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于谦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零六章于谦
当时于谦一声如雷贯耳的怒吼声,让所有在场的文武大臣为之惊醒,尤其让以徐珵为首的主张南迁逃跑的大臣们心里一惊,于是徐珵躲在暗处,不敢再言。
于谦怒视着徐珵等主张南迁逃跑的一伙继续喝道:“京城,作为我大明天下之根本,岂能随意迁之。迁都无异于就是逃跑,就是把我大明的半壁江上拱手让给番邦瓦刺。不仅如此,这是养虎为患。待其日后羽翼丰满,兵强马壮,必将对我另外半壁江山形成威胁,到那时你还往哪里迁都?难道各位忘了北宋灭国的南渡事件吗?”
说到这里,于谦抬头看了一眼代理皇上朱祁钰,然后继续说道:“作为兵部侍郎,臣虽不才,愿率部下及城中百姓坚守京城,与城池共存亡。”
于谦的话如同警钟般在所有大臣的心中敲响。
看到于谦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作为朝中元老威望极高的重臣吏部尚书王直在心里暗暗为于谦竖起大拇指,并公开支持于谦,于是他说道:“在我大明朝危难时刻,兵部侍郎廷益(于谦字)能挺身而出,此乃我大明之大幸。其言铿锵有声,足以让建议南迁的诸位幡然醒悟,实属难能可贵,望皇上采纳。”
吏部尚书王直此言一出,便表明了个人的态度和立场,力主坚守京城。
在王直的影响和感召下,许多中立派顷刻之间便加入了主战的行列,甚至有主张南迁的大臣也倒戈变成了主战派。
最后主战派用忠诚和无私感动了本无主意的朱祁钰,于是他很自然地站到了主战派的行列,既然皇上主战谁还敢再言南迁。
于是代理皇上朱祁钰让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于谦暂时代理兵部尚书一职,因为当时朝廷还不知道兵部尚书邝埜已经在土木堡为国捐躯,所以于谦只能代理。
历史多次证明,每当一个国家危难当头之时,总有一位英雄人物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而此时此刻这位英雄就是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浙江钱塘县的一个生活相对殷实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白胖的男孩,他的祖父给他取名:于谦。以取其谦谦君子之意。
这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一年,就在同一年,大明帝国的缔造者朱元璋驾崩。然而他的离去是否意味着一个未来大明帝国的拯救者诞生呢?也许是的。
在于谦七岁那年生日的一天,于谦在街上与十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时路上来了一位六十多岁老道长,他站在一旁观察了许久,然后独自把于谦叫了过来仔细端详一番,又问其出生年月和时辰。
完后老道自然自语地说道:“此孩童有丞相之貌,将来必成国家栋梁之才,可是······”
说完老道从怀里摸出一个淡红色的玉坠挂在了于谦的脖子上,并告诉于谦此玉坠不能丢失,否则会有血光之灾。老道在离去的时候还再三叮嘱于谦要随身佩戴玉坠,并要保管好此物。说完后老道伸手在于谦头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抬首凝望着眼前奔流不息的钱塘江许久,最后默默点点头走了。
道士走后,于谦回家就把道士的话与家人讲了,并把道士送的玉坠,拿给家人看,只见这淡红色的玉坠如杏仁大小,其形状也很像杏仁。只见其质地细腻、温润、光洁,在阳关下呈现出一道耀眼的光晕,看上去非常漂亮。
孩子说完后,家人对此特别重视。他们四下里打听寻访,最后在宁波清道观的一位道长那里得知送玉坠给于谦的道士是一位修行很深的云游道长,其道号为:浮云道长。
从此以后于家对这个男孩爱护有加,不仅如此,于谦每一次出门回来其祖父都要检查他挂在怀里的玉坠,唯恐不见。
随着于谦渐渐长大,家里为他请了私塾老师,于谦不但聪明,而且精力过剩,他在学好四书五经等老师安排的必修书外,就把剩余精力用在了读课外书上。当时他最爱读的就是有关古代打仗排兵布阵一类书,其中《孙子兵法》就是他最爱读的一本书,对此书他几乎可以倒背如流。
