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司礼监 > 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在日本那些年

第一百七十五章 我在日本那些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咳咳,知了外块越来越少了,估计再有三五天就断了这笔外财了。无可奈何的咱家,只能抄起三寸大笔继续谋生了。

    另感谢爱读书3709、对魔忍阿莎姬、几何级数2三位大佬能以纹银百两关爱骨头!

    .......

    京都决战,关系的不仅仅是我皇帝亲军能否在日本站住脚,更关系到我皇明能否一报百年倭患之仇。

    战前,大本营组织了倭寇祸我皇明巡回宣讲队,宣讲队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将过往倭寇对我沿海百姓、藩属各国的荼毒深深的印在了每一个官兵脑袋中,而残暴的幕府统治下日籍官兵家眷水深火热的生活,也激发了皇军将士对幕府的仇恨之心。

    因此,在战斗中皇军涌现了无数战斗英雄,而其中更多的就是那些日籍官兵。

    在我亲身经历的追堵倭酋太子德川家光的战斗中,有一位英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这位英雄为了完成任务而牺牲了宝贵的生命,他就是步兵第四联队第二大队第一中队的优秀中队长、百户小岛三麻子。

    万历四十七年一月,在期盼了半月之久后,各部接到了军司令部的命令,伟大的监军魏公公终于决定皇军对日本京都发起决定性的总攻击。

    当时我任京都派遣军的作战参谋,为了各联队能够更好的执行命令,我前往第四联队第二大队做协调工作。

    这也是我个人第一次从机关到一线作战部队工作,因此我很激动。我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我到了一线作战部队后,接到的第一个命令竟然是配合友邻部队堵住德川家光逃往京都的道路!

    提起德川家光,日本无人不知,这个家伙是倭酋德川秀忠的长子,也是倭国太子。

    据说家光的爷爷家康给这个大孙子赐乳名“竹千代”,意思即希望家光能够成为幕府的第三代将军。

    为了夺回被我军占领的京都西南防线,德川家光受其父亲德川秀忠指派,率领了一支由万余倭军组成的兵力进攻我近卫师团。

    从师团的情报中得知,德川家光率领的这支倭军是幕府最精锐的兵马“番方兵”,这支“番方兵”相当于倭酋德川秀忠的警卫亲军,被倭人又称为什么三番组。即大番组、书院番组和小姓番组,番组均由旗本及其子弟编成,十分的忠诚,也十分的悍勇。

    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么这支“番方兵”可能相当于我皇明帝国的京营,或相当于我近卫师团吧。

    为了粉碎倭军的这次进攻,彻底打垮敌人,军司令部组织我师团三个步兵联队、骑兵联队、炮兵联队及部分武士特攻队、台湾皇协军一部对德川家光部发起了坚决的反击。

    战斗持续了两天两夜,听说战况最激烈的时候,我们伟大的监军魏公公都身临亲线为将士们鼓气,几次欲要亲自带兵杀给给。

    在魏公公的鼓励和以身作则下,我军将士奋勇作战,重创了德川家光的番方兵。在战斗最激烈的一处高地上,倭兵的尸体不是横七竖八倒着,而是尸体堆着尸体。鲜血染红了土地,也将溪水染成了红色。

    德川家光被我皇军的奋勇打怕了,他自出生以来也未见过如何顽强的军队,自知难以挽回战局的他于是选择撤退。

    倭军的动向自是逃不过我们伟大魏公公的法眼,他老人家立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截住德川家光。

    我联队收到命令时,德川家光已经在撤退。

    想我步兵第四联队自登陆日本以来,一直担任的是第二波次攻击部队,因此没有和倭国的中央军较量过,只配合友邻部队清剿一些漏网之敌,并负责占领区的地方治安维持。

    所以,那些在前面打前锋的家伙因此笑话我们第四联队是娘们联队,因此听说师团命令我部堵截德川家光后,官兵们人人咬牙,誓要一战打出名头,让那些不可一世的家伙们瞧瞧我们第四步兵联队到底是不是娘们。

