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节 挑动德意志内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20月票的加更。
————————————
威廉亲王,俾斯麦,毛奇,三把将普鲁士锻造成帝国的铁匠凑齐了。
威廉亲王居中调节。
俾斯麦全面主持内政外交,他跟议会虚与委蛇,一次次提交军事改革方案,然后在议会的欢呼声中被否决,于是他一次都没有推出过新的政府财政方案,一切都按照旧的规矩在执行。
毛奇大刀阔斧的在波兰实现了他的所有构想。
要让波兰提供四十万士兵,这也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普鲁士可以以1800万人口组建70万軍队,波兰1200万人口中,组建40万軍队也不算难,波兰人屡经战乱,人口结构甚至比普鲁士还年轻化,按照毛奇参谋部的计算,波兰组建50万軍队都很容易,而且不会出现无法承受的财政压力。
波兰目前常备军8万,预备役等动员起来,可达24万,都是受过训练的士兵。毛奇只需要再增加16万人,于是毛奇退出了新的军制方案,他借用沙恩霍斯特在拿破仑战争中,摸索出来的短期军训制度,连续征召为期三个月的短期服役軍队,一次四万人,三个月服役期,受训结束后就编入预备役。这样他只需要一年时间,就能完成16万人的轮训,在用一年时间,通过演习等方式,保持战斗力,两年之内波兰就能武装一支40万人的正规軍队。
这种短期轮训制度,对财政压力并不大,波兰自己的财政甚至完全可以支撑。
所以毛奇不打算把英国援助用于军事改革,他决定用来改善波兰落后的交通。
由于英国人要求这笔钱完全用于军事,所以需要进行一定的操作,一方面这笔钱将作为采购新式武器的预算,然后又从军备拨款中,拿出钱来修建铁路。这笔军备拨款,在普鲁士和波兰就好解决了,完全可以用战备铁路的名义。但能不用最好不用,因为民用的话,更有欺骗性,不至于引起了奥地利的警惕。
毛奇打算将波兰境内的铁路修到加利西亚边境,从华沙干线上跟卢布林、克拉科夫等城市连接起来,同时也对一些地区铁路进行标准化改造,由于中国的影响,波兰境内到普鲁士的干线铁路是按照中国标准建造的,但一些早期铁路,标准却很复杂,大多数短途铁路,都是窄轨,这种情况不止在波兰存在,英国都是这样。各家公司的标准都不一样,大西铁路公司的轨道宽度超过两米,英国在印度修建的铁路,却还不到一米。
德国平原地形上修铁路,成本是欧洲最低的,一英里自由11000英镑,而在比利时就高达16000英镑,英国的成本更是高达30000英镑以上,最大的原因是人工成本和地理条件,波德平原一体,在普鲁士修铁路的难度和成本跟波兰差距不大,甚至波兰的人工成本更低。1000万英镑,可以修建1000英里左右的铁路,足以将波兰各大城市练成一个铁路网,然后将軍队快速推进到边境地区。
俾斯麦对毛奇的工作很满意,不是毛奇的总参谋部制度,俾斯麦对这些不是很懂,尽管他服役过,但只是中级军官,对参谋并不感冒。他主要是满意毛奇的速度,他以为波兰要用两年时间才能完成军事训练,毛奇却打算在一年内完场,两年内形成战斗力。
对俾斯麦来说,有40万波兰军队作为后备就足够了,他不指望波兰人能起到什么作用,他不是很看得起波兰人,哪怕波兰骑兵一直很出名。他认为普鲁士人才是最优秀的,他甚至觉得,应该把普鲁士的波兰人都驱逐出去,以免普鲁士东部地区波兰化(Herüberfluten)。
有40万波兰軍队在波西米亚牵制奥地利軍队,普鲁士大军可以长驱直入维也纳,逼奥地利就范。
毛奇的动作越快越好,因为不管是法俄的中立,还是中英争霸,都是有时效的,普鲁士随时都可能卷入其他纷争。而且他也无法保证能一直稳住议会,议会中那群政治能力拙劣的政客,他们也在快速成长,他们现在还满足于用高谈阔论一次次否决政府的财政预算,但迟早他们会发现,俾斯麦在忽悠他们,会发现他们以为掌握的权力其实一直在被俾斯麦玩弄。
