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字卷 第三百九十二节 何去何从,权臣之路?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冯紫英当然知道忠惠王是个老狐狸。
虽然对军务一窍不通,但并不代表忠惠王的嗅觉差了。
作为张氏一族中人,忠惠王肯定能感觉到内阁意欲对京中军权加强掌控权的意图,不过他并不太在意。
他很清楚虽然他也是张氏一族,但是距离皇位远隔天边,无论是义忠亲王还是永隆皇帝这两位兄长一脉入继大统,都和他没关系。
相反,若是义忠亲王入继大统,那很有可能为了巩固他自己的地位,还会对其他兄弟更为防范和苛厉。
朝廷内阁存着什么心思,忠惠王大略能猜出一二来,所以他内心甚至是赞同的,在行动上也愿意配合。
冯紫英的特殊身份让他来和忠惠王谈效果会更好。
武勋家世出身和科举出身的文臣,而且还是兵部右侍郎,老爹还是西北军统帅,当初让忠惠王出奔回京担任京营节度使也是他的主意。
能得了一任京营节度使身份,哪怕只是短短两年,那也是一份资历,能让忠惠王在张氏一族中地位更尊崇,就像忠顺王担任宗人令一样。
所以这一场沟通谈得很轻松愉快。
京营节度使这个位置坐一坐可以,但是要承担起越发沉重的担子,对忠惠王来说就未免压力太大了,稍有不慎,积攒下来的资历反而会成为祸端,所以早些卸任是应有之意。
几天时间的发酵,让京中都躁动起来了,连老爹的信都来了。
“冯左,父亲这是什么意思?”烛火下,冯紫英托腮沉思。
“西北军现在的情况不是太好,朝廷在粮饷上断断续续,难以为继,所以现在老爷只能在南直隶那边和牛继宗、孙绍祖保持对峙状态,无法发起大规模进攻,士气也比当初低落了许多,老爷也很焦虑,……”
冯左叹息了一声,“老爷说恐怕朝廷对老爷,或者说西北军有猜忌之意,所以让我回来也好问一问少爷。”
看着冯紫英在烛光下俊逸挺拔的面孔多了几分深沉老练,冯左也是感慨无限。
他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几年前那个十年前还在自己背后屁颠屁颠跟着乱跑,什么都不懂,还要询问请教自己的毛头小子。
从六岁开始,对方就一直在老爷身畔,虽然太太很舍不得,但是老爷却一直坚持要跟在身边,说玉不琢不成器,若是养于深宅妇人身边,只会成为废人。
现在看来,老爷是睿智的。
那几年年里,他和冯佑以及冯寿、冯喜几人几乎是看着他一天一天长大的。
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逐渐变成能引弓射箭骑马挥刀的少年郎,若非考虑到少爷能读书,可以去试一试科举,老爷也不会让其回京入国子监。
谁曾想这一回去,居然还真的在国子监里读出一些道来,最后进青檀书院,秋闱春闱大比之后一跃化龙了。
冯紫英托腮的手揉了揉脸颊。
父亲的担心并非无因,虽然张怀昌和孙承宗从未与自己提起西北军的事儿,齐师和乔师他们也都没有表现出什么倾向,但是冯紫英却知道文臣对武人的压制、约束态度是根深蒂固的,不会因为内外局势变化而改变。
哪怕时局再危险,也顶多就是稍稍放松一些对武将的约束,一旦局面略有好转,便会重新收紧。
分权削权,腾挪调整,这些手段都是免不了,自己现在对京营和上三亲军所作的,不也就是一样么?
