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文昌会议(中)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杨逸再次问道:“大家可想好了,咱们现在不用管身份高低,皆可畅所欲言,认为不值一万股的,但说无妨,咱们不搞一言堂,只有集思广益,今后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才能壮大啊!”
沈清文说道:“说句心里话,如果让小人单独掏五十贯买这项加工技艺的话,小人肯定不会买,但这项技术在国公爷手里,它的价值确实值五十万贯。”
沈清文的意思大家都明白,这涉及一个怀璧其罪的问题,这项技术在杨逸手里,就象当初杨家的葡萄酒酿造技艺,可以为杨家带来滚滚财源,就算别人眼红,也奈何不了杨家;
但若是这种可以用抢钱来形容的技术落在沈清文等人手上,很可能无法做到技术保密,甚至可能导致家破人亡。
所以说,这技术到底值多少钱,还要看它落在谁的手上。如果让杨家单独来经营,这项技术必将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一样,为杨家带来不计其数的财富。
这一点杨逸岂会不知道,他淡然说道:“多不敢说,本官若是将这项技术留在手上的话,每年为家里赢得百万贯的利润绝对不难,现在大家既然认同五十万贯,那本官就以五十万贯卖给西印度洋贸易商社,算作一万股,各位有什么意见吗?”
“没有,没有,就算作一万股。”
“对对对,国公爷大公无私,我等还有何好说的。就算作一万股了。”
“……….”
韩碧儿的秀眉这下子才轻轻展开来,不禁又有些好笑。这项技术杨逸虽然言之凿凿,但毕竟还没到手呢;
但杨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拿这没影的技术换来了五十万贯,这下韩碧儿满腔幽怨终于消失了。
棉布的疑虑解决之后,杨逸接着说道:“确定丝绸、棉布、瓷器、茶叶这个样商品为咱们西印度贸易商社主要对外销售的产品之后,咱们来说说如何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问题。”
众人拱手道:“国公爷请讲。”
“这四样商品既然是咱们主要贸易商品,咱们就必须控制充足的货源,我的意思是,采用商社加家户的模式。在南方推广桑蚕养殖,在北方推广棉花种植;
具体地说就是由咱们商社给农户提供种子,以及种养技术,甚至是部分资金,与农户提前签订保价收购契约,所产出的棉花和蚕茧,由咱们商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
咱们商社要在棉花、蚕茧的主产区建立大型的烤茧、缫丝、扎棉、织造厂,这样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加工成本。而且有利于各项工艺的研发更新,便咱们商社始终占据着资源和加工技术上的优势;
茶和瓷器方面,咱们也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优质的茶园,苏大学士在杭州为官时。就非常喜欢灵隐寺的清茶,大家都是江南人,相信都知道这种清茶。用沸水冲泡即可饮用,无须煎煮。味道清新,回味悠长;
我敢肯定。这种清茶迟早会取代团茶,成为主流,咱们要成立专门的机构,积极摸索清茶的加工工艺,争取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优势;
瓷器方面,景德年间,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就开始名扬大宋,但和官窑、定窑、汝窑、哥窑、钧窑这五大窑比起来,景德瓷器无论是规模还是工艺都远远不及;
而这正是咱们的机会,咱们要集合经验丰富的工匠,研制景德瓷,林掌柜家原来是经营越窑的,对景德瓷应该比我了解,它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啊!
还有一点,景德镇所具备的优势是其它窑口难以比拟的,那就是水路交通便利,方便咱们大量输出海外。”
杨逸说完这番话之后,端茶细品,在坐的二十六人小声讨论着,这番话包含的信息量太大,每一句话众人都有必要仔细琢磨才行。
瓷器和茶叶这两项还好说,大家都是来自江南,对景德瓷也比较熟悉,杨逸对景德瓷投资的建议他们完全可以接受;
茶叶一项,江南作为茶叶的主产地,清茶出现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现在接受这种冲泡即饮的清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没有成为主流,但后劲足,有关茶叶这一项的问题他们也能理解。
而关于丝绸和棉花这一项,他们的疑问可就多了,江宁富商汤兆祥先发问道:“国公爷说要在南方推广种桑养蚕,指的是何处?”
