面。
守卫纳尔莫达河公路大桥的蛮军刚刚得知24军攻占了蛮多尔,正在向南挺进,压根没有想到24军会这么快到达。罗少鹏也很狡猾,从姆豪出发的时候,他让充当先头部队的侦察兵换上了蛮军的军服,驾驶蛮军的车辆,并且带上了几个蛮军战俘。守卫公路大桥的蛮军见到是自己人,根本没有半点准备。当侦察兵亮出武器,占领大桥的时候,守桥部队根本来不及引爆埋在桥墩上的炸药,整个蛮军步兵营一枪没放,全当了俘虏。
占领了纳尔莫达河上的大桥,再次提高了24军的突击速度。
当然,这也让裴承毅安排给24军的工程部队没了用武之地。
9月8日凌晨前,24军主力部队顺利渡过纳尔莫达河。第243机械化步兵旅将看管战俘的任务交给裴承毅派去的宪兵部队之后,在9月8日天亮之前渡过了纳尔莫达河,追上了正在南下的主力部队。
虽然从24军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官兵们都很亢奋,精力不是问题,但是裴承毅仍然在9月8日清晨叫停,让24军在距离达布蒂河北岸的希尔布尔大约90千米处的三岔路口停了下来,就地部署防线,进行临时休整。
不管罗少鹏怎么想,裴承毅都知道,24军必须休整几个小时。
罗少鹏最初还不理解,因为在他看来,只要继续挺进,24军肯定能够在9月8日夜间渡过达布蒂河,完成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在9月8日完成作战任务,24军就能继续前进,不给27军参战的机会。在罗少鹏看来,24军能够一口气打到苏拉特,就算打不下苏拉特,也不给27军出头的机会。
因为对裴承毅的安排不满,所以罗少鹏就以部署防线为名,派遣一支侦察部队向希尔布尔方向挺进,摸清希尔布尔的情况。
随着侦察部队发回消息,罗少鹏才心服口服。
希尔布尔的守军已经守到了纳尔莫达河防线被突破的消息,知道24军正在赶来,侦察部队到达的时候,守军已经进入防御阵地,等着24军送上门去。毫无疑问,24军的突击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前出执行侦察任务的侦察兵。也就是说,24军不可能像夺取纳尔莫达河公路大桥那样,兵不刃血的打下希尔布尔。
强攻希尔布尔不是问题,如果24军准备不足,很有可能在希尔布尔栽跟头。
要知道,希尔布尔南面就是达布蒂河。
当初,24军在宋河被蛮军拦了下来,就是因为突击速度过快,把负责架桥的工程部队甩在了后面,等工程部队赶到的时候,蛮军已经在河对岸修好了防御阵地。虽然工程部队准备不充分,没有考虑到雨季河面宽度增加带来的问题,对渡河作战产生了影响,但是24军盲目突击也是主因之一。罗少鹏再狂妄,也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
裴承毅及时叫停,正是要让工程部队追上24军,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冷静下来后,罗少鹏也不得不承认,他比裴承毅差远了。作为战地指挥官,把握战场局势的能力还不如远在万里之外的前线总指挥,不管罗少鹏对裴承毅有多大的意见,他都得承认裴承毅的军事才华。
下午,工程部队追上来之后,24军才继续前进。
虽然希尔布尔的守军已经炸断了达布蒂河上的大桥,在防御阵地上严阵以待,摆出了背水一战的架势,但是24军有备而来,不是盲目突击。更重要的是,罗少鹏知道蛮军想给24军迎头痛击,而且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战斗开始的时候,突击部队只有1个营,遇到蛮军抵抗之后,立即撤了下去。随后罗少鹏陆续派了几个营上去,而且严格控制各个营到底的时间,让蛮军相信,24军并不知道希尔布尔的情况,是在快速行军中突然遭到抵抗。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蛮军老老实实的呆在防御阵地上,准备抗击24军的主力部队。24军的主力部队没有去希尔布尔,而是带着工程部队以越野行军的方式去了希尔布尔东面大约30千米处的达布蒂河北岸。让侦察部队以泅渡的方式过之后,罗少鹏让主力部队在两翼部署防线,然后让工程部队架桥。傍晚,第一座机械化浮桥通车,主力部队开始过河。随着第二座浮桥在2个小时后通车,主力部队过河的速度提高了一倍。
半夜,24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到达希尔布尔南面河对岸。
随着天色再次放亮,当蛮军发现24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渡过达布蒂河,彻底包围了希尔布尔之后,立即丧失了抵抗意志,向24军缴械投降。
可以说,这场从9月6日夜间到9月9日清晨的突击行动,充分展现了24军的突击能力,也充分证明了罗少鹏的战术才能。
也就在这个时候,裴承毅第二次干预前线战斗,让24军停止前进。
按照作战计划,24军也确实应该在这个时候停止前进,把突击任务交给27军。
问题是,在罗少鹏看来,24军的战斗力还很旺盛,就算不休息,也能坚持到9月10日之后,没有任何理由让24军停下来。只不过,与前一次不同,罗少鹏已经对裴承毅的军事才华了一直接了解,也就没有那么抗拒。
裴承毅让24军停下来的理由很简单:突击打得太快了。
突击行动不是一口气冲到底,严格说来,突击行动不是战争目的,而是战争手段,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达不到目的,手段再好也没用。
裴承毅让24军突击的目的是什么?
