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可不能败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太皇太后此举,全是在为蒋慕渊的取而代之铺路。
香火传承,往大了说是天家姓孙,往小了说,是普通老百姓都会面对的传儿不传女。
女儿是别人家的,外孙儿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太皇太后哭得情真意切,说的不是江山,而是她作为一个头发花白、不知道还有几年寿数的老太太对子孙不孝的控诉。
当日长子一意孤行,舍弃老母南下,还带走了她的小儿子、孙子、曾孙子们。
这一走是母子永别,甭管儿子好不好,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偏她的送,只能心里送,至今都没有瞧见儿子归灵。
太皇太后这个岁数,不可能往江南去了,孙祈不送顺德帝回来,她这辈子都不可能摸一摸儿子的灵柩。
顺德帝停灵江南,不知何时能落叶归根。
孙祈不止自己不回,也不让她的小儿子回,不让孙子、曾孙子回。
她这个老太太,一辈子荣华享过了,也能算得上儿孙满堂,结果到了一脚踩棺材的时候,膝下就只有孙恪和蒋慕渊两个孙子辈的。
天下地下,老太太难受,太难受了!
既然因家业而闹得母子失和、父子相残,那这家业也别留着了,给外孙儿去。
如此一来,小儿子、孙子、曾孙子,总能回来了吧?
懿旨一出,满天下叹息。
三公的檄文骂得再精彩,那都是给读书人看的,没有念过书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旁人帮着解释了,也是囫囵吞枣,只知大概。
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始终是皇帝怎么能随便换呢。
太皇太后的懿旨,就是写给普通人看的。
他们不认字,靠天吃饭,但每一家都会遇上儿孙孝不孝顺、父母偏不偏心、家产如何分配的问题。
尤其是战火连年,顺德帝丢下太皇太后南下,老百姓之中,丢下父母逃难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就算没有故意扔下,半道上走散没了音讯,也是寻常,到最后是不是死了、能不能归故土都不清楚。
将心比心,那一位就不是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了,就是个见不着儿子、孙子面的老太太。
她面临的痛苦,与大伙儿的经历都有相似之处,自然也能痛她之痛。
如此看来,似乎并不是蒋家要篡位夺权,而是当外祖母的,硬要把家产给外孙儿了。
总不能全叫不孝的长孙给败光了吧?
寻常人家败了,也就是些祖屋、细软;城里大户败了,家中奴仆、庄子农户,都丢了活计,一家老小无依;这若是天家败了,他们这些小老百姓真的就要饿死了……
可不能败!
谁能养活全天下谁养活去,管他是孙儿还是外孙儿,老百姓总得吃饭不是。
有三公檄文在前,太皇太后的懿旨在后,不止是京畿一带,其余各州府,百姓对改朝换代的抵触都小了许多。
当然也有激愤之人,骂就算被儿子败光了也不便宜了外人,被街坊邻居好一通笑话。
读书人驳斥三公言论,拿着孙祈发的檄文骂蒋氏挟太皇太后,是篡汉的曹贼,是夺位的司马氏。
老百姓笑他们读书读傻了,读过书的大笑,这天下现在是姓刘,还是姓曹,亦或是姓司马?
都不知道转了几道姓了,以前姓过,现在改姓了,很稀罕吗?
孙家的天下也是从前朝昏庸的皇家手里得来了,蒋家怎么就不行了?
与其他各处相比,江南毕竟是在孙祈的眼皮子底下,官场上自是偏孙祈。
可孙祈还是糟心,他日日关心外头状况,叫三公和太皇太后的接连出招弄得心烦意乱,本就运转不算顺畅的南边政务,更是因此耽搁了许多。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燕清真人站出来“胡言乱语”了。
真人说他夜观星象,江山已到易主之时,蒋慕渊为命定天子,要顺应天意,才能平灾祸、享盛世。
各种神神叨叨的,一套接着一套,不管真话假话,反正唬人是够用了。
孙祈听了几段,气得差点掀了桌案:“他怎么不干脆说,他当年在外游历时,曾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一个‘蒋’字?”
他听说旧都准备顺畅,蒋慕渊新年就会登金銮殿,行大典。
他不想落在蒋慕渊身后,催着各处将他大典的时间提前。
礼部苏侍郎原就被孙祈催得不行,自从三公发檄文之后,他对孙祈越发动摇。
他科举那年,冯太傅为主考,入朝为官,称纪尚书为老师,两位老师都站在了蒋慕渊那一侧……
何况,他在这儿消息不少,各种传言下,本就对那夜大火心存疑惑,更相信三公檄文上说的新帝延误了时间、以至先帝身死。
苏侍郎纠结了几天,叫江南的冬季一冻,病倒了。
孙祈以为他装病,气得不行,让身边人去看了两回,确定是真的病了,也实在无可奈何。
洪隽等几位先生提点孙祈,除了登基大典,他眼下还要关心军务。
蒋慕渊行大典之后断不会放任南边,彼时将士南下,江南如何抵挡?