不过对武人的态度,朝廷也还是略有区别的,四王八公十二侯这一类从龙武勋最是受打压,其次才是边地武勋,倒是武进士出身和凭军功成长起来的这些武人是最受朝廷信任的。
冯家被划入边地武勋这一类,老爹只有自己这个已经走了文臣路的独子,所以才让朝廷稍稍放心,但也只是对自己老爹放心,对老爹的西北军一样十分忌惮。
所以像四王八公十二侯的这些子弟,还有李家、麻家这些子弟,朝廷都是不太待见的,若非北地边疆局面紧张,自己力荐,麻承勋要想当宣府总兵,那就是做梦。
不过现在的局面略有变化,因为南京伪朝的缘故,朝廷掀起了一波对原来京中这些老牌武勋家族的清洗,像四王八公都已经凋落,十二侯中也是受影响不小,所以这种情况下,朝廷大概又意识到需要一些来平衡,所以可能政策又会有所回调。
“所以西北军中以及三边四镇那边也都有些想法?”冯紫英苦笑。
“嘿嘿,老爷的心思少爷您应该知晓一些才对。”冯左微笑。
西北军现在的局面不太好,很显然朝廷是有意要通过谈判来和南京方面解决这个僵持局面,所以粮饷上自然就没那么积极了,再加上陈继先的态度暧昧,所以无论是冯唐本人,还是麾下的诸将,都开始考虑另寻出路了。
冯唐作为三边四镇和西北军主帅,肯定要优先替跟随自己进中原来卖命的这帮人考虑。
西北军的出路也摆在那里,要么就是回西北去,可现在贺世贤、萧如薰、祁炳忠分别占了榆林、甘肃、宁夏三镇总兵,马进宝预定了固原镇总兵,要看其在山西协助孙承宗打得如何。
可以说现在三边四镇就没有合适位置了,总不能让刘东旸、刘白川、土文秀这帮人辛辛苦苦在山东、南直打了一年多时间,然后又灰熘熘地回西北那穷乡僻壤,继续干他们的副总兵和参将,过那种缺衣少食的生活,那冯唐也真没法向兄弟们交待了。
所以冯唐才会得到消息之后给冯紫英来信,要求冯紫英考虑在京营和上三亲军替自己这帮忠心耿耿的部下谋划一下,最不济,也可以考虑宣府镇这边。
京营和上三亲军虽然在兵力上远不及各边镇,但是其地位却不逊于各边镇,否则连陈敬轩这种当过三边总督的人,都想要来谋五军营大将。
可以说五军营大将并不亚于宣大和蓟辽这五个边镇的总兵,比起三边四镇这种穷乡僻壤的总兵更深一筹。
即便是如神枢营、神机营乃至上三亲军的指挥使,也和固原、甘肃、榆林这类总兵相当。
而且京官本身就比外埠武将要高一筹,日后要外放也机会更多,像甘肃总兵要想调任辽东和大同总兵就很难,除非你能赶上机会立下大功,比如冯唐平定宁夏叛乱那样的。
但是如果是京营三大营或者上三亲军的指挥使,只要走些门道,就要容易许多。
像京营和三大营的指挥同知也要比三边四镇的苦哈哈副总兵强得多,而指挥佥事也一样要比那些个穷酸参将和游击机会多得多。
当然像宣府、大同、蓟镇这类就在京畿边上的边镇情况又有不同,在这几个边镇当个副总兵权力和利益乃至人脉都要丰厚得多,未必愿意到京营和上三亲军来当个指挥同知。
总而言之京中的京营和上三亲军与边镇相比,不能单从官职品轶来比较,这里边涉及到与朝廷亲疏乃至更宽广丰裕的发展机会,所以还得要见仁见智。
老爹的心思冯紫英大略明白了,如何来处置其实也简单。
既然自己来主持对京中军队的整肃,而且上三亲军乃至京营明显需要大规模调整,要给老爹麾下一干将领谋些机会,有些难度,但是也并非毫无办法。
就算是上三亲军和京营三大营主官太敏感不好安排,最不济宣府镇那边也还能安插一二。
冯紫英需要考虑的是这样安排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自己需要考虑的是更长久的打算。
自己需要好生梳理或者确定一下,自己未来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以冯家为主,还是以自己的仕途为主?
对冯家来说,当然是家族长盛不衰,最好是衣钵传承代代富贵,对自己来说,那就是直奔首辅之位。
可这两者有些矛盾不说,单单是一个首辅之位,也有许多讲究。
当一个弱势的首辅,上被强势的皇帝压制,比如元熙三十五年之前的元熙帝,下被桀骜的阁臣牵制,那这个首辅当得也忒没滋味。
可要架空一个皇帝,慑服下边阁臣,这个首辅就得要有足够的政治资源来运作。
一方面在朝中要有足够的朝臣坚定不移地站在自己一边,另一方面还要在军中有强大的盟友或者忠实的部下来支持自己,另外还要在京中保持绝对控制力。
从当下朝局走势来看,起码以叶向高为首的内阁正在想着这条路走,当然叶向高未必是自己要干什么,更多的是想通过文官这个群体来实现这个目标。
那自己呢?冯紫英们心自问。
也像叶向高那样,当一个通过妥协和平衡来达成一致的首辅?好像没太大意思啊。
还有就算是自己当首辅,又能当多久?冯家的富贵又能维系多久?像张居正那样,当首辅时风光无限,结果一闭眼,那立即就是抄家灭族之祸,自己明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大,还要去走这条路么?