不怪他这么问,江南现在几乎家家种桑养蚕,两浙路每年的丝绸产量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得着费这么大劲去推广吗?
杨逸答道:“主要是在广南和安南。”
“大人,种桑养蚕颇费人工,而广南和安南人口不多,只怕在广南和安南扶植桑蚕得不偿失啊。”
杨逸从桌边拿出一个桑叶采摘器来,对众人说道:“这是本官新发明的桑叶采摘器,采叶速度至少比用双手采摘提高四五倍。”
杨逸不断推出各种法宝,让林如海等人颇有些应接不暇之势,拿着那个桑叶采摘器轮流端详着,颇有些不信之意。
“你们放心吧,连同刚才的一万股,这次我杨家打算投十二万股,计六百万贯,本官投这么多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难道本官还能拿自己的钱去打水漂不成?”
听到杨逸要一次投入六百万贯,林如海等人瞬间石化了。
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的家产达到六百万贯,哪怕把妻儿老小卖了,也没有这个数,而杨逸轻描淡写的说出这个数字,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仿佛他说的是六贯一样。
想想杨家这几年的的发展,能拿出六百万贯不奇怪,光是葡萄酒这一样,每年就为杨家带来超过两百万贯的收入;
杨家现在的商栈已经遍布全国,韩碧儿处处见缝插针,可没少发战争财,抛开这些不说,二十多条海船长年往来到海上,这才是杨逸最主要的财富来源。
在惊叹杨家富可敌国的同时,他们也确信了一点,杨逸说要让大宋的商品摆满印度、波斯、拜占庭等地的商铺的话,绝非信口开河,如杨逸所说,就算杨家再有钱,还能拿六百万贯不当事不成?
同时,看到杨逸在西印度洋贸易商社一次投下如此巨资,大家对商社更是充满了信心,有些人已经开始算计着自己最大限度能拿出多少钱来投股了。
******************************
ps:感谢南地之誓、魔界小小虎、雨点轻敲你窗、秋之神光等书友的打赏,谢谢。
今天还没有一张月票,看来又要裸奔了,555555555555555555………
杨逸再次问道:“大家可想好了,咱们现在不用管身份高低,皆可畅所欲言,认为不值一万股的,但说无妨,咱们不搞一言堂,只有集思广益,今后西印度洋贸易商社才能壮大啊!”
沈清文说道:“说句心里话,如果让小人单独掏五十贯买这项加工技艺的话,小人肯定不会买,但这项技术在国公爷手里,它的价值确实值五十万贯。”
沈清文的意思大家都明白,这涉及一个怀璧其罪的问题,这项技术在杨逸手里,就象当初杨家的葡萄酒酿造技艺,可以为杨家带来滚滚财源,就算别人眼红,也奈何不了杨家;
但若是这种可以用抢钱来形容的技术落在沈清文等人手上,很可能无法做到技术保密,甚至可能导致家破人亡。
所以说,这技术到底值多少钱,还要看它落在谁的手上。如果让杨家单独来经营,这项技术必将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一样,为杨家带来不计其数的财富。
这一点杨逸岂会不知道,他淡然说道:“多不敢说,本官若是将这项技术留在手上的话,每年为家里赢得百万贯的利润绝对不难,现在大家既然认同五十万贯,那本官就以五十万贯卖给西印度洋贸易商社,算作一万股,各位有什么意见吗?”
“没有,没有,就算作一万股。”
“对对对,国公爷大公无私,我等还有何好说的。就算作一万股了。”
“……….”