必须收拢兵力,与北边隔长江而治。
孙祈岂会不想?
可肃宁侯在外平乱,孙祈几次催他回来,肃宁侯都是各种推脱,显然是不肯站在孙祈这一侧,也不愿交出兵权。
孙祈只能退一步,征召肃宁侯麾下其他领兵在外的将领,又数次请成国公进宫。
成国公每次都来,该点头就点头,该摇头就摇头,态度上挑不出错,但孙祈总觉得不是那么个滋味。
因为成国公交出了兵符,却没有交出兵来。
他先前带着平叛的那些兵,在他回来之后,就全被肃宁侯抽调了,连段保戚都走了。
各处都人手不齐,抽调是极其寻常的事儿。
若非成国公有旧疾,平了安庆、池州后旧伤复发,两条腿直发颤,他也领兵出去了。
应对完孙祈,成国公回了宅子,一面烤火,一面叹气。
他知道小公爷对他们段家恩重,小公爷无论支持哪一位皇子,哪怕不是皇子,只要姓孙,他们段家都义无反顾的支持。
这一点,在安庆时,他和蒋慕渊说得明明白白。
可若那个要登龙椅的是小公爷自己……
成国公不是没有挣扎过,他前些年的确受了顺德帝很多斥责,但骂得有理,的确是段家做事不对,才引来了顺德帝不满。
可更早时,段家是受了孙家不少恩荣提点的。
他们不是开朝功臣,却能一步到位、得封国公,可见彼时荣宠。
现在要推翻孙家,成国公心里过不去,可选择效忠孙家而讨伐蒋家,他也做不到。
无论哪一种,都是“恩将仇报”。
成国公苦恼了好几天,才下定决心。
彼时荣宠,是顺德帝的爹给的,顺德帝和他的爹都不在了,那段家就听顺德帝的娘、太皇太后的话。
太皇太后选了小公爷,那他也这么选。
反正他手里没兵,孙祈还能让他单枪匹马上战场吗?
太皇太后此举,全是在为蒋慕渊的取而代之铺路。
香火传承,往大了说是天家姓孙,往小了说,是普通老百姓都会面对的传儿不传女。
女儿是别人家的,外孙儿再好,也是别人家的。
太皇太后哭得情真意切,说的不是江山,而是她作为一个头发花白、不知道还有几年寿数的老太太对子孙不孝的控诉。
当日长子一意孤行,舍弃老母南下,还带走了她的小儿子、孙子、曾孙子们。
这一走是母子永别,甭管儿子好不好,都是白发人送黑发人,偏她的送,只能心里送,至今都没有瞧见儿子归灵。
太皇太后这个岁数,不可能往江南去了,孙祈不送顺德帝回来,她这辈子都不可能摸一摸儿子的灵柩。
顺德帝停灵江南,不知何时能落叶归根。
孙祈不止自己不回,也不让她的小儿子回,不让孙子、曾孙子回。
她这个老太太,一辈子荣华享过了,也能算得上儿孙满堂,结果到了一脚踩棺材的时候,膝下就只有孙恪和蒋慕渊两个孙子辈的。
天下地下,老太太难受,太难受了!
既然因家业而闹得母子失和、父子相残,那这家业也别留着了,给外孙儿去。
如此一来,小儿子、孙子、曾孙子,总能回来了吧?
懿旨一出,满天下叹息。
三公的檄文骂得再精彩,那都是给读书人看的,没有念过书的老百姓根本看不懂,旁人帮着解释了,也是囫囵吞枣,只知大概。
他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想法,始终是皇帝怎么能随便换呢。
太皇太后的懿旨,就是写给普通人看的。
他们不认字,靠天吃饭,但每一家都会遇上儿孙孝不孝顺、父母偏不偏心、家产如何分配的问题。
尤其是战火连年,顺德帝丢下太皇太后南下,老百姓之中,丢下父母逃难的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就算没有故意扔下,半道上走散没了音讯,也是寻常,到最后是不是死了、能不能归故土都不清楚。
将心比心,那一位就不是高高在上的太皇太后了,就是个见不着儿子、孙子面的老太太。
她面临的痛苦,与大伙儿的经历都有相似之处,自然也能痛她之痛。
如此看来,似乎并不是蒋家要篡位夺权,而是当外祖母的,硬要把家产给外孙儿了。
总不能全叫不孝的长孙给败光了吧?
