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斗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零八章 斗争
受特殊国情影响,在共和国的各种斗争中,与军队有关的斗争最激烈,也最凶险。
回首共和国的历史就能发现,不管是谁,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首先就要争取得到军队的支持。王元庆不例外,纪佑国也不能例外。
民众在神化纪佑国的时候,没人忘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纪佑国与军队的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彭茂邦与赵润东等军队高层、或者与军队有密切关系的高层领导的支持,仅凭纪佑国的个人魅力,根本不可能在2013年发起产业结构调整,最多像后来的王元庆那样,等到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再搞改革。暂且不说为了得到军队支持,纪佑国会不会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中渐行渐远,将产业结构调整推迟2到3年就足以改变共和国的发展轨迹了。
相对而言,纪佑国是幸运的。
因为有彭茂邦与赵润东的存在,再加上潘云生,所以在物质条件成熟之后,纪佑国不用顾虑太多,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发起改革,用最理想的手段对付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纪佑国没有直接扶持王元庆上台,而是让赵润东干了两届,就是因为王元庆在军队里没有背景,想借助赵润东的影响力,解决改革初期的问题。正是如此,赵润东才没有做出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其执政期间做得最好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巩固纪佑国的改革成果、为王元庆的改革行动打下基础,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毋庸置疑,王元庆没有纪佑国那么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王元庆继承了纪佑国的衣钵,也就继承了纪佑国的影响力,不但彭茂邦与潘云生无条件的支持他,接替两人的项铤辉与李存勋也支持他,但是王元庆终究不是纪佑国,就算能够获得高层的支持,也不等于获得了基层的信赖。受此影响,半岛战争后期,王元庆通过全力支持裴承毅,向少壮派军人伸出了橄榄枝,通过打压世家派,最终与少壮派结盟。可以说,这是王元庆建立军事背景的神来之作。甚至可以说,正是这次非同寻常的结盟,让王元庆登上了政治权力的巅峰,也改变了共和国的命运。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项铤辉、裴承毅等少壮派军人的支持,王元庆不见得能够战胜顾卫民,理所当然的成为赵润东的接班人。
这次政治家与军人的结盟,被后人称为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军政联姻”。
当然,影响绝不仅仅限于共和国内部。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依靠少壮派的支持才登上了政治权利的巅峰,所以在接下来爆发的日本战争中,王元庆不得不放纵军人的战争要求,即没有过分约束军人的战争行为,让军人尽情的发挥了一次。当然,这也是王元庆为了收回军事大权耍的手段。日本战争之后,王元庆利用军队在战争期间的一系列过激行为收回了军事决策权,将包括裴承毅在内的一批在军队中有很大影响力的将领打入冷宫。虽然王元庆没有搞大清洗,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最终成为了共和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军事大权,为接下来的印度战争做好了准备。
由此可见,不管是王元庆还是纪佑国,都离不开军队的支持。
王元庆在军事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净化”了军队的内部环境。在他掌权的10多年内,因为世家派分崩离析,只剩下了少壮派,所以军队内部不存在派系斗争,最多是各军兵种为军费问题产生争执。
问题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利,而有权利的地方就有利益之争。
世家派没有了,不等于少壮派一片和睦。
连续两次军事改革之后,共和国的军事大权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由国防部掌握的预算、人事等“文权”,二是由总参谋部掌握的调动、战争等“武权”。虽然这种权力划分仍然不够理想,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最终应该形成由国防部领导军队,总参谋部只负责作战指挥的,即文官管理军队的权力分配方式,但是理想的军事管理方式必须具备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民主政治,即军队向国家效忠,而不是向执政党效忠,所以首先得完成政治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是同步前进的,因为共和国的特殊国情,即政治改革需要得到军队的支持,所以军事改革总比政治改革快那么一点。为了确保通过温和的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而不是把改革酿成暴力革命,所以军事改革不可能走得太快,更不可能单独存在。
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王元庆为什么要在离任前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了。
虽然在普通老百姓看来,第三次军事改革是王元庆的使命,因为纪佑国搞了第一次军事改革、赵润东搞了第二次军事改革,如果王元庆不搞一次军事改革,其在共和国历史上的地位就将受到影响。但是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如果王元庆仅仅为了名留青史,就应该在日本战争之后搞第三次军事改革,而不是等到离任前才下手。不管怎么说,军事改革也是社会改革,需要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在一年半载内见到成效。更何况政权交接本来就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没有绝对的必要,王元庆不可能在即将离任,共和国将迎来10年一次的政局更迭的时候搞第三次军事改革。
那么,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前面说了,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相辅相成。纪佑国在这么做,赵润东也在这么做,王元庆没有理由不这么做。也就是说,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就是支持政治改革,成为继续推动政治改革的动力。
以裴承毅的政治头脑,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深刻关系。
袁晨皓也不是笨蛋,经裴承毅提醒,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关键是,元首即将离任,即便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想法非常美好,能否达到目的还是个问题。”
“能不能达到目的,那得看采用的手段。”
袁晨皓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等着裴承毅继续说下去。
“归根结底,第三次军事改革的现实意义就是利用军队的影响力,将政治改革推入一个崭新的层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元首肯定有所安排,而我个人认为,元首肯定会在军队的内部问题上做文章。”
“派系斗争?”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你想想,如果没有了斗争,军队还有价值吗?”
