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七 十 六 章 五 世 建 节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节钺梦圆盛五世
中书三司论朝堂
经过一番左右搏击,韩侂胄终于圆了节钺梦,成为从二品的节度使。短短半年,官阶和品级连升三级,升迁幅度如此巨大,是以往想都未敢想的。尽管他出身显贵,但他祖父受驸马身份的影响,一生只做个不高不低的散官,他父亲倒是年轻有力,不到四十,就做到了皇城司干办,保宁军承宣使,可惜天不假年。而其他韩氏至戚,大多在地方任职。因此,可以说走到如今境地,全靠他个人。
本朝自淳熙以来,三十多年无战事,无论武官,还是文官,都没什么武功可言,因而朝廷授予节度使的人少之又少,不少官员即使位列宰执,欲求之而不得。他韩侂胄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倘若当初内禅成功后,朝廷便给他这个节度使,再授予一个监司之类的差遣,他定然欣喜万分,美滋滋地去上任。可是如今,经历这么多事,费那么多心思,尽管得偿所愿,但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庆元二年八月,朝廷又授予韩侂胄为开府仪同三司。开府,即建立公府,自备僚属;仪同三司,意思为即使无三公之名,而可以享受司徒司寇司空的待遇,品级为从一品。谁要是得到了这个官位,地位不亚于宰相,可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
公府建在宰相部堂东侧,这是左相经煜堂建议的,说是便于议政。这是个两进的殿阁,其规模与中书部堂相似,公府取什么名字,大家颇费一些脑筋。叫开府仪同三司府,太直白,字多不顺口,以往没这么用过,叫节度使府,品级降低了,象个武将。叫大司徒府,似乎有炫耀之意。韩侂胄知道,曾祖曾经封为司徒,后代再称大司徒,显得似有不妥,斟酌再三,就叫司徒府。
司徒府建成后,配备了一些禁军和胥吏,考虑到需要处理些许机要文书,从翰林院选了一个修撰,右相陈启达推荐一个落榜的举子史达祖。
这史达祖约四十开外,长得粗壮有力,却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儒生,他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之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知何故,每次都名落孙山。韩侂胄见到他,作文写诗落笔立就,一笔小楷隽秀俊雅,便对他顿生怜悯之心,立即表示,我就喜欢你这个无出身的。随后,授与司徒府长史,定为从六品。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草了无痕。看到这个曾经落迫的穷书生,不由想起自己的往事。
十八岁那年,父亲韩诚见他读书无望,便替他向朝廷求了恩荫。他踏入官场的第一站,是广东佛山府的南海县尉,妈妈舍不得他去那么远,专门去宫里找太后姐姐,却被大姨妈吴皇后给顶了回来。受家庭熏陶,他尽管年纪轻轻,却并不怯场,说话言简意赅,办事雷厉风行,很快得到知县的亲睐。不到三年,又调到平江府任观察使判官,协助知府处理军政事务,也干得有板有眼。
后来,回京进入阁门司。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起初任阁门祗侯,后来又任宣赞舍人,带御器械,后来是知阁门事。
这阁门司职掌朝会、游幸、宴享等事务,虽然可以交通内廷,深入后宫,便于接近皇帝,但与六部相比,没有什么政务可以处理,所以即便地位亲贵,也为不少外臣所不屑。在他们看来,即便是知阁门事是阁门司之长,也只是处理皇家礼仪的高级服务员而已。
坐在宽敞高大的司徒府,韩侂胄油然而生自豪感,状元及第、官居首相的赵汝愚,博学鸿儒、一呼百应的朱熹,不是很牛吗,如今在哪里,还不是死的死,亡的亡,叱咤风云的还要看我韩侂胄,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虽说是个散官,却恩同执政,品级俸禄高于首相,即便没有实际差遣,由于皇上信任,行动空间相当大,也就是说,他可以什么都管,又可以什么都不管,出了问题,还不用负任何责任。
还有,韩同卿已封为节度使,若是祖父、父亲能算得上节度使的话,从韩琦算起,也可以说是连续五代成为节度使。这在本朝也无人能及。
正当韩侂胄心驰神往之时,左相经煜堂、右相陈启达向他报告一个问题:
一个月前,江西、福建两个邻近的县,都向朝廷打来报告。要求疏通玉龙江,并建造一座桥梁。这玉龙江发源于江西东山县云峰山,向南流入福建北岭县,经闽中,至泉州入海。这两年,因东山县南端,北岭县北端河道淤塞,水流不畅,导致东山、北岭屡次遭水涝之灾。工部接到这两个县的报告后,立即上报宰相部堂,部堂经商议,禀报皇上,决定疏河建桥。工部派人安排施工,可是问题出来了,三司说现在拿不出钱来。两位丞相去找三司,三司使丁乔安耍官腔搪塞。
韩侂胄颇为惊异:这丁乔安吃了熊心豹子胆啦,连宰相的话也不听,再说这也是皇上批准的。
两位宰相告诉他,丁乔安说了,当初宰相部堂商议时,他没参加,皇上下旨也是向工部下的,从头至尾,他三司啥也不懂。
韩侂胄明白,汛期将至,疏理河道刻不容缓,他出面找胡应元,丁乔安不会不办,便对两位宰相说:本来,政府的具体政务我一向不插手,由你们部堂和两位宰相放手去干。考虑到事情紧急,可以破例一次,找下丁乔安。
经煜堂表示,你司徒出面,或者请皇上再下一道圣旨,都能解决问题。问题是许多军政要务,都离不开钱,三司又不归中书管,做起事来相当别扭。再说,象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难道每次都要请您出面,或专下一道圣旨,那还象一个朝廷?
