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走向决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一百零七章 走向决战
不难发现,到2061年底,也就是共和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为进军美洲大陆做准备的时候,大西洋方向上的战斗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受此影响,共和国当局在进军美国本土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可以说,这也是当时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仅从海军的立场出发,自然会把重点放在太平洋战场上,即在攻占以巴拿马为核心的中美洲之后,进军美国西海岸地区,或者从加勒比海方向登陆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根本没有必要从好望角或者直布罗陀海峡绕道进入大西洋,再从大西洋方向上登陆美国东海岸地区。
事实上,海军的建设工作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战略展开的。
拿至关重要的舰队建设来说,到2061年的时候,海军有意放慢了战舰的建设速度,准确的说,是没有扩大战舰建造计划,而是把多余产能用于建设两栖舰艇与海上基地(多余产能主要是2060年的运输船只损失率比预期的小得多,可以把原本计划用来建造运输船的资源用来建造战舰)。如此一来,海军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运送与支持陆战队作战的“后勤大队长”,即便舰队作战能力仍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是在确保以太平洋为主战场的情况下,海军很难在大西洋上发起战略进攻,或者说在大西洋上的战略进攻行动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问题是,海军的这一战略让陆军无法接受。
虽然按照战后的说法,第三次世界大战给军事力量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让天军取代陆军与海军,成为头号军种,但是在大战期间,特别是在以占领敌国领土为目的的时候,陆军与海军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特别是陆军,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中,除了陆战队具有类似的能力之外,没有任何军兵种能够取代陆军。因为规模有限,而且综合作战能力远远比不上陆军,所以陆战队也不具备取代陆军的资格,最多只能在某些特定战场上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
面向大陆,陆军仍然是取胜的关键力量。
如果按照海军的计划进行,那么在大战的后期,至少在接下来的2到3年之内,共和国陆军将无所事事。虽然在进军美洲大陆的时候,仍然需要用到地面部队,特别是在占领中美洲地区的战斗中,需要动用大批地面部队,但是中美洲地区是典型的“地峡”,即地势非常狭窄,两侧都是大海,只要海军能够顺利夺取巴拿马运河,让舰队进入加勒比海,陆战队就能挑起地面战争的重担,不需要劳烦陆军。更重要的是,到2061年底,共和国陆战队的兵力规模超过了250万,战斗部队总兵力超过100万(陆战队还包括了两栖舰队、陆战队航空兵、陆战队基地等等保障性部队),就算没有能力单独打败美国陆军,也有足够的把握在中美洲战场上获取胜利。拿下中美洲地区之后,共和国海军肯定会进军加勒比海,而扫荡加勒比海地区众多岛屿的行动也是陆战队的拿手好戏,哪怕是需要进军古巴,并且在古巴建立进军美国的军事基地,也不需要陆军插手。控制了加勒比海之后,海军很有可能选择与天军合作,即采用西南太平洋上的方式,以战略轰炸来摧毁美国的国家基础设施,打垮美国继续战斗下去的基础力量,迫使美国当局承认战败。因为共和国的战争生产能力在2060年就爆发了出来,能够持续7年以上,即在2067年之前都能确保军事产量不会大幅度下降,所以只要海军在2062年进军古巴,就有足足5年的时间来对美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而迫使美国投降最多只需要2到3年。从减少战争伤亡考虑,共和国当局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采纳海军与天军的提议,不登陆美国本土,以战略轰炸摧毁美国。
由此可见,如果海军的计划得到支持,这场战争就与陆军没有多大关系了。
虽然谁也不能否认共和国陆军做出的重大贡献,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共和国陆军是唯一横扫欧亚非三块大陆的地面部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征服的区域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骑兵的5倍,是罗马帝国的10倍。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让共和国陆军感到满足,因为决定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果的不是欧亚非大陆上的战斗,而是美洲大陆上的战斗,即击败美国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可以说,在此之前的所有战斗都是在为进军美国做准备,当陆军准备了4年才发现是竹篮打水,感受可想而知。
受此影响,确定战略计划的时候,陆军坚决反对从单一方向发起进攻。
反驳海军战争计划的时候,陆军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没有两洋制海权为基础,攻打巴拿马运河的作战行动肯定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遭受惨败。从战术上讲,就算美国丢掉了太平洋的制海权,也能利用在大西洋、特别是加勒比海的制海权来阻止共和国陆战队进攻巴拿马,比如美军只要在海地的太子港部署大口径电磁炮就能封锁整个巴拿马运河,如果能够在牙买加的金斯敦部署大口径电磁炮,则能封锁整个中美洲地区。因为没有进军大西洋,加上美军在中美洲地区岸防力量的威胁,共和国海军很难对海地与牙买加的美军远程炮兵进行有效打击,也就无法确保陆战队在攻打巴拿马的时候不会遭到大规模炮击,更不可能保证战斗伤亡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陆军提出的这个质疑,得到了情报部门的支持。
根据军情局掌握的信息,早在2060年中期,也就是中途岛海战后不久,美国海军就增加了新型电磁炮的订购数量,但是美军的“长岛”级主力舰,以及后继的“罗德岛”级主力舰的建造计划却没有提前。也就是说,美国海军订购了远超过主力舰需要的2000磅级大口径电磁炮。与之对应的,则是在美国海军的新一代海上基地中,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多功能任务模块船”。按照军情局的分析,这种模块船实际上就是共和国海军的“火力舰”,能够在特定的情况下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更重要的是,如果仅仅为了守住巴拿马运河,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切断运河、阻止共和国舰队进入加勒比海,美军只需在金斯敦或者太子港部署2000磅级电磁炮。同样的道理,如果为了阻止共和国陆战队攻打中美洲,美军可以在牙买加部署远程炮兵部队,并不需要单独的火力舰。
用陆军的话来说,能否占领中美洲地区、控制巴拿马运河,关键不是能够投入多少陆战队,而是能不能夺取制海权,特别是运河大西洋一侧的制海权。如此一来,在进攻中美洲之前,海军就得进军大西洋,并且将战线推进到加勒比海,至少能够用航空兵攻击大安德列斯群岛与小安德列斯群岛上的美军部队。