冯紫英当然知道忠惠王是个老狐狸。
虽然对军务一窍不通,但并不代表忠惠王的嗅觉差了。
作为张氏一族中人,忠惠王肯定能感觉到内阁意欲对京中军权加强掌控权的意图,不过他并不太在意。
他很清楚虽然他也是张氏一族,但是距离皇位远隔天边,无论是义忠亲王还是永隆皇帝这两位兄长一脉入继大统,都和他没关系。
相反,若是义忠亲王入继大统,那很有可能为了巩固他自己的地位,还会对其他兄弟更为防范和苛厉。
朝廷内阁存着什么心思,忠惠王大略能猜出一二来,所以他内心甚至是赞同的,在行动上也愿意配合。
冯紫英的特殊身份让他来和忠惠王谈效果会更好。
武勋家世出身和科举出身的文臣,而且还是兵部右侍郎,老爹还是西北军统帅,当初让忠惠王出奔回京担任京营节度使也是他的主意。
能得了一任京营节度使身份,哪怕只是短短两年,那也是一份资历,能让忠惠王在张氏一族中地位更尊崇,就像忠顺王担任宗人令一样。
所以这一场沟通谈得很轻松愉快。
京营节度使这个位置坐一坐可以,但是要承担起越发沉重的担子,对忠惠王来说就未免压力太大了,稍有不慎,积攒下来的资历反而会成为祸端,所以早些卸任是应有之意。
几天时间的发酵,让京中都躁动起来了,连老爹的信都来了。
“冯左,父亲这是什么意思?”烛火下,冯紫英托腮沉思。
“西北军现在的情况不是太好,朝廷在粮饷上断断续续,难以为继,所以现在老爷只能在南直隶那边和牛继宗、孙绍祖保持对峙状态,无法发起大规模进攻,士气也比当初低落了许多,老爷也很焦虑,……”
冯左叹息了一声,“老爷说恐怕朝廷对老爷,或者说西北军有猜忌之意,所以让我回来也好问一问少爷。”
看着冯紫英在烛光下俊逸挺拔的面孔多了几分深沉老练,冯左也是感慨无限。
他甚至有些不敢相信这就是几年前那个十年前还在自己背后屁颠屁颠跟着乱跑,什么都不懂,还要询问请教自己的毛头小子。
从六岁开始,对方就一直在老爷身畔,虽然太太很舍不得,但是老爷却一直坚持要跟在身边,说玉不琢不成器,若是养于深宅妇人身边,只会成为废人。
现在看来,老爷是睿智的。
那几年年里,他和冯佑以及冯寿、冯喜几人几乎是看着他一天一天长大的。
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逐渐变成能引弓射箭骑马挥刀的少年郎,若非考虑到少爷能读书,可以去试一试科举,老爷也不会让其回京入国子监。
谁曾想这一回去,居然还真的在国子监里读出一些道来,最后进青檀书院,秋闱春闱大比之后一跃化龙了。
冯紫英托腮的手揉了揉脸颊。
父亲的担心并非无因,虽然张怀昌和孙承宗从未与自己提起西北军的事儿,齐师和乔师他们也都没有表现出什么倾向,但是冯紫英却知道文臣对武人的压制、约束态度是根深蒂固的,不会因为内外局势变化而改变。
哪怕时局再危险,也顶多就是稍稍放松一些对武将的约束,一旦局面略有好转,便会重新收紧。
分权削权,腾挪调整,这些手段都是免不了,自己现在对京营和上三亲军所作的,不也就是一样么?
