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族谱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那难民并不相信侯云策,看了他一眼,嘴里嘀咕着回到人群。
这时,杜刚带着司仓参军事来到粥场。司仓参军事参见到侯云策,连忙行礼。众差人此时才知道侯云策身份,挣扎起来,跪成一片。
粥场难民全部跪下谢恩。
侯云策把司仓参军事带到大锅旁,道“你且看看,有何话说?”
司仓参军事看见如米汤一般的粥,脸色煞白,嘴唇哆嗦。
侯云策道:“我不想追究根源。你作为司仓参军事,脱不了责任。把粥厂事情处理好后,自己到军帐领十鞭。”
只是领十鞭,司仓参军事松了口气,连忙谢恩。
侯云策放过了司仓参军事,却没有放过具体办事的小头目。
他初来郑州,不想太过为难郑州大小官员,毕竟以后还要靠他们做事,吏治问题是个千年难题,很难彻底治理好,只有一步一步慢慢来。粥场小头目敢于克扣灾民救命粮,实在饶不得。
小头目还没有回过神来,贺术海东的快刀已经过来了。
小头目的滴血头颅挂在木杆上,立在粥场旁边。整个粥场全部被震摄,不仅仅是官差,连难民都吓得不敢胡乱动弹。
杀人立威以后,侯云策令粥棚重新煮粥,然后,坐在棚下等粥煮好。
粥场中人再无人敢做手脚,粮食下得很足。
煮粥时,侯云策叫过小孩,问了问其家里的情况。小孩父母双亡,由爷爷带着他和妹妹逃难,爷爷在路上也死了。他刚才分到一碗粥,全给妹妹喝了,自己饿得紧,趁人不备,顾不得烫,偷偷在大锅里抢了粥。才喝一口就被差人发现。逃出来时,恰巧遇到侯云策。
小女孩不过四五岁,怯生生的,一双眼睛倒是挺大,黑白分明。侯云策心中一紧,叫陈猛把两个小孩子带到府上。
粥重新做好后,十分浓稠,与刚才清汤寡水大不一样。难民只顾着等待分粥,并未注意侯云策一行人离开。等有人醒悟时,早已不见侯云策。有人大喊了一声清官啊,众人皆朝着府衙方向跪拜。
从粥场回来,侯云策与石虎正在谈黑雕军操练之事,郭炯从大名府赶了回来。
郭炯在厢房等了一会儿,有亲卫过来,叫他到大厅。
郭炯一路奔波,头发上皆是灰尘,脸有倦容。侯云策打量了他几眼,道:“什么时候回来的,情况如何?”
“刚回城。”郭炯将赵英纸条递了过去,简要谈了见到赵英的情况。
纸条上只有“我到开封找姐姐”一句话,这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侯云策能够想像赵英的神情,胸中莫名有了一股暖意。
“好好休息,随时注意赵家动态。这样吧,你休息一天,再到开封,随时等赵家小娘子的消息。这是大事,懈怠不得。”侯云策心情突然间就焦灼起来。
“我刚才过粥场,众灾民都在齐声称颂云帅。只不过,若是四方灾民全部过来,郑州城吃不消。”郭炯是新任长史,作为侯云策的辅官,委婉地提醒。
侯云策又看了一遍纸条,小心放好。他稍有些皱眉,道:“杀人立威,才能尽快恢复秩序。刚才回府时,我一直在想,粥场只能解一时之困,不是长久之策,真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事做,正所谓有恒产才有恒心。郑州地处中央腹地,荒地不如其它地方多,这么多难民无法安置,要做到有恒产谈何容易。”
郭炯想起此事同样头大,道:“各州都不准灾民进城,放他们进城容易,请他们出城难啊。六千军士,每天花费是个吞口,把钱花在灾民身上,军费就不够。”
郑州虽是相对富裕的州,但是大部分费用都花在军费上,郑州共有驻军共六千人,花费极大。
大林制度多承大武王朝。大武王朝大乱以前,军队大致包括禁军、边军、地方武装(如团结兵)等。前两种虽任务有别,但都是职业兵,后一种则具有民兵。禁军、边军属于中央军,是国家武装的主力,大乱前,这些武装的费用大部分由中央支付。
在平定大乱的过程中,军队慢慢发生了变化,中央军队逐步转变成为地方军队,转变开端于节度使兵制的形成,完成于两税三分的确立。
