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一百八十二章 我陈曦不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竺赫来、班基姆为了韦苏提婆一世亲征而发愁,阿勒泰等人为了韦苏提婆一世亲征而准备的时候,陈曦正在实地进行考察。
“虽说这边的雨季和旱季很要命,但不得不承认一点,这边确实是适合种田。”陈曦顶着一顶大帽子走在大太阳下面,这个时候正处于旱季,外面的温度相当要命。
当然这年头恒河流域的森林、灌木覆盖率非常高,不存在城市的热岛效应,虽说处于旱季,但温度也就接近于四十度,并不至于夸张到后世城区内的五十度,所以陈曦顶着大帽子还能撑住。
至于随行的那些练气成罡护卫和仙人,说句寒暑不侵完全不是问题,别说是四十度了,就算是两百度,只要湿度不高,这些护卫都能行动如常,完全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相对而言,这边的土质其实还不如我们兖州地区。”赵真抓了一把土,搓了搓说道,“偏沙一些,真要说好土地,还得看辽东。”
在汉室百姓的评估之中,辽东的黑土地质量是最好的,赵真这种走南闯北到处开过眼的老兵,自然也是这么认为的。
“确实,东北的黑土地是真的好。”一同来轮值给陈曦当护卫的康広点头说道,“虽说那边冷了点,但冲着那土地,我最后还是选择去了那边搞封地,不过冬天是真的冷。”
“对对对,冬天太冷了,要不是地真的好,我绝对找个别的地方。”夏祝点了点头说道,他和康広算是成功博了一个出身,完成了阶级转换的那种,拿着开拓令,正经搞了封地,手底下还有村寨的那种。
“说起来,你也九级爵位了,有没有想好封地圈在什么地方?”陈曦倒也没有反驳,转而看向赵真。
虽说赵真之前偷酒喝被发现,尴尬的不行,但赵真靠着之前和于禁一起诱敌,打赢钵逻耶伽主战场的功绩,加上以前的功劳,基本已经足够了,毕竟诱敌和先登都是三倍功勋,这都是拿命拼的。
只不过这个时候封赏还没下来,可陈曦问这话,也不算出格。
“我也打算去东北,那边土地是真的好,而且我听说那边其实有不太冷的地方,到时候我找找就是了。”赵真也没有掩饰,实话实说。
“你们呢?”陈曦又看了看其他几人,这群人七嘴八舌,但基本都确定,如果能达到九级爵位,大概率会去东北,除了少数几个实在是不耐寒的士卒,放弃了这一计划,选择中亚。
实际上这些人的选择非常理智,因为肥料的缘故,中原大多数能一年两熟的地方也没办法一年种两次,而正常一年一熟的地方,考虑到土质,还需要轮耕,反倒还不如东北,一年能种田的时间虽说短,但根本不需要休耕,年年一茬。
故而从纯粹种田的角度来讲,在这个年头东北和青徐兖豫冀这些产粮地其实没啥区别,唯一的问题就是冷,但这对于经历过动乱时代的老兵来说,反倒不是什么问题。
李二目当年说的那句,雪深一曹怎么了,又冻不死人,我娃还能在外面打一天的雪仗,这算灾?这要算灾,二十年前一场雪,全家就剩我一个,那算什么!
故而对于这些人来说,冷暖其实在心,而不是在外,外界他们能对抗的话,他们是不在乎的,故而确定辽西以北是可以用于分封之后,很多老兵其实挺乐意过去的。
毕竟抱团的话,拿着爵位和开荒令,他们其实能在少府领取建造资源,大不了在建设的时候就将取暖管道建设好。
站在陈曦的角度,去中亚的九级爵位老兵是夯实国家在中亚的根基,去东北的九级爵位老兵则是移民实边,都属于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事情,所以一些基础的设施,陈曦是愿意支持的。
也就是村寨的基础砖瓦房、外围围墙、地下管道、道路这些陈曦会予以支持,当然想要房屋、管道这些真正要命的东西,陈曦会类比中原犹有过之,保证不会出现村里人被坑的可能,毕竟经由各大世家的建设,陈曦已经确定了最佳比例。
可地宫、城防性质的围墙这些就不属于陈曦包建的范围了,道路陈曦也会修,但这边陈曦所能提供的只会是三合土道路。
毕竟哪怕是后世,面对东北的寒冷,道路建设也是一个大问题,还是现实一些用三合土比较好。
然而就算是如此,这些福利也足以让拿到开荒令的老兵极为满足,当然各大世家其实对此是有些微词的,毕竟他们的封国陈曦没有给予基建方面的支持,对此陈曦只是冷笑,你们拿的好处还少?
