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情报网络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七十四章 情报网络
接到裴承毅的电话,刘晓宾做了两件事,一是调整军事侦察卫星网络,二是联络潜伏在英国的间谍。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超级大国间的冷战不但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巨大威胁,还消耗了大量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仍然有一些人认为,超级大国间的冷战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以美苏冷战为例,在近半个世纪中,几乎所有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技术革新都与军事对抗有关,比如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航天、复合材料、基因工程等等。中美冷战也不例外,按照得到国际学术界普遍承认的观点,如果没有中美冷战,电力革命不会在短短10年内波及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短短20年间创造出超过整个20世纪的巨量社会财富。别的不说,如果没有共和国与美国的对抗,复合蓄电池肯定不会迅速普及推广,而会被共和国垄断,只给一个国家带来巨额财富,而不是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让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毋庸置疑,超级大国相互对抗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最强动力。
航天也不例外,没有超级大国的相互对抗,不管是共和国中央政府、还是美国联邦政府都不可能在建造空间站、到月球建立殖民地与登陆火星的行动中投入数千亿、甚至数万亿的经费,同样的,也不可能在军事航天领域投入巨额资金。
在某种程度上,军事侦察卫星的进步就是军事航天的一个缩影。
自从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人类的航天活动就与军事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80年的人类航天史就是80年的军事斗争史。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航天无疑是军事斗争的制高点。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首个将足迹迈出大气层的国家,前苏联倒在了争夺“制高点”的道路上,被一份子虚乌有的“星球大战”计划搞得昏头转向,不但迷失了方向,还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
因为有前苏联的教训,所以共和国在争夺“制高点”的时候就要理智得多了。
早在21世纪10年代,在共和国、美国与俄罗斯的积极推动下,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虽然这份国际条约并不完善,甚至被很多国家称为“超级大国的霸权条约”,比如其中只规定不得进行以战略进攻为目的的军事航天活动,而不是禁止一切军事航天活动,从而为共和国与美国发展国家防御系统留了后门,但是从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来看,在份国际条约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至少保证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几个有能力的大国都没有在外层空间部署进攻性战略武器,为推动全面销毁核武器,以及缔结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奠定了基础。
当然,一份没有多少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并不是限制军事航天的主要问题。
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公开承认,限制航天活动的因素只有一个:成本。
虽然随着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全面普及与推广,电能价格已经降到了接近零的程度,即便不考虑新技术对航天带来的帮助,航天推进剂的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也正是电能价格迅速降低,氢氧发动机才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航天毕竟是航天,费用肯定比航空高,在航空尚且没有得到全面普及的情况下,要想把航天变成人类的普遍活动,显然不现实,短期内根本没有可能性。
