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节 奔向战争(2)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但丹麦民族主义势力一直坚持石勒苏益格必须推行丹麦宪法,这并不是为了扩张土地,丹麦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人口也很少,没有扩张的野心。可是,石勒苏益格的主要居民是丹麦人,他们无法放弃。他们谋求的,其实是在丹麦人居住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现代丹麦国家,那么丹麦人居住的石勒苏益格就一定要跟丹麦王国一样,使用同样的宪法,成为一个国家。
可问题是,丹麦人不在乎南方德意志人居住,由他们的国王统治的赫尔斯坦因公国,并不追求将丹麦宪法推行到整个丹麦国王统治的国家中。但赫尔斯坦因的德意志人,却不能接受有部分德意志人居住的石勒苏益格被并入丹麦。
赫尔斯坦因公国大公虽然是丹麦国王,可他们一直自己认同,外界也公认是一个德意志邦国,尽管没有加入德意志帝国,却加入了北德意志关税同盟。
最重要的是,赫尔斯坦因跟石勒苏益格,有不可分割的协议。丹麦试图在石勒苏益格推行丹麦宪法,被两个公国的德意志人认为,是破坏了这个协议。
这两个公国一直都有分离主义情绪,全部有德意志人居住的赫尔斯坦因公国自不用说,石勒苏益格境内的少数德意志居民,也不愿意加入丹麦,希望能脱离丹麦的控制,加入大德意志地区。
可在欧洲流行的继承原则下,他们又不反对丹麦国王同时是他们的大公。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他们的国家加入德国,然后形成这样的状态,丹麦国王在丹麦是一个国王,但在德意志却是德国皇帝名下的大公。
两个公国的德意志人反对丹麦宪法,丹麦势力则强行推行宪法,历史上曾经引起了两次普丹战争。但这个历史上,这样的争议只有一次,那是在1846年的时候,在欧洲革命的大背景下,丹麦试图吞并石勒苏益格,将这个丹麦人占大多数的公国,彻底变成丹麦的领土,成为丹麦王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国。但南方的赫尔斯坦因反对,最后普鲁士支持赫尔斯坦因,軍队开进了这里,丹麦軍队则开进了石勒苏益格。不过因为当时革命的气氛,加上英国的施压,普鲁士退出了这里。双方签订伦敦议定书,维持现状。
后来克里斯蒂安九世继位,新国王在国内政治势力的压迫下,不得不宣布推行新宪法,在是否推行到石勒苏益格问题上,征询德国的意见,俾斯麦反对。历史上,丹麦在俾斯麦反对下推行法律,结果引起了普丹战争。但这个历史上,由于德国提前统一,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在俾斯麦反对下,丹麦国王和丹麦的政治势力不敢坚持将宪法强行推广到石勒苏益格公国。因此这个法律问题一直保留了下来,可矛盾也同时保留了下来。
南方的赫尔斯坦因是北德意志联邦成员,德意志关税同盟加盟国,但却没有像其他德意志邦国一样,在德国统一后成为德国的一员,而是因为丹麦国王的原因,一直保持独立公国的地位,所以德意志民族分子一直很不满,一直希望加入德国。
统一后的德国,也希望能将这最后一块德意志居民居住的邦国,统一进德国。只是俾斯麦执政时期,一直在避免让德国引起列强的不满,所以才没有对这两个小邦国动手,否则丹麦是抵抗不住德国的铁蹄的。尽管丹麦多次表示,愿意放弃赫尔斯坦因,换取德国支持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俾斯麦也没有接受,因为接受这个条件,会引起赫尔斯坦因人的不满。俾斯麦必须优先考虑德意志人的态度,他宁可不要赫尔斯坦因也不愿意得到一个对德国不满的赫尔斯坦因。
这次战争前,俾斯麦辞去了首相职位,之后德法战争爆发,丹麦希望能借助这个机会,解决石勒苏益格问题。
但德国皇帝也拒绝就这一问题谈判。
这让丹麦越来越不满,而且这几年,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丹麦国王跟前任瑞典国王之间的私人关系十分紧密,瑞典国王又在推行泛斯堪的纳维亚主义,丹麦甚至跟瑞典建立了货币同盟,发行含金量相通的货币。瑞典前任国王也向丹麦表示过,瑞典愿意在丹麦因石勒苏益格问题,与德国爆发战争的时候,保护丹麦。只不过这个保证,被瑞典议会废除了。
