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九章 不可生搬硬套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这个不能说破的谎言,就是皇权和华夏的矛盾。
刘钰确信,皇权不会允许一个中国版的东印度公司,拥有军队、税收乃至在外建立政府的权力。
国朝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有不同的阶层也有不同的利益。经略南洋要大笔的投资,至于是否有利,要看屁股坐在哪。
皇帝的这份为利益所诱惑的开拓心,总有一天会抵达一个无法接受的阈值。
这次召见之后,刘钰孤身在京城里转了几圈,想要感受出一丝丝和数年前不一样的地方,可并没有太多,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清晰可见的改变。
最大的变化也就是大顺开始了正式的禁教,宣布和罗马教廷决裂。
如果继续笃信正统天主教,传教士将被送往澳门,禁止在内地传教;或者,如同道士、和尚一样受礼政府管理,教徒可以继续信洋教,但祭祖、祭孔、跪拜皇帝等习俗一概不听教廷的所谓“圣谕”。
曾经热闹的禁城周边的两座天主堂,也没有了原来的喧哗。对大多数根本不信教的人而言,这种变化并没有太多的不适。
想必很长一段时间内,宗教还是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蔓延。
宗教是穷人的精神麻醉,也是一些势单力薄者对抗宗族的最后依仗,日后在福建广西等这些宗族势力强大的地方,定然会蔓延成灾。
大顺已经慢慢被割裂。
北方的小农庶民社会;江南的儒生大夫地主;再往南的宗族和教徒对抗;不同的经济基础也会催生出不同的思想土壤,就像是原本的南儒北儒之争,只怕日后还会多出一些新的解读。
在他的西学老师戴进贤的门口逗留了一阵,最终也没有迈进去。本想和戴进贤谈谈关于大顺禁教的事,想了想,这种事几乎是无解的。
或许大顺会出几个人才,把天主教魔改变成与和尚道士一样的宗教,或许不会,但这不是他能管的。
信步由缰地乱转,刘钰忽然发现自己在京城竟然找不到几个同龄的朋友了,哪怕是狐朋狗友。
要么跟着齐国公出访求学还未归来,要么已经在各部供职或者入了军中。连自己很熟悉的田平,如今也外放到了松江在海关做事。
就像是许多年前他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时一样,整个京城都让他有些陌生。他有些怀念起威海的隆隆炮声和军舰的白帆。
心里装着海军的事,归心似箭,只是暂时还走不脱。
他还要等一批人,就是招收的大量学过算数几何等学问的、又考不上武德宫、又不能袭良家子身份的庶子们。
这是他构想的靠自学来教自然常识、另起炉灶的预备老师。凭着名气和之前主持靖海宫官学招生的先例,刘钰还是有号召力的。
一直等到了五月份,参加了好几次朝廷的扯皮廷议,也终于等到了朝廷拨发的银子、招收的人员。
是该离开京城的时候了。
田贞仪没有偷偷跑出来送别,刘钰将在宫廷里发生的事告诉了她,两个人很默契地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比如私下见面。
好在夏天已经到了,齐国公等一行人应该也快回来了,漫长的等待总算到了头,心情还是很好的。
一路抵达了威海,和京城已经有些截然不同的场景再度浮现在眼前,刘钰觉得舒服多了。
就像是宋朝的汴京,全国的财富集中于那,供养出一种别样的繁华。
威海也是一样。
朝廷每年的军饷、投入;几乎垄断着对日贸易的大量资金注入;兴建起来的军工厂和各种作坊,都让这里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华。
一座人口不过数万的城市,每年转移到这里的财政有百十万两,再加上对日贸易的资金富集,说是畸形都有些轻了。
干船坞旁,一座高价拖法国人从欧洲买回来的纽可门蒸汽机,正冒着浓密的黑烟在那提水。
最早服役的军舰停泊在那,工人正在清理船底的藤壶和各种贝类。
从南洋买来的沥青在大锅里熬煮,发出刺鼻的味道。
笨重的纽可门蒸汽机费力地将干船坞中的水排出,混合了没烟和刺鼻沥青味道的空气,在刘钰的鼻腔里算发出一种他人难以体会到的香甜。
“烟卷!火柴!”