这下,问题就比较尖锐了。
进军大西洋,绝对不是海军一家的事情。
从2061年底的情况来看,进军大西洋实际上是陆军的战斗。
虽然在夺取制海权的战斗中,海军的地位不可取代。不管怎么说,美国海军仍然有一支规模不容小觑的舰队,特别是到2062年初,美国海军至少能够获得32艘“长岛”级主力舰,再拖上半年的话,则有可能获得8艘性能更加强大的“罗德岛”级主力舰。加上数量更多的大型巡洋舰(为了与主力舰配合作战而开发的‘准主力舰’,与以往的巡洋舰相比,具有更加突出的、甚至不亚于第一代主力舰的制海作战能力)、多用途驱逐舰等等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战舰,美国海军肯定能给进军大西洋的共和国海军制造麻烦。但是在进军大西洋的战斗中,共和国海军夺取制海权基本上没成悬念。原因很简单,在2062年初,即美国海军拥有足以组建4支主力舰队的主力舰时,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数量已经增加到72艘、其中56艘是“汉”级,如果再拖上半年的话,共和国海军还能获得8艘强大的第三代主力舰。除此之外,共和国海军还获得了匹配的巡洋舰与驱逐舰,就连“重庆”级航母也由之前的5艘增加到了11艘,而且有望在2062年初再获得3艘。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舰队的递增速度远超美国海军,所以共和国海军才在2061年的时候调整了建造计划,把两栖战舰与海上基地放在首位,没有扩充大型战舰的规模。
问题是,夺取了制海权之后,还得充分利用制海权。
如何利用制海权,就不是海军一家说了算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利用制海权与陆军的关系更加密切,特别是在远离本土的大西洋战场上,如果没有陆军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撑,海军取得的胜利都不牢固。
从战略上讲,从南大西洋向北进军,共和国海军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落脚点。
虽然可以借助阿根廷的海军基地,还能将南非的福尔斯湾变成前进基地,甚至可以在进军初期攻占亚松森岛,但是对海军来说,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离本土又远了一步,也就是后勤保障线又长了一步。毋庸置疑,海战是典型的高消耗作战。不管是主力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还是航母上的舰载航空兵,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消耗的弹药物资都非常惊人,如果没有坚实的后勤保障,任何舰队都是摆设。在太平洋战场上,为作战舰队提供弹药物资保障的战斗支援舰艇(包括补给舰、弹药运输舰、综合维修舰等等)的数量就是大型战舰的两倍。考虑到大西洋离共和国本土更加遥远,附近又没有合适的维护基地,所以战斗支援舰艇与大型战舰的比例应该在2.5到3之间。如果持续作战时间过长,且作战强度较大,这个比例还有可能超过3。也就是说,向大西洋战场派遣一支拥有32艘大型战舰的主力舰队(8艘主力舰、8艘巡洋舰与16艘多用途驱逐舰),就需要准备80艘到96艘支援舰艇,而为了掩护这些支援舰艇,至少需要出动32艘反潜护航战舰。即便不考虑反潜护航战舰的保障问题,也得考虑支援舰艇的临时停泊问题,即在作战行动中,支援舰艇是“应召”行动,不会始终跟在作战舰队的身后,需要足够大的停泊地点(这也正是福尔斯湾的重要性)。如何保护这些停泊地,以及如何保证支援舰艇能够安全与作战舰队会合,以及由本土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船队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绝对是一件非常烦琐的、而且是非常麻烦、又极端重要的工作。
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共和国海军进军大西洋就是泡影。
从某种意义上讲,海军不愿意进军大西洋,不是没有打垮美国海军的实力,而是进军大西洋会带来更多的麻烦问题。
别的不说,就算海军能够轻而易举的拿下亚松森岛(在2062年初,陆战队的一支两栖特种部队就占领了这座属于英国的岛屿,歼灭了岛上的几百英军),在进军加勒比海之前还得获取一座前进基地。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巴西北面的法属圭亚那最为合适,但是早在欧洲参战的时候,法国就表明了态度,不会支持共和国在美洲地区的作战行动,即不会为共和国提供前进基地。如此一来,共和国海军只能选择西非的佛得角群岛。因为共和国陆军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了利比里亚,距离佛得角群岛仅有1000多千米,即便没有海军支持,也能够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占领这座至关重要的群岛,所以共和国当局肯定会把这个任务交给陆军,并且让陆军以此为基地,向北面与西面进攻。比如在海军夺取了制海权之后,陆军可以以佛得角群岛为基地,攻打北面2000多千米外的亚速尔群岛,或者跨过大西洋,攻打西面近4000千米外的小安德列斯群岛。因为陆战队没有陆军那么强大的航空兵,特别是规模庞大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所以陆战队在这种跳跃式进攻中连插手的机会都没有,也就不可能与海军垄断大西洋战场。
问题是,战略决策权不在海军手中。
从2061年底的战场形势来看,进军北大西洋的最佳选择不是从南大西洋北上,而是打赢中东战争,控制苏伊士运河之后,陆军沿着地中海南岸的“滨海走廊”向西推进,一直打到摩洛哥,占领丹吉尔、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与萨菲等面向大西洋的港口,然后以此为基地向西进军。因为以色列已经变相承认战败,中东战场上的战斗就是共和国陆军与美国陆军的战斗,而美军肯定不会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死战,打赢中东战争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欧洲愿意在游说以色列上使力,也就不会阻止共和国陆军借道北非进军大西洋,所以共和国陆军能够较为轻松的到达摩洛哥。更重要的是,只要共和国当局承认欧洲在北非地区的主导地位,并且承诺在战后从北非地区撤军,在共和国陆军到达大西洋海岸的时候,欧洲就会开放直布罗陀海峡,甚至会默许共和国出兵攻占直布罗陀要塞(属于英国),从而使共和国海军获得一条进军北大西洋的最为便捷的海上通道(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从地中海进入北大西洋,要比从好望角绕道南大西洋北上的航线短5000千米以上),而且沿途有足够多的港口与海军基地供共和国海军使用(比如以美国盟国身份参战的马耳他就可以作为共和国海军在进军北大西洋之前的中转站),也有足够安全的海上航线(只有在进入北大西洋之后才需要考虑为船队提供专门的护航舰队),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共和国海军进军北大西洋的保障负担。
总而言之,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才是最理想的进军线路。
事实上,这也正是共和国陆军的战略主张。
可以说,在这条进军线路上,不管海军使出多大的力气,至少在陆军的装甲部队到达卡萨布兰卡之前,海军都没有多少施展空间。甚至可以说,就算陆军将战线推进到了大西洋的海滩上,海军也只是地面进攻的辅助力量,因为陆军可以凭借最大攻击半径超过5000千米的低空突击部队,以摩洛哥为跳板,进攻亚速尔群岛(该群岛属于葡萄牙,而葡萄牙不是欧洲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到2061年仍然保持中立),或者北上攻打英国。
