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锦衣状元 > 第七百五十四章 千年大计(求月票)

第七百五十四章 千年大计(求月票)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光是嘴硬,朱四可为唐寅争不来侍郎之职。

    杨廷和不会在唐寅晋升六部侍郎这件事上做任何妥协,可以说,有他杨廷和在朝一天,唐寅直升侍郎就不可能获得许可。

    当然若是朱浩出谋划策的话,还是有一定机会的。

    但现在朱浩已向朱四表明态度,需要按照唐寅的意思,让其休养个一两年,让其可以把疲累的身心好好休整一番,为将来再一次出仕做准备……

    朱浩必须要为唐寅的身体着想。

    朱浩怕历史车轮滚滚而来,直接把唐寅的小命给带走,那朱浩前几年的努力就要付诸东流。

    以往朱浩觉得做这种事有点难度,连朱厚照这个几乎意外落水感染肺炎之事,都没能幸免,唐寅历史上是正常的生老病死,只怕也难以阻挡。

    但有了为刘春续命的经历后,朱浩忽然又觉得,或许有他在,唐寅朕的可以不用死呢?

    对唐寅来说,嘉靖二年已是鬼门关。

    只是唐寅自己还丝毫不觉得。

    ……

    ……

    散朝后。

    杨廷和神色严肃地返回内阁值房。

    吏部尚书乔宇疾步追上,急声问道:「杨阁老,唐寅回朝之事,您看该如何安排才稳妥?」

    如今连吏部用人,也非要以杨廷和意见为准,尤其像唐寅这样处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非要有杨廷和首肯,吏部才敢以此为基础做决策和执行。

    说杨廷和是当今大明的宰相,丝毫也不为过。

    杨廷和道:「若是南五寺少卿之职依然不能令陛下满意,就安排北五寺少卿……或是外调地方,总之……不能让其为部堂官。这是不可逾越的底线。」

    「明白了。」

    乔宇只是跟杨廷和说了这一句,便匆忙而去。

    蒋冕连忙提醒:「不跟乔希大说说,有关翰林院之人外调之事?」

    年后吏部还有一件比较令朝官们瞩目的事,那就是皇帝有意要把先前联名上奏之翰林官,待服劳役期满后,直接发散出馆,也不打算把这些人留在六部、五寺或是科道中,而是直接外调地方当官。

    好似朱厚照对正德十二年众翰林联名跪谏时采取的惩戒措施一样。

    不过那次朱厚照还用了杖刑,这次皇帝采取的事比较花里胡哨的方式,把人外放去矿场当苦力……

    其效果再一般文官看来,没有本质区别,都是折辱文人的手段。

    受罪多和受罪小没啥两样,都让当事者颜面无光。

    杨廷和摇摇头,道:「陛下尚未在朝明言,故暂时不能跟吏部打招呼,免得……留人话柄。」

    眼下只是众人猜测皇帝可能会这么做,皇帝并没有付诸实施,此事更多是皇帝采取旁敲侧击的手段,透露出相关意向而已。

    「明日家中设宴,介夫可否赏光?」

    蒋冕笑着发出邀请。

    杨廷和先是一怔,随即点点头。

    同僚之间联谊,属于寻常事,要知道杨廷和跟蒋冕一个首辅一个次辅,在哪儿见不是见?

    ……

    ……

    唐寅还在宣府焦急等待自己被调回京师之事最终确定下来。

    而朱四闲来无事,积极进行造人大计,只是好像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皇帝朱氏一门,自孝宗以降,就好像受到诅咒般,干打雷不下雨,致人丁稀薄,好几代都是一脉单传。

    朱四怏怏不乐,却又无可奈何。

    此时的朱浩,仍在西山,如火如荼搞他的「千年大计」,就是设计和研发火车。

    宣大一

    线军政大权,现在基本被皇帝掌控,回头若是一切顺利,臧凤到了这职位上,以后从京师到西山,再到宣大一线,运兵、运粮直接以火车来进行便可,这段路其实并不难行,除了中间途径居庸关,其余的路基本都算平坦。

    火车这东西,原理并不复杂,就是用钢铁来制造轨道,再配上车轮和车厢,以大型蒸汽机车来带动驱驰。

    原理不难,但难的是如何在科技落后的时代,造出火车这样的庞然大物。

    不过朱浩有办法。

    他到西山后,明面上做苦力,但其实皇帝早就派人来打过招呼,矿上的管事安排他记账,说是记账,其实就是绘制图纸,让人按图制造。

    先前他去永平府时,已在那边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大批工匠已将成型的铁轨造了出来,铁轨的强度和韧度已达到标准,朱浩不着急直接造火车头和车厢,而是先让人制造车轮。