平叛过程中刚刚组建的军队,组建之初即已具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演变到最后,大多数军队都由当地赋税供养,这也是大武之后军人当政的主因。
郑州包括黑雕军在内共有六千军队,成为巨大的销钱机器,郑州的税收大部分用在这上面,而税收以农税为主,造成农民负担极重,生活贫困。
当时军器价值相当昂贵,显德元年时期,一枝弩钱一贯五百文,一张弓钱七百至八百文,一副全装甲价值三十八贯二百文,一副马甲四十贯一百文,一张弓二贯八百文,一把提刀三贯三百文,一枝弓箭,七十四文,一枝弩箭六十五文,造弓一万张,需要牛筋六千七百四十五斤,牛角一万一千只。
米价,平均米价是在每石五百文左右浮动,绢价,每匹五百文至一千文之间,马价,每匹三十至五十贯,名马达到七十、八十贯乃至一百贯。
由上述数字可以看出,盔甲装备的价格非常昂贵,其余的装备也绝对不便宜,一把提刀至少能换一石米或者一匹绢,战马的则价值更高。
郭炯提出军费问题时,侯云策突然灵机一动,道:“在沧州,我见过窦田等人,开铁匠铺生意很好。既然有这么难民,那就多开设几个铁器铺,把有体力、有技术的难民安置到里面,不仅可解决难民问题,还可以增加收入。等产量提高后,还可以做武器买卖,这可是利润丰厚的好事。”
侯云策在沧州时曾为窦田画了来自黑城的风箱样式,提高了冶炼温度。窦田等工匠原本技艺高超,有了风箱后,如虎添翼,可以造出质量上乘的武器。现在只需要富巩把沧州的资金、人员带来,就可以开办铁匠铺。
郭炯出自于耕读之家,很少接触商铺,对商人还很鄙视,压根没有想到还可以由郑州府来铁匠铺。
侯云策出自黑城,所见所闻与郭炯大不同。若是没有商道,小小的黑城根本无法生存。从小依靠商道,让侯云策能够完全接受商人,并不以商人为耻。
郭炯道:“若是我们大规模制造兵器,会引起朝中猜忌。”
侯云策笑道:“谁说我们全部制兵器,铁匠铺分成三种,一是郑州官府出钱出力的铁匠铺,主要制造大林制式兵器,装备军队;二是由我私人出钱建起的铁匠铺,主要经营铁制农具,满足农业需要;三是集中一些技艺高超的工匠,由窦田等人造出锋利的宝剑、宝刀,精制的生活用品等,价格高,数量要少,仅供上层人物消费,作为身份的标志。”
郭炯最终没有完全理解堂堂防御使为何要搞铁匠铺,一脸疑惑地离开。
侯云策叫来录事参军事梁守恒,把扩大官营铁匠铺生产规模的计划说出来,让其实际操作。
“现在郑州官府有铁匠铺三个,主要生产军队的刀、剑、箭等兵器,还能生产床弩、云梯等大型武器,军中所需基本够了。”
军用武器属于禁品,多生产武器,除了加重负担外,没有任何好处。梁守恒同样不理解侯云策的想法。他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肯痛快表态。
侯云策见到梁守恒的表情,懒得多说,直接下令道:“给你三十天的时间,要想办法把铁匠铺的规模扩大,需要人则到难民中去招。”
虽然梁守恒对侯云策扩大规模的想法不能理解,但是防御使下了令,梁守恒还是显现出良好才干,很快从难民中挑选了近一百名身强力壮的男子,到铁匠铺做工,把三个官办铁匠铺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按照侯云策的要求,每天难民收入不低于三十文,还要管一顿饭。
这一来,意味有一百个家庭暂时不会被饿死。但是,这仍是杯水车薪,大部分难民仍需要粥棚救济。
侯云策每天忙忙碌碌,转眼十来天过去,仍然没有收到赵英的具体消息。
“云帅,有一个奇怪的人来找,说是把这个牌子交给你。”亲卫拿着一个竹牌子,找到了正在读书的侯云策。
看罢竹牌子,侯云策罕见地变了脸色,道:“带他到书房,书房周围不准有人。”
来者是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背行囊。他进了书房,拱手行视,低声道:“三皇子。”
侯云策脸色阴晴不定,道:“大师兄。”
来者是太师李甲的学生,也就是侯云策的大师兄王全楠。侯云策盯着王全楠,道:“新黑城如何?”