袁晨皓一下没有明白过来,也就没有开口。
“从改革趋势来看,民主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军队的基本属性肯定会发生转变。我们都知道,理想情况下,军队属于国家与公民,因此军队不能介入政治斗争,军人也不能干预政治。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军人不干预政治的口号吗?”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问题是,理想离我们太遥远了,非常不现实。现在的情况是,随着元首离去,在下任元首会不会积极推动政治改革的情势还不明了的情况下,需要一股相当的势力来推动政治改革。毫无疑问,军队是唯一的选择。只要政治改革符合军队的利益,得到军队中多数人的支持,不管谁住进元首府,都不可能改变政治改革的前进方向。正是如此,元首在离任前发起了第三次军事改革。问题是,只要是改革,就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让另外一部分人获得好处。为此,元首必须做好一件事情。”
“扶持支持改革的军人?”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简单的说,就是这么回事。可是具体做起来,却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的了。你想想,哪些军人会支持改革?”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太好的事情。
“支持改革的,肯定是长期以来利益受到损害的,或者说是受压迫的,既得利益集团永远都不会支持改革,除非是打着改革旗号的剥削手段。”裴承毅长出了口气,说道,“毋庸置疑,项总离开总参谋部之前,军队里的既得利益集团就是陆军。你想想,几十年来,陆军司令一直霸占着总参谋长的位置,而且大部分时候也霸占着国防部长的位置,只要对陆军有好处的改革计划都能得到支持。虽然这些年来,受国际形势影响,特别是对外战争影响,陆军的势头有所收敛,但是总体而言,陆军的霸主地位仍然非常明显,前两次军事改革并没有改变陆军称王的局面。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之后,陆军的抵抗情绪最为严重。”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似乎他开始想到的事情得到了证实。
“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要离开总参谋部了吧?”
“说实话,我不佩服都不行。”袁晨皓朝裴承毅看了过去,说道,“直到你开始提起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而你在一年半前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裴承毅笑了笑,说道:“看得再清楚又有什么用呢?不管怎么说,我们是陆军将领,就算我们有意投诚,恐怕海军与空军也不会接纳我们。对我们来说,如何度过今后的艰难时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你有什么想法?”
“最好不要有任何想法。”裴承毅晃了晃手,说道,“局势再明白不过了,元首已经与林啸雷达成了协议,至少形成了默契,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海军将是主导军种,国防政策也会向海军倾斜。因为空军与海军的关系较为密切,加上陆战队的影响,所以陆军将成为这轮军事改革的最大牺牲品。当然,你不会受到多大影响。”
“可能吗?”
“为什么不可能?”裴承毅看了袁晨皓一眼,说道,“陆军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肯定不是年轻将领。不管怎么说,年轻将领在陆军中有威望,却没有足够牢固的基础。换句话说,你我有多少关系?离开了军队的基本制度,除了我们身边的那几个参谋军官之外,还有几个军人听我们的指挥?所以我们受到的影响最小,甚至会是这次军事改革的受益者。”
“老裴,你也太有信心了吧?”