毫无疑问,军事航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建设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时候,共和国成立了天兵,后来又在天兵的基础上组建了与陆海空三军平起平坐的天军。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后,天军提出了一份涉及到未来30年的长远发展规划,其中就明确提到,能否降低航天发射成本,将是天军能否在未来战争中发挥致胜作用的关键。
成本问题到底有多突出呢?
不说军事航天,以更加开放的民用航天来说。
2025年,也就是半岛战争后不久,共和国提出了建立大型空间站的“琼楼”计划,最初打算建造一座类似于“国际空间站”的科研型空间站,随着参与的机构越来越多,计划也越做越大。
2037年,“琼楼”计划在经过了数次调整后,得到了刚刚成为共和国元首的王元庆的高度支持,并且确定了几本点,即该计划是以市场经营为基础的开放式民用航天工程。虽然最初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王元庆不是疯了,就是想弄点“政绩”,因为按照计划中的规划,将建造一座5万吨级的永久性空间站,而且还采用开放式设计,即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建造更大规模的空间站,这么庞大的计划,连共和国政府都无力承担,哪家民营企业有如此雄厚的实力?但是随着计划逐步展开,再也没人怀疑王元庆的高瞻远瞩了,因为这不是一份简单的航天计划,而是用来振兴共和国的航天工业、带动数百个相关产业的庞大经济促进计划。正是在该计划的刺激与带动下,共和国的航天技术与航天活动得到了飞速发展。甚至可以说,共和国在2030年之后进行的所有非军事航天活动,比如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都与“琼楼”计划有关。
2029年,“琼楼”的第一个密封舱顺利入规,到2030年底,“琼楼”正式对外营运。因为是民用性质的航天站,所以在进行科学试验与科学观察之外,“琼楼”的主要用途就是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富翁,为那些钱多得花不完的人提供3天到3个月不等的外层空间生活体验。赚钱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为有钱人提供举行太空婚礼的场地,在失重环境下培育试管婴儿等等。
正是这些完全开放的经营活动让“琼楼”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即便如此,“琼楼”工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亏本买卖,根据“琼楼集团”在2037初公布的上一年度营运报告,在净收入4500亿的情况下,仍然亏损了近200亿,8年间总共亏损了近3000亿。虽然谁都知道,只要坚持下去,随着人类社会总体生产力提高,“琼楼”工程迟早会赚钱,而且会赚大钱,但是在短短几年内烧掉了近3000亿,也让“琼楼集团”的几个大股东,即共和国最富裕的几位资本家肉痛不已。如果不是与“奔月行动”挂钩,“琼楼”空间站将成为登月行动的中转站,而到月球上开采稀有金属等贵重资源将是人类继续发展的关键,发展前景异常光明的话,恐怕“琼楼集团”早就宣布破产了。
民用航天尚且如此,军事航天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说,不管是财大气粗的美国、还是后起之秀的共和国,在军事航天的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成本问题”。
在对抗越来越激烈的情况,缩减规模肯定不现实。
利用建设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美国的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机会,共和国与美国几乎同时开始整合军事航天系统,在原来的侦察、导航、通信、防御等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军事航天系统。虽然在具体方法上有所差别,但是共和国与美国整合军事航天系统的目的都一样,即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军事航天系统的效费比。
“军事侦察卫星网络”就是共和国新一代军事航天系统下的“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数个种类的上百颗侦察卫星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星座”,不但向军事情报部门提供帮助,还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因为军情局一直负责军事侦察卫星,所以该系统由军情局掌握。
毋庸置疑,“军事侦察卫星网络”让军情局如虎添翼。
虽然侦察卫星的性能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拿成相卫星来说,尽管从理论上讲,成相分辨率可以无限制的提高,可是受大气扰动等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影响,光学成相卫星的分辨率最多达到厘米级别,雷达成相卫星的分辨率最多达到分米级别,继续提高分辨率不但难度大,而且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是军事侦察卫星在情报系统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其重要性早就超过了航空侦察系统,仅次于情报人员。正是如此,共和国非常重视军事侦察卫星的研制工作,在性能难以继续提高的情况下,转而打造“及时侦察系统”。毫无疑问,这是货真价实的“烧钱游戏”。