正是受此影响,在陆军提出的“大西洋战略进攻计划”中,更加强调北线进攻,即以北非为跳板,在征得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的同意之后,北上攻占英国。当然,最好的结果是英国当局认清时务,在共和国陆军的低空突击部队着陆之前投降,从而让共和国陆军获得进军北美大陆的最佳前进基地。可以说,只要能够占领英国,共和国陆军就可以摆脱海军的束缚,通过远程统计攻占冰岛或者纽芬兰岛(冰岛的防御力量非常微弱,而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上也没有多少防御部队)。虽然在向前线运送物资的时候,需要依靠船队,因此得保证船队的安全,但是只要能够占领纽芬兰岛,就能通过在英国与纽芬兰岛部署远程巡逻机与反潜巡逻机来掩护北大西洋航线。只要能够让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到达纽芬兰岛,即便仍然需要经斯科舍半岛南下,也没有任何天然障碍能挡住共和国陆军的前进步伐。更重要的是,从纽芬兰岛南下,能够直接攻占加拿大与美国最核心的东部地区,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大战的最后胜利。
总的来说,陆军也想单干。
毫无疑问,这种“单打独斗”的想法,让陆军的战争计划充满了问题。
暂且不说陆军有没有能力在不依靠海军的情况下跨过北大西洋,占领纽芬兰岛,以及这个进军行动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仅拿控制英国来说,如果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不赞成共和国陆军强行攻打英国,而英国当局由没有较高觉悟的话,共和国陆军的进军行动就将成为中欧翻脸的导火索。即便退一万步,英国愿意在美国之前退出战争,而且以投降的方式退出战争,英国当局也会在投降的方式上做文章,欧洲大陆国家也不会袖手旁观,比如法德意肯定希望英国向欧洲集体安全组织投降,而不是向共和国投降。哪怕再理想一些,英国愿意向共和国投降,也会花不少时间进行谈判。
对共和国当局来说,当前最要紧的就是缩短战争时间。
虽然从战场表现来看,共和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印证,即共和国拥有远远超过美国的战争实力,但是对于共和国来说,已经持续4年的大战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远远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场战争。更重要的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40多年间,共和国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争与冲突,其中动用兵力超过10万的大规模局部战争就超过了10次,平均不到4年一次。相对应的,美国在这40多年间参与的战争与冲突只有共和国的一半,卷入的大规模战争也只有6场,而且大都在2030年之前,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年间,美国直接卷入的大规模战争只有一次。过于频繁的对外战争,既锻炼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又让共和国国内的厌战情绪非常普遍。虽然在国家与民族使命的感召之下,加上对战争具有更大包容能力的文化思想,在大战初期,共和国军民的表现比美国好得多,但是4年下来,共和国国内的厌战情绪已经开始抬头,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成了主要内部矛盾。
别的不说,到2061年底,共和国的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战争孤儿就多达12万。要知道,由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战争孤儿只占总数的三成左右。也就是说,4年间,共和国多出了40万因为战争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可以说,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要知道,到2061年底,共和国的阵亡将士数量只有240万,而因战死亡与失踪的准军事人员还不到50万(比如商船上的海员、在交战地区活动的国民、驻外机构人员等)。
从2060年开始,共和国当局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降低战争对国内社会造成的冲击。
虽然共和国当局想了很多解决办法,比如从2060年7月1日开始,除甲类企业(即军火企业、以及生产军事物资的企业)之外的企业恢复每周6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度,到10月1日,这一制度推广到了所有企业,并且从2060年1月1日开始,在某些丙类企业实施平常作息制度,即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以此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让工人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但是这些制度本身并不完善,比如在施行平常作息制度之后,并没有取消无偿加班制度,即所有工厂仍然3班倒的24小时不停运转,在夜间工作的工人并不会因为加班而获得额外的休息时间。可想而知,这些制度本身只能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却无法让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也就无法完全消除战争产生的影响。
要想消除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结束战争。
正是如此,到了2061年,共和国当局就将加快战争进程当成了头等大事。可以说,在不增加战争伤亡与战争损失的情况下,任何能够加快战争进程的办法,都会被共和国当局采纳,并且实施推广。举个比较直接的例子。以共和国在2060年爆发出来的战争实力,别说击败美国,就算搭上欧洲,也不有多大的问题。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如果欧洲不能在战争中做出太大的贡献,共和国当局很有可能从长远考虑,在打垮俄罗斯之后进军欧洲,从根本上打垮西方文明,消除潜在威胁(这也正是欧洲在2060年初参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在中东战争等问题上,共和国完全可以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而不是任由欧洲拿犹太人问题讨价还价。共和国当局没有这么做,而是耐着性子与欧洲进行谈判,主要就是不想延长战争时间。从理论上讲,欧洲的综合军事实力超过了俄罗斯,综合国力不比美国差,就算是一盘散沙,共和国也需要2年时间才能击败欧洲,即意味着将战争延长2年。
在进军大西洋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首先考虑的也是如何缩短战争进程。
由此不难发现,海军与陆军的战争计划都无法满足共和国当局的需要。换句话说,将两份战争计划的优点合到一起,就是共和国当局需要的战争计划。
根据共和国当局在战后公布的相关资料,在海军与陆军分别提交了战争计划后,最高统帅部责成总参谋部在两份战争计划的基础上,拿出一份更加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由最高统帅部派遣的元首特别顾问参与制订工作。也就是说,负责制订进军美洲大陆的战争计划的不是袁晨皓一个人,而是袁晨皓与华剑锋两个人。虽然华剑锋只是元首的军事顾问,没有具体官职,在职权上甚至连总参谋部的作战处处长都比不上,但是谁也不敢怀疑华剑锋在最高统帅部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元首面前的话语权。事实上,除了裴承毅之外,当时有能力、也有精力制约袁晨皓的只有华剑锋。