上岸休息的水兵领取了薪水,背着箱子到处售卖作坊出产的烟卷和火柴的孩童知道这些水兵最舍得花钱,围在水兵的旁边大声叫卖。
没有成家的水兵们大方地买上两包烟卷,几个人合买上几支火柴,摇晃着进了城。
城里面密集的妓馆、饭店、杂货铺,无不说明这里有好大一群有钱能消费的人群。
通往码头的路上,一门门新造出来的大炮正在装船向南运输。
大顺的海商允许携带一些大炮用来防备海盗,这里的大炮质量很好,在南方的海商中很受欢迎,加之对日贸易的商会肯定采购,生意兴隆。
军工厂外,新一批的招工正在进行。大顺军改的大局已定,大量的燧发枪和刺刀订单,可以预见今后几年会迎来一波大发展。
在文登试行了摊丁入亩和永佃制度后,也促进的人口的流动。很多文登的本地人跑到威海寻找一份在作坊里做工的活计,不是每个人都能轮到永佃田的。
越来越多的地主在强制永佃的政策下,也选择搬到了城里,或是投资入股了军工厂的股份,或是开办了各种店铺。
偶尔会有几辆四轮马车,运载着平板玻璃到一些富户的家里,一些富户也已经开始尝试在正堂替换上比窗纸更透明的玻璃。
刘钰确信,这种畸形的繁荣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只要朝廷把舰队的母港放在威海,这里就会比别处繁华。
比这种畸形的繁荣更畸形的人口“买卖”,也在这个畸形的港口处进行着。从各处低价买来或者骗来的人,木然地等待上船,去迎接他们未知的命运。
遥远的鲸海传说很冷很冷,也远的如同在天边,可在那些人口贩子的描绘中,分明是一处桃花源。
既有当地人购买的长工,也有一些被买去垦荒,粮食不需要运走,在海参崴就能交易,拿着票据可以直接来威海换银子。
除了向外运送的人口,正值季风,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船也运来了一批刘钰花钱雇佣的各种工匠。
都是用高薪和允许入股的承诺下诱骗到这里的“想去东方发财”的,亦或是法国半官方层面派来的工匠技师。
专门运送人口和刘钰花钱购买的机械的法国船长已经和刘钰很熟了,短暂的客套之后,他将一份刘钰之前花钱预定的关于欧洲的情报拿出。
按图索骥式的工商业情报收集,要搜集的方向都是刘钰提前写好,支付一笔银子。
都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无人注意到这个方向而已。他写好了方向,收集起来就很容易。
翻了一下情报书的内容,刘钰微微蹙眉,上面有个让他感到有些不安的消息。
英国本地和棉纺织业有关的商人,正在举行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希望英国政府放宽对棉纺织业行业的限制。
技术层面上的工业革命开端还未降临。
而在政策层面的基础,只怕英国这几年之内就要打好。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圈地养羊。
英国的纺织业基础,是毛呢,而不是棉花,这是英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也是英国手工业的支柱。
然而,随着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拓展,中国的、印度的棉布,以低廉的价格、优秀的质量、良好的染色,疯狂地冲击着英国本土的毛呢纺织业。
棉布又好,价格又便宜,英国本土的手工业,被东印度公司的外国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十年前,受到冲击的毛纺织业就开始大规模的游行、集会、请愿,最终英国还是颁布了法令:绝对禁止中国、印度、波斯的纺织品进入英国。
然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硬的很。
法令归法令,政策归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该贩卖还是一点都不耽误,使得英国的毛纺织业举步维艰。
十几年前,南海泡沫炸了,英国的财政出了大问题,工商业受到了泡沫爆炸和牛爵爷金本位改革的影响,出口更是举步维艰。
泡沫爆炸后,更是出台了更严厉的政策,为了保护本土手工业最大限度地严禁进口棉布。
甚至严禁英国人穿棉布,不止禁止进口,连穿棉布都不准。
和后世盎格鲁萨克逊人鼓吹的自由贸易截然相反,此时的英国是一个“闭关”之国,和大顺也差不多。
只是大顺是欲自由贸易而无可进口,英国则是主观主动的只准出口、不准进口。
然而,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早就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法令说的是不准穿棉布,那么,如果棉布里夹杂着麻和毛呢,这难道还是棉布吗?