与提高侦察卫星的性能一样,提高侦察卫星的“及时性”也有个限度。
早在21世纪初,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美国军事侦察卫星的主管单位)的专家就断言,两小时是侦察卫星系统效费比的界线,过了这道坎,效费比将越来越小。这里所说的“两小时”,指的是军事侦察卫星网络的覆盖周期,即对同一地区进行两次扫描的间隔时间。其实有点数学基础的人都能算出来,nsa的专家并没乱弹琴,不然在21世纪前25年,美国与共和国也不会以“两小时”为军事侦察卫星系统的基本要求。
2025年,共和国的军事侦察卫星就达到了“两小时”这个标准。
12年过去了,在投入了数千亿元的情况下,共和国军事侦察卫星系统的覆盖周期仅仅缩短到了“45分钟”。当然,美国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从某种程度上讲,“45分钟”已经算得上是实时监视了。只是在某些特殊时期,比如监视机场的时候,因为做好准备的战机从滑出机库到升空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所以必须保持监视状态,“45分钟”的覆盖周期明显达不到要求。在建设军事侦察卫星网络的时候,军情局早就考虑到了特殊情况,因此对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做了特别安排,能在有必要的时候,通过调整某些侦察卫星的轨道对某个特殊区域保持实时监控。只是这样的实时监控持续不了多久,根据所处纬度的不同,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纬度越高持续的时间越短,如果是赤道上的目标,甚至不需要调整卫星运行轨道,仅用处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就能实时监视)。
阿森松岛位于北纬7°56′,距离赤道并不远。
如果不是对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达不到要求(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面大约36000千米,而普通侦察卫星的轨道高度一般在300千米左右,也就是说当普通卫星的分辨率达到厘米级的时候,地球同步轨道侦察卫星的分辨率仅为米级,最多只能用来监视战略目标,而无法用来监视战术目标),军情局甚至不需要调整卫星轨道,就能持续监视阿森松岛上的英军机场。
既然裴承毅有要求,刘晓宾当然不会吝啬调动几颗卫星。
只不过,再好的侦察卫星系统也无法取代人。
虽然按照得到情报界公认的说法,通过技术类手段获取的情报已经占到情报总量的八成以上,是技能类手段获取情报数量的10倍,说简单点,间谍获取的情报仅有侦察卫星获取情报的十分之一,但是没有任何一家情报机构放弃了“传统手段”,甚至可以说,衡量一个情报机构能力的不是拥有多少颗卫星,而是拥有多少间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军情局获得的有效情报中,近八成是由间谍提供的。在侦察技术取得突飞猛进之前,包括侦察卫星在内地技术类手段只是对间谍网络的有效补充。
别的不说,军情局两个“当家的”都是间谍出身,而不是分析员出身。
cia的情况也非常类似,即便由总统安排cia局长,多数也是从行动副局长的位置上提拔起来的,只有少数是从情报副局长的位置上爬上来的。
不得不说,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构,刘晓宾过于认真了。
他是在北京时间30日清晨接到裴承毅的电话的,在天亮前就把任务安排下去了,等他准备吃午饭的时候,第一份情报就送到了他的面前。
是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多达几万张,而送给刘晓宾的只是挑选出来的几张。
分析员做足了功课,不但标出了照片上的主要目标,还说明了几张照片的具体拍摄时间与细微差别。实际上,分析员的做法有点多余,在当间谍的时候,刘晓宾的主要工作就是替李存勋处理技术上的问题。作为“准情报分析员”,刘晓宾一眼就看出了这几张照片上的细微差别,并且判断出了这些变化的意义。
毫无疑问,阿森松岛上的皇家空军基地处于最高战备状态,正在为出动战机做准备。
因为阿森松岛上不仅仅有12架f-42a战斗机,还有10多架加油机、几架皇家海军的预警机与十多架大型反潜巡逻机,所以无法断定机场上的那些勤务人员是在为出动战斗机做准备,还是在为出动别的飞机做准备。
受此影响,刘晓宾决定再等一等。
当天下午,大约17点过,在刘晓宾准备召开日常例会的时候,第二份情报送到了他的手中。
这次不是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而是谍报人员发回来的。
裴承毅的判断果然没有错,英国皇家空军确实在为轰炸马岛做准备,而且轰炸对象不是岛上的阿军,而是正在卸货的快艇。皇家空军不但准备出动12架f-42a战斗机,还将出动远程巡逻机。不难理解,远程奔袭的主要难题不是到达目的地,是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将携带的弹药投到目标上去,而不是白跑一趟,为此需要专门的引导飞机。因为皇家空军没有向阿森松岛的怀德威克空军基地部署大型预警机,所以只能出动皇家海军的远程巡逻机,为重型战斗机群提供帮助。
