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八章 老母庙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禹不愧为保定府境内的一代大儒,治学严谨细心,在给学生们讲授的时候,总是有那么一股子激情,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他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严厉,要求学生完成的事情必须要当日完成,从不允许拖沓,用他的话说是“当日事,当日毕。”
最为重要的是刘禹对每个学生提出的要求并不尽相同。这些从保定府各地来的学子,有很多已然是秀才,也有童生,像周致和杨金山这类只是过了一次县试的人显然少之又少。
刘禹能很快了解学子们读书作文的情况,并提出针对其自身很有利的要求。从这点儿看,这倒是有后世教育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雏形。
刘禹对周致的要求无疑是最多,也是最严苛的。毕竟有王恕的推荐,周致是和博野的刘家打了赌的,那可是关系到刘禹名声的大事。难不成真的老了老了,颜面尽失,弄个身败名裂吗?
再说了,刘禹和刘吉当年是死对头,刘吉虽然死了,从刘禹内心讲,还是不想让刘家的后人过分嚣张。
况且周致本身天资不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领悟能力也要比别人强上很多。这俨然是天才,对这样的天才,刘禹焉能不竭尽全力,将他毕生所学所悟全部倾囊相授?
周致晚上虽然住在刘家,并不和那些学子们住在一起,但白日里还需去学馆听课,晚上还要在学馆里掌灯作文,这样一来他和其他学子们的接触并不少。周致很清楚,在这里读书作文提高自己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在交友上也绝对不可轻视。
要知道,这些学子可都是保定府境内饶有名气,很有才学的人。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在日后会考中进士,步入官场。
周致是庆都县县试的案首,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光环,很多人都愿意和周致接触,而且周致又待人随和,恩怨分明。只是十几日的功夫,周致就和众人相处的关系很好。
当然了,杨金山那类货色是要除外的。
此时此地是不能和杨金山相斗的,但周致早已想好,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杨金山。
这些日子杨金山倒也很老实,每日坐在学馆中听课,他的那个书童吴峰也常常在他身边相陪着。周致注意到,吴峰听刘禹授课要比杨金山专注的多。周致虽还从未见过吴峰写出的文章,但周致料定,吴峰定然是一个才学匪浅之辈。
刘禹每日要求写出的作文杨金山倒是也能完成,让周致很奇怪的是杨金山的文章写的并不差,时常会受到刘禹的好评。
这与在庆都县城听说过的杨金山不学无术,不能写出一片完整的文章的说法,显然很不一致。
杨金山在周致眼里毕竟是小角色,周致自然不会过多的去关心注意他。他写出的文章爱怎样就怎样吧,与我何干?
在这众多的学子中,周致和两个人最谈得来,走的也就最近。一个是青苑县的李茂元,一个是高扬县的孙恭。
李茂元三十岁,此人生在一贫寒之家,却从小酷爱读书,不堕读书之志。经历了十几年的闭门苦读,终于在弘治八年考中了举人,但在来年的会试却名落孙山。
他这次来刘禹这里求学,可谓非常认真刻苦。他虽然贵为举人了,却很容易让人亲近,可能是因为很敬佩周致生在贫寒之家也努力读书,和周致有些同病相怜吧,短短十几日过去,他和周致已是无话不谈。
孙恭二十四岁,是个秀才。此人生在高扬县一个富商之家,但却对穷苦人家之人很尊重,他和周致也很谈得来。
周致努力在后世的记忆中搜索着李茂元和孙恭的名字,却一无所获,显然这两人是名不见经传的。
周致不知道的是,如果说孙恭是小人物,但不到百年之后,孙恭的一个后人却是在大明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可谓青史留名。
他的那后人叫孙承宗。
当然了,此时的大明因为周致的穿越而来,历史的发展可能会倾斜,甚至变化,未来的孙承宗人生轨迹和真实历史上是否相同,就无从得知了。
日子过的很快,转眼到了三月初三。