随着毛奇的动作加快,俾斯麦认为他只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最好让奥地利主动向普鲁士宣战的契机。普鲁士将“被迫”打一场保卫战,然后调动普鲁士的民族情绪,士气高昂的普鲁士軍队,将狠狠教训奥地利的那群贵族老爷。然后把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将引领德意志前行。那时候再配合英国打一场对法战争,就彻底清除了法国对德意志统一的干扰,还能利用法国凝聚松散的德意志民族观念,逼迫其他邦国被迫团结在普鲁士周围。
俾斯麦善于利用国际局势发展,但如果没有有利的国际局势,俾斯麦很乐意制造一个。
而且也不是凭空制造,两年前俾斯麦给普奥两国间埋下的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战争中普鲁士从俄国手里夺取了克拉科夫和卢布林两块奥属波兰领土,在条约中俄国只规定将波兰地区合并到普鲁士波兰(威廉担任国王的波兰),却并没有详细规定波兰的范围,而战前这些奥属波兰领地都在俄国波兰(沙皇兼任国王的波兰)控制下,奥地利说这两块奥属波兰不属于波兰王国,波兰王国还可以说现在依然在奥地利控制下的利沃夫,也应该划归波兰呢。
又由于波兰表面上有一个独立国家的幌子,起到了缓冲作用,加上奥地利在对俄战争中遭受了削弱,所以一直将这两块争议领土搁置下来。之前奥地利对普鲁士采取强硬态度,主要是因为普鲁士要拆散德意志联邦。当普鲁士被迫重新进入联邦之后,奥地利就开始采用政治手段,施瓦岑贝格希望在联邦会议上决定奥属波兰的归属。希望得到德意志邦国承认克拉科夫和卢布林归属奥地利,但在普鲁士的反对下,奥地利一直没有得逞。
但奥地利肯定不会对这两块领土死心,波兰名义上的独立,让奥地利更好下手,他们还可以说这是他们跟波兰的纠纷,跟普鲁士无关,再利用德意志联邦压制。
普鲁士甚至只能吃下这枚苦果。
在奥地利动手之前,俾斯麦要完成一些法律手续,让奥地利跟波兰的问题,变成奥地利与普鲁士的问题。可一旦普鲁士提前将波兰吞并,或者其他任何加强联系的公开政治行为,肯定都会受到法国的干涉。法国绝对不会容忍普鲁士和波兰变成一个国家,哪怕现在普鲁士跟波兰基本上被一个王权统治,无嗣的普鲁士威廉四世已经不可能生育了,威廉亲王是普鲁士国王第一顺位继承人,而威廉亲王又是波兰王国。
一旦他继承普鲁斯王位,普鲁士和波兰将处在一个王权之下,那时候法国肯定会来干涉,要普鲁士承认不会将两个国家合并,甚至更进一步,会要求威廉亲王要么放弃普鲁士王位,要么放弃波兰王位,就像历史上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西班牙王位之后,欧洲国家通过一场王位继承战争,逼迫路易十四这样的欧洲霸主不得不承认,腓力五世继承的西班牙王位,但必须放弃他和他的后代继承法国王位的资格,并规定法国和西班牙两国永远不能合并,哪怕这两国都被波旁家族统治。
俾斯麦很确信,一旦普鲁士国王驾崩,普鲁士跟波兰肯定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围绕威廉亲王的继承权问题,欧洲一定会爆发一场普鲁士或者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法国、俄国、奥地利甚至英国,都无法接受一个合并的普鲁士波兰。
但这场各国的合纵连横需要时间,俾斯麦决定不给他们反应的时间,逐一解决强敌。
利用普鲁士和波兰王权问题,将波兰问题变成普鲁士的问题,在利用波兰和普鲁士的联合,刺激法国,至于俄国,四五年之内,普鲁士看不到俄国恢复元气的可能。英国需要普鲁士应付中法同盟,也不得不默认。
所以普鲁士波兰王权要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将波兰问题变成普鲁士问题,让奥地利因为奥属波兰跟普鲁士开战,然后将引起普法问题,最后解决法国。