正是有了华剑锋的参与,共和国在2061年底制订的战略计划才更加现实。
这也很好理解,还是潜艇艇长的时候,华剑锋就是一名非常务实的军人,或者说,几乎所有潜艇艇长都是现实主义份子,不会对不确定的事情抱任何幻想。华剑锋能够得到林啸雷的器重,并且受到裴承毅的重用,也与他的务实精神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华剑锋本来就没有明显的派别思想,如果不是运气不太好的话,没有遇到太好的机会的话,恐怕早就成为总参谋长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份典型的战略计划。
按照该计划,在2062年的第一季度末,共和国陆军就得将战线推进到摩洛哥,准确的说,是出兵占领摩洛哥。因为欧洲还没有在摩洛哥的问题上表明态度,法国当局也没有提出军事支援请求,所以在进军摩洛哥的时候,共和国当局、特别是外交部门要积极配合,而共和国陆军的军事行动也会成为迫使欧洲表态的主要压力。最重要的是,按照这份计划,共和国陆军和农业可能在打赢中东战争之前占领摩洛哥。准确的说,是通过占领摩洛哥来取得中东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也很好理解,美国派往中东地区的部队、运往中东地区的物资都得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如果共和国陆军能够占领摩洛哥,就能轻而易举的封锁直布罗陀海峡,把美国的舰队与船队挡在地中海之外。也就是说,只要占领了摩洛哥,共和国陆军就可以不费任何力气的打赢中东战争。
问题是,攻打摩洛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在2061年底,美国仍然掌握着地中海的制海权,不但在东地中海上部署了整个大西洋地区最为庞大的舰队(拥有18艘航母与上百艘大型战舰),还有3座海上基地,并且控制了马耳他,光是部署在该地区的战斗机就超过了4000架,而共和国陆军与海军部署在中东战场上的战斗机也就不过3000架而已。也就是说,如果共和国陆军要从中东方向进军摩洛哥,即便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起进攻,也得首先夺取制空权,而从实力更加强大的美军手里夺取制空权,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根据共和国陆军在当时做了估计,如果不能夺取制空权,除了要将进攻兵力增加1倍以上之外,战斗伤亡还会超过整个中东战争,从而使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大大降低。
就算不会影响陆军的战斗力,巨大的伤亡也会让共和国当局三思。
换个角度看,这就意味着不可能从中东方向上进军摩洛哥。
再回过头来看陆军在2061年下半的行动,即在打赢了西非战争之后,投入2个战斗单位轮番进攻,将战线推进到了利比里亚。毫无疑问,这一轮进攻,才是关键所在。因为摩洛哥在几十年前就出兵占领了南面的西撒哈拉(为了争夺西撒哈拉,摩洛哥还与毛里塔尼亚打了几十年的小规模战争,而西撒哈拉南部小块地区在毛里塔尼亚的控制之下),所以到达科特迪瓦的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距离摩洛哥不到1600千米,中途只需要穿越国防力量微乎其微的马里与毛里塔尼亚,即便进军拉巴特,也就只有2000千米,对正常进攻距离在2500千米以上的共和国陆军低空突击部队来说,这点距离根本算不了什么。
问题是,从西非出发,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首先就是物资运输。
要知道,“中非干线”贯通之后,最多只能支持2个战斗单位的正常作战行动,即便算上空运,也最多支持4个战斗单位,而控制西非地区与进军摩洛哥,需要的战斗单位肯定不止4个,理论上最少需要6个,而实际上很有可能会增加到8个。也就是说,在进军摩洛哥之前,必须打通海上航线。万幸的是,西非地区是西方工业强国最早的殖民地,并不缺乏优良港口。对共和国海军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从南非的福尔斯湾到几内亚湾的海上运输线,并且出动作战舰队与护航舰队保护这条航线。因为担心遭到共和国潜艇的袭击,在几内亚湾活动的美国舰队已经在西非战争结束之后,即在2061年下半年撤退到了佛得角群岛以北海域,所以共和国海军不需兴师动众,2到3支作战舰队就能夺取几内亚湾的制海权。更重要的是,西非地区的战斗强度不是很大,地面部队不需要海军提供的火力支援,作战舰队的物资消耗、特别是弹药消耗不会太大,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后勤保障需求,从而减轻制海作战的负担。
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必须在2062年2月底之前夺取几内亚湾的制海权,运输船队才能在3月中旬将进攻部队所需的各类物资与设备送到西非地区,而陆军的作战部队也才能够以此为基地北上攻打摩洛哥。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海军不会轻易放弃南大西洋的制海权,即便西非地区已经落入共和国陆军的手里,美国海军也会以亚松森岛为基地,在南大西洋上阻击北上的共和国海军,保护北大西洋、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生命航线,而美国海军主动将几内亚湾的舰队撤退到佛得角群岛以北海域,不是在退缩,而是引诱共和国海军北上,在对美国海军有利的海域决战。但是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华剑锋却认为美国海军不会派舰队南下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制海权,而华剑锋的理由非常简单,即美国海军的实力还不足以在南大西洋上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制海权,以及美国海军经受不起重大损失。
受此影响,在2061年底进驻印度洋,并且计划经福尔斯湾前往几内亚湾作战的作战舰队只有3支,其中2支是主力舰队,1支是航空舰队。虽然按照海军的部署,在3支作战舰队从福尔斯湾出发之后,将向南大西洋派遣4座海上基地(包括1座第五代海上基地),以此增强在南大西洋上的存在力度,但是从投入上看,不得不承认,华剑锋确实足够大胆。也正是如此,很多人认为,在部署作战行动的时候,华剑锋以支持陆军攻打摩洛哥为名,为海军创造了决战机会。
换个角度看,也正是这种部署,让华剑锋主导的战争计划变成了现实。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华剑锋在海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如果不能充分考虑海军的利益要求,他的作战计划也不可能得到海军的支持,至少不会得到海军的全力支持。这就如同袁晨皓必须为陆军谋福利一样,在战绩决定未来的大背景下,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公无私,都得为自己服务的利益集团服务。事实上,裴承毅也不例外,在决定共和国的大战略时,他也得为利益集团服务。与那些为自身利益服务的人相比,裴承毅、袁晨皓与华剑锋等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失踪将最大的集体、也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并且完全服从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支配。
受此影响,当时间进入战争的第六个年头(从2057年算起),在塞舌尔群岛附近海域进行高强度训练的3支共和国海军作战舰队南下开往福尔斯湾,准备进军大西洋的时候,战局再次紧张了起来。
共和国已经发起行动,选择权交到了美国的手中。
大西洋上的第一次决战,打还是不大,或者说在什么时候开打?