当然这些课外书籍是不能让老师和祖父看到的,他们是不允许于谦看这些所谓的“杂”书的,因为当时只有学好四书五经等老师指定的书籍,你才能考上举人、进士,顺利走上仕途,才能不辜负祖父及家人的期望,光宗耀祖。
在于谦的书房里的正面墙上,很早就挂着一幅自己临摹文天祥的画像,有一次老师故意问他为何如此?当时于谦立即正色回道:“将来我要像他那样做人。”
不仅如此,他在画像下面还写下了自己对文天祥的赞誉:“徇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其实这两句话倒更像是对于谦一生的写照。
于谦当然没有辜负家人的希望,在他二十三岁那年已经乡试中举,下一步就是进京赶考。在他即将离开风景如画的江南故乡,奔赴风云聚会,气象万千的京城时,于谦颇有感慨,在前往赶考的路上,他写下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把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乳酸。
于谦在这次进京会试中顺利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御史,从此走上了如踏青云的仕途。在于谦的努力工作和朝中重臣“三杨”的栽培下,年仅三十二岁那年就已经官居三品。对此有人在“三杨”面前表示不满。对此杨士奇笑道:“此人是难与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只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后来于谦离开京城,前往山西、陕西、河南一带巡抚,因为他非常敬业,又十分清廉,所以他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及高。
正统年间,大宦官王振逐渐独揽朝政大权,王振不仅权利欲极强,而且极贪,当时在朝廷里已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几乎所有回京官员都要给他送礼上供,如不上供,他就会暗中找你的毛病。
一次于谦回京汇报工作时,身边的人提醒于谦带点东西打点一下王振。对此于谦笑着作了一首诗为答: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当时他根本不会想到这很随意的心情表达竟然成了千古绝唱,成语两袖清风即来于此。因为政绩突出,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进京城,成为兵部尚书邝埜的手下,提升为兵部侍郎。
第二百零六章于谦
当时于谦一声如雷贯耳的怒吼声,让所有在场的文武大臣为之惊醒,尤其让以徐珵为首的主张南迁逃跑的大臣们心里一惊,于是徐珵躲在暗处,不敢再言。
于谦怒视着徐珵等主张南迁逃跑的一伙继续喝道:“京城,作为我大明天下之根本,岂能随意迁之。迁都无异于就是逃跑,就是把我大明的半壁江上拱手让给番邦瓦刺。不仅如此,这是养虎为患。待其日后羽翼丰满,兵强马壮,必将对我另外半壁江山形成威胁,到那时你还往哪里迁都?难道各位忘了北宋灭国的南渡事件吗?”
说到这里,于谦抬头看了一眼代理皇上朱祁钰,然后继续说道:“作为兵部侍郎,臣虽不才,愿率部下及城中百姓坚守京城,与城池共存亡。”
于谦的话如同警钟般在所有大臣的心中敲响。
看到于谦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能挺身而出,作为朝中元老威望极高的重臣吏部尚书王直在心里暗暗为于谦竖起大拇指,并公开支持于谦,于是他说道:“在我大明朝危难时刻,兵部侍郎廷益(于谦字)能挺身而出,此乃我大明之大幸。其言铿锵有声,足以让建议南迁的诸位幡然醒悟,实属难能可贵,望皇上采纳。”
吏部尚书王直此言一出,便表明了个人的态度和立场,力主坚守京城。
在王直的影响和感召下,许多中立派顷刻之间便加入了主战的行列,甚至有主张南迁的大臣也倒戈变成了主战派。
最后主战派用忠诚和无私感动了本无主意的朱祁钰,于是他很自然地站到了主战派的行列,既然皇上主战谁还敢再言南迁。
