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节 釜底抽薪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渊盖苏文的探子,在安市陷落的第二天就把消息送到了平壤。渊盖苏文立刻下令全国动员,紧急征兵。强行征召了三十万士兵,分布于鸭绿江到平壤一线的各大险要之地。因为唐军的骑兵进军速度非常快,如果要轻装突击,一夜之间就可以从乌骨城突袭到平壤城下。这段距离不过三百多里地,对于曾经创下一夜推进五百里的唐军骑兵来说,实在是小儿科。
因此渊盖苏文部署了二十万士兵在义州府据江而守,并且提前毁掉了所有的桥梁码头以及船只,试图阻止唐军的推进。如果唐军胆敢强行渡江,他们就会趁其半渡而击。
另外十万为机动兵力,部署在鸭绿江后方两百里地的博川,此地也有河流流过,也是成为唐军渡江的不得不攻克的天险。
前文提到过,李道宗和李靖都认为,苦战安市不是正确的打法,只有突击平壤才能拿下高丽。可是这一路五百里地,距离上是可以一路突击,但是如何解决渡河问题呢?因为地形的原因,这一路必须要渡过三条江,难道渊盖苏文明知唐军大军压境的时候,不会去防守这些交通要道吗?当时高丽的人口超过七百万,就算被击溃了十五万军队,难道再拿二十万三十万军队都拿不出来吗?
六月十二日,唐军进驻乌骨城,此地已经在五六天前,接到渊盖苏文的命令,全部军民撤退到鸭绿江对岸,因此这里只是一座空城,连来不及搬走的粮草也被烧的干干净净。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又继续吹捧飘飘然了一番,然后探子传来的消息,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
李世民很郁闷的问:“诸位,现在高丽人据这鸭绿江而守,这个江面足足有两百步宽,此时正是水大的季节,要怎么渡过去呢?”
两百步的距离,只有很强的弓弩才能超过这个射程,对江对岸造成有效杀伤。也就是说,高丽士兵只要陈列在河对岸,稍微退后,那你就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你只要在河中间的时候或者要上岸的时候,就是活靶子一样……
此时张亮和他的五百艘大船在卑沙城(大连),每艘除了满载粮草以外,还能运输四五百人。运输能力是足够把五万战斗部队投送到任何地域。
因此长孙无忌便说:“我们可以让张总管的五百艘船来运过河,强攻可下。”
五百艘,每艘运两百人,那么一个来回就足够把十万人运过河。可是下船重整队形的时候呢?这个时候被一个冲锋,基本上就可以回去了。更何况唐军只有五万左右的战斗部队,而高丽军队则高达二十万。
这个时候,李治开口了。他说:“我听说,五百艘沙船,一字排开,足足有二十里地那么长。我军如果要迅速通过这条鸭绿江,断然不能靠它来渡江。因为这样,战线拉的太开,而且准备时间又极长,高丽军队有很充足的时间将我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因此,这样万万不可。”
众人一听,也是觉得很有道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一众都是不习水战的,对如何使用战舰毫无概念,因此争辩来讨论区,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好的强渡鸭绿江的办法。
等过了好一会,李世民只能再次把求助的眼光投向了李治:“雉儿,来,为父又要问问你的点子了!”