不过对武人的态度,朝廷也还是略有区别的,四王八公十二侯这一类从龙武勋最是受打压,其次才是边地武勋,倒是武进士出身和凭军功成长起来的这些武人是最受朝廷信任的。
冯家被划入边地武勋这一类,老爹只有自己这个已经走了文臣路的独子,所以才让朝廷稍稍放心,但也只是对自己老爹放心,对老爹的西北军一样十分忌惮。
所以像四王八公十二侯的这些子弟,还有李家、麻家这些子弟,朝廷都是不太待见的,若非北地边疆局面紧张,自己力荐,麻承勋要想当宣府总兵,那就是做梦。
不过现在的局面略有变化,因为南京伪朝的缘故,朝廷掀起了一波对原来京中这些老牌武勋家族的清洗,像四王八公都已经凋落,十二侯中也是受影响不小,所以这种情况下,朝廷大概又意识到需要一些来平衡,所以可能政策又会有所回调。
“所以西北军中以及三边四镇那边也都有些想法?”冯紫英苦笑。
“嘿嘿,老爷的心思少爷您应该知晓一些才对。”冯左微笑。
西北军现在的局面不太好,很显然朝廷是有意要通过谈判来和南京方面解决这个僵持局面,所以粮饷上自然就没那么积极了,再加上陈继先的态度暧昧,所以无论是冯唐本人,还是麾下的诸将,都开始考虑另寻出路了。
冯唐作为三边四镇和西北军主帅,肯定要优先替跟随自己进中原来卖命的这帮人考虑。
西北军的出路也摆在那里,要么就是回西北去,可现在贺世贤、萧如薰、祁炳忠分别占了榆林、甘肃、宁夏三镇总兵,马进宝预定了固原镇总兵,要看其在山西协助孙承宗打得如何。
可以说现在三边四镇就没有合适位置了,总不能让刘东旸、刘白川、土文秀这帮人辛辛苦苦在山东、南直打了一年多时间,然后又灰熘熘地回西北那穷乡僻壤,继续干他们的副总兵和参将,过那种缺衣少食的生活,那冯唐也真没法向兄弟们交待了。
所以冯唐才会得到消息之后给冯紫英来信,要求冯紫英考虑在京营和上三亲军替自己这帮忠心耿耿的部下谋划一下,最不济,也可以考虑宣府镇这边。
京营和上三亲军虽然在兵力上远不及各边镇,但是其地位却不逊于各边镇,否则连陈敬轩这种当过三边总督的人,都想要来谋五军营大将。
可以说五军营大将并不亚于宣大和蓟辽这五个边镇的总兵,比起三边四镇这种穷乡僻壤的总兵更深一筹。
即便是如神枢营、神机营乃至上三亲军的指挥使,也和固原、甘肃、榆林这类总兵相当。
而且京官本身就比外埠武将要高一筹,日后要外放也机会更多,像甘肃总兵要想调任辽东和大同总兵就很难,除非你能赶上机会立下大功,比如冯唐平定宁夏叛乱那样的。
但是如果是京营三大营或者上三亲军的指挥使,只要走些门道,就要容易许多。
像京营和三大营的指挥同知也要比三边四镇的苦哈哈副总兵强得多,而指挥佥事也一样要比那些个穷酸参将和游击机会多得多。
当然像宣府、大同、蓟镇这类就在京畿边上的边镇情况又有不同,在这几个边镇当个副总兵权力和利益乃至人脉都要丰厚得多,未必愿意到京营和上三亲军来当个指挥同知。
总而言之京中的京营和上三亲军与边镇相比,不能单从官职品轶来比较,这里边涉及到与朝廷亲疏乃至更宽广丰裕的发展机会,所以还得要见仁见智。
老爹的心思冯紫英大略明白了,如何来处置其实也简单。
既然自己来主持对京中军队的整肃,而且上三亲军乃至京营明显需要大规模调整,要给老爹麾下一干将领谋些机会,有些难度,但是也并非毫无办法。
就算是上三亲军和京营三大营主官太敏感不好安排,最不济宣府镇那边也还能安插一二。
冯紫英需要考虑的是这样安排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自己需要考虑的是更长久的打算。
自己需要好生梳理或者确定一下,自己未来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以冯家为主,还是以自己的仕途为主?
对冯家来说,当然是家族长盛不衰,最好是衣钵传承代代富贵,对自己来说,那就是直奔首辅之位。
可这两者有些矛盾不说,单单是一个首辅之位,也有许多讲究。
当一个弱势的首辅,上被强势的皇帝压制,比如元熙三十五年之前的元熙帝,下被桀骜的阁臣牵制,那这个首辅当得也忒没滋味。
可要架空一个皇帝,慑服下边阁臣,这个首辅就得要有足够的政治资源来运作。
一方面在朝中要有足够的朝臣坚定不移地站在自己一边,另一方面还要在军中有强大的盟友或者忠实的部下来支持自己,另外还要在京中保持绝对控制力。
从当下朝局走势来看,起码以叶向高为首的内阁正在想着这条路走,当然叶向高未必是自己要干什么,更多的是想通过文官这个群体来实现这个目标。
那自己呢?冯紫英们心自问。
也像叶向高那样,当一个通过妥协和平衡来达成一致的首辅?好像没太大意思啊。
还有就算是自己当首辅,又能当多久?冯家的富贵又能维系多久?像张居正那样,当首辅时风光无限,结果一闭眼,那立即就是抄家灭族之祸,自己明知道这种可能性很大,还要去走这条路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