“这不是有没有信心的问题,而是我比你看得更深入一点,或者说看得更长远一点。”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摆出了洗耳恭听的样子。
“你想想,为了得到项总的支持,元首在安排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做出的承诺是轮流坐庄。也就是说,最多二十年后,又将轮到陆军上台。”裴承毅稍微停顿一下,说道,“二十年后,你多少岁了?应该五十多岁了吧,而对一名将领来说,只要你能在五十岁之前晋升为陆军上将,肯定将前途无量。”
“得了,你已经是陆军上将,而且还不到五十岁。”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说的是二十年后。你在南亚战区干了一年多,应该清楚外面的形势。虽然我们与美国的关系还没有发展到需要大动干戈的地步,但是谁能保证二十年后不会点上几把火呢。元首的眼光比我们长远得多,不可能不知道二十年后的共和国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现在混得再好,也不等于二十年后能有杰出表现。再说了,二十年后我就不是四十多岁的将军了。元首有足够长远的目光,也就会重点栽培你这样的年轻军人,不然也不会让你回来参加高层会议了。”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没有反驳裴承毅的观点。
事实上,接到回国的消息时,袁晨皓就有同样的想法。作为驻外军事指挥官,虽然袁晨皓算不上官员,但是涉及到很多对外事务,所以对国内外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知道元首在离任前搞出这么多事情来,就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而让他这样的年轻军人在共和国的军事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也是在为未来做打算。
“怎么样,想明白了?”
“还是有一点不明白。”袁晨皓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既然元首知道共和国将在二十年后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为什么还要在军队内部搞斗争呢?”
裴承毅的眉头跳了几下,似乎不相信这个问题是从袁晨皓的嘴里问出来的。
“当然,我也不是不明白。虽然按照最理想的方法,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搞好建设,加快军事改革速度,强化国防军事力量,但是在短期内,受国家实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力量都用在军事建设上,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将成为第二个苏联。”袁晨皓长出口气,说道,“关键问题是,在军队内部搞斗争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就算我们能够为大局着想,不参与内部斗争,也不能保证其他人能有同样的想法,是不是?”
“实际上,你的话已经说出了原因。”
袁晨皓愣了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确实如你所说,军队内部斗争没有好处,可你的另外一句话已经说出了关键,即不是所有军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也就是说,这场斗争看似利用了军队的内部矛盾,实际上却是在解决军队的内部矛盾,即铲除阻挠改革的反对份子,让支持改革的人掌握军队大权,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改革能够顺利完成。”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也就是说,这场斗争很快就会结束,说不定就这几天的事情。事实上,随着总参谋长的人选问题尘埃落定,这场斗争自然就会结束。”
“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
“我?”裴承毅愣了一下,知道袁晨皓是在关心他的前程。“我没什么想法,反正现在有的是事情让我做。你还是管好自己的事情吧,既然极有可能成为南亚战区司令官,你就得拿出个样子来,做点实际的工作。”
“得了,你又来了。”
“我可没有跟你开玩笑,如果我没猜错,五到十年之内,你都得呆在南亚战区。”
袁晨皓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就算如此,我又能怎么样?”
“还看不明白?”裴承毅笑了笑,说道,“你想想,马岛冲突就要结束了,南大西洋那边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就算今后我们要在美国后院点几把火,最多也是些小动作。南亚地区的问题早已解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随着欧洲正一步一步的走向统一,俄罗斯借着经济复苏再次扬眉吐气,下一个热点地区就在你那边,或者说就在你的旁边。”
“中东地区?”袁晨皓立即皱起了眉头。
裴承毅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
“果真如此的话,恐怕让我回来就不仅仅是参加会议这么简单的了。”
“也就是说,你早就做好了准备。”
“没做好准备,我敢回来吗?”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没有追问下去,而是让袁晨皓自己决定说还是不说。
毫无疑问,袁晨皓也是个聪明人,而且在某些时候比裴承毅还有心机。
第一百零八章 斗争
受特殊国情影响,在共和国的各种斗争中,与军队有关的斗争最激烈,也最凶险。