李治一路来虽然尽力低调,可是但凡李世民不擅长的战法上,都是他提出了最迅速和最有效的计策,已经公认为军师型的人才。李世民也很感叹,私下说:“虽说雉儿弓马功夫远不及我,可是论战术计策,行军定计,已然不在我之下了。”因此对李治继承大统,也更加的放心。
唐宋时期,北方使用的,是沙船,这是一种体宽,吃水浅,适航性好的船只。而且因为中国式的横帆和舵的使用,比西方的地中海式帆船要先进很多,比西方学会使用逆风航行,要领先上千年。中国古人有一种说法,说风有九个方向,只有当头风,也就是顶头逆风不可行,其他八风都可以行。
其实这是对内河航线而言。对海上,所谓的当头风,只要把船的方向偏一偏,那顶头风不就变成那八风之一了吗?也只有对内河航线无法走之字形航线的,才会有当头风不可行的结论。
西方所传的运用三角帆利用逆风航行的技术,据说是来自八世纪东印度群岛(正是唐朝时期)。可是,在那个时期,航海技术最高的就是中国人,因此,只有东印度群岛的人学习唐朝人的技术,而没有唐朝人学习东印度人的道理。
只可惜愚昧的中央集权封建政治,断送了我国曾经那么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此时,沙船的船型,已经基本定下来。除了使用铁钉连接技术之外,还出现了水密舱。顺带说一句,除了三角帆是阿拉伯人就会的以外,西方帆船的所有技术:横帆,舵,逆风航行,水密舱,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当时阿拉伯人和中国人贸易,都愿意用宽大,舒适,安全的中国帆船。
张亮的五百艘大型沙船,吨位大概在五百吨到八百吨之间,吃水浅,满载吃水不过一点五米,所以适航性非常好。尺寸约长四十米,宽十米左右。
这五百艘大船,如果首位相连,船队长达二十公里……这相当于高丽南浦江段最后一段的总长,甚至超过了平壤到加尸城的距离。
于是,李治便有了想法,他说:“父皇,我有定计。我军应当在江对岸扎营,威慑对岸敌军,然后遣精兵三万,乘张亮的船队,直接在平壤南五十里的南浦登陆,直扑高丽都城,此战既可完胜。”
之前,长孙无忌反驳李道宗的直扑平壤的理由,主要是辽宁全境尚未平定,安市等城内尚有超过五万的高丽军队,如果贸然分兵,如果前军在高丽腹地被陷,后军就有被高丽军队围歼的危险。而此刻辽宁全境已平,再分兵突袭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这样的军策,很快就一致通过。李世民下令,长孙无忌和张亮,统领水师,在南浦登陆后,建造码头,保证后续粮草供应。领兵五千。李治和李道宗,为此次主将,领军三万,乘船攻击平壤。
李世民自己则坐镇乌骨城大营,并且派遣一万人马在鸭绿江的高丽军营对岸扎营,迷惑敌军。
六月十五日,李治,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先在鸭绿江扎下营寨,然后偷偷的退往鸭绿江口以西二十里修建的临时码头处,张亮和五百艘沙船已经在此待命。三万五千士兵和操船的一万水军便沿着东南方直直的杀过去。此时海风为西南风,因此不算顺风,速度不快,每小时只有十多公里。六月十六日傍晚,经过一百七十多公里的航程,大军抵达南浦江口。
六月十六日夜,经过五个小时,三万五千军队便在南浦立好临时码头,顺便攻占了毫无防备的南浦城。李治下令让李道宗的五千骑兵就地修整,尽快从晕船等不适应中恢复战斗力,以备明日的狙击战。另外两万五步卒则连夜行军,十个小时后,也就是六月十七日凌晨抵达了平壤城西北,阻断了高丽军博川部回援平壤的道路。从高丽渔民能够得知唐军的动向开始,到平壤城被封锁,不过十八个小时。此刻不要说高丽军义州部和博川部毫不知情,连渊盖苏文也只是接到唐军水师的报告,而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
六月十七日中午,平壤城陷入了一篇恐慌,整个城市只有两千守军,而城外的两万五千精锐唐军已经吃饱喝足,养精蓄锐的着平壤的城墙了。他们毫不惊慌,因为李道宗的五千骑兵也恢复了力气,不紧不慢在赶来狙击援兵的路上。
得到消息的时候,渊盖苏文一屁股坐在地上,喃喃道:“真是神兵天降,神兵天降啊!他们是怎么这么快就来了!这不可能,不可能啊!”
他的手下一起使个眼色:“莫离之,我们降了吧!唐军不会把我们怎么样的!”
渊盖苏文还在犹豫间,只觉得脖颈一凉!然后天旋地转见,到一个无头躯体正在喷溅鲜血,那,那不是自己的衣服吗?
他手下的侍卫背叛了他。他们说:“莫离之,我等也是没有办法,只有这样,唐军才会封赏而不是杀了我们……”
六月十七日下午四点,平壤城头竖起了白旗,守军高举一个人头,喊道:“渊盖苏文死了!渊盖苏文死了!高丽国投降!”