第一百零七章 走向决战
不难发现,到2061年底,也就是共和国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为进军美洲大陆做准备的时候,大西洋方向上的战斗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受此影响,共和国当局在进军美国本土的时候有了更多的选择。
可以说,这也是当时最突出、最重要的问题。
如果仅从海军的立场出发,自然会把重点放在太平洋战场上,即在攻占以巴拿马为核心的中美洲之后,进军美国西海岸地区,或者从加勒比海方向登陆美国南部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根本没有必要从好望角或者直布罗陀海峡绕道进入大西洋,再从大西洋方向上登陆美国东海岸地区。
事实上,海军的建设工作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战略展开的。
拿至关重要的舰队建设来说,到2061年的时候,海军有意放慢了战舰的建设速度,准确的说,是没有扩大战舰建造计划,而是把多余产能用于建设两栖舰艇与海上基地(多余产能主要是2060年的运输船只损失率比预期的小得多,可以把原本计划用来建造运输船的资源用来建造战舰)。如此一来,海军在很大的程度上成为了运送与支持陆战队作战的“后勤大队长”,即便舰队作战能力仍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可是在确保以太平洋为主战场的情况下,海军很难在大西洋上发起战略进攻,或者说在大西洋上的战略进攻行动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
问题是,海军的这一战略让陆军无法接受。
虽然按照战后的说法,第三次世界大战给军事力量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让天军取代陆军与海军,成为头号军种,但是在大战期间,特别是在以占领敌国领土为目的的时候,陆军与海军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特别是陆军,在整个第三次世界大战中,除了陆战队具有类似的能力之外,没有任何军兵种能够取代陆军。因为规模有限,而且综合作战能力远远比不上陆军,所以陆战队也不具备取代陆军的资格,最多只能在某些特定战场上完成特定的作战任务。
面向大陆,陆军仍然是取胜的关键力量。
如果按照海军的计划进行,那么在大战的后期,至少在接下来的2到3年之内,共和国陆军将无所事事。虽然在进军美洲大陆的时候,仍然需要用到地面部队,特别是在占领中美洲地区的战斗中,需要动用大批地面部队,但是中美洲地区是典型的“地峡”,即地势非常狭窄,两侧都是大海,只要海军能够顺利夺取巴拿马运河,让舰队进入加勒比海,陆战队就能挑起地面战争的重担,不需要劳烦陆军。更重要的是,到2061年底,共和国陆战队的兵力规模超过了250万,战斗部队总兵力超过100万(陆战队还包括了两栖舰队、陆战队航空兵、陆战队基地等等保障性部队),就算没有能力单独打败美国陆军,也有足够的把握在中美洲战场上获取胜利。拿下中美洲地区之后,共和国海军肯定会进军加勒比海,而扫荡加勒比海地区众多岛屿的行动也是陆战队的拿手好戏,哪怕是需要进军古巴,并且在古巴建立进军美国的军事基地,也不需要陆军插手。控制了加勒比海之后,海军很有可能选择与天军合作,即采用西南太平洋上的方式,以战略轰炸来摧毁美国的国家基础设施,打垮美国继续战斗下去的基础力量,迫使美国当局承认战败。因为共和国的战争生产能力在2060年就爆发了出来,能够持续7年以上,即在2067年之前都能确保军事产量不会大幅度下降,所以只要海军在2062年进军古巴,就有足足5年的时间来对美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而迫使美国投降最多只需要2到3年。从减少战争伤亡考虑,共和国当局很有可能在这个时候采纳海军与天军的提议,不登陆美国本土,以战略轰炸摧毁美国。
由此可见,如果海军的计划得到支持,这场战争就与陆军没有多大关系了。
虽然谁也不能否认共和国陆军做出的重大贡献,要知道,在人类历史上,共和国陆军是唯一横扫欧亚非三块大陆的地面部队,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中征服的区域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骑兵的5倍,是罗马帝国的10倍。但是这些都不足以让共和国陆军感到满足,因为决定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果的不是欧亚非大陆上的战斗,而是美洲大陆上的战斗,即击败美国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可以说,在此之前的所有战斗都是在为进军美国做准备,当陆军准备了4年才发现是竹篮打水,感受可想而知。
受此影响,确定战略计划的时候,陆军坚决反对从单一方向发起进攻。
反驳海军战争计划的时候,陆军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没有两洋制海权为基础,攻打巴拿马运河的作战行动肯定会受到影响,甚至会遭受惨败。从战术上讲,就算美国丢掉了太平洋的制海权,也能利用在大西洋、特别是加勒比海的制海权来阻止共和国陆战队进攻巴拿马,比如美军只要在海地的太子港部署大口径电磁炮就能封锁整个巴拿马运河,如果能够在牙买加的金斯敦部署大口径电磁炮,则能封锁整个中美洲地区。因为没有进军大西洋,加上美军在中美洲地区岸防力量的威胁,共和国海军很难对海地与牙买加的美军远程炮兵进行有效打击,也就无法确保陆战队在攻打巴拿马的时候不会遭到大规模炮击,更不可能保证战斗伤亡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陆军提出的这个质疑,得到了情报部门的支持。
根据军情局掌握的信息,早在2060年中期,也就是中途岛海战后不久,美国海军就增加了新型电磁炮的订购数量,但是美军的“长岛”级主力舰,以及后继的“罗德岛”级主力舰的建造计划却没有提前。也就是说,美国海军订购了远超过主力舰需要的2000磅级大口径电磁炮。与之对应的,则是在美国海军的新一代海上基地中,出现了一种所谓的“多功能任务模块船”。按照军情局的分析,这种模块船实际上就是共和国海军的“火力舰”,能够在特定的情况下执行远程打击任务。更重要的是,如果仅仅为了守住巴拿马运河,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切断运河、阻止共和国舰队进入加勒比海,美军只需在金斯敦或者太子港部署2000磅级电磁炮。同样的道理,如果为了阻止共和国陆战队攻打中美洲,美军可以在牙买加部署远程炮兵部队,并不需要单独的火力舰。
用陆军的话来说,能否占领中美洲地区、控制巴拿马运河,关键不是能够投入多少陆战队,而是能不能夺取制海权,特别是运河大西洋一侧的制海权。如此一来,在进攻中美洲之前,海军就得进军大西洋,并且将战线推进到加勒比海,至少能够用航空兵攻击大安德列斯群岛与小安德列斯群岛上的美军部队。
这下,问题就比较尖锐了。
进军大西洋,绝对不是海军一家的事情。