“确实,从种田的角度来讲,你们考虑的问题是正确的。”陈曦点了点头说道。
以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只考虑种田,东北比起中原大部甚至还有优势,毕竟中原大多数的地方,在没有雷亟台的时候,也是一年耕作一次,两年一休耕。
以西汉晚期的农书氾胜之书作为汉代农桑耕作的记录,那么其中明确的记载了“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其意为种两年粮食就不繁茂了,需要休耕一年。
东北黑土地更为肥沃,所以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根本不需要休耕,所以但从古代种田角度,不考虑垦荒难度的话,甚至还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也真就亏有天地精气,人类身强体壮,否则这个垦荒难度足够让人绝望。
顺带这也是为什么雷亟台出现之后,只在半年的时间从北方传到了日南郡,因为这东西是真的神器。
这是目前唯一一种能让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这些地方温度较为合适的地方做到一年两熟的神器,哪怕是一茬种粟米,一茬种冬小麦,可一年两熟对于种田人的吸引力是非常致命的。
更重要的是雷亟台扎上之后,是不用轮耕的,哪怕雷击带来的平均氮肥含量不高,但作为这年头粮食产量本身也低,雷击带来的氮肥甚至绰绰有余,种两茬普通粮食问题不大,最多产量低一些。
故而有雷亟台的地方,目前有两种选择,种两种相对普通的良种,一茬冬小麦,一茬粟米,两者合计起来可能有个七石多,或者种一茬高产的超级良种,曲奇新研究出来的超级粟米,亩产六石。
这玩意其实早在之前曲奇就研究出来了,但是所有的高产都需要考虑地力,以前没下发的原因就在于,种一茬下去,这地得缓两年,还不如种曲奇研究出来的高产四石粟米。
这玩意儿刚好处于地力的极限范围之内,一年种一茬之后,剩下的时间种点黄豆什么的,成不成无所谓,第二年,还能继续种。
实际上当时曲奇公开良种的时候,有亩产四石多,五石的,并不是曲奇的良种真的达到了这个水平,而是地好,土地的营养物质丰富,所以才能有那么高的产量。
按照曲奇的估计,正常水平的耕地,也就接近四石,虽说远超曾经,但地力的上限就在那里,不能竭泽而渔。
至于更高的产量,其实没啥意义,再高,没有肥料的情况下,真就是竭泽而渔了。
故而亩产六石的良种,在以前只在某几个肥沃的大型农场耕作,有了雷亟台之后,才有了扩散的意义。
不过截至目前,大多数百姓宁可花费点时间,也愿意种两茬,七石比六石多啊,这简单的数学题,他们还是会的。
虽说从逻辑上讲,陈曦是希望百姓种一茬的亩产六石的良种,这样从效率上来讲更符合社会大环境,不过这种事情,陈曦不会特意推动,有些事情,靠嘴上说没意义。
“从种田的角度来讲吗?”温酉有些不解的询问道,他是准备在中亚搞片地方的,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说法吗?
“是的,目前来看东北和中原比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随着之后中原解决肥料问题,粮食产出就更多看气候了,到时候东北那边的亩产就追不上了。”陈曦笑着解释道。
“这没办法,东北那边拿最好的良种,一年种一次,不轮耕,也就每年亩产六石,而恒河这边,真要说土质各方面其实远不如东北,但他们一年种三次,也不休耕,就算一次只有两石多,一年起码也有七八石,怎么比都比不上。”赵真随意的说道。
实际上赵真说的已经是保守情况了,恒河也有上田和下田,一年分旱季、雨季、凉季,旱季产量最低,雨季和凉季产量最高,和罗马那边的地中海气候不同,恒河其实气候分明,最起码种田时间明确。
当然当地人不种田也实属正常,这就没办法说了。
可真要说,旱季的稻谷产量最低,也有两石多,雨季和凉季其实比之几十年前的中原没太大的差距,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精耕细作的技术,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好歹也是大型的冲积平原。
顺带一提中原的五大产粮地其实也是冲积平原,可惜气候上存在一些差距,导致在亩产上完全没办法追上恒河这边。
“是啊,这就是我们要拿下这边的原因。”陈曦带着几分唏嘘,“换成我们在这边,可以将年均亩产量提高到十二石,你们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赵真几人面面相觑,这除了意味着更多的粮食,更稳定了国家,还能意味着什么吗?