显然不是让24军去攻打苏拉特,因为以24军的实力,打不下苏拉特。
按照前线指挥部的部署,24军的突击目的是打通前往苏拉特的进攻路线。“进攻路线”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还得是一条能够为前线部队作战提供保障的交通线,而且是一条安全有保证的交通线。
一般情况下,运输能力更大的铁路线才是主要交通线。
问题就在这里,24军是沿着公路线突击的,根本没有控制铁路线。也就是说,到达希尔布尔的时候,24军没能打通从博帕尔通往希尔布尔的铁路线。
24军停下来后,裴承毅立即下达了新的命令,让罗少鹏集中兵力,占领贾尔冈、普萨沃尔、布尔汉布尔、肯德瓦、赫尔达、伊塔尔希等城镇,打通从博帕尔前往达布蒂河南岸的铁路线。因为绝大部分目标都在达布蒂河与纳尔莫达河之间,所以24军不但得停下来,还得回头发起攻击。
以罗少鹏的身份,不可能不明白这条铁路线的重要性。
就算不为27军考虑,24军的主力部队要想在达布蒂河南岸站稳脚跟,肯定需要大量作战物资,而要运送足够多的作战物资,就得控制这条铁路线。
将第243机械化步兵旅留在达布蒂河南岸后,罗少鹏亲率2个战斗旅向东突击,按照裴承毅的命令,沿着铁路线发起“逆向攻击”。
这个时候,裴承毅的注意力已经不在24军身上。
攻打新德里的心动已经开始,裴承毅得全力打好西面的战斗!
第一百五十九章 量才为用
裴承毅是那种小肚鸡肠的人吗?
了解裴承毅的人中,没有一个人会把“小肚鸡肠”与裴承毅扯上关系。如果裴承毅果真是罗少鹏眼中那种睚眦必报的小人,他可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得到项铤辉的重用,王元庆的赏识吗?
站在裴承毅的高度上,他也没有必要与一个少将军长斤斤计较。
当然,罗少鹏担心的事情,裴承毅也同样担心。
作为共和国军队最有影响力,也是进入共和国决策层的两位将军之一,裴承毅早就知道元首在准备第三次军事改革。因为项铤辉直接协助元首制定军事改革计划,所以他对军事改革更有发言权。用项铤辉告诉裴承毅的话来说,不管蛮度战争打成什么样,共和国军队的表现如何,军事改革肯定会在战争结束之后开始,绝对不会留给下一任国家元首。因为元首还没有公布军事改革,所以项铤辉没有多说。实际上,也不需要多说什么,这句话足以让裴承毅看清未来。
与经济改革、政治改革一样,任何改革都是在压力、在危机意识的推动下进行的。
要让军队支持军事改革,首先就得提出具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
纪佑国推行第一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共和国军队在第四次蛮巴战争与东海战争中暴露出的严重问题。赵润东推行第二次军事改革的时候,提出的理由是吸取半岛战争的经验教训为口木战争做准备。王元庆要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同样得提出能够让军队产生强烈危机意识的理由。
毫无疑问,蛮度战争足以为王元庆提供充足的理由。
军队打得好,证明共和国的军事实力足够强大,而且在今后数十年内与蛮度这样的“战略级”对手交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没有任何理由维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事力量,裁军不但能够留住真正的人才、提高军人待遇,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人才,还能将更多的国力用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提高综合国力。只有综合国力得到全面增强,才能为军队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让军队得到更加良好的发展,从而建设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从长远看,裁军不会削弱共和国的军事力量,反而会增强共和国的军事力量。这一理由,足够让项铤辉、裴承毅这样的军队掌权将领,以及绝大部分拥有长远目光的将军与高级军官支持军事改革。得到军队上层的支持,军事改革就不会有多大阻力。