渊盖苏文的探子,在安市陷落的第二天就把消息送到了平壤。渊盖苏文立刻下令全国动员,紧急征兵。强行征召了三十万士兵,分布于鸭绿江到平壤一线的各大险要之地。因为唐军的骑兵进军速度非常快,如果要轻装突击,一夜之间就可以从乌骨城突袭到平壤城下。这段距离不过三百多里地,对于曾经创下一夜推进五百里的唐军骑兵来说,实在是小儿科。
因此渊盖苏文部署了二十万士兵在义州府据江而守,并且提前毁掉了所有的桥梁码头以及船只,试图阻止唐军的推进。如果唐军胆敢强行渡江,他们就会趁其半渡而击。
另外十万为机动兵力,部署在鸭绿江后方两百里地的博川,此地也有河流流过,也是成为唐军渡江的不得不攻克的天险。
前文提到过,李道宗和李靖都认为,苦战安市不是正确的打法,只有突击平壤才能拿下高丽。可是这一路五百里地,距离上是可以一路突击,但是如何解决渡河问题呢?因为地形的原因,这一路必须要渡过三条江,难道渊盖苏文明知唐军大军压境的时候,不会去防守这些交通要道吗?当时高丽的人口超过七百万,就算被击溃了十五万军队,难道再拿二十万三十万军队都拿不出来吗?
六月十二日,唐军进驻乌骨城,此地已经在五六天前,接到渊盖苏文的命令,全部军民撤退到鸭绿江对岸,因此这里只是一座空城,连来不及搬走的粮草也被烧的干干净净。李世民和他的大臣们又继续吹捧飘飘然了一番,然后探子传来的消息,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
李世民很郁闷的问:“诸位,现在高丽人据这鸭绿江而守,这个江面足足有两百步宽,此时正是水大的季节,要怎么渡过去呢?”
两百步的距离,只有很强的弓弩才能超过这个射程,对江对岸造成有效杀伤。也就是说,高丽士兵只要陈列在河对岸,稍微退后,那你就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你只要在河中间的时候或者要上岸的时候,就是活靶子一样……
此时张亮和他的五百艘大船在卑沙城(大连),每艘除了满载粮草以外,还能运输四五百人。运输能力是足够把五万战斗部队投送到任何地域。
因此长孙无忌便说:“我们可以让张总管的五百艘船来运过河,强攻可下。”
五百艘,每艘运两百人,那么一个来回就足够把十万人运过河。可是下船重整队形的时候呢?这个时候被一个冲锋,基本上就可以回去了。更何况唐军只有五万左右的战斗部队,而高丽军队则高达二十万。
这个时候,李治开口了。他说:“我听说,五百艘沙船,一字排开,足足有二十里地那么长。我军如果要迅速通过这条鸭绿江,断然不能靠它来渡江。因为这样,战线拉的太开,而且准备时间又极长,高丽军队有很充足的时间将我军分割包围,各个击破。因此,这样万万不可。”
众人一听,也是觉得很有道理。李世民和长孙无忌一众都是不习水战的,对如何使用战舰毫无概念,因此争辩来讨论区,没有一个人能想出好的强渡鸭绿江的办法。
等过了好一会,李世民只能再次把求助的眼光投向了李治:“雉儿,来,为父又要问问你的点子了!”
李治一路来虽然尽力低调,可是但凡李世民不擅长的战法上,都是他提出了最迅速和最有效的计策,已经公认为军师型的人才。李世民也很感叹,私下说:“虽说雉儿弓马功夫远不及我,可是论战术计策,行军定计,已然不在我之下了。”因此对李治继承大统,也更加的放心。
唐宋时期,北方使用的,是沙船,这是一种体宽,吃水浅,适航性好的船只。而且因为中国式的横帆和舵的使用,比西方的地中海式帆船要先进很多,比西方学会使用逆风航行,要领先上千年。中国古人有一种说法,说风有九个方向,只有当头风,也就是顶头逆风不可行,其他八风都可以行。
其实这是对内河航线而言。对海上,所谓的当头风,只要把船的方向偏一偏,那顶头风不就变成那八风之一了吗?也只有对内河航线无法走之字形航线的,才会有当头风不可行的结论。
西方所传的运用三角帆利用逆风航行的技术,据说是来自八世纪东印度群岛(正是唐朝时期)。可是,在那个时期,航海技术最高的就是中国人,因此,只有东印度群岛的人学习唐朝人的技术,而没有唐朝人学习东印度人的道理。
只可惜愚昧的中央集权封建政治,断送了我国曾经那么先进的技术和文明!