字母词汇都是有专有名词的,如果这块布是百分之九十的棉布,剩下的百分之十是麻布或者毛线,那么这块布应该叫棉麻毛混纺布,而不是叫棉布,所以这个法令是有漏洞的。
有了这个漏洞,英国国内开始生产一些混合了麻棉和毛的混纺布,以此逃避法令。
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东印度公司。
通过组建一些空的纺织厂,将中国和印度的棉布运送到了英国,再以“混纺布”的名义销售。
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只要法令有一小点漏洞,资本就会把这个漏洞捅成一个天大的窟窿,这个刘钰往日本运米允许夹杂一些货物是一样的道理。
随着南海泡沫的影响渐渐散去,也随着棉布的大量走私以混纺布的名义出售,英国本土一些和棉纺织有关的从业人员开始从这个漏洞中争取合法性。
曼彻斯特、兰开夏的工商业者们从今年开始大规模地游说,希望政府放宽棉布政策,也希望曼彻斯特的麻棉混纺布能够获得一个名正言顺的资格,可以在英国售卖。
从法国人搜集到的请报上来看,这一次游说基本要成功了。
只要放宽了这个政策,英国棉纺织业的政策基础就算是打下了。
英国人已经发明了飞梭,不过这东西对江南的纺织业丝毫造不成冲击。
短期之内,得利的还是东印度公司。打开了这个口子,他们就能把印度的纱锭运到英国,直接运禁运的棉布,肯定有风险。
但既然允许曼彻斯特的混合织物,纺织纺织,纺是纺、织是织,印度的纱锭正可以供给飞梭发明之后、政策允许棉纺织品之后的需求。
看到这个消息后,刘钰有些焦急。既然还有“以求超胜”的希望,他就必须要考虑一下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跟着英国人走应该是走不通的。
珍妮纺纱机在英国是神器,在大顺则根本不是。
因为这东西纺出来的纱,根本不适合纯棉布,而是适合麻、棉、毛混合布。这玩意纺出来的纱很容易断,需要更韧的麻和毛作为经线、棉做纬线。
而且,英国暂时也不允许纯棉制品,曼彻斯特和兰开夏还是钻的政策空子,认为他们的纺织品不是纯棉布而是混合布,纯棉布此时在英国依旧是禁止的。
大顺棉布是棉布、麻布是麻布,少有这种混合布,容易断的珍妮纺纱机在大顺等同于是个废物,并无什么大用。
真正有用的,是走锭精纺机,走锭精纺机的出现,使得纯棉制品的工厂化才成为了可能。
然而都知道珍妮纺纱机容易,这走锭精纺机却难,至少刘钰不知道这东西怎么做,也不懂原理。
珍妮纺纱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所以广为流传。
但实际上这东西放到松江,会被松江的织工们骂死:这玩意纺出来的纱这么细、这么容易断,用这玩意织布?