军队打得差,那就更有理由进行军事改革了。要知道,前两次军事改革,都与军队在战争中暴露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到时候,王元庆随便找个理由,以共和国的国防安全受到威胁为由发起军事改革,别说军队上层,就连普通士兵与绝大部分公民都会全力支持军事改革。只要军事改革开始,到底怎么改,就由政府说了算。
当然,项铤辉这番话还告诉裴承毅,下一任国家元首很有可能是顾卫民。
没人否认王元庆锐意改革的积极性,问题是,王元庆将在2037年离任,就算他的能力非常突出,也不可能在任期内完成军事改革。当年,纪佑国推行的第一次军事改革由赵润东收尾,而赵润东推行的第二次军事改革由王元庆收尾,那么王元庆推行的第三次军事改革肯定得让下一任元首收尾。有能力接过接力棒、完成第三次军事改革的肯定不是颜靖宇,更不可能是叶致胜,只能是顾卫民。
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就不难理解王元庆没有在第二届任期内任命副元首的用意了。
担任全体代表大会委员长的顾卫民本来就是国家二号领导人,添个副元首的头衔,简直就是画蛇添足。
当然,裴承毅并不关心谁来接班,反正谁上去都得照着王元庆的路线走下去。
他关心的还是第三次军事改革到底会有多大规模,或者说会有多么深入。
如果从军事制度的角度看,纪佑国与赵润东推行的军事改革都没有触及根本问题,以两人推行军事改革的动机来看,也没有可能改变基本军事制度,也就是军区制。王元庆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动机肯定不是针对短期目标,即现实威胁,而是从长远角度,为共和国建立一套更加有效的军事制度。换句话说,第三次军事改革将像政治改革那样,从根本上改变共和国的军事体制。
真要走到这一步,第三次军事改革肯定非同寻常。
阻力不必多说,任何改革都有阻力,政治改革足以证明,王元庆推进改革的动力肯定比阻挠改革的阻力大得多。
关键问题是,军事改革能否更加有效的维护国家利益。
当然,对身处前线指挥部的裴承毅来说,他没有时间去考虑这个问题,也不应该去考虑这个问题。
打好这场战争,才是裴承毅的首要任务。
对24军的任务安排,体现出了裴承毅灵活应用军事力量的高明手段。
东线战场上的几个野战军中,除了一直在蛮度东北地区“出来打酱油”的27军,以及多次被“喊回家吃饭”的39军,就数24军最轻松。不可否认,突破宋河防线的战斗让24军吃够了苦头,但是其他野战军哪个没有吃过苦头。打到这个时候,3个空降军基本丧失战斗力,77军与54军需要全面休整与补充,21军在战场上跑了几个来回,38军损失也不小,就连36军与37军都在南面进攻中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大家都有苦衷,但是没有哪个军像24军那样以问题为借口,不肯上场卖力。
裴承毅心里很清楚,不是罗少鹏不肯卖力,而是觉得24军没有得到重视。
提高24军战斗积极性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24军当成主力。
按照袁晨皓最初的想法,让24军与27军轮番打头阵,像36军与37军在孟加拉湾沿岸地区那样,轮流进攻,让2个军都能得到喘息的机会。裴承毅直接否决了这套方案,决定让24军与27军分阶段参加战斗。
24军的战斗力不用怀疑,能够作为共和国3支主力战略反应军,24军有足够的本钱。
关键就是,24军能不能在战场上正常发挥。
用对了办法,裴承毅的担心就是多余的。
9月7日清晨,24军开始攻打蛮多尔。