于是代理皇上朱祁钰让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于谦暂时代理兵部尚书一职,因为当时朝廷还不知道兵部尚书邝埜已经在土木堡为国捐躯,所以于谦只能代理。
历史多次证明,每当一个国家危难当头之时,总有一位英雄人物力挽狂澜,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而此时此刻这位英雄就是于谦。
洪武三十一年(1398),在浙江钱塘县的一个生活相对殷实的家庭里诞生了一个白胖的男孩,他的祖父给他取名:于谦。以取其谦谦君子之意。
这注定是一个不寻常的一年,就在同一年,大明帝国的缔造者朱元璋驾崩。然而他的离去是否意味着一个未来大明帝国的拯救者诞生呢?也许是的。
在于谦七岁那年生日的一天,于谦在街上与十几个小朋友一起玩耍,这时路上来了一位六十多岁老道长,他站在一旁观察了许久,然后独自把于谦叫了过来仔细端详一番,又问其出生年月和时辰。
完后老道自然自语地说道:“此孩童有丞相之貌,将来必成国家栋梁之才,可是······”
说完老道从怀里摸出一个淡红色的玉坠挂在了于谦的脖子上,并告诉于谦此玉坠不能丢失,否则会有血光之灾。老道在离去的时候还再三叮嘱于谦要随身佩戴玉坠,并要保管好此物。说完后老道伸手在于谦头上抚摸了一下,然后抬首凝望着眼前奔流不息的钱塘江许久,最后默默点点头走了。
道士走后,于谦回家就把道士的话与家人讲了,并把道士送的玉坠,拿给家人看,只见这淡红色的玉坠如杏仁大小,其形状也很像杏仁。只见其质地细腻、温润、光洁,在阳关下呈现出一道耀眼的光晕,看上去非常漂亮。
孩子说完后,家人对此特别重视。他们四下里打听寻访,最后在宁波清道观的一位道长那里得知送玉坠给于谦的道士是一位修行很深的云游道长,其道号为:浮云道长。
从此以后于家对这个男孩爱护有加,不仅如此,于谦每一次出门回来其祖父都要检查他挂在怀里的玉坠,唯恐不见。
随着于谦渐渐长大,家里为他请了私塾老师,于谦不但聪明,而且精力过剩,他在学好四书五经等老师安排的必修书外,就把剩余精力用在了读课外书上。当时他最爱读的就是有关古代打仗排兵布阵一类书,其中《孙子兵法》就是他最爱读的一本书,对此书他几乎可以倒背如流。
当然这些课外书籍是不能让老师和祖父看到的,他们是不允许于谦看这些所谓的“杂”书的,因为当时只有学好四书五经等老师指定的书籍,你才能考上举人、进士,顺利走上仕途,才能不辜负祖父及家人的期望,光宗耀祖。
在于谦的书房里的正面墙上,很早就挂着一幅自己临摹文天祥的画像,有一次老师故意问他为何如此?当时于谦立即正色回道:“将来我要像他那样做人。”
不仅如此,他在画像下面还写下了自己对文天祥的赞誉:“徇国忘身,舍生取义宁正而毙,不苟而全。”其实这两句话倒更像是对于谦一生的写照。
于谦当然没有辜负家人的希望,在他二十三岁那年已经乡试中举,下一步就是进京赶考。在他即将离开风景如画的江南故乡,奔赴风云聚会,气象万千的京城时,于谦颇有感慨,在前往赶考的路上,他写下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把剑舞中庭,浩歌振林峦
丈夫意如此,不学腐乳酸。
于谦在这次进京会试中顺利考中进士,并被任命为御史,从此走上了如踏青云的仕途。在于谦的努力工作和朝中重臣“三杨”的栽培下,年仅三十二岁那年就已经官居三品。对此有人在“三杨”面前表示不满。对此杨士奇笑道:“此人是难与奇才,将来必成栋梁。我只是为国家升迁他而已。”
后来于谦离开京城,前往山西、陕西、河南一带巡抚,因为他非常敬业,又十分清廉,所以他在老百姓心目中威望及高。
正统年间,大宦官王振逐渐独揽朝政大权,王振不仅权利欲极强,而且极贪,当时在朝廷里已形成了一个潜规则,几乎所有回京官员都要给他送礼上供,如不上供,他就会暗中找你的毛病。
一次于谦回京汇报工作时,身边的人提醒于谦带点东西打点一下王振。对此于谦笑着作了一首诗为答:
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当时他根本不会想到这很随意的心情表达竟然成了千古绝唱,成语两袖清风即来于此。因为政绩突出,正统十三年(1448)于谦被召进京城,成为兵部尚书邝埜的手下,提升为兵部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