可是更低调、也更适合大顺的走锭精纺机,并没有广为流传,也没有什么能够启发思维的“金点子”叫人知道这东西大约是怎么回事。
而且走锭精纺机发明出来的时候,拿破仑都从科西嘉搬家到法国了,这玩意想要抄都没法抄。
但有一样,刘钰可以确定不能抄珍妮纺纱机的路,而是要时刻盯着英国的专利。
看看这几年有没有早期的水力纺纱机出现,然后重金挖人,继续改进。
琢磨了一下,刘钰觉得这条“以求超胜”的路,就不能按照既定抄袭的办法走。还是得考虑一条不同的路……比如先绕开轻工业,等着抄袭就行,而把精力和大笔的投资,放在蒸汽机的前置科技“水力镗床”上。
这东西既能挖气缸,又能钻炮筒,走一条和英国先轻后重、市场带动需求、需求促进进步截然相反的路:先重后轻,违背市场需求规律的路。
这个不能说破的谎言,就是皇权和华夏的矛盾。
刘钰确信,皇权不会允许一个中国版的东印度公司,拥有军队、税收乃至在外建立政府的权力。
国朝不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有不同的阶层也有不同的利益。经略南洋要大笔的投资,至于是否有利,要看屁股坐在哪。
皇帝的这份为利益所诱惑的开拓心,总有一天会抵达一个无法接受的阈值。
这次召见之后,刘钰孤身在京城里转了几圈,想要感受出一丝丝和数年前不一样的地方,可并没有太多,也没有什么立竿见影清晰可见的改变。
最大的变化也就是大顺开始了正式的禁教,宣布和罗马教廷决裂。
如果继续笃信正统天主教,传教士将被送往澳门,禁止在内地传教;或者,如同道士、和尚一样受礼政府管理,教徒可以继续信洋教,但祭祖、祭孔、跪拜皇帝等习俗一概不听教廷的所谓“圣谕”。
曾经热闹的禁城周边的两座天主堂,也没有了原来的喧哗。对大多数根本不信教的人而言,这种变化并没有太多的不适。
想必很长一段时间内,宗教还是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蔓延。
宗教是穷人的精神麻醉,也是一些势单力薄者对抗宗族的最后依仗,日后在福建广西等这些宗族势力强大的地方,定然会蔓延成灾。
大顺已经慢慢被割裂。
北方的小农庶民社会;江南的儒生大夫地主;再往南的宗族和教徒对抗;不同的经济基础也会催生出不同的思想土壤,就像是原本的南儒北儒之争,只怕日后还会多出一些新的解读。
在他的西学老师戴进贤的门口逗留了一阵,最终也没有迈进去。本想和戴进贤谈谈关于大顺禁教的事,想了想,这种事几乎是无解的。
或许大顺会出几个人才,把天主教魔改变成与和尚道士一样的宗教,或许不会,但这不是他能管的。
信步由缰地乱转,刘钰忽然发现自己在京城竟然找不到几个同龄的朋友了,哪怕是狐朋狗友。
要么跟着齐国公出访求学还未归来,要么已经在各部供职或者入了军中。连自己很熟悉的田平,如今也外放到了松江在海关做事。
就像是许多年前他第一次来到这个世界时一样,整个京城都让他有些陌生。他有些怀念起威海的隆隆炮声和军舰的白帆。
心里装着海军的事,归心似箭,只是暂时还走不脱。
他还要等一批人,就是招收的大量学过算数几何等学问的、又考不上武德宫、又不能袭良家子身份的庶子们。
这是他构想的靠自学来教自然常识、另起炉灶的预备老师。凭着名气和之前主持靖海宫官学招生的先例,刘钰还是有号召力的。
一直等到了五月份,参加了好几次朝廷的扯皮廷议,也终于等到了朝廷拨发的银子、招收的人员。
是该离开京城的时候了。
田贞仪没有偷偷跑出来送别,刘钰将在宫廷里发生的事告诉了她,两个人很默契地不做任何出格的事,比如私下见面。
好在夏天已经到了,齐国公等一行人应该也快回来了,漫长的等待总算到了头,心情还是很好的。
一路抵达了威海,和京城已经有些截然不同的场景再度浮现在眼前,刘钰觉得舒服多了。
就像是宋朝的汴京,全国的财富集中于那,供养出一种别样的繁华。
威海也是一样。
朝廷每年的军饷、投入;几乎垄断着对日贸易的大量资金注入;兴建起来的军工厂和各种作坊,都让这里呈现出一种畸形的繁华。
一座人口不过数万的城市,每年转移到这里的财政有百十万两,再加上对日贸易的资金富集,说是畸形都有些轻了。
干船坞旁,一座高价拖法国人从欧洲买回来的纽可门蒸汽机,正冒着浓密的黑烟在那提水。
最早服役的军舰停泊在那,工人正在清理船底的藤壶和各种贝类。
从南洋买来的沥青在大锅里熬煮,发出刺鼻的味道。
笨重的纽可门蒸汽机费力地将干船坞中的水排出,混合了没烟和刺鼻沥青味道的空气,在刘钰的鼻腔里算发出一种他人难以体会到的香甜。
“烟卷!火柴!”