确定轰炸行动即将开始之后,刘晓宾推迟了例会,亲自跟裴承毅通了电话。
此时,正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时间30日清晨5点过,马尔维纳斯群岛时间6点过,太阳即将从东方的海面下升起。
接到警报,裴承毅不敢有半点耽搁,立即联系了华剑锋。
也许战斗已经开始了,也许还要等上一天。
等待消息的时候,裴承毅就断定,皇家空军将选择在天亮的时候轰炸快速船队,因为船队无法在夜间卸货,而每天清晨的时候,船员刚刚起床,正在为白天的工作做准备,警惕性最差。为了最大限度的打击登岛部队,岛上的英军肯定会在轰炸时发起反击。为此,在收到消息前好几个小时,裴承毅就联系了杨少勇,要他去找登岛部队的指挥官,要求阿军提高警惕,并且让闵瑞麟的军团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虽然裴承毅有理由相信,皇家空军的反应没有这么快,但是他仍然非常不安。
损失点物资与快艇是小事,重要的是,突然而来的轰炸必然会沉重打击本来就有点动摇的阿军士气,使马岛上的战局出现出人意料的变化。
对裴承毅来说,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出人意料的变化。
第七十四章 情报网络
接到裴承毅的电话,刘晓宾做了两件事,一是调整军事侦察卫星网络,二是联络潜伏在英国的间谍。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超级大国间的冷战不但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巨大威胁,还消耗了大量物质财富,对人类文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但是仍然有一些人认为,超级大国间的冷战对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以美苏冷战为例,在近半个世纪中,几乎所有推动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技术革新都与军事对抗有关,比如电子计算机、互联网、航天、复合材料、基因工程等等。中美冷战也不例外,按照得到国际学术界普遍承认的观点,如果没有中美冷战,电力革命不会在短短10年内波及到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在短短20年间创造出超过整个20世纪的巨量社会财富。别的不说,如果没有共和国与美国的对抗,复合蓄电池肯定不会迅速普及推广,而会被共和国垄断,只给一个国家带来巨额财富,而不是改变整个人类的命运,让人类文明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毋庸置疑,超级大国相互对抗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最强动力。
航天也不例外,没有超级大国的相互对抗,不管是共和国中央政府、还是美国联邦政府都不可能在建造空间站、到月球建立殖民地与登陆火星的行动中投入数千亿、甚至数万亿的经费,同样的,也不可能在军事航天领域投入巨额资金。
在某种程度上,军事侦察卫星的进步就是军事航天的一个缩影。
自从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人类的航天活动就与军事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80年的人类航天史就是80年的军事斗争史。所谓“站得高看得远”,航天无疑是军事斗争的制高点。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首个将足迹迈出大气层的国家,前苏联倒在了争夺“制高点”的道路上,被一份子虚乌有的“星球大战”计划搞得昏头转向,不但迷失了方向,还耗尽了最后一点力气。
因为有前苏联的教训,所以共和国在争夺“制高点”的时候就要理智得多了。
早在21世纪10年代,在共和国、美国与俄罗斯的积极推动下,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虽然这份国际条约并不完善,甚至被很多国家称为“超级大国的霸权条约”,比如其中只规定不得进行以战略进攻为目的的军事航天活动,而不是禁止一切军事航天活动,从而为共和国与美国发展国家防御系统留了后门,但是从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来看,在份国际条约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至少保证了在接下来的数十年内,几个有能力的大国都没有在外层空间部署进攻性战略武器,为推动全面销毁核武器,以及缔结真正意义上的和平利用外层空间条约奠定了基础。
当然,一份没有多少约束力的国际条约并不是限制军事航天的主要问题。
不管是共和国还是美国,都公开承认,限制航天活动的因素只有一个:成本。
虽然随着可控聚变核电站的全面普及与推广,电能价格已经降到了接近零的程度,即便不考虑新技术对航天带来的帮助,航天推进剂的生产成本也大大降低,也正是电能价格迅速降低,氢氧发动机才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航天毕竟是航天,费用肯定比航空高,在航空尚且没有得到全面普及的情况下,要想把航天变成人类的普遍活动,显然不现实,短期内根本没有可能性。
