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二章大动4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微臣举荐李长庚为左都御史。”这是西阁大学士黄克缵。
“微臣举荐冯从吾为警部尚书。”这是北阁大学士王佐。
看着纷纷发言提出自己人选的几名内阁大学士,朱由校忽然有些眼晕,他根本不认识这些人,不知道这些人的品行,也不知道他们的才能,更不知道他们擅长哪一方面,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根本拿不定主意。
五名内阁大学士提出自己的人选后,便是六部尚书发言,他们也各自推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选。
随后,刘若愚将一份份资料摆在了他的面前,这是所有被举荐人的履历,什么时候中的进士,哪里人,之后出任了什么官员。
孙承宗曾经是东林党人,他举荐的李邦华和东林党颇有渊源,以前的关系,挺正常的。崔景荣是河南人,他举荐的李若星也是河南人,老乡嘛,也挺正常的。
但后面的就不正常了,黄克缵是浙江**人,然而他举荐的李长庚是湖北麻城人,若是论朋党关系,一个浙党,一个楚党,这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啊。
后面的举荐人和被举荐人更是让朱由校一连的迷糊,摸不着头脑。朱由校不是白痴,在这样的会议上,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两者之间绝对有着利益上的纠葛。
但正是因为明白这点,他才困惑不已,对于三党和东林党人,有着锦衣卫,他大致可以圈定范围,从今天错综复杂的举荐关系来看,局势似乎发生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变化。
如今中央高官中,除了孙承宗外,并没有东林党人,但朝臣们推举上来的十来个人选当中,却不乏曾经的东林党。而三党之间互相拆塔,我举荐你的人,你举荐我的人,屡见不鲜。
皱眉苦思了一会,朱由校才渐渐回过味来。因为他的打击,东林党的招牌是彻底丑了。虽然民间还有些许什么遗诏遗旨留言,但官方已经定型,东林党高层核心,勾结西李,密谋叛乱。
剩下的大部分东林党人虽然位置不够,或者距离太远,没有被牵连到,但也不敢顶着东林党的牌子了。除了一部分人靠拢孙承宗外,其他人估计是投往别的大佬门下。
而随着六科给事中的裁撤,以及都察院职责的更易和体制变革,三党也估计有了大的变化,不说土崩瓦解,但以往以几个给事中为首的局面估计是要变了。
政治上站队考山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今内阁地位太高,权势彰显,所有内阁大学士自然成了最大的山头,自然有人投靠。
以这个角度重新一看今天举荐的名单,朱由校似乎看出了些许不同的意味来。
今天这个早朝真是没白开。朱由校在心中暗道。尚若没有经过今天早上这么一幕,他根本就没察觉到如今朝局的变化。
看着底下的提完人选后,正襟危坐的大臣们,朱由校忽然有些懊恼,或许自己就不应该将如此重大的事情放在这样的朝会上来商议,这种大事,自己乾纲独断,一言而定即可。
将这个事情拿到台面上来,只会暴露自己的虚弱之出,让大臣们明白自己其实对朝政的掌控力很低,连到底用什么人都不知道。
“算了,散朝吧!”朱由校想了想,果断的命令道。官场已经发生了变化,自己旧有形成的观点已经没用了,必须重新了解,此时早朝再耗着也是没有,不如立即解散。
刘若愚一愣,没想到竟接到这样的命令,不过他还是没有犹豫,立刻用高亢的声音喊道,“陛下有旨,散朝。”
百官一愣,没想到今天的朝会竟然结束的如此匆匆,进入主题才提出个人选,竟然就结束了。不过他们都是老油条了,心中虽然惊愕,但面上还是反应挺快的,齐齐躬身行礼,“恭送陛下。”
相比于其他人,几名内阁大学士要平静的多,只是他们眼波流转,看向朱由校退去的背影多了些许意味。那是一种惊讶的感觉。
身为内阁大学士,统领百官,他们对官场的变化自然敏锐的多,在升任内阁大学士的第一天,几个人就陆陆续续的察觉到了这种缓慢而坚定的变化。旧有的派系在碎裂,新的派系在慢慢形成。
他们本以为这些皇帝要过段时间才能察觉的到,没想到今天一个举荐人选就被他嗅到了猫腻,瞬间醒悟过来。之后更是果断,什么话也不说,直接散朝。
接下来怕是有一番大的变动啊,几个大佬在心中纷纷想到。
也无怪乎他们这样想,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喜欢底下的人欺瞒于他,虽然这不是官员们的错,只是皇帝自己对朝政的掌控不足,但皇帝却不会这么想,锅一定会被他们背上的。就是不知道到时候撞枪口的是谁了。
所有人当中,只有孙承宗最为坦然,他举荐李邦华并没有私心,纯粹是因为对方确实有这个能力,能够胜任河北巡抚,和他配合,主持改制事宜。
乾清宫!