大约持续了1个小时的炮火准备结束后,24军从东南西三个方向上发起进攻,因为部署在北面的第243机械化步兵旅需要对付来自乌贾因方向上的威胁,所以没有参与攻打蛮多尔的作战行动。
地面进攻引开蛮军的注意力之后,罗少鹏利用陆航的垂直起降运输机,将一支由侦察兵组成的精锐突击部队投入市中心,一举攻占了蛮军指挥部。
战斗只打了不到3个小时,蛮多尔守军指挥官就下令缴械投降。
消息发到前线指挥部的时候,连裴承毅都有点惊讶。
虽然蛮多尔的防御远远比不上博帕尔,根本没有博帕尔那样的,由坑道网络连接起来的地下防御工事,24军在战斗中占了不少便宜,但是不能因此否认24军的突击能力,至少不能否认罗少鹏指挥战斗的能力。
如果让凌云霄去指挥这场战斗,肯定会打得更加血腥。
毫无疑问,罗少鹏是一个懂得用头脑作战的军长,不是一个凭力气蛮干的军长。
12点不到,也就是蛮多尔的战斗结束还不到1个小时,罗少鹏就把收容战俘的工作交给了留下来断后的第243机械化步兵旅,同时让该旅继续应付乌贾因方向上的蛮军,他则率领2个战斗旅全速南下。
24军以最快的速度发起突击,引起了裴承毅的高度重视。
当天下午,几乎所有战报都与24军有关。
15点30分,24军的先头部队攻占了蛮多尔西南的姆豪镇。让一支由2个战斗营组成的突击部队沿公路线向东南方向佯攻,迫使该方向上的蛮军向纳尔莫达河防线撤退后,罗少鹏只留下1个营的兵力负责对付姆豪的残余蛮军,主力部队继续向西南方向挺进。天色暗下来的时候,24军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纳尔莫达河北岸。
这样的突击速度,足以让包括77军在内的战略反应军感到汗颜。
更重要的是,飞快的突击速度,再次让24军跑在了时间前面。
守卫纳尔莫达河公路大桥的蛮军刚刚得知24军攻占了蛮多尔,正在向南挺进,压根没有想到24军会这么快到达。罗少鹏也很狡猾,从姆豪出发的时候,他让充当先头部队的侦察兵换上了蛮军的军服,驾驶蛮军的车辆,并且带上了几个蛮军战俘。守卫公路大桥的蛮军见到是自己人,根本没有半点准备。当侦察兵亮出武器,占领大桥的时候,守桥部队根本来不及引爆埋在桥墩上的炸药,整个蛮军步兵营一枪没放,全当了俘虏。
占领了纳尔莫达河上的大桥,再次提高了24军的突击速度。
当然,这也让裴承毅安排给24军的工程部队没了用武之地。
9月8日凌晨前,24军主力部队顺利渡过纳尔莫达河。第243机械化步兵旅将看管战俘的任务交给裴承毅派去的宪兵部队之后,在9月8日天亮之前渡过了纳尔莫达河,追上了正在南下的主力部队。
虽然从24军反馈回来的情况看,官兵们都很亢奋,精力不是问题,但是裴承毅仍然在9月8日清晨叫停,让24军在距离达布蒂河北岸的希尔布尔大约90千米处的三岔路口停了下来,就地部署防线,进行临时休整。
不管罗少鹏怎么想,裴承毅都知道,24军必须休整几个小时。
罗少鹏最初还不理解,因为在他看来,只要继续挺进,24军肯定能够在9月8日夜间渡过达布蒂河,完成作战任务。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在9月8日完成作战任务,24军就能继续前进,不给27军参战的机会。在罗少鹏看来,24军能够一口气打到苏拉特,就算打不下苏拉特,也不给27军出头的机会。
因为对裴承毅的安排不满,所以罗少鹏就以部署防线为名,派遣一支侦察部队向希尔布尔方向挺进,摸清希尔布尔的情况。
随着侦察部队发回消息,罗少鹏才心服口服。
希尔布尔的守军已经守到了纳尔莫达河防线被突破的消息,知道24军正在赶来,侦察部队到达的时候,守军已经进入防御阵地,等着24军送上门去。毫无疑问,24军的突击速度再快,也快不过前出执行侦察任务的侦察兵。也就是说,24军不可能像夺取纳尔莫达河公路大桥那样,兵不刃血的打下希尔布尔。
强攻希尔布尔不是问题,如果24军准备不足,很有可能在希尔布尔栽跟头。
要知道,希尔布尔南面就是达布蒂河。
当初,24军在宋河被蛮军拦了下来,就是因为突击速度过快,把负责架桥的工程部队甩在了后面,等工程部队赶到的时候,蛮军已经在河对岸修好了防御阵地。虽然工程部队准备不充分,没有考虑到雨季河面宽度增加带来的问题,对渡河作战产生了影响,但是24军盲目突击也是主因之一。罗少鹏再狂妄,也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