毫无疑问,军事航天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建设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时候,共和国成立了天兵,后来又在天兵的基础上组建了与陆海空三军平起平坐的天军。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后,天军提出了一份涉及到未来30年的长远发展规划,其中就明确提到,能否降低航天发射成本,将是天军能否在未来战争中发挥致胜作用的关键。
成本问题到底有多突出呢?
不说军事航天,以更加开放的民用航天来说。
2025年,也就是半岛战争后不久,共和国提出了建立大型空间站的“琼楼”计划,最初打算建造一座类似于“国际空间站”的科研型空间站,随着参与的机构越来越多,计划也越做越大。
2037年,“琼楼”计划在经过了数次调整后,得到了刚刚成为共和国元首的王元庆的高度支持,并且确定了几本点,即该计划是以市场经营为基础的开放式民用航天工程。虽然最初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认为王元庆不是疯了,就是想弄点“政绩”,因为按照计划中的规划,将建造一座5万吨级的永久性空间站,而且还采用开放式设计,即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建造更大规模的空间站,这么庞大的计划,连共和国政府都无力承担,哪家民营企业有如此雄厚的实力?但是随着计划逐步展开,再也没人怀疑王元庆的高瞻远瞩了,因为这不是一份简单的航天计划,而是用来振兴共和国的航天工业、带动数百个相关产业的庞大经济促进计划。正是在该计划的刺激与带动下,共和国的航天技术与航天活动得到了飞速发展。甚至可以说,共和国在2030年之后进行的所有非军事航天活动,比如在月球建立永久性基地,都与“琼楼”计划有关。
2029年,“琼楼”的第一个密封舱顺利入规,到2030年底,“琼楼”正式对外营运。因为是民用性质的航天站,所以在进行科学试验与科学观察之外,“琼楼”的主要用途就是接待来自世界各国的大富翁,为那些钱多得花不完的人提供3天到3个月不等的外层空间生活体验。赚钱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为有钱人提供举行太空婚礼的场地,在失重环境下培育试管婴儿等等。
正是这些完全开放的经营活动让“琼楼”从梦想变成了现实。即便如此,“琼楼”工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亏本买卖,根据“琼楼集团”在2037初公布的上一年度营运报告,在净收入4500亿的情况下,仍然亏损了近200亿,8年间总共亏损了近3000亿。虽然谁都知道,只要坚持下去,随着人类社会总体生产力提高,“琼楼”工程迟早会赚钱,而且会赚大钱,但是在短短几年内烧掉了近3000亿,也让“琼楼集团”的几个大股东,即共和国最富裕的几位资本家肉痛不已。如果不是与“奔月行动”挂钩,“琼楼”空间站将成为登月行动的中转站,而到月球上开采稀有金属等贵重资源将是人类继续发展的关键,发展前景异常光明的话,恐怕“琼楼集团”早就宣布破产了。
民用航天尚且如此,军事航天就可想而知了。
可以说,不管是财大气粗的美国、还是后起之秀的共和国,在军事航天的发展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成本问题”。
在对抗越来越激烈的情况,缩减规模肯定不现实。
利用建设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美国的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机会,共和国与美国几乎同时开始整合军事航天系统,在原来的侦察、导航、通信、防御等系统的基础之上。建立更加完善的军事航天系统。虽然在具体方法上有所差别,但是共和国与美国整合军事航天系统的目的都一样,即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军事航天系统的效费比。
“军事侦察卫星网络”就是共和国新一代军事航天系统下的“信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数个种类的上百颗侦察卫星组成了一个庞大的“星座”,不但向军事情报部门提供帮助,还是“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组成部分。因为军情局一直负责军事侦察卫星,所以该系统由军情局掌握。
毋庸置疑,“军事侦察卫星网络”让军情局如虎添翼。
虽然侦察卫星的性能不可能无限制的提高,拿成相卫星来说,尽管从理论上讲,成相分辨率可以无限制的提高,可是受大气扰动等不可预测的自然因素影响,光学成相卫星的分辨率最多达到厘米级别,雷达成相卫星的分辨率最多达到分米级别,继续提高分辨率不但难度大,而且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是军事侦察卫星在情报系统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其重要性早就超过了航空侦察系统,仅次于情报人员。正是如此,共和国非常重视军事侦察卫星的研制工作,在性能难以继续提高的情况下,转而打造“及时侦察系统”。毫无疑问,这是货真价实的“烧钱游戏”。
与提高侦察卫星的性能一样,提高侦察卫星的“及时性”也有个限度。
早在21世纪初,nsa(美国国家安全局,美国军事侦察卫星的主管单位)的专家就断言,两小时是侦察卫星系统效费比的界线,过了这道坎,效费比将越来越小。这里所说的“两小时”,指的是军事侦察卫星网络的覆盖周期,即对同一地区进行两次扫描的间隔时间。其实有点数学基础的人都能算出来,nsa的专家并没乱弹琴,不然在21世纪前25年,美国与共和国也不会以“两小时”为军事侦察卫星系统的基本要求。