“打了三次,死伤了二十几个老兄弟,太师伤心得紧。” 王全楠不等三皇子询问,主动道:“太师派人联系了老商道,听说有沧州商队在寻找贺术海东。我们循着这条线,很容易就找过来了。黑雕军和三皇子之名,在北地响亮得紧。”
“大师兄来,有何打算?”
“太师让我送来侯之恩的族谱。当年给三皇子改名侯云策时,太师颇费了些思量,做了许多应变之策。你得赶紧记下侯之恩的族谱,说不定那天就有人问起。”
侯云策接过族谱,放在案看翻了翻。这确是侯之恩的族谱,侯云策的名字赫然在例。
王全楠道:“真正的侯云策的父亲死于与契丹人作战,其母未改嫁,养大了侯云策。据我们了解,侯云策和其母皆毁于当年幽州之战。侯之恩别驾后来是幽州主将,杀伤契丹人甚多,契丹人破城后,凡是姓侯的一个不留。城外坞堡同样如此。”
侯云策道:“侯之恩一族还有人在中原?”
王全楠道:“侯之恩实是大侯皇族的远支。侯之恩本人的相貌也与先皇有几分神似。早年离开幽州的人,谁还记得侯云策这个小孩子的事。”
(第五十章)
那难民并不相信侯云策,看了他一眼,嘴里嘀咕着回到人群。
这时,杜刚带着司仓参军事来到粥场。司仓参军事参见到侯云策,连忙行礼。众差人此时才知道侯云策身份,挣扎起来,跪成一片。
粥场难民全部跪下谢恩。
侯云策把司仓参军事带到大锅旁,道“你且看看,有何话说?”
司仓参军事看见如米汤一般的粥,脸色煞白,嘴唇哆嗦。
侯云策道:“我不想追究根源。你作为司仓参军事,脱不了责任。把粥厂事情处理好后,自己到军帐领十鞭。”
只是领十鞭,司仓参军事松了口气,连忙谢恩。
侯云策放过了司仓参军事,却没有放过具体办事的小头目。
他初来郑州,不想太过为难郑州大小官员,毕竟以后还要靠他们做事,吏治问题是个千年难题,很难彻底治理好,只有一步一步慢慢来。粥场小头目敢于克扣灾民救命粮,实在饶不得。
小头目还没有回过神来,贺术海东的快刀已经过来了。
小头目的滴血头颅挂在木杆上,立在粥场旁边。整个粥场全部被震摄,不仅仅是官差,连难民都吓得不敢胡乱动弹。
杀人立威以后,侯云策令粥棚重新煮粥,然后,坐在棚下等粥煮好。
粥场中人再无人敢做手脚,粮食下得很足。
煮粥时,侯云策叫过小孩,问了问其家里的情况。小孩父母双亡,由爷爷带着他和妹妹逃难,爷爷在路上也死了。他刚才分到一碗粥,全给妹妹喝了,自己饿得紧,趁人不备,顾不得烫,偷偷在大锅里抢了粥。才喝一口就被差人发现。逃出来时,恰巧遇到侯云策。
小女孩不过四五岁,怯生生的,一双眼睛倒是挺大,黑白分明。侯云策心中一紧,叫陈猛把两个小孩子带到府上。
粥重新做好后,十分浓稠,与刚才清汤寡水大不一样。难民只顾着等待分粥,并未注意侯云策一行人离开。等有人醒悟时,早已不见侯云策。有人大喊了一声清官啊,众人皆朝着府衙方向跪拜。
从粥场回来,侯云策与石虎正在谈黑雕军操练之事,郭炯从大名府赶了回来。
郭炯在厢房等了一会儿,有亲卫过来,叫他到大厅。
郭炯一路奔波,头发上皆是灰尘,脸有倦容。侯云策打量了他几眼,道:“什么时候回来的,情况如何?”