三月初三是礼县的一个盛大节日,在礼县西南方向有一个建造宏伟的老母庙。老母在礼县一带的传说是她是黄帝的女儿,能给人世间带来幸福安康。所以每年到了这一日,礼县各处的百姓,官宦都要去老母庙祭拜。焚香祈求老母赐予健壮的身体,富裕的生活,五谷丰登,升官发财之类的。
这一日是礼县的一大盛事,除了祭拜老母外,在老母庙周围还会有各种商贸和娱乐活动,空前繁华热闹。
刘家学馆在这一日放假一天,刘禹和他的家眷,但凡是能走动路的都会去祭拜老母,赶庙会。
学馆中从各处来的学子们因为风俗的不同,虽然很多不知老母为哪路神仙,但也感觉在学馆索然无趣,也就赶去庙会看看热闹。
依照周致的心思,他是不想去的。可李茂元和孙恭三番五次的在周致跟前说起,怂恿周致,还有齐彦武,他毕竟年龄小一些,还很爱热闹。他虽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是极愿意去看。
周致索性也就遂了众人的心愿,在吃了早饭后,四个人便步行去老母庙。
这一天艳阳高照,风和景明,几个人一路步行,呼吸着野外混合着泥土芬芳的气息,心情格外舒畅。
老母庙距离北中卫村差不多有三十里的路程,一路上不时看到三五成群的百姓,或是载着富商官宦的马车,齐齐朝老母庙而去。
越是临近老母庙,路上的人也就越多,到了最后可谓摩肩擦踵。
到了庙会上更是人山人海,叫卖叫卖,好不热闹。卖小吃的、吹糖人的、打鼓的、卖油的、卖针头线脑的、卖牲口的、卖家禽的……不一而足。
周致在后世的农村是赶过庙会的,除了人多,唯一的收获是弄一身土回去。此时的庙会几乎有了后世庙会的雏形,这倒是让周致感觉很亲切。
在老母庙前,早已燃起一个巨大的香火堆,各色人等正跪在那里磕头默默祈祷。
周致和李茂元、孙恭还有齐彦武挤在人群中,正踮着脚朝老母庙的神像观看,突然在身后不远处的人群中传出一个粗犷的声音,“快让开,都给老子快快让开,不然老子都砍下你们的脑袋!”
刘禹不愧为保定府境内的一代大儒,治学严谨细心,在给学生们讲授的时候,总是有那么一股子激情,引经据典,引人入胜。
他对学生们的要求非常严厉,要求学生完成的事情必须要当日完成,从不允许拖沓,用他的话说是“当日事,当日毕。”
最为重要的是刘禹对每个学生提出的要求并不尽相同。这些从保定府各地来的学子,有很多已然是秀才,也有童生,像周致和杨金山这类只是过了一次县试的人显然少之又少。
刘禹能很快了解学子们读书作文的情况,并提出针对其自身很有利的要求。从这点儿看,这倒是有后世教育所提出的“因材施教”的雏形。
刘禹对周致的要求无疑是最多,也是最严苛的。毕竟有王恕的推荐,周致是和博野的刘家打了赌的,那可是关系到刘禹名声的大事。难不成真的老了老了,颜面尽失,弄个身败名裂吗?
再说了,刘禹和刘吉当年是死对头,刘吉虽然死了,从刘禹内心讲,还是不想让刘家的后人过分嚣张。
况且周致本身天资不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而且领悟能力也要比别人强上很多。这俨然是天才,对这样的天才,刘禹焉能不竭尽全力,将他毕生所学所悟全部倾囊相授?
周致晚上虽然住在刘家,并不和那些学子们住在一起,但白日里还需去学馆听课,晚上还要在学馆里掌灯作文,这样一来他和其他学子们的接触并不少。周致很清楚,在这里读书作文提高自己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但在交友上也绝对不可轻视。
要知道,这些学子可都是保定府境内饶有名气,很有才学的人。他们中间的很多人,在日后会考中进士,步入官场。
周致是庆都县县试的案首,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光环,很多人都愿意和周致接触,而且周致又待人随和,恩怨分明。只是十几日的功夫,周致就和众人相处的关系很好。
当然了,杨金山那类货色是要除外的。
此时此地是不能和杨金山相斗的,但周致早已想好,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杨金山。
这些日子杨金山倒也很老实,每日坐在学馆中听课,他的那个书童吴峰也常常在他身边相陪着。周致注意到,吴峰听刘禹授课要比杨金山专注的多。周致虽还从未见过吴峰写出的文章,但周致料定,吴峰定然是一个才学匪浅之辈。
刘禹每日要求写出的作文杨金山倒是也能完成,让周致很奇怪的是杨金山的文章写的并不差,时常会受到刘禹的好评。
这与在庆都县城听说过的杨金山不学无术,不能写出一片完整的文章的说法,显然很不一致。
杨金山在周致眼里毕竟是小角色,周致自然不会过多的去关心注意他。他写出的文章爱怎样就怎样吧,与我何干?