回首共和国的历史就能发现,不管是谁,要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首先就要争取得到军队的支持。王元庆不例外,纪佑国也不能例外。
民众在神化纪佑国的时候,没人忘记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纪佑国与军队的密切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彭茂邦与赵润东等军队高层、或者与军队有密切关系的高层领导的支持,仅凭纪佑国的个人魅力,根本不可能在2013年发起产业结构调整,最多像后来的王元庆那样,等到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再搞改革。暂且不说为了得到军队支持,纪佑国会不会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中渐行渐远,将产业结构调整推迟2到3年就足以改变共和国的发展轨迹了。
相对而言,纪佑国是幸运的。
因为有彭茂邦与赵润东的存在,再加上潘云生,所以在物质条件成熟之后,纪佑国不用顾虑太多,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发起改革,用最理想的手段对付改革中遇到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纪佑国没有直接扶持王元庆上台,而是让赵润东干了两届,就是因为王元庆在军队里没有背景,想借助赵润东的影响力,解决改革初期的问题。正是如此,赵润东才没有做出多少惊天动地的事情来,其执政期间做得最好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巩固纪佑国的改革成果、为王元庆的改革行动打下基础,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毋庸置疑,王元庆没有纪佑国那么得天独厚的条件。
虽然在很大的程度上,王元庆继承了纪佑国的衣钵,也就继承了纪佑国的影响力,不但彭茂邦与潘云生无条件的支持他,接替两人的项铤辉与李存勋也支持他,但是王元庆终究不是纪佑国,就算能够获得高层的支持,也不等于获得了基层的信赖。受此影响,半岛战争后期,王元庆通过全力支持裴承毅,向少壮派军人伸出了橄榄枝,通过打压世家派,最终与少壮派结盟。可以说,这是王元庆建立军事背景的神来之作。甚至可以说,正是这次非同寻常的结盟,让王元庆登上了政治权力的巅峰,也改变了共和国的命运。以当时的情况,如果没有项铤辉、裴承毅等少壮派军人的支持,王元庆不见得能够战胜顾卫民,理所当然的成为赵润东的接班人。
这次政治家与军人的结盟,被后人称为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军政联姻”。
当然,影响绝不仅仅限于共和国内部。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依靠少壮派的支持才登上了政治权利的巅峰,所以在接下来爆发的日本战争中,王元庆不得不放纵军人的战争要求,即没有过分约束军人的战争行为,让军人尽情的发挥了一次。当然,这也是王元庆为了收回军事大权耍的手段。日本战争之后,王元庆利用军队在战争期间的一系列过激行为收回了军事决策权,将包括裴承毅在内的一批在军队中有很大影响力的将领打入冷宫。虽然王元庆没有搞大清洗,但是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最终成为了共和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掌握了军事大权,为接下来的印度战争做好了准备。
由此可见,不管是王元庆还是纪佑国,都离不开军队的支持。
王元庆在军事方面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净化”了军队的内部环境。在他掌权的10多年内,因为世家派分崩离析,只剩下了少壮派,所以军队内部不存在派系斗争,最多是各军兵种为军费问题产生争执。
问题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权利,而有权利的地方就有利益之争。
世家派没有了,不等于少壮派一片和睦。
连续两次军事改革之后,共和国的军事大权实际上已经分成了两个部分,一是由国防部掌握的预算、人事等“文权”,二是由总参谋部掌握的调动、战争等“武权”。虽然这种权力划分仍然不够理想,按照大多数人的观点,最终应该形成由国防部领导军队,总参谋部只负责作战指挥的,即文官管理军队的权力分配方式,但是理想的军事管理方式必须具备一个基础条件,那就是民主政治,即军队向国家效忠,而不是向执政党效忠,所以首先得完成政治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是同步前进的,因为共和国的特殊国情,即政治改革需要得到军队的支持,所以军事改革总比政治改革快那么一点。为了确保通过温和的改革来解决社会矛盾,而不是把改革酿成暴力革命,所以军事改革不可能走得太快,更不可能单独存在。
明白这个道理,也就不难理解,王元庆为什么要在离任前提出第三次军事改革了。
虽然在普通老百姓看来,第三次军事改革是王元庆的使命,因为纪佑国搞了第一次军事改革、赵润东搞了第二次军事改革,如果王元庆不搞一次军事改革,其在共和国历史上的地位就将受到影响。但是明白事理的人都知道,如果王元庆仅仅为了名留青史,就应该在日本战争之后搞第三次军事改革,而不是等到离任前才下手。不管怎么说,军事改革也是社会改革,需要足够的时间,不可能在一年半载内见到成效。更何况政权交接本来就是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如果没有绝对的必要,王元庆不可能在即将离任,共和国将迎来10年一次的政局更迭的时候搞第三次军事改革。
那么,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呢?
