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学先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大器晚成
自幼丧父,刻苦读书,以词章考据闻名,尤其擅长舆地。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多年屡试不中,先后充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等幕府。乾隆五十五年(1790)44岁时终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
@仕途履历
乾隆五十七年(1792)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方面图书,提高了贵州学术水平。嘉庆元年(1795)回京供职,入直上书房,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嘉庆三年(1798),以征邪教疏为题考试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辞职回乡。嘉庆四年(1799)为大学士朱圭起用,参与编修《高宗实录》。
@黄亮吉的文才
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洪亮吉的《北江诗话》,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北江诗话》卷四);非议翁方纲诗“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同前卷一)。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评论古代及当时诗人,亦多精到语。
@好游名山大川
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 越、 楚、黔、秦、晋、齐、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有不少佳构。谪戍伊犁期间写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头台雪益甚》、《伊犁记事诗四十二首》等,写塞外风光,尤具特色。诗笔于质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骈体文高古遒迈,“每一篇出,世争传之”(袁枚《卷施阁文乙集序》),如《出关与毕侍郎笺》、《游天台山记》、《戒子书》等都较著名。
@刺痛嘉庆痛处
洪亮吉这位著名的清代学者1799年因上书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辞激烈,不避锋芒,刺到了嘉庆皇帝的痛处;“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士大夫渐不顾廉耻……”。为此言语,差点丢了脑袋。幸“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
@笑对流放
流放伊犁对洪亮吉无异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可洪亮吉却能坦然处之,一笑置之。“半生纵踪未曾闲,五岳游完鬓乍斑。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出关作》他一路歌风岭雪,觅史寻踪,赞西域山水之奇丽,记边塞风情之异观。观察之深,描绘之细,确有舆地学者之眼光,又有诗人才子之文采。也许,他当初写这些诗时并未曾想到传世,然而,却给后人了解西陲风物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不许作诗,不许饮酒
对于流放犯,诗是双刃利剑。洪亮吉曾特意提到:(流放伊犁途中)至保定,甫知有廷寄与伊犁将军,有“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之谕。是以自国门及嘉峪关,凡四匝日,不敢涉笔。及出关后,独行千里,不见一人,径天山,涉瀚海,闻见恢奇,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举笔,然要皆描摹山水,绝不敢及余事也。
@《天山客话》
纵观洪亮吉的伊犁杂诗,决不仅仅是应酬抒怀之作,而是有意识地用诗的形式记下伊犁的山光水色、风土民情。这是跟他后来追述伊犁百日行的《天山客话》一脉相承的。他的《伊犁日记》对他来伊途中所见之物作了详细的记载,而《天山客话》则详细记载了伊犁的山川、物产、风貌等。这些都为后来研究西北地区的史地学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新疆图志》就引用了他的不少条述。后世史地学者对洪亮吉评价甚高。
@《治平篇》先进的人口观