从2061年底的情况来看,进军大西洋实际上是陆军的战斗。
虽然在夺取制海权的战斗中,海军的地位不可取代。不管怎么说,美国海军仍然有一支规模不容小觑的舰队,特别是到2062年初,美国海军至少能够获得32艘“长岛”级主力舰,再拖上半年的话,则有可能获得8艘性能更加强大的“罗德岛”级主力舰。加上数量更多的大型巡洋舰(为了与主力舰配合作战而开发的‘准主力舰’,与以往的巡洋舰相比,具有更加突出的、甚至不亚于第一代主力舰的制海作战能力)、多用途驱逐舰等等在大战期间建造的战舰,美国海军肯定能给进军大西洋的共和国海军制造麻烦。但是在进军大西洋的战斗中,共和国海军夺取制海权基本上没成悬念。原因很简单,在2062年初,即美国海军拥有足以组建4支主力舰队的主力舰时,共和国海军的主力舰数量已经增加到72艘、其中56艘是“汉”级,如果再拖上半年的话,共和国海军还能获得8艘强大的第三代主力舰。除此之外,共和国海军还获得了匹配的巡洋舰与驱逐舰,就连“重庆”级航母也由之前的5艘增加到了11艘,而且有望在2062年初再获得3艘。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舰队的递增速度远超美国海军,所以共和国海军才在2061年的时候调整了建造计划,把两栖战舰与海上基地放在首位,没有扩充大型战舰的规模。
问题是,夺取了制海权之后,还得充分利用制海权。
如何利用制海权,就不是海军一家说了算的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利用制海权与陆军的关系更加密切,特别是在远离本土的大西洋战场上,如果没有陆军提供的强有力的支撑,海军取得的胜利都不牢固。
从战略上讲,从南大西洋向北进军,共和国海军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落脚点。
虽然可以借助阿根廷的海军基地,还能将南非的福尔斯湾变成前进基地,甚至可以在进军初期攻占亚松森岛,但是对海军来说,每前进一步就意味着离本土又远了一步,也就是后勤保障线又长了一步。毋庸置疑,海战是典型的高消耗作战。不管是主力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还是航母上的舰载航空兵,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消耗的弹药物资都非常惊人,如果没有坚实的后勤保障,任何舰队都是摆设。在太平洋战场上,为作战舰队提供弹药物资保障的战斗支援舰艇(包括补给舰、弹药运输舰、综合维修舰等等)的数量就是大型战舰的两倍。考虑到大西洋离共和国本土更加遥远,附近又没有合适的维护基地,所以战斗支援舰艇与大型战舰的比例应该在2.5到3之间。如果持续作战时间过长,且作战强度较大,这个比例还有可能超过3。也就是说,向大西洋战场派遣一支拥有32艘大型战舰的主力舰队(8艘主力舰、8艘巡洋舰与16艘多用途驱逐舰),就需要准备80艘到96艘支援舰艇,而为了掩护这些支援舰艇,至少需要出动32艘反潜护航战舰。即便不考虑反潜护航战舰的保障问题,也得考虑支援舰艇的临时停泊问题,即在作战行动中,支援舰艇是“应召”行动,不会始终跟在作战舰队的身后,需要足够大的停泊地点(这也正是福尔斯湾的重要性)。如何保护这些停泊地,以及如何保证支援舰艇能够安全与作战舰队会合,以及由本土向前线运送物资的船队能够安全抵达目的地,绝对是一件非常烦琐的、而且是非常麻烦、又极端重要的工作。
解决不好这些问题,共和国海军进军大西洋就是泡影。
从某种意义上讲,海军不愿意进军大西洋,不是没有打垮美国海军的实力,而是进军大西洋会带来更多的麻烦问题。
别的不说,就算海军能够轻而易举的拿下亚松森岛(在2062年初,陆战队的一支两栖特种部队就占领了这座属于英国的岛屿,歼灭了岛上的几百英军),在进军加勒比海之前还得获取一座前进基地。虽然从地理位置上看,位于巴西北面的法属圭亚那最为合适,但是早在欧洲参战的时候,法国就表明了态度,不会支持共和国在美洲地区的作战行动,即不会为共和国提供前进基地。如此一来,共和国海军只能选择西非的佛得角群岛。因为共和国陆军已经将战线推进到了利比里亚,距离佛得角群岛仅有1000多千米,即便没有海军支持,也能够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占领这座至关重要的群岛,所以共和国当局肯定会把这个任务交给陆军,并且让陆军以此为基地,向北面与西面进攻。比如在海军夺取了制海权之后,陆军可以以佛得角群岛为基地,攻打北面2000多千米外的亚速尔群岛,或者跨过大西洋,攻打西面近4000千米外的小安德列斯群岛。因为陆战队没有陆军那么强大的航空兵,特别是规模庞大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所以陆战队在这种跳跃式进攻中连插手的机会都没有,也就不可能与海军垄断大西洋战场。
问题是,战略决策权不在海军手中。
从2061年底的战场形势来看,进军北大西洋的最佳选择不是从南大西洋北上,而是打赢中东战争,控制苏伊士运河之后,陆军沿着地中海南岸的“滨海走廊”向西推进,一直打到摩洛哥,占领丹吉尔、达尔贝达(卡萨布兰卡)与萨菲等面向大西洋的港口,然后以此为基地向西进军。因为以色列已经变相承认战败,中东战场上的战斗就是共和国陆军与美国陆军的战斗,而美军肯定不会在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死战,打赢中东战争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欧洲愿意在游说以色列上使力,也就不会阻止共和国陆军借道北非进军大西洋,所以共和国陆军能够较为轻松的到达摩洛哥。更重要的是,只要共和国当局承认欧洲在北非地区的主导地位,并且承诺在战后从北非地区撤军,在共和国陆军到达大西洋海岸的时候,欧洲就会开放直布罗陀海峡,甚至会默许共和国出兵攻占直布罗陀要塞(属于英国),从而使共和国海军获得一条进军北大西洋的最为便捷的海上通道(从苏伊士运河进入地中海,再从地中海进入北大西洋,要比从好望角绕道南大西洋北上的航线短5000千米以上),而且沿途有足够多的港口与海军基地供共和国海军使用(比如以美国盟国身份参战的马耳他就可以作为共和国海军在进军北大西洋之前的中转站),也有足够安全的海上航线(只有在进入北大西洋之后才需要考虑为船队提供专门的护航舰队),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共和国海军进军北大西洋的保障负担。
总而言之,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才是最理想的进军线路。
事实上,这也正是共和国陆军的战略主张。
可以说,在这条进军线路上,不管海军使出多大的力气,至少在陆军的装甲部队到达卡萨布兰卡之前,海军都没有多少施展空间。甚至可以说,就算陆军将战线推进到了大西洋的海滩上,海军也只是地面进攻的辅助力量,因为陆军可以凭借最大攻击半径超过5000千米的低空突击部队,以摩洛哥为跳板,进攻亚速尔群岛(该群岛属于葡萄牙,而葡萄牙不是欧洲集体安全组织成员国,到2061年仍然保持中立),或者北上攻打英国。