可两国的关系依然紧密,万一爆发战争,瑞典肯定更愿意支持丹麦,前提是在自身安全可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如果是丹麦单独跟德国交战,那么瑞典自然不敢保证,可德国不但陷入跟法国的战争,现在英国都参战了。
英国人不但擅长外交,英国跟北欧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最近一二十年,北欧人口虽然不多,但人口少的同时,资源却相对丰富,尤其是瑞典,以铁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优质。但他们的主要贸易对象,就是英国,主要外来投资也来自英国。英国对北欧国家的影响力,比任何国家都大。同时英国可能保护他们的安全,至少现在英国还有这个能力。
英国又有重视外交的传统,所以英国参战后,立刻抓住丹麦跟德国的矛盾,积极怂恿丹麦对德国开战,英国愿意支持丹麦吞并石勒苏益格和赫尔斯坦因,哪怕丹麦人自己都不想要赫尔斯坦因公国。同时英国说服瑞典,一旦丹麦跟德国开战,瑞典将支持丹麦。
此时的北欧诸国,其实就是丹麦和瑞典,挪威此时跟瑞典联合,由瑞典国王统治。三国人口加起来,总计八百多万人。军事制度、装备水平,都跟德国差不多,因为毛奇就是丹麦军校毕业的,这些国家尽管打不过德国,却不是因为军事制度不行,主要是人口少,兵力缺的原因。但三国加起来,又有英国人提供装备的话,他们还是有能力组建近百万軍队的。
因此不可小觑。
可三国并不想打仗,哪怕是丹麦,也不愿意为了领土跟德国开战。所以他们先是宣布在石勒苏益格使用丹麦宪法,相信已经陷入跟英法战争状态的德国,不会在这个时候跟丹麦开战。
如果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德国可能真的会顾及到英法的压力,不会这时候招惹丹麦,让丹麦人得逞,造成既定事实。可问题是赫尔斯坦因人不同意,丹麦刚刚宣布在石勒苏益格推行丹麦宪法,石勒苏益格南部地区的德意志人就发生了叛乱,赫尔斯坦因人决定支持他们的同胞,丹麦王国派兵镇压叛乱。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干涉,这会成为一场丹麦内战。
可是赫尔斯坦因公国向德国求助,赫尔斯坦因和石勒苏益格地区,生活着上百万人口,德意志人占一半,德国不敢放弃这些德意志邦国的请求,于是德国宣布丹麦违背伦敦协议,改变了石勒苏益格的政治状态。要求丹麦四十八小时内,宣布废除新宪法。丹麦予以拒绝,结果德军开进了赫尔斯坦因,跟赫尔斯坦因公国联合反击丹麦軍队。
于是德丹战争爆发了,战争爆发之后,在英法的联合游说下,瑞典以德国入侵丹麦为由对德宣战,禁止铁矿砂向德国出口,并动员軍队援助丹麦。
继希腊和意大利之后,又有两个欧洲国家加入了战争。
但战争对那些有包括领土在内的各种纷争的国家来说,持续展现着吸引力。外面又有其他国家的拉拢。
相比丹麦、瑞典只是小国,英法德三国都不能忽视的是那些大国,争取的主要也是那些大国。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欧洲传统五大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
尽管这两个国家都很拉拢,对英法来说,奥匈帝国在俾斯麦执政时期,长期跟德国保持友谊,俾斯麦能够容忍一些德意志邦国不在德国统治下,比如丹麦国王统治下的赫尔斯坦因和石勒苏益格,也包括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奥地利。因此奥匈帝国这些年跟德国关系密切,没什么矛盾。
可历史的恩怨却无法改变,被俾斯麦强扭在一起的德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南方的邦国,以巴伐利亚王国、巴登王国和符腾堡王国为首的,将近德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的虽然是德意志人,可却是信仰天主教的德意志人,跟信仰新教的普鲁士格格不入,甚至他们刺杀过俾斯麦,俾斯麦也用文化战争来打击压制天主教,南德邦国对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一直是有不满的。他们更亲近同为天主教国家的奥地利,甚至在普奥战争中,他们也是站在奥地利一方作战。