“刚回城。”郭炯将赵英纸条递了过去,简要谈了见到赵英的情况。
纸条上只有“我到开封找姐姐”一句话,这句话胜过千言万语。侯云策能够想像赵英的神情,胸中莫名有了一股暖意。
“好好休息,随时注意赵家动态。这样吧,你休息一天,再到开封,随时等赵家小娘子的消息。这是大事,懈怠不得。”侯云策心情突然间就焦灼起来。
“我刚才过粥场,众灾民都在齐声称颂云帅。只不过,若是四方灾民全部过来,郑州城吃不消。”郭炯是新任长史,作为侯云策的辅官,委婉地提醒。
侯云策又看了一遍纸条,小心放好。他稍有些皱眉,道:“杀人立威,才能尽快恢复秩序。刚才回府时,我一直在想,粥场只能解一时之困,不是长久之策,真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要让老百姓有饭吃、有事做,正所谓有恒产才有恒心。郑州地处中央腹地,荒地不如其它地方多,这么多难民无法安置,要做到有恒产谈何容易。”
郭炯想起此事同样头大,道:“各州都不准灾民进城,放他们进城容易,请他们出城难啊。六千军士,每天花费是个吞口,把钱花在灾民身上,军费就不够。”
郑州虽是相对富裕的州,但是大部分费用都花在军费上,郑州共有驻军共六千人,花费极大。
大林制度多承大武王朝。大武王朝大乱以前,军队大致包括禁军、边军、地方武装(如团结兵)等。前两种虽任务有别,但都是职业兵,后一种则具有民兵。禁军、边军属于中央军,是国家武装的主力,大乱前,这些武装的费用大部分由中央支付。
在平定大乱的过程中,军队慢慢发生了变化,中央军队逐步转变成为地方军队,转变开端于节度使兵制的形成,完成于两税三分的确立。
平叛过程中刚刚组建的军队,组建之初即已具有了浓厚的地方色彩。演变到最后,大多数军队都由当地赋税供养,这也是大武之后军人当政的主因。
郑州包括黑雕军在内共有六千军队,成为巨大的销钱机器,郑州的税收大部分用在这上面,而税收以农税为主,造成农民负担极重,生活贫困。
当时军器价值相当昂贵,显德元年时期,一枝弩钱一贯五百文,一张弓钱七百至八百文,一副全装甲价值三十八贯二百文,一副马甲四十贯一百文,一张弓二贯八百文,一把提刀三贯三百文,一枝弓箭,七十四文,一枝弩箭六十五文,造弓一万张,需要牛筋六千七百四十五斤,牛角一万一千只。
米价,平均米价是在每石五百文左右浮动,绢价,每匹五百文至一千文之间,马价,每匹三十至五十贯,名马达到七十、八十贯乃至一百贯。
由上述数字可以看出,盔甲装备的价格非常昂贵,其余的装备也绝对不便宜,一把提刀至少能换一石米或者一匹绢,战马的则价值更高。
郭炯提出军费问题时,侯云策突然灵机一动,道:“在沧州,我见过窦田等人,开铁匠铺生意很好。既然有这么难民,那就多开设几个铁器铺,把有体力、有技术的难民安置到里面,不仅可解决难民问题,还可以增加收入。等产量提高后,还可以做武器买卖,这可是利润丰厚的好事。”
侯云策在沧州时曾为窦田画了来自黑城的风箱样式,提高了冶炼温度。窦田等工匠原本技艺高超,有了风箱后,如虎添翼,可以造出质量上乘的武器。现在只需要富巩把沧州的资金、人员带来,就可以开办铁匠铺。
郭炯出自于耕读之家,很少接触商铺,对商人还很鄙视,压根没有想到还可以由郑州府来铁匠铺。
侯云策出自黑城,所见所闻与郭炯大不同。若是没有商道,小小的黑城根本无法生存。从小依靠商道,让侯云策能够完全接受商人,并不以商人为耻。