正是受此影响,在陆军提出的“大西洋战略进攻计划”中,更加强调北线进攻,即以北非为跳板,在征得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的同意之后,北上攻占英国。当然,最好的结果是英国当局认清时务,在共和国陆军的低空突击部队着陆之前投降,从而让共和国陆军获得进军北美大陆的最佳前进基地。可以说,只要能够占领英国,共和国陆军就可以摆脱海军的束缚,通过远程统计攻占冰岛或者纽芬兰岛(冰岛的防御力量非常微弱,而加拿大的纽芬兰岛上也没有多少防御部队)。虽然在向前线运送物资的时候,需要依靠船队,因此得保证船队的安全,但是只要能够占领纽芬兰岛,就能通过在英国与纽芬兰岛部署远程巡逻机与反潜巡逻机来掩护北大西洋航线。只要能够让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到达纽芬兰岛,即便仍然需要经斯科舍半岛南下,也没有任何天然障碍能挡住共和国陆军的前进步伐。更重要的是,从纽芬兰岛南下,能够直接攻占加拿大与美国最核心的东部地区,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取得大战的最后胜利。
总的来说,陆军也想单干。
毫无疑问,这种“单打独斗”的想法,让陆军的战争计划充满了问题。
暂且不说陆军有没有能力在不依靠海军的情况下跨过北大西洋,占领纽芬兰岛,以及这个进军行动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仅拿控制英国来说,如果法德意等欧洲大陆国家不赞成共和国陆军强行攻打英国,而英国当局由没有较高觉悟的话,共和国陆军的进军行动就将成为中欧翻脸的导火索。即便退一万步,英国愿意在美国之前退出战争,而且以投降的方式退出战争,英国当局也会在投降的方式上做文章,欧洲大陆国家也不会袖手旁观,比如法德意肯定希望英国向欧洲集体安全组织投降,而不是向共和国投降。哪怕再理想一些,英国愿意向共和国投降,也会花不少时间进行谈判。
对共和国当局来说,当前最要紧的就是缩短战争时间。
虽然从战场表现来看,共和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印证,即共和国拥有远远超过美国的战争实力,但是对于共和国来说,已经持续4年的大战所产生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负面作用,远远超过了之前的任何一场战争。更重要的是,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40多年间,共和国参与了大大小小数十场战争与冲突,其中动用兵力超过10万的大规模局部战争就超过了10次,平均不到4年一次。相对应的,美国在这40多年间参与的战争与冲突只有共和国的一半,卷入的大规模战争也只有6场,而且大都在2030年之前,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年间,美国直接卷入的大规模战争只有一次。过于频繁的对外战争,既锻炼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又让共和国国内的厌战情绪非常普遍。虽然在国家与民族使命的感召之下,加上对战争具有更大包容能力的文化思想,在大战初期,共和国军民的表现比美国好得多,但是4年下来,共和国国内的厌战情绪已经开始抬头,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成了主要内部矛盾。
别的不说,到2061年底,共和国的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战争孤儿就多达12万。要知道,由社会福利机构收养的战争孤儿只占总数的三成左右。也就是说,4年间,共和国多出了40万因为战争而失去父母的孤儿!可以说,这是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要知道,到2061年底,共和国的阵亡将士数量只有240万,而因战死亡与失踪的准军事人员还不到50万(比如商船上的海员、在交战地区活动的国民、驻外机构人员等)。
从2060年开始,共和国当局首先考虑的就是如何降低战争对国内社会造成的冲击。
虽然共和国当局想了很多解决办法,比如从2060年7月1日开始,除甲类企业(即军火企业、以及生产军事物资的企业)之外的企业恢复每周6天、每天8小时的工作制度,到10月1日,这一制度推广到了所有企业,并且从2060年1月1日开始,在某些丙类企业实施平常作息制度,即每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以此降低工人的工作强度,让工人获得充足的休息时间,但是这些制度本身并不完善,比如在施行平常作息制度之后,并没有取消无偿加班制度,即所有工厂仍然3班倒的24小时不停运转,在夜间工作的工人并不会因为加班而获得额外的休息时间。可想而知,这些制度本身只能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却无法让社会恢复到正常状态,也就无法完全消除战争产生的影响。
要想消除影响,唯一的办法就是结束战争。
正是如此,到了2061年,共和国当局就将加快战争进程当成了头等大事。可以说,在不增加战争伤亡与战争损失的情况下,任何能够加快战争进程的办法,都会被共和国当局采纳,并且实施推广。举个比较直接的例子。以共和国在2060年爆发出来的战争实力,别说击败美国,就算搭上欧洲,也不有多大的问题。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如果欧洲不能在战争中做出太大的贡献,共和国当局很有可能从长远考虑,在打垮俄罗斯之后进军欧洲,从根本上打垮西方文明,消除潜在威胁(这也正是欧洲在2060年初参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就是说,在中东战争等问题上,共和国完全可以采取更加强硬的立场,而不是任由欧洲拿犹太人问题讨价还价。共和国当局没有这么做,而是耐着性子与欧洲进行谈判,主要就是不想延长战争时间。从理论上讲,欧洲的综合军事实力超过了俄罗斯,综合国力不比美国差,就算是一盘散沙,共和国也需要2年时间才能击败欧洲,即意味着将战争延长2年。
在进军大西洋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首先考虑的也是如何缩短战争进程。
由此不难发现,海军与陆军的战争计划都无法满足共和国当局的需要。换句话说,将两份战争计划的优点合到一起,就是共和国当局需要的战争计划。
根据共和国当局在战后公布的相关资料,在海军与陆军分别提交了战争计划后,最高统帅部责成总参谋部在两份战争计划的基础上,拿出一份更加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且由最高统帅部派遣的元首特别顾问参与制订工作。也就是说,负责制订进军美洲大陆的战争计划的不是袁晨皓一个人,而是袁晨皓与华剑锋两个人。虽然华剑锋只是元首的军事顾问,没有具体官职,在职权上甚至连总参谋部的作战处处长都比不上,但是谁也不敢怀疑华剑锋在最高统帅部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元首面前的话语权。事实上,除了裴承毅之外,当时有能力、也有精力制约袁晨皓的只有华剑锋。