2025年,共和国的军事侦察卫星就达到了“两小时”这个标准。
12年过去了,在投入了数千亿元的情况下,共和国军事侦察卫星系统的覆盖周期仅仅缩短到了“45分钟”。当然,美国的情况好不到哪里去。从某种程度上讲,“45分钟”已经算得上是实时监视了。只是在某些特殊时期,比如监视机场的时候,因为做好准备的战机从滑出机库到升空只有几分钟、甚至几十秒,所以必须保持监视状态,“45分钟”的覆盖周期明显达不到要求。在建设军事侦察卫星网络的时候,军情局早就考虑到了特殊情况,因此对侦察卫星的运行轨道做了特别安排,能在有必要的时候,通过调整某些侦察卫星的轨道对某个特殊区域保持实时监控。只是这样的实时监控持续不了多久,根据所处纬度的不同,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纬度越高持续的时间越短,如果是赤道上的目标,甚至不需要调整卫星运行轨道,仅用处于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就能实时监视)。
阿森松岛位于北纬7°56′,距离赤道并不远。
如果不是对分辨率的要求比较高,地球同步轨道上的卫星达不到要求(地球同步轨道距离地面大约36000千米,而普通侦察卫星的轨道高度一般在300千米左右,也就是说当普通卫星的分辨率达到厘米级的时候,地球同步轨道侦察卫星的分辨率仅为米级,最多只能用来监视战略目标,而无法用来监视战术目标),军情局甚至不需要调整卫星轨道,就能持续监视阿森松岛上的英军机场。
既然裴承毅有要求,刘晓宾当然不会吝啬调动几颗卫星。
只不过,再好的侦察卫星系统也无法取代人。
虽然按照得到情报界公认的说法,通过技术类手段获取的情报已经占到情报总量的八成以上,是技能类手段获取情报数量的10倍,说简单点,间谍获取的情报仅有侦察卫星获取情报的十分之一,但是没有任何一家情报机构放弃了“传统手段”,甚至可以说,衡量一个情报机构能力的不是拥有多少颗卫星,而是拥有多少间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军情局获得的有效情报中,近八成是由间谍提供的。在侦察技术取得突飞猛进之前,包括侦察卫星在内地技术类手段只是对间谍网络的有效补充。
别的不说,军情局两个“当家的”都是间谍出身,而不是分析员出身。
cia的情况也非常类似,即便由总统安排cia局长,多数也是从行动副局长的位置上提拔起来的,只有少数是从情报副局长的位置上爬上来的。
不得不说,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情报机构,刘晓宾过于认真了。
他是在北京时间30日清晨接到裴承毅的电话的,在天亮前就把任务安排下去了,等他准备吃午饭的时候,第一份情报就送到了他的面前。
是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多达几万张,而送给刘晓宾的只是挑选出来的几张。
分析员做足了功课,不但标出了照片上的主要目标,还说明了几张照片的具体拍摄时间与细微差别。实际上,分析员的做法有点多余,在当间谍的时候,刘晓宾的主要工作就是替李存勋处理技术上的问题。作为“准情报分析员”,刘晓宾一眼就看出了这几张照片上的细微差别,并且判断出了这些变化的意义。
毫无疑问,阿森松岛上的皇家空军基地处于最高战备状态,正在为出动战机做准备。
因为阿森松岛上不仅仅有12架f-42a战斗机,还有10多架加油机、几架皇家海军的预警机与十多架大型反潜巡逻机,所以无法断定机场上的那些勤务人员是在为出动战斗机做准备,还是在为出动别的飞机做准备。
受此影响,刘晓宾决定再等一等。
当天下午,大约17点过,在刘晓宾准备召开日常例会的时候,第二份情报送到了他的手中。
这次不是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而是谍报人员发回来的。
裴承毅的判断果然没有错,英国皇家空军确实在为轰炸马岛做准备,而且轰炸对象不是岛上的阿军,而是正在卸货的快艇。皇家空军不但准备出动12架f-42a战斗机,还将出动远程巡逻机。不难理解,远程奔袭的主要难题不是到达目的地,是在到达目的地之后将携带的弹药投到目标上去,而不是白跑一趟,为此需要专门的引导飞机。因为皇家空军没有向阿森松岛的怀德威克空军基地部署大型预警机,所以只能出动皇家海军的远程巡逻机,为重型战斗机群提供帮助。
确定轰炸行动即将开始之后,刘晓宾推迟了例会,亲自跟裴承毅通了电话。
此时,正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时间30日清晨5点过,马尔维纳斯群岛时间6点过,太阳即将从东方的海面下升起。
接到警报,裴承毅不敢有半点耽搁,立即联系了华剑锋。
也许战斗已经开始了,也许还要等上一天。
等待消息的时候,裴承毅就断定,皇家空军将选择在天亮的时候轰炸快速船队,因为船队无法在夜间卸货,而每天清晨的时候,船员刚刚起床,正在为白天的工作做准备,警惕性最差。为了最大限度的打击登岛部队,岛上的英军肯定会在轰炸时发起反击。为此,在收到消息前好几个小时,裴承毅就联系了杨少勇,要他去找登岛部队的指挥官,要求阿军提高警惕,并且让闵瑞麟的军团随时做好战斗准备。
虽然裴承毅有理由相信,皇家空军的反应没有这么快,但是他仍然非常不安。
损失点物资与快艇是小事,重要的是,突然而来的轰炸必然会沉重打击本来就有点动摇的阿军士气,使马岛上的战局出现出人意料的变化。
对裴承毅来说,现在最不需要的就是出人意料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