原来,三司专管全国财赋,而三司既不隶属中书省,也不隶属尚书省,是个独立的系统,三司使也称计相,位同执政,但不是宰执,由皇帝直接任命和领导。
三人商议决定,由中书省起草奏章,建议皇上理顺政府运作体制,将三司纳入尚书省。
这日常朝,首相经煜堂启奏:三司独立,不受中书管辖,导致政府做事难以顺畅,请皇上革除政出多门之弊,理顺政府办事程序。
三司使丁乔安立即反驳:经相所言,是指责我三司不听中书调遣,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恕微臣不敢苟同,我三司向来对朝廷忠心耿耿,唯皇上之命是从。
左相经煜堂反唇相讥:丁计相声称三司对朝廷忠心耿耿,为何江西福建修河建桥之款迟迟不付,眼下讯期将至,玉龙江两岸民众若再遭水灾,责在何方,到那时,试问忠在何处?
三司副使王向龙道:艺祖设立三司之时,将其与中书分置,是以财政制约行政,防止中书权力过于集中。经相今日之意,是想改变祖宗成法,试图想侵夺君权,居心何在?
右相陈启达道:王副使之言差矣,中书此奏,旨在提高办事效率,决无侵夺王权之意,都是为国为民,不必如此夸大其辞。
双方唇枪舌战,各不相让,皇上赵扩茫然无措,见韩侂胄如无事人一般,问道:韩爱卿,你说怎么办?
节钺梦圆盛五世
中书三司论朝堂
经过一番左右搏击,韩侂胄终于圆了节钺梦,成为从二品的节度使。短短半年,官阶和品级连升三级,升迁幅度如此巨大,是以往想都未敢想的。尽管他出身显贵,但他祖父受驸马身份的影响,一生只做个不高不低的散官,他父亲倒是年轻有力,不到四十,就做到了皇城司干办,保宁军承宣使,可惜天不假年。而其他韩氏至戚,大多在地方任职。因此,可以说走到如今境地,全靠他个人。
本朝自淳熙以来,三十多年无战事,无论武官,还是文官,都没什么武功可言,因而朝廷授予节度使的人少之又少,不少官员即使位列宰执,欲求之而不得。他韩侂胄不是一个贪心的人。倘若当初内禅成功后,朝廷便给他这个节度使,再授予一个监司之类的差遣,他定然欣喜万分,美滋滋地去上任。可是如今,经历这么多事,费那么多心思,尽管得偿所愿,但是他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庆元二年八月,朝廷又授予韩侂胄为开府仪同三司。开府,即建立公府,自备僚属;仪同三司,意思为即使无三公之名,而可以享受司徒司寇司空的待遇,品级为从一品。谁要是得到了这个官位,地位不亚于宰相,可以佐天子理阴阳、平邦国、无所不统。
公府建在宰相部堂东侧,这是左相经煜堂建议的,说是便于议政。这是个两进的殿阁,其规模与中书部堂相似,公府取什么名字,大家颇费一些脑筋。叫开府仪同三司府,太直白,字多不顺口,以往没这么用过,叫节度使府,品级降低了,象个武将。叫大司徒府,似乎有炫耀之意。韩侂胄知道,曾祖曾经封为司徒,后代再称大司徒,显得似有不妥,斟酌再三,就叫司徒府。
司徒府建成后,配备了一些禁军和胥吏,考虑到需要处理些许机要文书,从翰林院选了一个修撰,右相陈启达推荐一个落榜的举子史达祖。
这史达祖约四十开外,长得粗壮有力,却是一个饱读诗书的儒生,他十八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之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不知何故,每次都名落孙山。韩侂胄见到他,作文写诗落笔立就,一笔小楷隽秀俊雅,便对他顿生怜悯之心,立即表示,我就喜欢你这个无出身的。随后,授与司徒府长史,定为从六品。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草了无痕。看到这个曾经落迫的穷书生,不由想起自己的往事。
十八岁那年,父亲韩诚见他读书无望,便替他向朝廷求了恩荫。他踏入官场的第一站,是广东佛山府的南海县尉,妈妈舍不得他去那么远,专门去宫里找太后姐姐,却被大姨妈吴皇后给顶了回来。受家庭熏陶,他尽管年纪轻轻,却并不怯场,说话言简意赅,办事雷厉风行,很快得到知县的亲睐。不到三年,又调到平江府任观察使判官,协助知府处理军政事务,也干得有板有眼。
