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锦衣春秋 > 第0013章、小冤家要来

第0013章、小冤家要来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初次见面,两个人便一见如故话语投机。睦王才知道这臂力过人的箭术小教头叫温正虞,是蜀中人士。温正虞尚不知睦王的真实身份,只见他雍容不迫,能自由出入中军行营,便猜测此人非富即贵。

    逐渐熟络之后,睦王愈发看重温正虞,觉得他不仅擅长骑射,而且见解独到,不同寻常,能堪大用。

    睦王一向惜才如命,又何况已将温正虞试作知己朋友,得知他在军中屡次受到打压,不能得到重用,空有一身武艺而无处施展,便竭力向朝廷举荐温正虞,以期重用。

    不久以后,温正虞于祖毅军中任前锋将军一职,随其率军前往蜀中,平定乱民暴动。

    每每冲锋陷阵,温正虞身先士卒不遗余力,遂累积军功,声名远扬。

    永嘉五年七月,匈奴头狼刘聪手握重权,志得意满,带着自己的十万大军挥师东来,直逼洛阳。次年,刘聪率领大军向洛阳城发起了最后的攻击。当时洛阳城中守军不过千人,而且城中缺粮,老百姓只能以人相食,百官逃亡者十之八九。怀帝本打算带着剩下的官员逃出洛阳,可刚到大街,就被一群盗贼给逼退回宫,彻底失去了自助逃离孤城的机会。

    洛阳城被攻破的那日清晨,城中一片哀嚎,皇帝和几个王爷齐聚宫中,商讨如何逃出生天,却并无妙计。众人心灰意冷,又不甘受到匈奴侮辱,便打算饮鸩而亡,一了百了。

    就在皇帝和三个王爷端杯,将要齐饮毒酒之时,大殿外传来一声铿锵有力的话语。

    “皇上,几位王爷,温正虞救驾来迟,还望恕罪。”话音未落,温正虞便提着刀,推门而入。

    睦王喜出望外,起身相迎:“正虞,我就知道你会来。”

    “王爷,我怎么会忘了咱们俩之间的约定?犬子还要娶郡主为妻,我又怎会让他的丈人陷于围城,因此殒命?”

    “还是我女儿面子大。”睦王调侃道,可转念一想不由得眉头紧皱,不免忧虑,“刘聪十万大军突袭洛阳,现在城池被围,我们如何出得去?”

    “是啊是啊。”十王爷应和道。

    “王爷莫急,听我解释。刘聪大军远道而来,又攻城数日,已是人困马乏。现在城破,他们正忙着烧杀抢掠,只是少数士兵冲进皇宫。此时正是我们撤退的好时机,我在进城之时已经探明,西城那边匈奴兵力最为薄弱,最适合突围。城外我已经安排了五千士兵接应,所以还请皇上和几位王爷,能不辞辛苦,速速移驾!”

    皇帝苦于没有机会逃出去,眼下温正虞前来救驾,他巴不得跟着温正虞走,“咱们这就走!”

    于是,皇帝和三位王爷带着几个宫女太监,便在温正虞虎军的厮杀开路下,仓促出城,逃往建康。

    洛阳此役,温正虞统领的虎军勤王护驾,死伤殆尽,但力保皇帝和三个王爷无恙。温正虞救了睦王一命,算是报答了他十几年之前的知遇之恩。自此,睦王王府与温家之间的关系也就愈发亲密,和睦得如同一家。

    铁莫二十岁就跟随着温正虞四处征战,对于两家之间的渊源最清楚不过,还是玉侯掌管的嫡系军队里唯一一个看着温凉长大的将军。他见识过温凉狂喜,嗔怒,哀怨,愁闷的神情,却是头一次经历今日这种状况。温凉脸上的表情似怒非怒,却散发出让人不寒而栗的气息。

    这种气息,是铁莫第一次在温凉身上看到。类似于杀气的气息瞬间在石亭里弥漫开来,令人压抑不住。

    温凉口中所称的究竟是哪些事?铁莫想不通,就连最初的推断也随之瓦解。因为两家之间鸡毛蒜皮的小事,绝不会让温凉冷若冰霜,杀气腾腾。

    铁莫这才意识到事情可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便提醒道:“真假难辨的事需要考证了才能得出结论,你不必为全无凭据的话而生气,以免坠入毂中。”

    外面的雨势渐小,秋风裹携着清新空气穿过亭子,令人神清气爽。悬湖上笼罩着一层灰蒙蒙的水气,偶尔从水面上传出的一两声稀碎响动好不容易透过雾气,却还是被雨滴簌簌声遮盖。

    “下个月黄太傅要来京口,想必郡主也会随之而来,你总不能避之不见吧。”

    提起当朝大哲太傅黄韬,温凉不禁神色肃然,放下手中的瓷杯。

    “真的?”

    “嗯。”

    黄韬作为北朝至今唯一一个同时教授过皇帝和太子的太傅,不仅受召入京教习诸位皇子,亦不忘创立丽山书院,培植人才。把持文坛三十六载,黄韬教授学生不论出身,不分贵贱,因此破格进入丽山书院读书学习的贫寒子弟亦不在少数。再加之其因材施教,时至今日,桃李遍天下,几千弟子中学有所成、名重天下的大有人在。

    要论谁是当朝第一大学问者,普天之下的万千士子定会竖起大拇指,首推太傅黄韬老先生,就连皇帝见了他也得谦卑得唤一声老师。有些时候,其他文臣不敢说的话,他敢巧妙的说出来“敲打”皇帝。遥想皇帝登基大典举行之前,礼部几个官吏拿不定新帝称帝祭天时的几处礼节,翻遍了历朝历代的史书典籍,在朝堂之上争论了将近一个月也没有丝毫结果。最后黄老先生旁征博引,侃侃而谈之际便解决了让礼部官吏棘手的难题,不免让百官叹服。

    起初一个刚到礼部主事的官吏对此不以为然,退朝回府后立即翻阅黄韬在朝堂上提起的典籍,仔细一对照,竟发现老先生所引用的段落与原书中的内容一字不差,不得不对老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黄老先生不仅满腹经纶,而且记忆超群。

    以前丽山书院在京口开设,尚未搬迁至建康之时,温凉就拜师于黄老先生,在圣院里苦读诗书十年。

    如今恩师将至京口,岂能避之不见?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可是蛮不讲理的小冤家也要来,一想起她胡搅蛮缠的样子,温凉不免头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