上岸休息的水兵领取了薪水,背着箱子到处售卖作坊出产的烟卷和火柴的孩童知道这些水兵最舍得花钱,围在水兵的旁边大声叫卖。
没有成家的水兵们大方地买上两包烟卷,几个人合买上几支火柴,摇晃着进了城。
城里面密集的妓馆、饭店、杂货铺,无不说明这里有好大一群有钱能消费的人群。
通往码头的路上,一门门新造出来的大炮正在装船向南运输。
大顺的海商允许携带一些大炮用来防备海盗,这里的大炮质量很好,在南方的海商中很受欢迎,加之对日贸易的商会肯定采购,生意兴隆。
军工厂外,新一批的招工正在进行。大顺军改的大局已定,大量的燧发枪和刺刀订单,可以预见今后几年会迎来一波大发展。
在文登试行了摊丁入亩和永佃制度后,也促进的人口的流动。很多文登的本地人跑到威海寻找一份在作坊里做工的活计,不是每个人都能轮到永佃田的。
越来越多的地主在强制永佃的政策下,也选择搬到了城里,或是投资入股了军工厂的股份,或是开办了各种店铺。
偶尔会有几辆四轮马车,运载着平板玻璃到一些富户的家里,一些富户也已经开始尝试在正堂替换上比窗纸更透明的玻璃。
刘钰确信,这种畸形的繁荣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只要朝廷把舰队的母港放在威海,这里就会比别处繁华。
比这种畸形的繁荣更畸形的人口“买卖”,也在这个畸形的港口处进行着。从各处低价买来或者骗来的人,木然地等待上船,去迎接他们未知的命运。
遥远的鲸海传说很冷很冷,也远的如同在天边,可在那些人口贩子的描绘中,分明是一处桃花源。
既有当地人购买的长工,也有一些被买去垦荒,粮食不需要运走,在海参崴就能交易,拿着票据可以直接来威海换银子。
除了向外运送的人口,正值季风,法国东印度公司的船也运来了一批刘钰花钱雇佣的各种工匠。
都是用高薪和允许入股的承诺下诱骗到这里的“想去东方发财”的,亦或是法国半官方层面派来的工匠技师。
专门运送人口和刘钰花钱购买的机械的法国船长已经和刘钰很熟了,短暂的客套之后,他将一份刘钰之前花钱预定的关于欧洲的情报拿出。
按图索骥式的工商业情报收集,要搜集的方向都是刘钰提前写好,支付一笔银子。
都不是什么秘密,只是无人注意到这个方向而已。他写好了方向,收集起来就很容易。
翻了一下情报书的内容,刘钰微微蹙眉,上面有个让他感到有些不安的消息。
英国本地和棉纺织业有关的商人,正在举行声势浩大的请愿活动,希望英国政府放宽对棉纺织业行业的限制。
技术层面上的工业革命开端还未降临。
而在政策层面的基础,只怕英国这几年之内就要打好。
英国的圈地运动,是圈地养羊。
英国的纺织业基础,是毛呢,而不是棉花,这是英国出口的大宗商品,也是英国手工业的支柱。
然而,随着东印度公司的贸易拓展,中国的、印度的棉布,以低廉的价格、优秀的质量、良好的染色,疯狂地冲击着英国本土的毛呢纺织业。
棉布又好,价格又便宜,英国本土的手工业,被东印度公司的外国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三十年前,受到冲击的毛纺织业就开始大规模的游行、集会、请愿,最终英国还是颁布了法令:绝对禁止中国、印度、波斯的纺织品进入英国。
然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硬的很。
法令归法令,政策归政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该贩卖还是一点都不耽误,使得英国的毛纺织业举步维艰。
十几年前,南海泡沫炸了,英国的财政出了大问题,工商业受到了泡沫爆炸和牛爵爷金本位改革的影响,出口更是举步维艰。
泡沫爆炸后,更是出台了更严厉的政策,为了保护本土手工业最大限度地严禁进口棉布。
甚至严禁英国人穿棉布,不止禁止进口,连穿棉布都不准。
和后世盎格鲁萨克逊人鼓吹的自由贸易截然相反,此时的英国是一个“闭关”之国,和大顺也差不多。
只是大顺是欲自由贸易而无可进口,英国则是主观主动的只准出口、不准进口。
然而,东印度公司的商人们早就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法令说的是不准穿棉布,那么,如果棉布里夹杂着麻和毛呢,这难道还是棉布吗?