“想不到以往都是靠着超前的见识和信息欺压这个时代的人,今天却差点被这群老狐狸给来了个信息压制。”朱由校漫步着,心中有些感慨。
不过除此之外,他心中并没有其他负面情绪。二世为人的独特经历,穿越者的孤独身份,超出时代的远见卓识,从小的刻苦磨砺,以及战争的洗礼,这些种种际遇,早就让他蜕变。
心志坚定,坚忍不拔。这是对朱由校目前最好的写照。
朱由校在乾清宫大殿前来回踱步,眉头微皱,仔细的思考着。
我自己的长处在于远见卓识,以及对各种体制和技术的见识,而短处是地理,社会俗情以及识人。
当初搜集资料的时候,他并没有刻意的去查找历史人物资料,因而现在除了那些在小说中经常出现,如雷贯耳的名字,其他的他一概不认识,也不知道对方的品行能力。
识人不明,脱离底层社会,这是朱由校目前最大的短板。
想清楚了优缺点后,那就容易拿对策了。品行,背景关系等一时半会也看不清,既然看不清,那就从对方才能入手,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制度约束他们,让他们在规矩下行事。
我是皇帝,应该是他们来考虑我的想法,而不是我去揣测他们的想法。
打定主意后,朱由校顿时一阵轻松。堵在胸口的事情解决了,让他能松口气了。
河北巡抚,警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这都是目前改革的地方,而这里的一把手更是重中之重,很多工作没有他们是无法开展的。确立这四个人选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今天就辛苦下,将那些资料都看看,从才能和性格方面来筛选吧。”朱由校伸了个懒腰,便步伐轻松的回到书房。
后面跟着的刘若愚对于皇帝出格的动作看到不看一眼,依然面无表情的跟着,显然这样的事早就见怪不怪了,只有后面记录起居注的官员,捏着钢笔,在本子上重重的记上了一笔。
“帝疏懒,常有不合礼仪之举。”
“李邦华,李若星,李长庚。好家伙,一水的姓李的。”朱由校看着资料,意外的笑了下,上午朝会时他还没发现,现在看资料才注意到这么个有趣的地方。
“冯从吾,王在晋,杨鹤,额,杨鹤就算了,记得这好像是个庸官。”朱由校皱着眉将一个名字划掉,他印象中这个杨鹤能力好像很差劲,在一本小说中将一个变成崇祯的穿越者给气的吐血。
“他好像有个儿子,叫杨嗣昌吧,印象中蛮能干的。”朱由校嘀咕了句,接着往下看。
“董汉儒,曹于汴,孙居相,何如申,毕懋康……”朱由校一个个看过来,好家伙这里面起码有一半都是前东林党人。
六部尚书都是朱由校照着他提拔内阁大学士的方法,直接从本部中提上来的,比如兵部尚书张鹤鸣,工部尚书萧近高等等,都是如此上来的。
没办法,国家大员空了这么多,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一一去甄别了,只能先拎个人上来干着再说。现在又不是后世,官员还没有能上不能下的臭毛病,哪怕是内阁大学士,干错了照样给我滚蛋。
当然,现在讲究五年一届,只要不是什么大事,大学士还是不会那么容易滚蛋的,不过下面的尚书不同了,在皇权之下,随时可以撤换。
看着资料,一个人的资料引起了朱由校的兴趣,毕懋康,资料上说这个人对火器很有研究,是户部尚书毕懋良的兄弟,举荐人也是毕懋良。
“哈哈,还真是内举不避亲。”朱由校笑了下,不以为意。除了毕懋康外,同时自家兄弟举荐的还有何如申,礼部尚书何如宠兄。
“毕懋康,现任顺天府丞,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擅绘画,雅负器局,有大才…….”
“李若星,现任尚宝司卿,今年迁任,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好家伙,内阁成立后迁任的,现在又瞄上了大理寺卿的位置,野心不小啊!”
“冯从吾,长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左佥都御史,呦呵,还是个大儒,喜欢讲学,关学的集大成者,只是你这个左佥都御史不瞄准左都御史位置,想去警部干啥?”