英法保证,只要奥匈帝国加入英法一方作战,他们就支持在战后,把南德地区并入奥匈帝国,至于是直接并入奥地利公国,还是作为独立邦国加入奥匈帝国,英法不会干涉。英法还保证,因为以希腊为核心的巴尔干帝国加入了中德同盟,所以奥匈加入英法一方,还能从巴尔干帝国手中夺回丢失的瓦拉几亚,还同意奥匈帝国在巴尔干进行扩张,包括吞并被希腊夺走的阿尔巴尼亚。
同时德国自然也向奥匈这个兄弟帝国许诺,他们能拿出来的利益,同样是从敌人手里夺取。由于意大利加入了英法一边,所以德国许诺,支持奥匈帝国夺回被意大利夺走的传统领地,富庶的北意大利地区,不仅局限于伦巴第和威尼西亚,甚至更多。
在对俄国的拉拢上,双方也倾尽了一切。
但丹麦民族主义势力一直坚持石勒苏益格必须推行丹麦宪法,这并不是为了扩张土地,丹麦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人口也很少,没有扩张的野心。可是,石勒苏益格的主要居民是丹麦人,他们无法放弃。他们谋求的,其实是在丹麦人居住的土地上,建立一个现代丹麦国家,那么丹麦人居住的石勒苏益格就一定要跟丹麦王国一样,使用同样的宪法,成为一个国家。
可问题是,丹麦人不在乎南方德意志人居住,由他们的国王统治的赫尔斯坦因公国,并不追求将丹麦宪法推行到整个丹麦国王统治的国家中。但赫尔斯坦因的德意志人,却不能接受有部分德意志人居住的石勒苏益格被并入丹麦。
赫尔斯坦因公国大公虽然是丹麦国王,可他们一直自己认同,外界也公认是一个德意志邦国,尽管没有加入德意志帝国,却加入了北德意志关税同盟。
最重要的是,赫尔斯坦因跟石勒苏益格,有不可分割的协议。丹麦试图在石勒苏益格推行丹麦宪法,被两个公国的德意志人认为,是破坏了这个协议。
这两个公国一直都有分离主义情绪,全部有德意志人居住的赫尔斯坦因公国自不用说,石勒苏益格境内的少数德意志居民,也不愿意加入丹麦,希望能脱离丹麦的控制,加入大德意志地区。
可在欧洲流行的继承原则下,他们又不反对丹麦国王同时是他们的大公。也就是说,他们希望他们的国家加入德国,然后形成这样的状态,丹麦国王在丹麦是一个国王,但在德意志却是德国皇帝名下的大公。
两个公国的德意志人反对丹麦宪法,丹麦势力则强行推行宪法,历史上曾经引起了两次普丹战争。但这个历史上,这样的争议只有一次,那是在1846年的时候,在欧洲革命的大背景下,丹麦试图吞并石勒苏益格,将这个丹麦人占大多数的公国,彻底变成丹麦的领土,成为丹麦王国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国。但南方的赫尔斯坦因反对,最后普鲁士支持赫尔斯坦因,軍队开进了这里,丹麦軍队则开进了石勒苏益格。不过因为当时革命的气氛,加上英国的施压,普鲁士退出了这里。双方签订伦敦议定书,维持现状。
后来克里斯蒂安九世继位,新国王在国内政治势力的压迫下,不得不宣布推行新宪法,在是否推行到石勒苏益格问题上,征询德国的意见,俾斯麦反对。历史上,丹麦在俾斯麦反对下推行法律,结果引起了普丹战争。但这个历史上,由于德国提前统一,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在俾斯麦反对下,丹麦国王和丹麦的政治势力不敢坚持将宪法强行推广到石勒苏益格公国。因此这个法律问题一直保留了下来,可矛盾也同时保留了下来。
南方的赫尔斯坦因是北德意志联邦成员,德意志关税同盟加盟国,但却没有像其他德意志邦国一样,在德国统一后成为德国的一员,而是因为丹麦国王的原因,一直保持独立公国的地位,所以德意志民族分子一直很不满,一直希望加入德国。
统一后的德国,也希望能将这最后一块德意志居民居住的邦国,统一进德国。只是俾斯麦执政时期,一直在避免让德国引起列强的不满,所以才没有对这两个小邦国动手,否则丹麦是抵抗不住德国的铁蹄的。尽管丹麦多次表示,愿意放弃赫尔斯坦因,换取德国支持石勒苏益格并入丹麦,俾斯麦也没有接受,因为接受这个条件,会引起赫尔斯坦因人的不满。俾斯麦必须优先考虑德意志人的态度,他宁可不要赫尔斯坦因也不愿意得到一个对德国不满的赫尔斯坦因。
这次战争前,俾斯麦辞去了首相职位,之后德法战争爆发,丹麦希望能借助这个机会,解决石勒苏益格问题。
但德国皇帝也拒绝就这一问题谈判。
这让丹麦越来越不满,而且这几年,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丹麦国王跟前任瑞典国王之间的私人关系十分紧密,瑞典国王又在推行泛斯堪的纳维亚主义,丹麦甚至跟瑞典建立了货币同盟,发行含金量相通的货币。瑞典前任国王也向丹麦表示过,瑞典愿意在丹麦因石勒苏益格问题,与德国爆发战争的时候,保护丹麦。只不过这个保证,被瑞典议会废除了。
可两国的关系依然紧密,万一爆发战争,瑞典肯定更愿意支持丹麦,前提是在自身安全可以得到保证的情况下。