正是有了华剑锋的参与,共和国在2061年底制订的战略计划才更加现实。
这也很好理解,还是潜艇艇长的时候,华剑锋就是一名非常务实的军人,或者说,几乎所有潜艇艇长都是现实主义份子,不会对不确定的事情抱任何幻想。华剑锋能够得到林啸雷的器重,并且受到裴承毅的重用,也与他的务实精神有很大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华剑锋本来就没有明显的派别思想,如果不是运气不太好的话,没有遇到太好的机会的话,恐怕早就成为总参谋长了。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份典型的战略计划。
按照该计划,在2062年的第一季度末,共和国陆军就得将战线推进到摩洛哥,准确的说,是出兵占领摩洛哥。因为欧洲还没有在摩洛哥的问题上表明态度,法国当局也没有提出军事支援请求,所以在进军摩洛哥的时候,共和国当局、特别是外交部门要积极配合,而共和国陆军的军事行动也会成为迫使欧洲表态的主要压力。最重要的是,按照这份计划,共和国陆军和农业可能在打赢中东战争之前占领摩洛哥。准确的说,是通过占领摩洛哥来取得中东战争的最后胜利。这也很好理解,美国派往中东地区的部队、运往中东地区的物资都得经过直布罗陀海峡,如果共和国陆军能够占领摩洛哥,就能轻而易举的封锁直布罗陀海峡,把美国的舰队与船队挡在地中海之外。也就是说,只要占领了摩洛哥,共和国陆军就可以不费任何力气的打赢中东战争。
问题是,攻打摩洛哥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知道,在2061年底,美国仍然掌握着地中海的制海权,不但在东地中海上部署了整个大西洋地区最为庞大的舰队(拥有18艘航母与上百艘大型战舰),还有3座海上基地,并且控制了马耳他,光是部署在该地区的战斗机就超过了4000架,而共和国陆军与海军部署在中东战场上的战斗机也就不过3000架而已。也就是说,如果共和国陆军要从中东方向进军摩洛哥,即便以低空突击的方式发起进攻,也得首先夺取制空权,而从实力更加强大的美军手里夺取制空权,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根据共和国陆军在当时做了估计,如果不能夺取制空权,除了要将进攻兵力增加1倍以上之外,战斗伤亡还会超过整个中东战争,从而使共和国陆军的战斗力大大降低。
就算不会影响陆军的战斗力,巨大的伤亡也会让共和国当局三思。
换个角度看,这就意味着不可能从中东方向上进军摩洛哥。
再回过头来看陆军在2061年下半的行动,即在打赢了西非战争之后,投入2个战斗单位轮番进攻,将战线推进到了利比里亚。毫无疑问,这一轮进攻,才是关键所在。因为摩洛哥在几十年前就出兵占领了南面的西撒哈拉(为了争夺西撒哈拉,摩洛哥还与毛里塔尼亚打了几十年的小规模战争,而西撒哈拉南部小块地区在毛里塔尼亚的控制之下),所以到达科特迪瓦的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距离摩洛哥不到1600千米,中途只需要穿越国防力量微乎其微的马里与毛里塔尼亚,即便进军拉巴特,也就只有2000千米,对正常进攻距离在2500千米以上的共和国陆军低空突击部队来说,这点距离根本算不了什么。
问题是,从西非出发,需要解决很多问题,首先就是物资运输。
要知道,“中非干线”贯通之后,最多只能支持2个战斗单位的正常作战行动,即便算上空运,也最多支持4个战斗单位,而控制西非地区与进军摩洛哥,需要的战斗单位肯定不止4个,理论上最少需要6个,而实际上很有可能会增加到8个。也就是说,在进军摩洛哥之前,必须打通海上航线。万幸的是,西非地区是西方工业强国最早的殖民地,并不缺乏优良港口。对共和国海军来说,需要做的就是建立起从南非的福尔斯湾到几内亚湾的海上运输线,并且出动作战舰队与护航舰队保护这条航线。因为担心遭到共和国潜艇的袭击,在几内亚湾活动的美国舰队已经在西非战争结束之后,即在2061年下半年撤退到了佛得角群岛以北海域,所以共和国海军不需兴师动众,2到3支作战舰队就能夺取几内亚湾的制海权。更重要的是,西非地区的战斗强度不是很大,地面部队不需要海军提供的火力支援,作战舰队的物资消耗、特别是弹药消耗不会太大,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后勤保障需求,从而减轻制海作战的负担。
正是如此,共和国海军必须在2062年2月底之前夺取几内亚湾的制海权,运输船队才能在3月中旬将进攻部队所需的各类物资与设备送到西非地区,而陆军的作战部队也才能够以此为基地北上攻打摩洛哥。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海军不会轻易放弃南大西洋的制海权,即便西非地区已经落入共和国陆军的手里,美国海军也会以亚松森岛为基地,在南大西洋上阻击北上的共和国海军,保护北大西洋、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生命航线,而美国海军主动将几内亚湾的舰队撤退到佛得角群岛以北海域,不是在退缩,而是引诱共和国海军北上,在对美国海军有利的海域决战。但是在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华剑锋却认为美国海军不会派舰队南下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制海权,而华剑锋的理由非常简单,即美国海军的实力还不足以在南大西洋上与共和国海军争夺制海权,以及美国海军经受不起重大损失。
受此影响,在2061年底进驻印度洋,并且计划经福尔斯湾前往几内亚湾作战的作战舰队只有3支,其中2支是主力舰队,1支是航空舰队。虽然按照海军的部署,在3支作战舰队从福尔斯湾出发之后,将向南大西洋派遣4座海上基地(包括1座第五代海上基地),以此增强在南大西洋上的存在力度,但是从投入上看,不得不承认,华剑锋确实足够大胆。也正是如此,很多人认为,在部署作战行动的时候,华剑锋以支持陆军攻打摩洛哥为名,为海军创造了决战机会。
换个角度看,也正是这种部署,让华剑锋主导的战争计划变成了现实。
说得直接一点,就算华剑锋在海军中拥有崇高的威望,如果不能充分考虑海军的利益要求,他的作战计划也不可能得到海军的支持,至少不会得到海军的全力支持。这就如同袁晨皓必须为陆军谋福利一样,在战绩决定未来的大背景下,不管是谁都不可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公无私,都得为自己服务的利益集团服务。事实上,裴承毅也不例外,在决定共和国的大战略时,他也得为利益集团服务。与那些为自身利益服务的人相比,裴承毅、袁晨皓与华剑锋等人的最大特点是,他们失踪将最大的集体、也就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并且完全服从国家与民族利益的支配。
受此影响,当时间进入战争的第六个年头(从2057年算起),在塞舌尔群岛附近海域进行高强度训练的3支共和国海军作战舰队南下开往福尔斯湾,准备进军大西洋的时候,战局再次紧张了起来。
共和国已经发起行动,选择权交到了美国的手中。
大西洋上的第一次决战,打还是不大,或者说在什么时候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