寻常人家败了,也就是些祖屋、细软;城里大户败了,家中奴仆、庄子农户,都丢了活计,一家老小无依;这若是天家败了,他们这些小老百姓真的就要饿死了……
可不能败!
谁能养活全天下谁养活去,管他是孙儿还是外孙儿,老百姓总得吃饭不是。
有三公檄文在前,太皇太后的懿旨在后,不止是京畿一带,其余各州府,百姓对改朝换代的抵触都小了许多。
当然也有激愤之人,骂就算被儿子败光了也不便宜了外人,被街坊邻居好一通笑话。
读书人驳斥三公言论,拿着孙祈发的檄文骂蒋氏挟太皇太后,是篡汉的曹贼,是夺位的司马氏。
老百姓笑他们读书读傻了,读过书的大笑,这天下现在是姓刘,还是姓曹,亦或是姓司马?
都不知道转了几道姓了,以前姓过,现在改姓了,很稀罕吗?
孙家的天下也是从前朝昏庸的皇家手里得来了,蒋家怎么就不行了?
与其他各处相比,江南毕竟是在孙祈的眼皮子底下,官场上自是偏孙祈。
可孙祈还是糟心,他日日关心外头状况,叫三公和太皇太后的接连出招弄得心烦意乱,本就运转不算顺畅的南边政务,更是因此耽搁了许多。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燕清真人站出来“胡言乱语”了。
真人说他夜观星象,江山已到易主之时,蒋慕渊为命定天子,要顺应天意,才能平灾祸、享盛世。
各种神神叨叨的,一套接着一套,不管真话假话,反正唬人是够用了。
孙祈听了几段,气得差点掀了桌案:“他怎么不干脆说,他当年在外游历时,曾挖出一块石头,上面刻了一个‘蒋’字?”
他听说旧都准备顺畅,蒋慕渊新年就会登金銮殿,行大典。
他不想落在蒋慕渊身后,催着各处将他大典的时间提前。
礼部苏侍郎原就被孙祈催得不行,自从三公发檄文之后,他对孙祈越发动摇。
他科举那年,冯太傅为主考,入朝为官,称纪尚书为老师,两位老师都站在了蒋慕渊那一侧……
何况,他在这儿消息不少,各种传言下,本就对那夜大火心存疑惑,更相信三公檄文上说的新帝延误了时间、以至先帝身死。
苏侍郎纠结了几天,叫江南的冬季一冻,病倒了。
孙祈以为他装病,气得不行,让身边人去看了两回,确定是真的病了,也实在无可奈何。
洪隽等几位先生提点孙祈,除了登基大典,他眼下还要关心军务。
蒋慕渊行大典之后断不会放任南边,彼时将士南下,江南如何抵挡?
必须收拢兵力,与北边隔长江而治。
孙祈岂会不想?
可肃宁侯在外平乱,孙祈几次催他回来,肃宁侯都是各种推脱,显然是不肯站在孙祈这一侧,也不愿交出兵权。
孙祈只能退一步,征召肃宁侯麾下其他领兵在外的将领,又数次请成国公进宫。
成国公每次都来,该点头就点头,该摇头就摇头,态度上挑不出错,但孙祈总觉得不是那么个滋味。
因为成国公交出了兵符,却没有交出兵来。
他先前带着平叛的那些兵,在他回来之后,就全被肃宁侯抽调了,连段保戚都走了。
各处都人手不齐,抽调是极其寻常的事儿。
若非成国公有旧疾,平了安庆、池州后旧伤复发,两条腿直发颤,他也领兵出去了。
应对完孙祈,成国公回了宅子,一面烤火,一面叹气。
他知道小公爷对他们段家恩重,小公爷无论支持哪一位皇子,哪怕不是皇子,只要姓孙,他们段家都义无反顾的支持。
这一点,在安庆时,他和蒋慕渊说得明明白白。
可若那个要登龙椅的是小公爷自己……
成国公不是没有挣扎过,他前些年的确受了顺德帝很多斥责,但骂得有理,的确是段家做事不对,才引来了顺德帝不满。
可更早时,段家是受了孙家不少恩荣提点的。
他们不是开朝功臣,却能一步到位、得封国公,可见彼时荣宠。
现在要推翻孙家,成国公心里过不去,可选择效忠孙家而讨伐蒋家,他也做不到。
无论哪一种,都是“恩将仇报”。
成国公苦恼了好几天,才下定决心。
彼时荣宠,是顺德帝的爹给的,顺德帝和他的爹都不在了,那段家就听顺德帝的娘、太皇太后的话。
太皇太后选了小公爷,那他也这么选。
反正他手里没兵,孙祈还能让他单枪匹马上战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