郭炯道:“若是我们大规模制造兵器,会引起朝中猜忌。”
侯云策笑道:“谁说我们全部制兵器,铁匠铺分成三种,一是郑州官府出钱出力的铁匠铺,主要制造大林制式兵器,装备军队;二是由我私人出钱建起的铁匠铺,主要经营铁制农具,满足农业需要;三是集中一些技艺高超的工匠,由窦田等人造出锋利的宝剑、宝刀,精制的生活用品等,价格高,数量要少,仅供上层人物消费,作为身份的标志。”
郭炯最终没有完全理解堂堂防御使为何要搞铁匠铺,一脸疑惑地离开。
侯云策叫来录事参军事梁守恒,把扩大官营铁匠铺生产规模的计划说出来,让其实际操作。
“现在郑州官府有铁匠铺三个,主要生产军队的刀、剑、箭等兵器,还能生产床弩、云梯等大型武器,军中所需基本够了。”
军用武器属于禁品,多生产武器,除了加重负担外,没有任何好处。梁守恒同样不理解侯云策的想法。他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肯痛快表态。
侯云策见到梁守恒的表情,懒得多说,直接下令道:“给你三十天的时间,要想办法把铁匠铺的规模扩大,需要人则到难民中去招。”
虽然梁守恒对侯云策扩大规模的想法不能理解,但是防御使下了令,梁守恒还是显现出良好才干,很快从难民中挑选了近一百名身强力壮的男子,到铁匠铺做工,把三个官办铁匠铺规模扩大了一倍以上。按照侯云策的要求,每天难民收入不低于三十文,还要管一顿饭。
这一来,意味有一百个家庭暂时不会被饿死。但是,这仍是杯水车薪,大部分难民仍需要粥棚救济。
侯云策每天忙忙碌碌,转眼十来天过去,仍然没有收到赵英的具体消息。
“云帅,有一个奇怪的人来找,说是把这个牌子交给你。”亲卫拿着一个竹牌子,找到了正在读书的侯云策。
看罢竹牌子,侯云策罕见地变了脸色,道:“带他到书房,书房周围不准有人。”
来者是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背行囊。他进了书房,拱手行视,低声道:“三皇子。”
侯云策脸色阴晴不定,道:“大师兄。”
来者是太师李甲的学生,也就是侯云策的大师兄王全楠。侯云策盯着王全楠,道:“新黑城如何?”
“打了三次,死伤了二十几个老兄弟,太师伤心得紧。” 王全楠不等三皇子询问,主动道:“太师派人联系了老商道,听说有沧州商队在寻找贺术海东。我们循着这条线,很容易就找过来了。黑雕军和三皇子之名,在北地响亮得紧。”
“大师兄来,有何打算?”
“太师让我送来侯之恩的族谱。当年给三皇子改名侯云策时,太师颇费了些思量,做了许多应变之策。你得赶紧记下侯之恩的族谱,说不定那天就有人问起。”
侯云策接过族谱,放在案看翻了翻。这确是侯之恩的族谱,侯云策的名字赫然在例。
王全楠道:“真正的侯云策的父亲死于与契丹人作战,其母未改嫁,养大了侯云策。据我们了解,侯云策和其母皆毁于当年幽州之战。侯之恩别驾后来是幽州主将,杀伤契丹人甚多,契丹人破城后,凡是姓侯的一个不留。城外坞堡同样如此。”
侯云策道:“侯之恩一族还有人在中原?”
王全楠道:“侯之恩实是大侯皇族的远支。侯之恩本人的相貌也与先皇有几分神似。早年离开幽州的人,谁还记得侯云策这个小孩子的事。”
(第五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