俾斯麦先让普鲁士代表在德意志联邦中表达这样的态度,除非是克拉科夫、卢布林人自觉加入奥地利,否则普鲁士不会承认奥属波兰归属奥地利。
于是奥地利真的开始运作,要求克拉科夫和卢布林地方议会投票选择两地的归属,其实奥地利很容易达成目的,这两地1895年之后归属奥地利,奥地利在这里培养了不知道多少傀儡,当地议员主要是贵族和城市资产者组成,贵族大多倾向于奥地利,城市资产者则可以用各种办法收买。
在奥地利要求在奥属波兰进行投票之后,普鲁士则开始热炒这个概念,让普鲁士人,甚至全世界都知道,现在奥地利在主动制造麻烦。
但在法律上,这还是一个奥地利和波兰的问题,这种问题不解决,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上都不会得到支持。
于是在俾斯麦的运作下,在这种紧急时刻,波兰国王和普鲁士国王分别代表两国,签订王室联盟条约。
宪法规定,国王有权对外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并不需要得到议会批准,因此两个国王之间就可以签订国家联盟的条约。
1852年春,奥地利成功推动克拉科夫和卢布林议会通过投票,两地愿意归属奥地利。
这时候波兰王国表示不接受这种表决,根据波兰宪法,波兰是不可分裂的。地方议会无权决定是否脱离王国。奥地利则强行宣布,奥属波兰重新归属奥地利,还派軍队进驻两地。
波兰王国宣布奥地利为入侵者,国王威廉得到波兰议会全票通过的授权,向奥地利提出通牒,奥地利拒绝,波兰国王以遭受奥地利入侵为理由,向奥地利宣战。
然后波兰王国向普鲁士求援,要求普鲁士履行同盟义务,在波兰遭受入侵的情况下,向波兰提供援助。俾斯麦以普鲁士的盟友遭受入侵为由,要求议会同意普鲁士对奥地利宣战,并为战争拨款。
此时议会依然很难对付,他们不同意为战争预算拨款。这时候俾斯麦不跟议会客气了,直接动用国王的权力,宣布解散议会,向奥地利宣战,进行总动员。一切由普鲁士现有财政支撑。
俾斯麦终于挑起了跟奥地利之间的战争!
内部议会暂时被解散,国家开始动员,俾斯麦现在通过国王掌握了所有权力。国内问题一时间不会爆发,唯一能阻碍普鲁士的,只有那些外部力量。
120月票的加更。
————————————
威廉亲王,俾斯麦,毛奇,三把将普鲁士锻造成帝国的铁匠凑齐了。
威廉亲王居中调节。
俾斯麦全面主持内政外交,他跟议会虚与委蛇,一次次提交军事改革方案,然后在议会的欢呼声中被否决,于是他一次都没有推出过新的政府财政方案,一切都按照旧的规矩在执行。
毛奇大刀阔斧的在波兰实现了他的所有构想。
要让波兰提供四十万士兵,这也不是一件难事,因为普鲁士可以以1800万人口组建70万軍队,波兰1200万人口中,组建40万軍队也不算难,波兰人屡经战乱,人口结构甚至比普鲁士还年轻化,按照毛奇参谋部的计算,波兰组建50万軍队都很容易,而且不会出现无法承受的财政压力。
波兰目前常备军8万,预备役等动员起来,可达24万,都是受过训练的士兵。毛奇只需要再增加16万人,于是毛奇退出了新的军制方案,他借用沙恩霍斯特在拿破仑战争中,摸索出来的短期军训制度,连续征召为期三个月的短期服役軍队,一次四万人,三个月服役期,受训结束后就编入预备役。这样他只需要一年时间,就能完成16万人的轮训,在用一年时间,通过演习等方式,保持战斗力,两年之内波兰就能武装一支40万人的正规軍队。
这种短期轮训制度,对财政压力并不大,波兰自己的财政甚至完全可以支撑。
所以毛奇不打算把英国援助用于军事改革,他决定用来改善波兰落后的交通。
由于英国人要求这笔钱完全用于军事,所以需要进行一定的操作,一方面这笔钱将作为采购新式武器的预算,然后又从军备拨款中,拿出钱来修建铁路。这笔军备拨款,在普鲁士和波兰就好解决了,完全可以用战备铁路的名义。但能不用最好不用,因为民用的话,更有欺骗性,不至于引起了奥地利的警惕。