陈曦见此哈哈一笑,他为什么会和这些人说这些,这些话,本应该是他和诸葛亮、李优、鲁肃那些人在长安详细交流的东西。
相比于粮食之类的简单回答,实际上更现实点讲,其实是脱产率,陈曦在中原已经做到了7%的脱产人口,也就是每十五个人能供养一个不干活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数据。
换句话说就是,陈曦愿意的话,不管国内的建设,产业,教育等等,他能拉出来五百万的主力,而且是可以长时间维持的,当然真这么做的话,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得停滞下来,为农业生产让路了。
不过这年头是封建时代,只考虑吃饭问题就可以了,其他全部放弃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粮食产出比例,陈曦可以一直维持如此规模的兵力,当然前提是不提民怨和军心等等。
这么干,最后肯定是国内一片惨淡,可不管不顾,陈曦确实是能一直维持下去,反正粮食产出是能达到这个程度的。
可实际上陈曦没有,陈曦大约将1%的人口作为常备兵,1.5%的人口作为了半兵半其他,之后大约有1.5%作为孙乾手下的建设军团,剩下的3%,基本都是产业人口。
当然这3%,怎么说呢,可以认为是7%左右时而来干活,时而去干别的普通百姓,并不是纯粹的工人,只有上面2.5%才是真正的脱产人口,这也是为什么孙乾基本不出现在中央,但却一直受人尊重。
说白了不就是孙乾是真的属于巨佬之中的超级巨佬,1.5%的人都是靠孙乾在安排工作,当然这些人给简雍、袁术、刘璋等人也分了一部分,可不能否认的一点在于,孙乾手上的人手其实是直接对标整个汉帝国军事集团的。
虽说孙乾手上是老弱病残啥都有,但就算是乌合之众,孙乾凑一凑也能凑出来几十万身强力壮,成天开山架桥的猛男。
然而,这就是陈曦的极限了,或者说工业化之前中原的极限了,毕竟人是要各种生活物资的,这年头你需要14个人工作才能养一个什么都不干的闲人,更重要的是这14个人之中有11个得去种田才行。
可以说,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一点就在于农业和土地束缚了大量的人口,一切的一切都基于粮食产出。
可南贵离谱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先天性的脱产人口就是7%,因为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种姓不工作,陈曦不服!
在竺赫来、班基姆为了韦苏提婆一世亲征而发愁,阿勒泰等人为了韦苏提婆一世亲征而准备的时候,陈曦正在实地进行考察。
“虽说这边的雨季和旱季很要命,但不得不承认一点,这边确实是适合种田。”陈曦顶着一顶大帽子走在大太阳下面,这个时候正处于旱季,外面的温度相当要命。
当然这年头恒河流域的森林、灌木覆盖率非常高,不存在城市的热岛效应,虽说处于旱季,但温度也就接近于四十度,并不至于夸张到后世城区内的五十度,所以陈曦顶着大帽子还能撑住。
至于随行的那些练气成罡护卫和仙人,说句寒暑不侵完全不是问题,别说是四十度了,就算是两百度,只要湿度不高,这些护卫都能行动如常,完全不会有任何的影响。
“相对而言,这边的土质其实还不如我们兖州地区。”赵真抓了一把土,搓了搓说道,“偏沙一些,真要说好土地,还得看辽东。”
在汉室百姓的评估之中,辽东的黑土地质量是最好的,赵真这种走南闯北到处开过眼的老兵,自然也是这么认为的。
“确实,东北的黑土地是真的好。”一同来轮值给陈曦当护卫的康広点头说道,“虽说那边冷了点,但冲着那土地,我最后还是选择去了那边搞封地,不过冬天是真的冷。”
“对对对,冬天太冷了,要不是地真的好,我绝对找个别的地方。”夏祝点了点头说道,他和康広算是成功博了一个出身,完成了阶级转换的那种,拿着开拓令,正经搞了封地,手底下还有村寨的那种。
“说起来,你也九级爵位了,有没有想好封地圈在什么地方?”陈曦倒也没有反驳,转而看向赵真。
虽说赵真之前偷酒喝被发现,尴尬的不行,但赵真靠着之前和于禁一起诱敌,打赢钵逻耶伽主战场的功绩,加上以前的功劳,基本已经足够了,毕竟诱敌和先登都是三倍功勋,这都是拿命拼的。
只不过这个时候封赏还没下来,可陈曦问这话,也不算出格。
“我也打算去东北,那边土地是真的好,而且我听说那边其实有不太冷的地方,到时候我找找就是了。”赵真也没有掩饰,实话实说。
“你们呢?”陈曦又看了看其他几人,这群人七嘴八舌,但基本都确定,如果能达到九级爵位,大概率会去东北,除了少数几个实在是不耐寒的士卒,放弃了这一计划,选择中亚。
实际上这些人的选择非常理智,因为肥料的缘故,中原大多数能一年两熟的地方也没办法一年种两次,而正常一年一熟的地方,考虑到土质,还需要轮耕,反倒还不如东北,一年能种田的时间虽说短,但根本不需要休耕,年年一茬。
故而从纯粹种田的角度来讲,在这个年头东北和青徐兖豫冀这些产粮地其实没啥区别,唯一的问题就是冷,但这对于经历过动乱时代的老兵来说,反倒不是什么问题。
李二目当年说的那句,雪深一曹怎么了,又冻不死人,我娃还能在外面打一天的雪仗,这算灾?这要算灾,二十年前一场雪,全家就剩我一个,那算什么!