在这众多的学子中,周致和两个人最谈得来,走的也就最近。一个是青苑县的李茂元,一个是高扬县的孙恭。
李茂元三十岁,此人生在一贫寒之家,却从小酷爱读书,不堕读书之志。经历了十几年的闭门苦读,终于在弘治八年考中了举人,但在来年的会试却名落孙山。
他这次来刘禹这里求学,可谓非常认真刻苦。他虽然贵为举人了,却很容易让人亲近,可能是因为很敬佩周致生在贫寒之家也努力读书,和周致有些同病相怜吧,短短十几日过去,他和周致已是无话不谈。
孙恭二十四岁,是个秀才。此人生在高扬县一个富商之家,但却对穷苦人家之人很尊重,他和周致也很谈得来。
周致努力在后世的记忆中搜索着李茂元和孙恭的名字,却一无所获,显然这两人是名不见经传的。
周致不知道的是,如果说孙恭是小人物,但不到百年之后,孙恭的一个后人却是在大明历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可谓青史留名。
他的那后人叫孙承宗。
当然了,此时的大明因为周致的穿越而来,历史的发展可能会倾斜,甚至变化,未来的孙承宗人生轨迹和真实历史上是否相同,就无从得知了。
日子过的很快,转眼到了三月初三。
三月初三是礼县的一个盛大节日,在礼县西南方向有一个建造宏伟的老母庙。老母在礼县一带的传说是她是黄帝的女儿,能给人世间带来幸福安康。所以每年到了这一日,礼县各处的百姓,官宦都要去老母庙祭拜。焚香祈求老母赐予健壮的身体,富裕的生活,五谷丰登,升官发财之类的。
这一日是礼县的一大盛事,除了祭拜老母外,在老母庙周围还会有各种商贸和娱乐活动,空前繁华热闹。
刘家学馆在这一日放假一天,刘禹和他的家眷,但凡是能走动路的都会去祭拜老母,赶庙会。
学馆中从各处来的学子们因为风俗的不同,虽然很多不知老母为哪路神仙,但也感觉在学馆索然无趣,也就赶去庙会看看热闹。
依照周致的心思,他是不想去的。可李茂元和孙恭三番五次的在周致跟前说起,怂恿周致,还有齐彦武,他毕竟年龄小一些,还很爱热闹。他虽嘴上不说,但心里却是极愿意去看。
周致索性也就遂了众人的心愿,在吃了早饭后,四个人便步行去老母庙。
这一天艳阳高照,风和景明,几个人一路步行,呼吸着野外混合着泥土芬芳的气息,心情格外舒畅。
老母庙距离北中卫村差不多有三十里的路程,一路上不时看到三五成群的百姓,或是载着富商官宦的马车,齐齐朝老母庙而去。
越是临近老母庙,路上的人也就越多,到了最后可谓摩肩擦踵。
到了庙会上更是人山人海,叫卖叫卖,好不热闹。卖小吃的、吹糖人的、打鼓的、卖油的、卖针头线脑的、卖牲口的、卖家禽的……不一而足。
周致在后世的农村是赶过庙会的,除了人多,唯一的收获是弄一身土回去。此时的庙会几乎有了后世庙会的雏形,这倒是让周致感觉很亲切。
在老母庙前,早已燃起一个巨大的香火堆,各色人等正跪在那里磕头默默祈祷。
周致和李茂元、孙恭还有齐彦武挤在人群中,正踮着脚朝老母庙的神像观看,突然在身后不远处的人群中传出一个粗犷的声音,“快让开,都给老子快快让开,不然老子都砍下你们的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