朱由校一边看着一边吐槽。除了这些人举荐的之外,他还从吏部抽调了一些仕途顺畅的万历年间进士,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自己听过的名臣。自己听过的总比这些一无所知的要强。
【作者题外话】:这还是以前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存稿,这几天都没怎么码字,这点存稿也要耗尽了,到时候更新就没现在这门稳定了。
“微臣举荐李长庚为左都御史。”这是西阁大学士黄克缵。
“微臣举荐冯从吾为警部尚书。”这是北阁大学士王佐。
看着纷纷发言提出自己人选的几名内阁大学士,朱由校忽然有些眼晕,他根本不认识这些人,不知道这些人的品行,也不知道他们的才能,更不知道他们擅长哪一方面,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根本拿不定主意。
五名内阁大学士提出自己的人选后,便是六部尚书发言,他们也各自推出了自己心目中的人选。
随后,刘若愚将一份份资料摆在了他的面前,这是所有被举荐人的履历,什么时候中的进士,哪里人,之后出任了什么官员。
孙承宗曾经是东林党人,他举荐的李邦华和东林党颇有渊源,以前的关系,挺正常的。崔景荣是河南人,他举荐的李若星也是河南人,老乡嘛,也挺正常的。
但后面的就不正常了,黄克缵是浙江**人,然而他举荐的李长庚是湖北麻城人,若是论朋党关系,一个浙党,一个楚党,这完全风马牛不相及啊。
后面的举荐人和被举荐人更是让朱由校一连的迷糊,摸不着头脑。朱由校不是白痴,在这样的会议上,举荐人和被举荐人两者之间绝对有着利益上的纠葛。
但正是因为明白这点,他才困惑不已,对于三党和东林党人,有着锦衣卫,他大致可以圈定范围,从今天错综复杂的举荐关系来看,局势似乎发生了某种不为人知的变化。
如今中央高官中,除了孙承宗外,并没有东林党人,但朝臣们推举上来的十来个人选当中,却不乏曾经的东林党。而三党之间互相拆塔,我举荐你的人,你举荐我的人,屡见不鲜。
皱眉苦思了一会,朱由校才渐渐回过味来。因为他的打击,东林党的招牌是彻底丑了。虽然民间还有些许什么遗诏遗旨留言,但官方已经定型,东林党高层核心,勾结西李,密谋叛乱。
剩下的大部分东林党人虽然位置不够,或者距离太远,没有被牵连到,但也不敢顶着东林党的牌子了。除了一部分人靠拢孙承宗外,其他人估计是投往别的大佬门下。
而随着六科给事中的裁撤,以及都察院职责的更易和体制变革,三党也估计有了大的变化,不说土崩瓦解,但以往以几个给事中为首的局面估计是要变了。
政治上站队考山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如今内阁地位太高,权势彰显,所有内阁大学士自然成了最大的山头,自然有人投靠。
以这个角度重新一看今天举荐的名单,朱由校似乎看出了些许不同的意味来。
今天这个早朝真是没白开。朱由校在心中暗道。尚若没有经过今天早上这么一幕,他根本就没察觉到如今朝局的变化。
看着底下的提完人选后,正襟危坐的大臣们,朱由校忽然有些懊恼,或许自己就不应该将如此重大的事情放在这样的朝会上来商议,这种大事,自己乾纲独断,一言而定即可。
将这个事情拿到台面上来,只会暴露自己的虚弱之出,让大臣们明白自己其实对朝政的掌控力很低,连到底用什么人都不知道。
“算了,散朝吧!”朱由校想了想,果断的命令道。官场已经发生了变化,自己旧有形成的观点已经没用了,必须重新了解,此时早朝再耗着也是没有,不如立即解散。
刘若愚一愣,没想到竟接到这样的命令,不过他还是没有犹豫,立刻用高亢的声音喊道,“陛下有旨,散朝。”
百官一愣,没想到今天的朝会竟然结束的如此匆匆,进入主题才提出个人选,竟然就结束了。不过他们都是老油条了,心中虽然惊愕,但面上还是反应挺快的,齐齐躬身行礼,“恭送陛下。”
相比于其他人,几名内阁大学士要平静的多,只是他们眼波流转,看向朱由校退去的背影多了些许意味。那是一种惊讶的感觉。
身为内阁大学士,统领百官,他们对官场的变化自然敏锐的多,在升任内阁大学士的第一天,几个人就陆陆续续的察觉到了这种缓慢而坚定的变化。旧有的派系在碎裂,新的派系在慢慢形成。
他们本以为这些皇帝要过段时间才能察觉的到,没想到今天一个举荐人选就被他嗅到了猫腻,瞬间醒悟过来。之后更是果断,什么话也不说,直接散朝。
接下来怕是有一番大的变动啊,几个大佬在心中纷纷想到。
也无怪乎他们这样想,任何一个帝王都不喜欢底下的人欺瞒于他,虽然这不是官员们的错,只是皇帝自己对朝政的掌控不足,但皇帝却不会这么想,锅一定会被他们背上的。就是不知道到时候撞枪口的是谁了。
所有人当中,只有孙承宗最为坦然,他举荐李邦华并没有私心,纯粹是因为对方确实有这个能力,能够胜任河北巡抚,和他配合,主持改制事宜。
乾清宫!