故而对于这些人来说,冷暖其实在心,而不是在外,外界他们能对抗的话,他们是不在乎的,故而确定辽西以北是可以用于分封之后,很多老兵其实挺乐意过去的。
毕竟抱团的话,拿着爵位和开荒令,他们其实能在少府领取建造资源,大不了在建设的时候就将取暖管道建设好。
站在陈曦的角度,去中亚的九级爵位老兵是夯实国家在中亚的根基,去东北的九级爵位老兵则是移民实边,都属于功在千秋,利在当代的事情,所以一些基础的设施,陈曦是愿意支持的。
也就是村寨的基础砖瓦房、外围围墙、地下管道、道路这些陈曦会予以支持,当然想要房屋、管道这些真正要命的东西,陈曦会类比中原犹有过之,保证不会出现村里人被坑的可能,毕竟经由各大世家的建设,陈曦已经确定了最佳比例。
可地宫、城防性质的围墙这些就不属于陈曦包建的范围了,道路陈曦也会修,但这边陈曦所能提供的只会是三合土道路。
毕竟哪怕是后世,面对东北的寒冷,道路建设也是一个大问题,还是现实一些用三合土比较好。
然而就算是如此,这些福利也足以让拿到开荒令的老兵极为满足,当然各大世家其实对此是有些微词的,毕竟他们的封国陈曦没有给予基建方面的支持,对此陈曦只是冷笑,你们拿的好处还少?
“确实,从种田的角度来讲,你们考虑的问题是正确的。”陈曦点了点头说道。
以当前的社会环境而言,只考虑种田,东北比起中原大部甚至还有优势,毕竟中原大多数的地方,在没有雷亟台的时候,也是一年耕作一次,两年一休耕。
以西汉晚期的农书氾胜之书作为汉代农桑耕作的记录,那么其中明确的记载了“二岁不起稼,则一岁休之”,其意为种两年粮食就不繁茂了,需要休耕一年。
东北黑土地更为肥沃,所以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一问题,根本不需要休耕,所以但从古代种田角度,不考虑垦荒难度的话,甚至还有一定的优势,当然也真就亏有天地精气,人类身强体壮,否则这个垦荒难度足够让人绝望。
顺带这也是为什么雷亟台出现之后,只在半年的时间从北方传到了日南郡,因为这东西是真的神器。
这是目前唯一一种能让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这些地方温度较为合适的地方做到一年两熟的神器,哪怕是一茬种粟米,一茬种冬小麦,可一年两熟对于种田人的吸引力是非常致命的。
更重要的是雷亟台扎上之后,是不用轮耕的,哪怕雷击带来的平均氮肥含量不高,但作为这年头粮食产量本身也低,雷击带来的氮肥甚至绰绰有余,种两茬普通粮食问题不大,最多产量低一些。
故而有雷亟台的地方,目前有两种选择,种两种相对普通的良种,一茬冬小麦,一茬粟米,两者合计起来可能有个七石多,或者种一茬高产的超级良种,曲奇新研究出来的超级粟米,亩产六石。
这玩意其实早在之前曲奇就研究出来了,但是所有的高产都需要考虑地力,以前没下发的原因就在于,种一茬下去,这地得缓两年,还不如种曲奇研究出来的高产四石粟米。
这玩意儿刚好处于地力的极限范围之内,一年种一茬之后,剩下的时间种点黄豆什么的,成不成无所谓,第二年,还能继续种。
实际上当时曲奇公开良种的时候,有亩产四石多,五石的,并不是曲奇的良种真的达到了这个水平,而是地好,土地的营养物质丰富,所以才能有那么高的产量。
按照曲奇的估计,正常水平的耕地,也就接近四石,虽说远超曾经,但地力的上限就在那里,不能竭泽而渔。
至于更高的产量,其实没啥意义,再高,没有肥料的情况下,真就是竭泽而渔了。
故而亩产六石的良种,在以前只在某几个肥沃的大型农场耕作,有了雷亟台之后,才有了扩散的意义。
不过截至目前,大多数百姓宁可花费点时间,也愿意种两茬,七石比六石多啊,这简单的数学题,他们还是会的。
虽说从逻辑上讲,陈曦是希望百姓种一茬的亩产六石的良种,这样从效率上来讲更符合社会大环境,不过这种事情,陈曦不会特意推动,有些事情,靠嘴上说没意义。
“从种田的角度来讲吗?”温酉有些不解的询问道,他是准备在中亚搞片地方的,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说法吗?