韩碧儿的秀眉这下子才轻轻展开来,不禁又有些好笑。这项技术杨逸虽然言之凿凿,但毕竟还没到手呢;
但杨逸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拿这没影的技术换来了五十万贯,这下韩碧儿满腔幽怨终于消失了。
棉布的疑虑解决之后,杨逸接着说道:“确定丝绸、棉布、瓷器、茶叶这个样商品为咱们西印度贸易商社主要对外销售的产品之后,咱们来说说如何节约成本,增加利润的问题。”
众人拱手道:“国公爷请讲。”
“这四样商品既然是咱们主要贸易商品,咱们就必须控制充足的货源,我的意思是,采用商社加家户的模式。在南方推广桑蚕养殖,在北方推广棉花种植;
具体地说就是由咱们商社给农户提供种子,以及种养技术,甚至是部分资金,与农户提前签订保价收购契约,所产出的棉花和蚕茧,由咱们商社统一收购,统一加工;
咱们商社要在棉花、蚕茧的主产区建立大型的烤茧、缫丝、扎棉、织造厂,这样不但可以大大降低加工成本。而且有利于各项工艺的研发更新,便咱们商社始终占据着资源和加工技术上的优势;
茶和瓷器方面,咱们也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优质的茶园,苏大学士在杭州为官时。就非常喜欢灵隐寺的清茶,大家都是江南人,相信都知道这种清茶。用沸水冲泡即可饮用,无须煎煮。味道清新,回味悠长;
我敢肯定。这种清茶迟早会取代团茶,成为主流,咱们要成立专门的机构,积极摸索清茶的加工工艺,争取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优势;
瓷器方面,景德年间,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就开始名扬大宋,但和官窑、定窑、汝窑、哥窑、钧窑这五大窑比起来,景德瓷器无论是规模还是工艺都远远不及;
而这正是咱们的机会,咱们要集合经验丰富的工匠,研制景德瓷,林掌柜家原来是经营越窑的,对景德瓷应该比我了解,它的发展潜力不可限量啊!
还有一点,景德镇所具备的优势是其它窑口难以比拟的,那就是水路交通便利,方便咱们大量输出海外。”
杨逸说完这番话之后,端茶细品,在坐的二十六人小声讨论着,这番话包含的信息量太大,每一句话众人都有必要仔细琢磨才行。
瓷器和茶叶这两项还好说,大家都是来自江南,对景德瓷也比较熟悉,杨逸对景德瓷投资的建议他们完全可以接受;
茶叶一项,江南作为茶叶的主产地,清茶出现也不是一年两年了,而且现在接受这种冲泡即饮的清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虽然没有成为主流,但后劲足,有关茶叶这一项的问题他们也能理解。
而关于丝绸和棉花这一项,他们的疑问可就多了,江宁富商汤兆祥先发问道:“国公爷说要在南方推广种桑养蚕,指的是何处?”
不怪他这么问,江南现在几乎家家种桑养蚕,两浙路每年的丝绸产量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还得着费这么大劲去推广吗?
杨逸答道:“主要是在广南和安南。”
“大人,种桑养蚕颇费人工,而广南和安南人口不多,只怕在广南和安南扶植桑蚕得不偿失啊。”
杨逸从桌边拿出一个桑叶采摘器来,对众人说道:“这是本官新发明的桑叶采摘器,采叶速度至少比用双手采摘提高四五倍。”
杨逸不断推出各种法宝,让林如海等人颇有些应接不暇之势,拿着那个桑叶采摘器轮流端详着,颇有些不信之意。
“你们放心吧,连同刚才的一万股,这次我杨家打算投十二万股,计六百万贯,本官投这么多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难道本官还能拿自己的钱去打水漂不成?”
听到杨逸要一次投入六百万贯,林如海等人瞬间石化了。
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的家产达到六百万贯,哪怕把妻儿老小卖了,也没有这个数,而杨逸轻描淡写的说出这个数字,连眼睛都不眨一下,仿佛他说的是六贯一样。
想想杨家这几年的的发展,能拿出六百万贯不奇怪,光是葡萄酒这一样,每年就为杨家带来超过两百万贯的收入;
杨家现在的商栈已经遍布全国,韩碧儿处处见缝插针,可没少发战争财,抛开这些不说,二十多条海船长年往来到海上,这才是杨逸最主要的财富来源。
在惊叹杨家富可敌国的同时,他们也确信了一点,杨逸说要让大宋的商品摆满印度、波斯、拜占庭等地的商铺的话,绝非信口开河,如杨逸所说,就算杨家再有钱,还能拿六百万贯不当事不成?
同时,看到杨逸在西印度洋贸易商社一次投下如此巨资,大家对商社更是充满了信心,有些人已经开始算计着自己最大限度能拿出多少钱来投股了。
******************************
ps:感谢南地之誓、魔界小小虎、雨点轻敲你窗、秋之神光等书友的打赏,谢谢。
今天还没有一张月票,看来又要裸奔了,55555555555555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