此时,沙船的船型,已经基本定下来。除了使用铁钉连接技术之外,还出现了水密舱。顺带说一句,除了三角帆是阿拉伯人就会的以外,西方帆船的所有技术:横帆,舵,逆风航行,水密舱,都是从中国传入的。当时阿拉伯人和中国人贸易,都愿意用宽大,舒适,安全的中国帆船。
张亮的五百艘大型沙船,吨位大概在五百吨到八百吨之间,吃水浅,满载吃水不过一点五米,所以适航性非常好。尺寸约长四十米,宽十米左右。
这五百艘大船,如果首位相连,船队长达二十公里……这相当于高丽南浦江段最后一段的总长,甚至超过了平壤到加尸城的距离。
于是,李治便有了想法,他说:“父皇,我有定计。我军应当在江对岸扎营,威慑对岸敌军,然后遣精兵三万,乘张亮的船队,直接在平壤南五十里的南浦登陆,直扑高丽都城,此战既可完胜。”
之前,长孙无忌反驳李道宗的直扑平壤的理由,主要是辽宁全境尚未平定,安市等城内尚有超过五万的高丽军队,如果贸然分兵,如果前军在高丽腹地被陷,后军就有被高丽军队围歼的危险。而此刻辽宁全境已平,再分兵突袭就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这样的军策,很快就一致通过。李世民下令,长孙无忌和张亮,统领水师,在南浦登陆后,建造码头,保证后续粮草供应。领兵五千。李治和李道宗,为此次主将,领军三万,乘船攻击平壤。
李世民自己则坐镇乌骨城大营,并且派遣一万人马在鸭绿江的高丽军营对岸扎营,迷惑敌军。
六月十五日,李治,李道宗和长孙无忌率军先在鸭绿江扎下营寨,然后偷偷的退往鸭绿江口以西二十里修建的临时码头处,张亮和五百艘沙船已经在此待命。三万五千士兵和操船的一万水军便沿着东南方直直的杀过去。此时海风为西南风,因此不算顺风,速度不快,每小时只有十多公里。六月十六日傍晚,经过一百七十多公里的航程,大军抵达南浦江口。
六月十六日夜,经过五个小时,三万五千军队便在南浦立好临时码头,顺便攻占了毫无防备的南浦城。李治下令让李道宗的五千骑兵就地修整,尽快从晕船等不适应中恢复战斗力,以备明日的狙击战。另外两万五步卒则连夜行军,十个小时后,也就是六月十七日凌晨抵达了平壤城西北,阻断了高丽军博川部回援平壤的道路。从高丽渔民能够得知唐军的动向开始,到平壤城被封锁,不过十八个小时。此刻不要说高丽军义州部和博川部毫不知情,连渊盖苏文也只是接到唐军水师的报告,而不清楚发生了什么状况!
六月十七日中午,平壤城陷入了一篇恐慌,整个城市只有两千守军,而城外的两万五千精锐唐军已经吃饱喝足,养精蓄锐的着平壤的城墙了。他们毫不惊慌,因为李道宗的五千骑兵也恢复了力气,不紧不慢在赶来狙击援兵的路上。
得到消息的时候,渊盖苏文一屁股坐在地上,喃喃道:“真是神兵天降,神兵天降啊!他们是怎么这么快就来了!这不可能,不可能啊!”
他的手下一起使个眼色:“莫离之,我们降了吧!唐军不会把我们怎么样的!”
渊盖苏文还在犹豫间,只觉得脖颈一凉!然后天旋地转见,到一个无头躯体正在喷溅鲜血,那,那不是自己的衣服吗?
他手下的侍卫背叛了他。他们说:“莫离之,我等也是没有办法,只有这样,唐军才会封赏而不是杀了我们……”
六月十七日下午四点,平壤城头竖起了白旗,守军高举一个人头,喊道:“渊盖苏文死了!渊盖苏文死了!高丽国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