据估计,顺治八年至十八年人口不过一亿左右,到乾隆五十年至五十六年却猛增至三亿。同一时期,耕地虽然有所扩大,但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洪亮吉针对当时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耕地和一般生活资料增长的情况,首先认为,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
@人口学先驱洪亮吉
洪亮吉认为,人口的增长既然远远超过了田地与房屋的增长,就不但使得“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治平篇》),“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还产生了“终岁勤动,毕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和为非作歹之徒,生“攘夺之患”(《生计篇》)的严重情况,他敏锐地看到了人口增长太快、生活资料增长太慢,会影响封建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患难知交
洪亮吉与黄景仁是少年时代的同学和知交,俩人都出身贫寒、都曾在科场苦战,也都曾客幕依人。黄景仁虽有“乾嘉诗人第一”之誉,但穷困潦倒,怀才不遇,且终身布衣。洪亮吉与这样一个既无地位又无钱财的朋友相交十八载始终不渝。乾隆四十二年,黄景仁客居北京,想把母亲妻儿也接到北京生活,洪亮吉帮他把田及三间屋卖了以后筹足路费,送到北京。
@两肋插刀
后来,黄景仁于乾隆四十七年在贫病中客死山西解州。洪亮吉当时已是举人,照世俗眼光看,仕途有望,地位变了,也许势利起来。但是。他却借马疾驰,日走四驿,赶到解州,为死去的朋友抚七尺之棺,理身后之事,又“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送君归”,把黄景仁灵柩托运回常州安葬。以后,黄景仁的遗稿整理,老母妻儿的安排、直至黄景仁子女的婚嫁,都由洪亮吉一手承办。
@视死如归
洪亮吉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清史稿·洪亮吉传》说他“长身火色,性豪迈,喜论当世事”。嘉庆三年仁宗征镇压白莲教对策,洪亮吉写千字文直陈时弊,将大清说得一团黑,惹怒嘉庆帝,苦于乾隆在位,不了了之。后参加编纂《清高宗实录》,嘉庆帝不满其所为,洪亮吉罢官前,上书朝廷,引来嘉庆满腔怒火,几乎遭受杀身之祸,后被谪戍伊犁。洪亮吉谈笑自若,反而安慰亲友们,并口占一绝,末两句为:丈夫自信头颅好,须为朝廷吃一刀。
@诏下而雨
洪亮吉被流放伊犁后,这年四月,京师大旱,嘉庆皇帝虔诚求雨,大赦人犯。洪亮吉因而被准予还都。嘉庆皇帝在大赦诏书中还公开自责处罚上书言事官员。说:“洪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并且承认给洪亮吉所加罪名“取巧营私之咎,况皆属子虚乌有”。并即传谕伊犁将军保宁,将洪亮吉释放回籍。据记载,闰四月初三日午刻,嘉庆帝朱笔亲书谕旨交军机处颁发中外后,下午即彤云密布落下甘霖。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大器晚成
自幼丧父,刻苦读书,以词章考据闻名,尤其擅长舆地。与同里黄景仁、孙星衍友善,并得袁枚、蒋士铨的赏识。多年屡试不中,先后充安徽学政朱筠、陕西巡抚毕沅等幕府。乾隆五十五年(1790)44岁时终于以一甲第二名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编纂官。
@仕途履历
乾隆五十七年(1792)担任顺天府乡试同考官。后督贵州学政,任内为贵州各府书院购置经、史、通典、《文选》等方面图书,提高了贵州学术水平。嘉庆元年(1795)回京供职,入直上书房,教授皇曾孙奕纯读书。嘉庆三年(1798),以征邪教疏为题考试翰林和詹事,洪亮吉著文,力陈内外弊政数千言,为时所忌,以弟丧辞职回乡。嘉庆四年(1799)为大学士朱圭起用,参与编修《高宗实录》。
@黄亮吉的文才
洪亮吉精于史地和声韵、训诂之学,善写诗及骈体文。洪亮吉的《北江诗话》,论诗强调“性情”、“气格”,认为诗要“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赞赏杜牧的诗文能于韩、柳、元、白四家之外“别成一家”的独创精神;批评沈德潜诗学古人“全师其貌,而先已遗神”(《北江诗话》卷四);非议翁方纲诗“如博士解经,苦无心得”(同前卷一)。这些都是可取的。此外评论古代及当时诗人,亦多精到语。
@好游名山大川
洪亮吉一生好游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吴、 越、 楚、黔、秦、晋、齐、豫等地,所以他的山水诗特多,有不少佳构。谪戍伊犁期间写的《安西道中》、《天山歌》、《行至头台雪益甚》、《伊犁记事诗四十二首》等,写塞外风光,尤具特色。诗笔于质直明畅中有奇峭之致。他的骈体文高古遒迈,“每一篇出,世争传之”(袁枚《卷施阁文乙集序》),如《出关与毕侍郎笺》、《游天台山记》、《戒子书》等都较著名。
@刺痛嘉庆痛处