毛奇打算将波兰境内的铁路修到加利西亚边境,从华沙干线上跟卢布林、克拉科夫等城市连接起来,同时也对一些地区铁路进行标准化改造,由于中国的影响,波兰境内到普鲁士的干线铁路是按照中国标准建造的,但一些早期铁路,标准却很复杂,大多数短途铁路,都是窄轨,这种情况不止在波兰存在,英国都是这样。各家公司的标准都不一样,大西铁路公司的轨道宽度超过两米,英国在印度修建的铁路,却还不到一米。
德国平原地形上修铁路,成本是欧洲最低的,一英里自由11000英镑,而在比利时就高达16000英镑,英国的成本更是高达30000英镑以上,最大的原因是人工成本和地理条件,波德平原一体,在普鲁士修铁路的难度和成本跟波兰差距不大,甚至波兰的人工成本更低。1000万英镑,可以修建1000英里左右的铁路,足以将波兰各大城市练成一个铁路网,然后将軍队快速推进到边境地区。
俾斯麦对毛奇的工作很满意,不是毛奇的总参谋部制度,俾斯麦对这些不是很懂,尽管他服役过,但只是中级军官,对参谋并不感冒。他主要是满意毛奇的速度,他以为波兰要用两年时间才能完成军事训练,毛奇却打算在一年内完场,两年内形成战斗力。
对俾斯麦来说,有40万波兰军队作为后备就足够了,他不指望波兰人能起到什么作用,他不是很看得起波兰人,哪怕波兰骑兵一直很出名。他认为普鲁士人才是最优秀的,他甚至觉得,应该把普鲁士的波兰人都驱逐出去,以免普鲁士东部地区波兰化(Herüberfluten)。
有40万波兰軍队在波西米亚牵制奥地利軍队,普鲁士大军可以长驱直入维也纳,逼奥地利就范。
毛奇的动作越快越好,因为不管是法俄的中立,还是中英争霸,都是有时效的,普鲁士随时都可能卷入其他纷争。而且他也无法保证能一直稳住议会,议会中那群政治能力拙劣的政客,他们也在快速成长,他们现在还满足于用高谈阔论一次次否决政府的财政预算,但迟早他们会发现,俾斯麦在忽悠他们,会发现他们以为掌握的权力其实一直在被俾斯麦玩弄。
随着毛奇的动作加快,俾斯麦认为他只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最好让奥地利主动向普鲁士宣战的契机。普鲁士将“被迫”打一场保卫战,然后调动普鲁士的民族情绪,士气高昂的普鲁士軍队,将狠狠教训奥地利的那群贵族老爷。然后把奥地利排挤出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将引领德意志前行。那时候再配合英国打一场对法战争,就彻底清除了法国对德意志统一的干扰,还能利用法国凝聚松散的德意志民族观念,逼迫其他邦国被迫团结在普鲁士周围。
俾斯麦善于利用国际局势发展,但如果没有有利的国际局势,俾斯麦很乐意制造一个。
而且也不是凭空制造,两年前俾斯麦给普奥两国间埋下的炸弹随时都可能爆发,战争中普鲁士从俄国手里夺取了克拉科夫和卢布林两块奥属波兰领土,在条约中俄国只规定将波兰地区合并到普鲁士波兰(威廉担任国王的波兰),却并没有详细规定波兰的范围,而战前这些奥属波兰领地都在俄国波兰(沙皇兼任国王的波兰)控制下,奥地利说这两块奥属波兰不属于波兰王国,波兰王国还可以说现在依然在奥地利控制下的利沃夫,也应该划归波兰呢。
又由于波兰表面上有一个独立国家的幌子,起到了缓冲作用,加上奥地利在对俄战争中遭受了削弱,所以一直将这两块争议领土搁置下来。之前奥地利对普鲁士采取强硬态度,主要是因为普鲁士要拆散德意志联邦。当普鲁士被迫重新进入联邦之后,奥地利就开始采用政治手段,施瓦岑贝格希望在联邦会议上决定奥属波兰的归属。希望得到德意志邦国承认克拉科夫和卢布林归属奥地利,但在普鲁士的反对下,奥地利一直没有得逞。
但奥地利肯定不会对这两块领土死心,波兰名义上的独立,让奥地利更好下手,他们还可以说这是他们跟波兰的纠纷,跟普鲁士无关,再利用德意志联邦压制。
普鲁士甚至只能吃下这枚苦果。