如果是丹麦单独跟德国交战,那么瑞典自然不敢保证,可德国不但陷入跟法国的战争,现在英国都参战了。
英国人不但擅长外交,英国跟北欧的关系也极为密切,最近一二十年,北欧人口虽然不多,但人口少的同时,资源却相对丰富,尤其是瑞典,以铁矿为代表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而且优质。但他们的主要贸易对象,就是英国,主要外来投资也来自英国。英国对北欧国家的影响力,比任何国家都大。同时英国可能保护他们的安全,至少现在英国还有这个能力。
英国又有重视外交的传统,所以英国参战后,立刻抓住丹麦跟德国的矛盾,积极怂恿丹麦对德国开战,英国愿意支持丹麦吞并石勒苏益格和赫尔斯坦因,哪怕丹麦人自己都不想要赫尔斯坦因公国。同时英国说服瑞典,一旦丹麦跟德国开战,瑞典将支持丹麦。
此时的北欧诸国,其实就是丹麦和瑞典,挪威此时跟瑞典联合,由瑞典国王统治。三国人口加起来,总计八百多万人。军事制度、装备水平,都跟德国差不多,因为毛奇就是丹麦军校毕业的,这些国家尽管打不过德国,却不是因为军事制度不行,主要是人口少,兵力缺的原因。但三国加起来,又有英国人提供装备的话,他们还是有能力组建近百万軍队的。
因此不可小觑。
可三国并不想打仗,哪怕是丹麦,也不愿意为了领土跟德国开战。所以他们先是宣布在石勒苏益格使用丹麦宪法,相信已经陷入跟英法战争状态的德国,不会在这个时候跟丹麦开战。
如果一切正常的情况下,德国可能真的会顾及到英法的压力,不会这时候招惹丹麦,让丹麦人得逞,造成既定事实。可问题是赫尔斯坦因人不同意,丹麦刚刚宣布在石勒苏益格推行丹麦宪法,石勒苏益格南部地区的德意志人就发生了叛乱,赫尔斯坦因人决定支持他们的同胞,丹麦王国派兵镇压叛乱。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干涉,这会成为一场丹麦内战。
可是赫尔斯坦因公国向德国求助,赫尔斯坦因和石勒苏益格地区,生活着上百万人口,德意志人占一半,德国不敢放弃这些德意志邦国的请求,于是德国宣布丹麦违背伦敦协议,改变了石勒苏益格的政治状态。要求丹麦四十八小时内,宣布废除新宪法。丹麦予以拒绝,结果德军开进了赫尔斯坦因,跟赫尔斯坦因公国联合反击丹麦軍队。
于是德丹战争爆发了,战争爆发之后,在英法的联合游说下,瑞典以德国入侵丹麦为由对德宣战,禁止铁矿砂向德国出口,并动员軍队援助丹麦。
继希腊和意大利之后,又有两个欧洲国家加入了战争。
但战争对那些有包括领土在内的各种纷争的国家来说,持续展现着吸引力。外面又有其他国家的拉拢。
相比丹麦、瑞典只是小国,英法德三国都不能忽视的是那些大国,争取的主要也是那些大国。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是欧洲传统五大强国之一的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
尽管这两个国家都很拉拢,对英法来说,奥匈帝国在俾斯麦执政时期,长期跟德国保持友谊,俾斯麦能够容忍一些德意志邦国不在德国统治下,比如丹麦国王统治下的赫尔斯坦因和石勒苏益格,也包括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奥地利。因此奥匈帝国这些年跟德国关系密切,没什么矛盾。
可历史的恩怨却无法改变,被俾斯麦强扭在一起的德国,也不是铁板一块,德国南方的邦国,以巴伐利亚王国、巴登王国和符腾堡王国为首的,将近德国三分之一的土地上,生活的虽然是德意志人,可却是信仰天主教的德意志人,跟信仰新教的普鲁士格格不入,甚至他们刺杀过俾斯麦,俾斯麦也用文化战争来打击压制天主教,南德邦国对德意志帝国的统治,一直是有不满的。他们更亲近同为天主教国家的奥地利,甚至在普奥战争中,他们也是站在奥地利一方作战。
英法保证,只要奥匈帝国加入英法一方作战,他们就支持在战后,把南德地区并入奥匈帝国,至于是直接并入奥地利公国,还是作为独立邦国加入奥匈帝国,英法不会干涉。英法还保证,因为以希腊为核心的巴尔干帝国加入了中德同盟,所以奥匈加入英法一方,还能从巴尔干帝国手中夺回丢失的瓦拉几亚,还同意奥匈帝国在巴尔干进行扩张,包括吞并被希腊夺走的阿尔巴尼亚。
同时德国自然也向奥匈这个兄弟帝国许诺,他们能拿出来的利益,同样是从敌人手里夺取。由于意大利加入了英法一边,所以德国许诺,支持奥匈帝国夺回被意大利夺走的传统领地,富庶的北意大利地区,不仅局限于伦巴第和威尼西亚,甚至更多。
在对俄国的拉拢上,双方也倾尽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