字母词汇都是有专有名词的,如果这块布是百分之九十的棉布,剩下的百分之十是麻布或者毛线,那么这块布应该叫棉麻毛混纺布,而不是叫棉布,所以这个法令是有漏洞的。
有了这个漏洞,英国国内开始生产一些混合了麻棉和毛的混纺布,以此逃避法令。
当然,最大的受益者还是东印度公司。
通过组建一些空的纺织厂,将中国和印度的棉布运送到了英国,再以“混纺布”的名义销售。
全世界都是一样的,只要法令有一小点漏洞,资本就会把这个漏洞捅成一个天大的窟窿,这个刘钰往日本运米允许夹杂一些货物是一样的道理。
随着南海泡沫的影响渐渐散去,也随着棉布的大量走私以混纺布的名义出售,英国本土一些和棉纺织有关的从业人员开始从这个漏洞中争取合法性。
曼彻斯特、兰开夏的工商业者们从今年开始大规模地游说,希望政府放宽棉布政策,也希望曼彻斯特的麻棉混纺布能够获得一个名正言顺的资格,可以在英国售卖。
从法国人搜集到的请报上来看,这一次游说基本要成功了。
只要放宽了这个政策,英国棉纺织业的政策基础就算是打下了。
英国人已经发明了飞梭,不过这东西对江南的纺织业丝毫造不成冲击。
短期之内,得利的还是东印度公司。打开了这个口子,他们就能把印度的纱锭运到英国,直接运禁运的棉布,肯定有风险。
但既然允许曼彻斯特的混合织物,纺织纺织,纺是纺、织是织,印度的纱锭正可以供给飞梭发明之后、政策允许棉纺织品之后的需求。
看到这个消息后,刘钰有些焦急。既然还有“以求超胜”的希望,他就必须要考虑一下后面的路该怎么走。
跟着英国人走应该是走不通的。
珍妮纺纱机在英国是神器,在大顺则根本不是。
因为这东西纺出来的纱,根本不适合纯棉布,而是适合麻、棉、毛混合布。这玩意纺出来的纱很容易断,需要更韧的麻和毛作为经线、棉做纬线。
而且,英国暂时也不允许纯棉制品,曼彻斯特和兰开夏还是钻的政策空子,认为他们的纺织品不是纯棉布而是混合布,纯棉布此时在英国依旧是禁止的。
大顺棉布是棉布、麻布是麻布,少有这种混合布,容易断的珍妮纺纱机在大顺等同于是个废物,并无什么大用。
真正有用的,是走锭精纺机,走锭精纺机的出现,使得纯棉制品的工厂化才成为了可能。
然而都知道珍妮纺纱机容易,这走锭精纺机却难,至少刘钰不知道这东西怎么做,也不懂原理。
珍妮纺纱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端,所以广为流传。
但实际上这东西放到松江,会被松江的织工们骂死:这玩意纺出来的纱这么细、这么容易断,用这玩意织布?
可是更低调、也更适合大顺的走锭精纺机,并没有广为流传,也没有什么能够启发思维的“金点子”叫人知道这东西大约是怎么回事。
而且走锭精纺机发明出来的时候,拿破仑都从科西嘉搬家到法国了,这玩意想要抄都没法抄。
但有一样,刘钰可以确定不能抄珍妮纺纱机的路,而是要时刻盯着英国的专利。
看看这几年有没有早期的水力纺纱机出现,然后重金挖人,继续改进。
琢磨了一下,刘钰觉得这条“以求超胜”的路,就不能按照既定抄袭的办法走。还是得考虑一条不同的路……比如先绕开轻工业,等着抄袭就行,而把精力和大笔的投资,放在蒸汽机的前置科技“水力镗床”上。
这东西既能挖气缸,又能钻炮筒,走一条和英国先轻后重、市场带动需求、需求促进进步截然相反的路:先重后轻,违背市场需求规律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