在奥地利动手之前,俾斯麦要完成一些法律手续,让奥地利跟波兰的问题,变成奥地利与普鲁士的问题。可一旦普鲁士提前将波兰吞并,或者其他任何加强联系的公开政治行为,肯定都会受到法国的干涉。法国绝对不会容忍普鲁士和波兰变成一个国家,哪怕现在普鲁士跟波兰基本上被一个王权统治,无嗣的普鲁士威廉四世已经不可能生育了,威廉亲王是普鲁士国王第一顺位继承人,而威廉亲王又是波兰王国。
一旦他继承普鲁斯王位,普鲁士和波兰将处在一个王权之下,那时候法国肯定会来干涉,要普鲁士承认不会将两个国家合并,甚至更进一步,会要求威廉亲王要么放弃普鲁士王位,要么放弃波兰王位,就像历史上路易十四的孙子继承西班牙王位之后,欧洲国家通过一场王位继承战争,逼迫路易十四这样的欧洲霸主不得不承认,腓力五世继承的西班牙王位,但必须放弃他和他的后代继承法国王位的资格,并规定法国和西班牙两国永远不能合并,哪怕这两国都被波旁家族统治。
俾斯麦很确信,一旦普鲁士国王驾崩,普鲁士跟波兰肯定也会出现这种问题,围绕威廉亲王的继承权问题,欧洲一定会爆发一场普鲁士或者波兰王位继承战争,法国、俄国、奥地利甚至英国,都无法接受一个合并的普鲁士波兰。
但这场各国的合纵连横需要时间,俾斯麦决定不给他们反应的时间,逐一解决强敌。
利用普鲁士和波兰王权问题,将波兰问题变成普鲁士的问题,在利用波兰和普鲁士的联合,刺激法国,至于俄国,四五年之内,普鲁士看不到俄国恢复元气的可能。英国需要普鲁士应付中法同盟,也不得不默认。
所以普鲁士波兰王权要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将波兰问题变成普鲁士问题,让奥地利因为奥属波兰跟普鲁士开战,然后将引起普法问题,最后解决法国。
俾斯麦先让普鲁士代表在德意志联邦中表达这样的态度,除非是克拉科夫、卢布林人自觉加入奥地利,否则普鲁士不会承认奥属波兰归属奥地利。
于是奥地利真的开始运作,要求克拉科夫和卢布林地方议会投票选择两地的归属,其实奥地利很容易达成目的,这两地1895年之后归属奥地利,奥地利在这里培养了不知道多少傀儡,当地议员主要是贵族和城市资产者组成,贵族大多倾向于奥地利,城市资产者则可以用各种办法收买。
在奥地利要求在奥属波兰进行投票之后,普鲁士则开始热炒这个概念,让普鲁士人,甚至全世界都知道,现在奥地利在主动制造麻烦。
但在法律上,这还是一个奥地利和波兰的问题,这种问题不解决,俾斯麦在普鲁士议会上都不会得到支持。
于是在俾斯麦的运作下,在这种紧急时刻,波兰国王和普鲁士国王分别代表两国,签订王室联盟条约。
宪法规定,国王有权对外宣战与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他条约,委派并接受使节,并不需要得到议会批准,因此两个国王之间就可以签订国家联盟的条约。
1852年春,奥地利成功推动克拉科夫和卢布林议会通过投票,两地愿意归属奥地利。
这时候波兰王国表示不接受这种表决,根据波兰宪法,波兰是不可分裂的。地方议会无权决定是否脱离王国。奥地利则强行宣布,奥属波兰重新归属奥地利,还派軍队进驻两地。
波兰王国宣布奥地利为入侵者,国王威廉得到波兰议会全票通过的授权,向奥地利提出通牒,奥地利拒绝,波兰国王以遭受奥地利入侵为理由,向奥地利宣战。
然后波兰王国向普鲁士求援,要求普鲁士履行同盟义务,在波兰遭受入侵的情况下,向波兰提供援助。俾斯麦以普鲁士的盟友遭受入侵为由,要求议会同意普鲁士对奥地利宣战,并为战争拨款。
此时议会依然很难对付,他们不同意为战争预算拨款。这时候俾斯麦不跟议会客气了,直接动用国王的权力,宣布解散议会,向奥地利宣战,进行总动员。一切由普鲁士现有财政支撑。
俾斯麦终于挑起了跟奥地利之间的战争!
内部议会暂时被解散,国家开始动员,俾斯麦现在通过国王掌握了所有权力。国内问题一时间不会爆发,唯一能阻碍普鲁士的,只有那些外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