后来,回京进入阁门司。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多年,起初任阁门祗侯,后来又任宣赞舍人,带御器械,后来是知阁门事。
这阁门司职掌朝会、游幸、宴享等事务,虽然可以交通内廷,深入后宫,便于接近皇帝,但与六部相比,没有什么政务可以处理,所以即便地位亲贵,也为不少外臣所不屑。在他们看来,即便是知阁门事是阁门司之长,也只是处理皇家礼仪的高级服务员而已。
坐在宽敞高大的司徒府,韩侂胄油然而生自豪感,状元及第、官居首相的赵汝愚,博学鸿儒、一呼百应的朱熹,不是很牛吗,如今在哪里,还不是死的死,亡的亡,叱咤风云的还要看我韩侂胄,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虽说是个散官,却恩同执政,品级俸禄高于首相,即便没有实际差遣,由于皇上信任,行动空间相当大,也就是说,他可以什么都管,又可以什么都不管,出了问题,还不用负任何责任。
还有,韩同卿已封为节度使,若是祖父、父亲能算得上节度使的话,从韩琦算起,也可以说是连续五代成为节度使。这在本朝也无人能及。
正当韩侂胄心驰神往之时,左相经煜堂、右相陈启达向他报告一个问题:
一个月前,江西、福建两个邻近的县,都向朝廷打来报告。要求疏通玉龙江,并建造一座桥梁。这玉龙江发源于江西东山县云峰山,向南流入福建北岭县,经闽中,至泉州入海。这两年,因东山县南端,北岭县北端河道淤塞,水流不畅,导致东山、北岭屡次遭水涝之灾。工部接到这两个县的报告后,立即上报宰相部堂,部堂经商议,禀报皇上,决定疏河建桥。工部派人安排施工,可是问题出来了,三司说现在拿不出钱来。两位丞相去找三司,三司使丁乔安耍官腔搪塞。
韩侂胄颇为惊异:这丁乔安吃了熊心豹子胆啦,连宰相的话也不听,再说这也是皇上批准的。
两位宰相告诉他,丁乔安说了,当初宰相部堂商议时,他没参加,皇上下旨也是向工部下的,从头至尾,他三司啥也不懂。
韩侂胄明白,汛期将至,疏理河道刻不容缓,他出面找胡应元,丁乔安不会不办,便对两位宰相说:本来,政府的具体政务我一向不插手,由你们部堂和两位宰相放手去干。考虑到事情紧急,可以破例一次,找下丁乔安。
经煜堂表示,你司徒出面,或者请皇上再下一道圣旨,都能解决问题。问题是许多军政要务,都离不开钱,三司又不归中书管,做起事来相当别扭。再说,象这样的事,以后还多着呢,难道每次都要请您出面,或专下一道圣旨,那还象一个朝廷?
原来,三司专管全国财赋,而三司既不隶属中书省,也不隶属尚书省,是个独立的系统,三司使也称计相,位同执政,但不是宰执,由皇帝直接任命和领导。
三人商议决定,由中书省起草奏章,建议皇上理顺政府运作体制,将三司纳入尚书省。
这日常朝,首相经煜堂启奏:三司独立,不受中书管辖,导致政府做事难以顺畅,请皇上革除政出多门之弊,理顺政府办事程序。
三司使丁乔安立即反驳:经相所言,是指责我三司不听中书调遣,导致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恕微臣不敢苟同,我三司向来对朝廷忠心耿耿,唯皇上之命是从。
左相经煜堂反唇相讥:丁计相声称三司对朝廷忠心耿耿,为何江西福建修河建桥之款迟迟不付,眼下讯期将至,玉龙江两岸民众若再遭水灾,责在何方,到那时,试问忠在何处?
三司副使王向龙道:艺祖设立三司之时,将其与中书分置,是以财政制约行政,防止中书权力过于集中。经相今日之意,是想改变祖宗成法,试图想侵夺君权,居心何在?
右相陈启达道:王副使之言差矣,中书此奏,旨在提高办事效率,决无侵夺王权之意,都是为国为民,不必如此夸大其辞。
双方唇枪舌战,各不相让,皇上赵扩茫然无措,见韩侂胄如无事人一般,问道:韩爱卿,你说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