前面说了,军事改革与政治改革相辅相成。纪佑国在这么做,赵润东也在这么做,王元庆没有理由不这么做。也就是说,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必要性就是支持政治改革,成为继续推动政治改革的动力。
以裴承毅的政治头脑,不可能不明白这其中的深刻关系。
袁晨皓也不是笨蛋,经裴承毅提醒,也明白了这个道理。
“关键是,元首即将离任,即便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想法非常美好,能否达到目的还是个问题。”
“能不能达到目的,那得看采用的手段。”
袁晨皓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等着裴承毅继续说下去。
“归根结底,第三次军事改革的现实意义就是利用军队的影响力,将政治改革推入一个崭新的层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元首肯定有所安排,而我个人认为,元首肯定会在军队的内部问题上做文章。”
“派系斗争?”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你想想,如果没有了斗争,军队还有价值吗?”
袁晨皓一下没有明白过来,也就没有开口。
“从改革趋势来看,民主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军队的基本属性肯定会发生转变。我们都知道,理想情况下,军队属于国家与公民,因此军队不能介入政治斗争,军人也不能干预政治。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不是一直在提倡军人不干预政治的口号吗?”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问题是,理想离我们太遥远了,非常不现实。现在的情况是,随着元首离去,在下任元首会不会积极推动政治改革的情势还不明了的情况下,需要一股相当的势力来推动政治改革。毫无疑问,军队是唯一的选择。只要政治改革符合军队的利益,得到军队中多数人的支持,不管谁住进元首府,都不可能改变政治改革的前进方向。正是如此,元首在离任前发起了第三次军事改革。问题是,只要是改革,就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让另外一部分人获得好处。为此,元首必须做好一件事情。”
“扶持支持改革的军人?”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简单的说,就是这么回事。可是具体做起来,却不是一句话这么简单的了。你想想,哪些军人会支持改革?”
袁晨皓微微皱了下眉头,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不太好的事情。
“支持改革的,肯定是长期以来利益受到损害的,或者说是受压迫的,既得利益集团永远都不会支持改革,除非是打着改革旗号的剥削手段。”裴承毅长出了口气,说道,“毋庸置疑,项总离开总参谋部之前,军队里的既得利益集团就是陆军。你想想,几十年来,陆军司令一直霸占着总参谋长的位置,而且大部分时候也霸占着国防部长的位置,只要对陆军有好处的改革计划都能得到支持。虽然这些年来,受国际形势影响,特别是对外战争影响,陆军的势头有所收敛,但是总体而言,陆军的霸主地位仍然非常明显,前两次军事改革并没有改变陆军称王的局面。实际情况也是如此,第三次军事改革开始之后,陆军的抵抗情绪最为严重。”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似乎他开始想到的事情得到了证实。
“现在明白我为什么要离开总参谋部了吧?”
“说实话,我不佩服都不行。”袁晨皓朝裴承毅看了过去,说道,“直到你开始提起的时候我才反应过来,而你在一年半前就看得一清二楚了。”
裴承毅笑了笑,说道:“看得再清楚又有什么用呢?不管怎么说,我们是陆军将领,就算我们有意投诚,恐怕海军与空军也不会接纳我们。对我们来说,如何度过今后的艰难时光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你有什么想法?”
“最好不要有任何想法。”裴承毅晃了晃手,说道,“局势再明白不过了,元首已经与林啸雷达成了协议,至少形成了默契,未来五年、甚至十年,海军将是主导军种,国防政策也会向海军倾斜。因为空军与海军的关系较为密切,加上陆战队的影响,所以陆军将成为这轮军事改革的最大牺牲品。当然,你不会受到多大影响。”
“可能吗?”
“为什么不可能?”裴承毅看了袁晨皓一眼,说道,“陆军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受影响最严重的肯定不是年轻将领。不管怎么说,年轻将领在陆军中有威望,却没有足够牢固的基础。换句话说,你我有多少关系?离开了军队的基本制度,除了我们身边的那几个参谋军官之外,还有几个军人听我们的指挥?所以我们受到的影响最小,甚至会是这次军事改革的受益者。”
“老裴,你也太有信心了吧?”