“是的,目前来看东北和中原比起来没有什么区别,但随着之后中原解决肥料问题,粮食产出就更多看气候了,到时候东北那边的亩产就追不上了。”陈曦笑着解释道。
“这没办法,东北那边拿最好的良种,一年种一次,不轮耕,也就每年亩产六石,而恒河这边,真要说土质各方面其实远不如东北,但他们一年种三次,也不休耕,就算一次只有两石多,一年起码也有七八石,怎么比都比不上。”赵真随意的说道。
实际上赵真说的已经是保守情况了,恒河也有上田和下田,一年分旱季、雨季、凉季,旱季产量最低,雨季和凉季产量最高,和罗马那边的地中海气候不同,恒河其实气候分明,最起码种田时间明确。
当然当地人不种田也实属正常,这就没办法说了。
可真要说,旱季的稻谷产量最低,也有两石多,雨季和凉季其实比之几十年前的中原没太大的差距,当然这并不是什么精耕细作的技术,这是老天爷赏饭吃,好歹也是大型的冲积平原。
顺带一提中原的五大产粮地其实也是冲积平原,可惜气候上存在一些差距,导致在亩产上完全没办法追上恒河这边。
“是啊,这就是我们要拿下这边的原因。”陈曦带着几分唏嘘,“换成我们在这边,可以将年均亩产量提高到十二石,你们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赵真几人面面相觑,这除了意味着更多的粮食,更稳定了国家,还能意味着什么吗?
陈曦见此哈哈一笑,他为什么会和这些人说这些,这些话,本应该是他和诸葛亮、李优、鲁肃那些人在长安详细交流的东西。
相比于粮食之类的简单回答,实际上更现实点讲,其实是脱产率,陈曦在中原已经做到了7%的脱产人口,也就是每十五个人能供养一个不干活的人,这是一个非常离谱的数据。
换句话说就是,陈曦愿意的话,不管国内的建设,产业,教育等等,他能拉出来五百万的主力,而且是可以长时间维持的,当然真这么做的话,其他所有的一切都得停滞下来,为农业生产让路了。
不过这年头是封建时代,只考虑吃饭问题就可以了,其他全部放弃的情况下,按照现在的粮食产出比例,陈曦可以一直维持如此规模的兵力,当然前提是不提民怨和军心等等。
这么干,最后肯定是国内一片惨淡,可不管不顾,陈曦确实是能一直维持下去,反正粮食产出是能达到这个程度的。
可实际上陈曦没有,陈曦大约将1%的人口作为常备兵,1.5%的人口作为了半兵半其他,之后大约有1.5%作为孙乾手下的建设军团,剩下的3%,基本都是产业人口。
当然这3%,怎么说呢,可以认为是7%左右时而来干活,时而去干别的普通百姓,并不是纯粹的工人,只有上面2.5%才是真正的脱产人口,这也是为什么孙乾基本不出现在中央,但却一直受人尊重。
说白了不就是孙乾是真的属于巨佬之中的超级巨佬,1.5%的人都是靠孙乾在安排工作,当然这些人给简雍、袁术、刘璋等人也分了一部分,可不能否认的一点在于,孙乾手上的人手其实是直接对标整个汉帝国军事集团的。
虽说孙乾手上是老弱病残啥都有,但就算是乌合之众,孙乾凑一凑也能凑出来几十万身强力壮,成天开山架桥的猛男。
然而,这就是陈曦的极限了,或者说工业化之前中原的极限了,毕竟人是要各种生活物资的,这年头你需要14个人工作才能养一个什么都不干的闲人,更重要的是这14个人之中有11个得去种田才行。
可以说,封建社会不可避免的一点就在于农业和土地束缚了大量的人口,一切的一切都基于粮食产出。
可南贵离谱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先天性的脱产人口就是7%,因为婆罗门和刹帝利两个种姓不工作,陈曦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