“想不到以往都是靠着超前的见识和信息欺压这个时代的人,今天却差点被这群老狐狸给来了个信息压制。”朱由校漫步着,心中有些感慨。
不过除此之外,他心中并没有其他负面情绪。二世为人的独特经历,穿越者的孤独身份,超出时代的远见卓识,从小的刻苦磨砺,以及战争的洗礼,这些种种际遇,早就让他蜕变。
心志坚定,坚忍不拔。这是对朱由校目前最好的写照。
朱由校在乾清宫大殿前来回踱步,眉头微皱,仔细的思考着。
我自己的长处在于远见卓识,以及对各种体制和技术的见识,而短处是地理,社会俗情以及识人。
当初搜集资料的时候,他并没有刻意的去查找历史人物资料,因而现在除了那些在小说中经常出现,如雷贯耳的名字,其他的他一概不认识,也不知道对方的品行能力。
识人不明,脱离底层社会,这是朱由校目前最大的短板。
想清楚了优缺点后,那就容易拿对策了。品行,背景关系等一时半会也看不清,既然看不清,那就从对方才能入手,将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以制度约束他们,让他们在规矩下行事。
我是皇帝,应该是他们来考虑我的想法,而不是我去揣测他们的想法。
打定主意后,朱由校顿时一阵轻松。堵在胸口的事情解决了,让他能松口气了。
河北巡抚,警部尚书,左都御史,大理寺卿,这都是目前改革的地方,而这里的一把手更是重中之重,很多工作没有他们是无法开展的。确立这四个人选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今天就辛苦下,将那些资料都看看,从才能和性格方面来筛选吧。”朱由校伸了个懒腰,便步伐轻松的回到书房。
后面跟着的刘若愚对于皇帝出格的动作看到不看一眼,依然面无表情的跟着,显然这样的事早就见怪不怪了,只有后面记录起居注的官员,捏着钢笔,在本子上重重的记上了一笔。
“帝疏懒,常有不合礼仪之举。”
“李邦华,李若星,李长庚。好家伙,一水的姓李的。”朱由校看着资料,意外的笑了下,上午朝会时他还没发现,现在看资料才注意到这么个有趣的地方。
“冯从吾,王在晋,杨鹤,额,杨鹤就算了,记得这好像是个庸官。”朱由校皱着眉将一个名字划掉,他印象中这个杨鹤能力好像很差劲,在一本小说中将一个变成崇祯的穿越者给气的吐血。
“他好像有个儿子,叫杨嗣昌吧,印象中蛮能干的。”朱由校嘀咕了句,接着往下看。
“董汉儒,曹于汴,孙居相,何如申,毕懋康……”朱由校一个个看过来,好家伙这里面起码有一半都是前东林党人。
六部尚书都是朱由校照着他提拔内阁大学士的方法,直接从本部中提上来的,比如兵部尚书张鹤鸣,工部尚书萧近高等等,都是如此上来的。
没办法,国家大员空了这么多,没有那么多时间让他一一去甄别了,只能先拎个人上来干着再说。现在又不是后世,官员还没有能上不能下的臭毛病,哪怕是内阁大学士,干错了照样给我滚蛋。
当然,现在讲究五年一届,只要不是什么大事,大学士还是不会那么容易滚蛋的,不过下面的尚书不同了,在皇权之下,随时可以撤换。
看着资料,一个人的资料引起了朱由校的兴趣,毕懋康,资料上说这个人对火器很有研究,是户部尚书毕懋良的兄弟,举荐人也是毕懋良。
“哈哈,还真是内举不避亲。”朱由校笑了下,不以为意。除了毕懋康外,同时自家兄弟举荐的还有何如申,礼部尚书何如宠兄。
“毕懋康,现任顺天府丞,万历二十六年进士,擅绘画,雅负器局,有大才…….”
“李若星,现任尚宝司卿,今年迁任,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好家伙,内阁成立后迁任的,现在又瞄上了大理寺卿的位置,野心不小啊!”
“冯从吾,长安人,万历十七年进士,左佥都御史,呦呵,还是个大儒,喜欢讲学,关学的集大成者,只是你这个左佥都御史不瞄准左都御史位置,想去警部干啥?”
朱由校一边看着一边吐槽。除了这些人举荐的之外,他还从吏部抽调了一些仕途顺畅的万历年间进士,想看看里面有没有自己听过的名臣。自己听过的总比这些一无所知的要强。
【作者题外话】:这还是以前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存稿,这几天都没怎么码字,这点存稿也要耗尽了,到时候更新就没现在这门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