“这不是有没有信心的问题,而是我比你看得更深入一点,或者说看得更长远一点。”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摆出了洗耳恭听的样子。
“你想想,为了得到项总的支持,元首在安排林啸雷出任总参谋长的时候,做出的承诺是轮流坐庄。也就是说,最多二十年后,又将轮到陆军上台。”裴承毅稍微停顿一下,说道,“二十年后,你多少岁了?应该五十多岁了吧,而对一名将领来说,只要你能在五十岁之前晋升为陆军上将,肯定将前途无量。”
“得了,你已经是陆军上将,而且还不到五十岁。”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我说的是二十年后。你在南亚战区干了一年多,应该清楚外面的形势。虽然我们与美国的关系还没有发展到需要大动干戈的地步,但是谁能保证二十年后不会点上几把火呢。元首的眼光比我们长远得多,不可能不知道二十年后的共和国会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现在混得再好,也不等于二十年后能有杰出表现。再说了,二十年后我就不是四十多岁的将军了。元首有足够长远的目光,也就会重点栽培你这样的年轻军人,不然也不会让你回来参加高层会议了。”
袁晨皓苦笑了一下,没有反驳裴承毅的观点。
事实上,接到回国的消息时,袁晨皓就有同样的想法。作为驻外军事指挥官,虽然袁晨皓算不上官员,但是涉及到很多对外事务,所以对国内外的情况都有所了解,知道元首在离任前搞出这么多事情来,就是在为未来做打算,而让他这样的年轻军人在共和国的军事政治生活中发挥重大作用,也是在为未来做打算。
“怎么样,想明白了?”
“还是有一点不明白。”袁晨皓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既然元首知道共和国将在二十年后面临最为严峻的挑战,为什么还要在军队内部搞斗争呢?”
裴承毅的眉头跳了几下,似乎不相信这个问题是从袁晨皓的嘴里问出来的。
“当然,我也不是不明白。虽然按照最理想的方法,我们应该抓紧时间搞好建设,加快军事改革速度,强化国防军事力量,但是在短期内,受国家实力的限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力量都用在军事建设上,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将成为第二个苏联。”袁晨皓长出口气,说道,“关键问题是,在军队内部搞斗争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就算我们能够为大局着想,不参与内部斗争,也不能保证其他人能有同样的想法,是不是?”
“实际上,你的话已经说出了原因。”
袁晨皓愣了一下,没有反应过来。
“确实如你所说,军队内部斗争没有好处,可你的另外一句话已经说出了关键,即不是所有军人都有同样的想法。也就是说,这场斗争看似利用了军队的内部矛盾,实际上却是在解决军队的内部矛盾,即铲除阻挠改革的反对份子,让支持改革的人掌握军队大权,从而最大限度的确保改革能够顺利完成。”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也就是说,这场斗争很快就会结束,说不定就这几天的事情。事实上,随着总参谋长的人选问题尘埃落定,这场斗争自然就会结束。”
“你对未来有什么想法?”
“我?”裴承毅愣了一下,知道袁晨皓是在关心他的前程。“我没什么想法,反正现在有的是事情让我做。你还是管好自己的事情吧,既然极有可能成为南亚战区司令官,你就得拿出个样子来,做点实际的工作。”
“得了,你又来了。”
“我可没有跟你开玩笑,如果我没猜错,五到十年之内,你都得呆在南亚战区。”
袁晨皓笑着摇了摇头,说道:“就算如此,我又能怎么样?”
“还看不明白?”裴承毅笑了笑,说道,“你想想,马岛冲突就要结束了,南大西洋那边搞不出什么名堂来,就算今后我们要在美国后院点几把火,最多也是些小动作。南亚地区的问题早已解决,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随着欧洲正一步一步的走向统一,俄罗斯借着经济复苏再次扬眉吐气,下一个热点地区就在你那边,或者说就在你的旁边。”
“中东地区?”袁晨皓立即皱起了眉头。
裴承毅笑了笑,没再多说什么。
“果真如此的话,恐怕让我回来就不仅仅是参加会议这么简单的了。”
“也就是说,你早就做好了准备。”
“没做好准备,我敢回来吗?”
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没有追问下去,而是让袁晨皓自己决定说还是不说。
毫无疑问,袁晨皓也是个聪明人,而且在某些时候比裴承毅还有心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