裴承毅及时叫停,正是要让工程部队追上24军,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冷静下来后,罗少鹏也不得不承认,他比裴承毅差远了。作为战地指挥官,把握战场局势的能力还不如远在万里之外的前线总指挥,不管罗少鹏对裴承毅有多大的意见,他都得承认裴承毅的军事才华。
下午,工程部队追上来之后,24军才继续前进。
虽然希尔布尔的守军已经炸断了达布蒂河上的大桥,在防御阵地上严阵以待,摆出了背水一战的架势,但是24军有备而来,不是盲目突击。更重要的是,罗少鹏知道蛮军想给24军迎头痛击,而且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战斗开始的时候,突击部队只有1个营,遇到蛮军抵抗之后,立即撤了下去。随后罗少鹏陆续派了几个营上去,而且严格控制各个营到底的时间,让蛮军相信,24军并不知道希尔布尔的情况,是在快速行军中突然遭到抵抗。此举的目的只有一个,让蛮军老老实实的呆在防御阵地上,准备抗击24军的主力部队。24军的主力部队没有去希尔布尔,而是带着工程部队以越野行军的方式去了希尔布尔东面大约30千米处的达布蒂河北岸。让侦察部队以泅渡的方式过之后,罗少鹏让主力部队在两翼部署防线,然后让工程部队架桥。傍晚,第一座机械化浮桥通车,主力部队开始过河。随着第二座浮桥在2个小时后通车,主力部队过河的速度提高了一倍。
半夜,24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到达希尔布尔南面河对岸。
随着天色再次放亮,当蛮军发现24军的主力部队已经渡过达布蒂河,彻底包围了希尔布尔之后,立即丧失了抵抗意志,向24军缴械投降。
可以说,这场从9月6日夜间到9月9日清晨的突击行动,充分展现了24军的突击能力,也充分证明了罗少鹏的战术才能。
也就在这个时候,裴承毅第二次干预前线战斗,让24军停止前进。
按照作战计划,24军也确实应该在这个时候停止前进,把突击任务交给27军。
问题是,在罗少鹏看来,24军的战斗力还很旺盛,就算不休息,也能坚持到9月10日之后,没有任何理由让24军停下来。只不过,与前一次不同,罗少鹏已经对裴承毅的军事才华了一直接了解,也就没有那么抗拒。
裴承毅让24军停下来的理由很简单:突击打得太快了。
突击行动不是一口气冲到底,严格说来,突击行动不是战争目的,而是战争手段,任何手段都是为目的服务的,如果达不到目的,手段再好也没用。
裴承毅让24军突击的目的是什么?
显然不是让24军去攻打苏拉特,因为以24军的实力,打不下苏拉特。
按照前线指挥部的部署,24军的突击目的是打通前往苏拉特的进攻路线。“进攻路线”不仅仅是一条交通线,还得是一条能够为前线部队作战提供保障的交通线,而且是一条安全有保证的交通线。
一般情况下,运输能力更大的铁路线才是主要交通线。
问题就在这里,24军是沿着公路线突击的,根本没有控制铁路线。也就是说,到达希尔布尔的时候,24军没能打通从博帕尔通往希尔布尔的铁路线。
24军停下来后,裴承毅立即下达了新的命令,让罗少鹏集中兵力,占领贾尔冈、普萨沃尔、布尔汉布尔、肯德瓦、赫尔达、伊塔尔希等城镇,打通从博帕尔前往达布蒂河南岸的铁路线。因为绝大部分目标都在达布蒂河与纳尔莫达河之间,所以24军不但得停下来,还得回头发起攻击。
以罗少鹏的身份,不可能不明白这条铁路线的重要性。
就算不为27军考虑,24军的主力部队要想在达布蒂河南岸站稳脚跟,肯定需要大量作战物资,而要运送足够多的作战物资,就得控制这条铁路线。
将第243机械化步兵旅留在达布蒂河南岸后,罗少鹏亲率2个战斗旅向东突击,按照裴承毅的命令,沿着铁路线发起“逆向攻击”。
这个时候,裴承毅的注意力已经不在24军身上。
攻打新德里的心动已经开始,裴承毅得全力打好西面的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