洪亮吉这位著名的清代学者1799年因上书直言朝政之弊端,言辞激烈,不避锋芒,刺到了嘉庆皇帝的痛处;“人才至今日消磨殆尽矣。数十年来,以模棱为晓事,以软弱为良,以钻营为进取之阶,以苟且为服官之计,由所遭者,无不各得其所欲而去,以定衣钵相承牢结而不可解……士大夫渐不顾廉耻……”。为此言语,差点丢了脑袋。幸“恩旨从宽,免死,改发伊犁,交将军保宁严加管束。”
@笑对流放
流放伊犁对洪亮吉无异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可洪亮吉却能坦然处之,一笑置之。“半生纵踪未曾闲,五岳游完鬓乍斑。却出长城万余里,东西南北尽天山。”《出关作》他一路歌风岭雪,觅史寻踪,赞西域山水之奇丽,记边塞风情之异观。观察之深,描绘之细,确有舆地学者之眼光,又有诗人才子之文采。也许,他当初写这些诗时并未曾想到传世,然而,却给后人了解西陲风物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
@不许作诗,不许饮酒
对于流放犯,诗是双刃利剑。洪亮吉曾特意提到:(流放伊犁途中)至保定,甫知有廷寄与伊犁将军,有“不许作诗,不许饮酒”之谕。是以自国门及嘉峪关,凡四匝日,不敢涉笔。及出关后,独行千里,不见一人,径天山,涉瀚海,闻见恢奇,为平生所未有,遂偶一举笔,然要皆描摹山水,绝不敢及余事也。
@《天山客话》
纵观洪亮吉的伊犁杂诗,决不仅仅是应酬抒怀之作,而是有意识地用诗的形式记下伊犁的山光水色、风土民情。这是跟他后来追述伊犁百日行的《天山客话》一脉相承的。他的《伊犁日记》对他来伊途中所见之物作了详细的记载,而《天山客话》则详细记载了伊犁的山川、物产、风貌等。这些都为后来研究西北地区的史地学者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新疆图志》就引用了他的不少条述。后世史地学者对洪亮吉评价甚高。
@《治平篇》先进的人口观
据估计,顺治八年至十八年人口不过一亿左右,到乾隆五十年至五十六年却猛增至三亿。同一时期,耕地虽然有所扩大,但远远低于人口的增长。洪亮吉针对当时人口增长大大超过耕地和一般生活资料增长的情况,首先认为,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视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而田地、房屋“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
@人口学先驱洪亮吉
洪亮吉认为,人口的增长既然远远超过了田地与房屋的增长,就不但使得“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治平篇》),“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还产生了“终岁勤动,毕生皇皇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和为非作歹之徒,生“攘夺之患”(《生计篇》)的严重情况,他敏锐地看到了人口增长太快、生活资料增长太慢,会影响封建社会秩序的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患难知交
洪亮吉与黄景仁是少年时代的同学和知交,俩人都出身贫寒、都曾在科场苦战,也都曾客幕依人。黄景仁虽有“乾嘉诗人第一”之誉,但穷困潦倒,怀才不遇,且终身布衣。洪亮吉与这样一个既无地位又无钱财的朋友相交十八载始终不渝。乾隆四十二年,黄景仁客居北京,想把母亲妻儿也接到北京生活,洪亮吉帮他把田及三间屋卖了以后筹足路费,送到北京。
@两肋插刀
后来,黄景仁于乾隆四十七年在贫病中客死山西解州。洪亮吉当时已是举人,照世俗眼光看,仕途有望,地位变了,也许势利起来。但是。他却借马疾驰,日走四驿,赶到解州,为死去的朋友抚七尺之棺,理身后之事,又“炎天走千里,素车白马送君归”,把黄景仁灵柩托运回常州安葬。以后,黄景仁的遗稿整理,老母妻儿的安排、直至黄景仁子女的婚嫁,都由洪亮吉一手承办。
@视死如归
洪亮吉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清史稿·洪亮吉传》说他“长身火色,性豪迈,喜论当世事”。嘉庆三年仁宗征镇压白莲教对策,洪亮吉写千字文直陈时弊,将大清说得一团黑,惹怒嘉庆帝,苦于乾隆在位,不了了之。后参加编纂《清高宗实录》,嘉庆帝不满其所为,洪亮吉罢官前,上书朝廷,引来嘉庆满腔怒火,几乎遭受杀身之祸,后被谪戍伊犁。洪亮吉谈笑自若,反而安慰亲友们,并口占一绝,末两句为:丈夫自信头颅好,须为朝廷吃一刀。
@诏下而雨
洪亮吉被流放伊犁后,这年四月,京师大旱,嘉庆皇帝虔诚求雨,大赦人犯。洪亮吉因而被准予还都。嘉庆皇帝在大赦诏书中还公开自责处罚上书言事官员。说:“洪亮吉所论实足启沃朕心,故铭诸座右,时常观览。”并且承认给洪亮吉所加罪名“取巧营私之咎,况皆属子虚乌有”。并即传谕伊犁将军保宁,将洪亮吉释放回籍。据记载,闰四月初三日午刻,嘉庆帝朱笔亲书谕旨交军机处颁发中外后,下午即彤云密布落下甘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