    配套一些小一些的车轮,制成简易的「人力火车」,其实就是个不大的板车,通过两个人好似跷跷板一般的来回用力下压,以链条带动车轮运行。

    这种铁轨板车,已在西山运煤中俱现。

    朱浩将铁轨的尺寸变成未来火车要用的尺寸,以此来制造配套的板车,加上人力……才几天工夫,以现成的铁轨,铺成了一段三四百米长的铁轨,再用这种板车进行上下的运煤作业。

    山上往上下运,一路下坡,用力不大。

    上坡时则煤炭已卸货,人力相对轻省些……如此一来,从山上到山下的运煤工作变得轻松许多。

    ……

    ……

    朱浩知道自己当官后,已难以兼顾科技强国的重任。

    趁着现在杨廷和没致仕,他找到机会亲自到工坊、矿场和工地第一线劳作和实验,这种事做一天就少一天,以后等他真的位居高位,怕只能以远程监控的方式完成这些。

    那时估计朝廷一天都离不开他。

    现在杨廷和在朝,其实为朱浩节省了不少力气,至少朱浩不用兼顾朝中的方方面面,现在的朝廷体系运转自如,大事小情有杨廷和这样富有经验的老臣担当,吏治勉强能做到上下清明。

    但等杨廷和退下去……估计一批老臣也会跟着引退,那时上来的新人,有几个能挑起大梁?

    那时朝廷的决策权就不在杨廷和,而在他朱浩身上,就一个决策权就能让朱浩焦头烂额抽不开身。

    所以朱浩趁着现在没到他挑大梁的时候,把推进科技进步的事情尽快落实下来。

    因为火车系统光是设计的工作量就无比巨大,开销也很可观,目前朱浩在没有掌控大明府库的情况下,光靠自己筹措经费,明显不足。

    第一步计划,是把西山的煤用铁轨和人力火车,运到京城和永平府。

    第二步则是制造火车头和车厢。

    第三步是将西山的铁轨往山西一线延伸,再在山西多开一些煤矿,把山西的煤矿运到京城来,再通过大运河往南送,再把漕粮和军械等,通过火车运到山西……

    第四步,才是架设更多的铁轨,最好能以火车连通京城到扬州。

    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想在长江上架设桥梁,是不可能做到的。

    眼下最大的难题,就是开山和架桥这两种,尤其是从西山到山西这一段,要翻越太行山,虽然可以从北麓绕,但开山的工程量仍旧很大,加上一路上有不少河流……

    设计路线,需要朱浩亲自勘探。

    不能以后世的铁路路线来进行衡量,因为后世那是经过几代人的路线改进,技术也成型,才能实现跨越,而朱浩则要以最简单的方法,以最小的工程量……哪怕进

    行一些绕路和迂回,也要把铁轨一路铺设过去。

    ……

    ……

    朱浩的时间,只有短短两个月。

    本来觉得时间还挺充裕,毕竟他到西山主要是负责设计,顺带做一下监工。

    谁知过了一个月,到了正月下旬,朱浩才发现,时间真的不够用。

    最好能在西山停留个一年,再往西山和永平府两地来回跑个几趟,估计才能把一些设计最终落实……

    就在朱浩对火车的事忙得焦头烂额时,蔡昂给朱浩带来了家乡的来信,其中有一封正是吴承恩写来的。

    「……吴家小友听说你的存在,很高兴,说是要前来拜访,却因为备考院试,最终未能成行。」

    蔡昂笑呵呵坐在石台上,跟朱浩说着。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劳动改造」,蔡昂看上去比之前精神不少。

    读书人就是这样,缺乏锻炼,人看上去蛮正常的,身体却跟不上。

    一旦放下书本,投入到生产和劳动中,就算时间不长,也能看到精气神方面的改变。

    朱浩道:「那信……可否给我看看?」

    蔡昂笑着把吴承恩的信递上。

    朱浩算是第一次看到历史名家的笔迹,看上去,仅仅只能称得上不错,虽说吴承恩青年时期研习过书法,但朱浩毕竟平时见的是唐寅这种绝代名家。

    再看吴承恩的……

    难怪为何吴承恩只有一本书铭记史册,书法始终无法登堂入室。

    「不过等咱们返回京城,他开春院考也该结束了,到时会到京城来走一趟。我跟他说了,你很欣赏他,想帮他纳个监生……但就算是监生,也要有生员功名不是?他不想做那普通的例监……此等事,仅仅是举荐,就怕也没什么门路。」

    蔡昂其实挺好奇。

    一个吴承恩,朱浩连见都没见过,居然这么欣赏和器重?

    还说要帮忙搞个监生。

    可问题是……

    监生是那么容易到手的吗?

    你想帮吴承恩捐个监生?吴家到底有点家底……而你朱浩为何要牺牲钱财,去帮一个素不相识之人?

    即便蔡昂不想怀疑朱浩的动机,也好奇朱浩为何要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