    联队长山本阁下在军官会议上可是发了狠话,谁要是完不成任务,谁就必须像个男人一样自己切腹,以玉碎成全联队之威名。

    24日,我所在的第二大队和由投诚日本武士组成的特攻大队正在一处叫阿弥托寺的寺庙待命。

    接到命令后,大队长董大海忙命令官兵轻装急行军,火速奔赴鹤泽岗截住正往京都方向逃跑的德川家光部。

    官兵们接到命令后早饭都未吃完,一柱香内就集合起来,二中队长小岛三麻子已经带领二中队先行出发。

    在不久前的一个战斗中,小岛君曾负了伤,他却坚持不去后方医院,说此战关系帝国是否能够消灭万恶之幕府,拯救他的亲人,所以除非他倒下,不然他一定会战斗到底。

    二中队出发后,大队其余官兵也立即出发。骑兵联队有调拨我部一队侦察兵,他们早已往京都方向侦察。

    经一个时辰的急行军,我部抵达通往京都的要道饭冈。这时,骑兵侦察报称,德川家光的部队距离不足十里,正沿道路逃来。

    当时,董大队长考虑在饭冈附近截住敌人已经不可能,便命令二中队直插另一要道常石苑。

    从师团提供的地图上推算,敌我行程差不多,凭一向有飞毛腿之称的二中队必定可以赶在敌人前面,截住逃跑之敌。

    对此,我深表赞同,我始终牢记魏公公在《步兵操典》上的训示——时间是决定胜败的关键。

    午时,经过官兵们的不懈努力,二中队终于到达常石苑。

    那里地形有利,西边有很大一块坟地,中间长着稀拉拉的小树,附近还有一条狭窄的小河,用于守卫的话地形比较理想。

    考虑到逃跑之敌有骑兵,小岛中队长马上组织战士构筑简单工事,并搜罗树枝干草。这样等敌人到来后,就能利用焚烧的树枝干草迟滞敌之骑兵,并借烟雾迷惑敌人。

    同时,小岛中队长还让炊事班的人拿木桶去河中取水,不停的泼洒在一段不足百米的道路上,又用铁铲到处乱挖,同时命人埋雷,使得那段路不但变得十分泥泞,还十分危险。

    这样,就能拖延敌人,小岛中队长,真是一个聪明人啊。

    在工事才完成一半时,就有战士发现铺天盖地的倭军大队人马已蜿蜒而至。

    此时我部只有小岛的二中队两百多人,大部队还未赶到。而敌人虽遭友邻部队重创,可毕竟是倭国太子亲率,又有亲军,怕是不下数千人。

    敌我兵力悬殊的厉害。

    但二中队官兵却是人人勇敢,誓与阵地共存亡。

    敌人到了后,发现逃跑的道路已被我军封锁破坏,便以骑兵向我军发起凶猛进攻。

    自古有“穷寇毋追”之说,可以想象被挡住了逃路的敌人进攻是何等的猛烈。

    由于敌我兵力极为悬殊,战斗从一开始就打得非常激烈。

    小岛中队长知道肩上的任务重大,由于大部队还未赶到,此地又离京都只有不到三十里,稍一松懈,敌人就可能逃走,所以他始终在第一线指挥战士们死战,一次又一次的打退敌人的骑兵。

    在敌人发起的不知第几次进攻中,有倭兵的铁枪击中了小岛中队长的肩膀,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军衣。

    为了指挥战斗,小岛支持着站起来,一边拿指挥刀指向敌人,一边大声喊道:“杀倭寇,杀倭寇!”

    那一刻,他是完全的将自己视为皇明子民了!

    在小岛的指挥下,二中队官兵以猛烈的火力对敌射击,大杆子铳和手雷将敌人压的死死,道路上倒下去的尸体和马匹有几百具之多。

    急于逃命的敌人在绝望中疯狂了,黑压压的倭兵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各式颜色的旗帜在道路及道路两侧不时涌现。

    内中,更有头戴面具的倭军大将也在冲阵。

    在又一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中,小岛再次负伤了,但他仍坚持不倒。

    他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倒下去,必须坚持住。

    二中队,铁打的二中队!

    自组建以来,二中队打过女真叛军,打过朝鲜贼兵,他们相信自己是最强的军人,所以,他们在用鲜血证明自己!

    官兵们,不时有人倒下。

    “为了帝国!”

    小岛一次又一次地满身鲜血的站起来,坚持着指挥战斗,拚命地向敌人射击。第三次负伤,他已生命垂危。

    英雄的血还能流多久!

    最终,失血过多的小岛中队长还是倒下了。

    但也在这时候,我和大队官兵赶到,随后联队的主力赶到了!

    红色的军旗在四面八方向常石苑汇集。

    我见到了处于弥留中的小岛君,可能是感受到了我的到来,他竟然睁开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我看,最后,他握着我的手微弱的说道:“做一个中国人,做一个...帝国的将士,我这一生是多么的荣幸啊...”

    说完之后,他就闭上了眼睛。

    我哭了。

    由于二中队官兵的英勇奋战,敌人被成功堵住了,他们也为我军赢得了胜利的时间。

    我联队主力从西、南两面包围敌人,本就惊恐万分的倭军缩成一团,前不得进,后不得退,已处于崩溃边缘。

    申时许,友邻部队也陆续赶到,于黄昏前将倭军包围得如铁桶一般。

    此时的德川家光和他的数千番方残兵可谓是插翅难逃!

    相持到深夜,德川家光派人到我军要求和谈。

    师团方面不敢擅作主张,迅速上报军司令部,就在我军焦急等侯上面命令时,伟大的魏公公竟然在夜色中出现在了官兵眼前。

    一身御赐斗牛服的公公看着十分狼狈,一身的泥,甚至火光映射下的脸上还有淤青,额头上看着也有大包。

    不用说,这肯定是公公在赶路时摔倒的。

    啊,多么伟大的公公,多么让人崇拜的公公啊。

    有公公在的地方,也一定是这个天下最让人放心的地方。

    皇军,永远值得公公信任;

    公公,也永远值得皇军效忠。

    我悄悄的上前将毛巾递给了公公,公公也不嫌弃拿起随手就在脸上抹了一把,然后对我笑了笑。

    之后,公公听取了师团方面的汇报,听完后他皱了皱眉头,让人将倭军使者带来,然后问了他一句话:“尔等已是瓮中之鳖,有什么资格与我皇军和谈?”——节选自皇帝亲军少将林国富晚年回忆录《我在日本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