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攻防心理(七)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富兰克林也是哑口无言,最后好说歹说,马萨诸塞州也算是出于最后的“爱国热情”,给出了个妥协方案:你去伦敦,跟伦敦那边说说,取消《货币管制法令》,允许我们继续自行发行纸币,而且伦敦商人不得拒绝接收北美自己发行的纸币还债,并且在战后保证将人参贸易的垄断权交给我们,那我们可以考虑继续再干一次。
而且我们要求,东印度公司别插手。我们这边挖了人参,直接去松江交易,而且允许我们买松苏的棉布瓷器茶叶回来,否则啥也别提,我们是不可能再出钱捐物去干仗的。
马萨诸塞州玩么这么一出提条件,而且是要直接解除《货币管制法令》,允许自行发钞的条件。
其余各州,那自然也是提出了许多的条件。
各州的态度,是相当不一致的。
亲英的。
反英的。
中立的。
看戏的。
走私的。
巴不得打上二十年、三十年好方面自己卖货,从法国殖民地贩糖、往西班牙殖民地卖牛的……
等等,等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里面的态度,根本原因,还是经济问题。
而且还是非常复杂的、大顺这个劳动力成本极低、手工业生产效率极高的休谟眼中无解的“如果没有大洋阻隔我们所用的一切都是中国制造”的可怕生产商主动参与到全球贸易中后的经济问题。
各州、甚至一个州内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对于英国、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的态度,都是不一致的。
简单的说一句,说《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导致了北美十三州的起义,是对殖民地的残酷压迫,是很不严谨的一种塑造正确认识的说法。
历史上,十三州和英国本土之间,至少在1750年之前,十三州都是贸易顺差。
而且,重商主义保护了本国工业起步这件事,只字不提。
《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某种程度上,确实保护了北美十三州的工商业发展,并且使之度过了萌芽阶段。
简单的比喻:吃第十个馒头的时候,你快要撑死了,就说吃馒头本身就毫无好处的?
手工业发展也好、工业萌芽也罢,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得有劳动者。
得有资源。
得有市场。
前期的美洲什么样?如果没有重商主义,和英国严苛的航海条例,会被法国荷兰倾销的压根发展不起来工商业。
甚至,连瑞典、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都能往北美倾销,如果没有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保护的话。
至少,前期是的。现在是度过了新手保护期,发展起来了,那又另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北美蓬勃发展的冶铁业。
如果没有重商主义和《航海条例》,那么俄国依靠农奴服役制,此时是欧洲第一生铁生产国;瑞典的铁棒,那也是背靠着上等铁矿。
没有关税保护,北美会发展起来冶铁业吗?
在起步阶段,就被瑞典和俄国给冲死了。
瑞典的大矿不提,俄国自彼得后就实行的农奴定期去工厂服役的制度,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都需要进口俄国的生铁。
但,历史总是这样的。
因为有重商主义个航海条例,所以保护了北美从一片荒芜中发展起来了工商业,没有在起步阶段就被荷兰的羊绒、法国的酒、北欧的铁、俄国的皮所冲垮。
然而,因为发展起来了,所以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满足狭窄的英伦市场,资本已经积累起来了、产业已经发展了,需要更大更广阔的市场,于是,重商主义和《航海条例》,卡在了一个微妙的阈值上。
到现在为止的这个阈值,是有明显的南北分界线的。
北方州,单就此时,可以明确地说,就是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的受益者。
南方州,单就此时,可以明确地说,就是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的受害者。
北方州的工商业,没有早期的关税保护,会死。
为什么一般以1750年作为这个得利还是受损的阈值?
从大环境上,1750年代,英国正式消灭了自耕农,工业开始了大发展,伦敦的工业开始需要市场和原材料,并且试图占据高端市场。
其标志,就是1750年的《钢铁法案》,要求北美不得发展金属切割业,但鼓励北美发展冶铁业。
英国的法,都是留漏洞的。
比如说,大顺走私集团仔细研究过的《曼彻斯特法案》,不准生产纯棉布,但是如果往里面加了麻或者毛,哪怕你加一根呢,理论上那也不是纯棉布。
同样的,铸铁、造锅、铁壶等等这些东西,是钢铁切割工业吗?显然不是,切割铁业,是此时的技术上游,高利润高附加值产业,并不是说不准冶铁炼钢。
比如“北美钢铁公司”,就是这个法案出台之后,伦敦的金融资本在宾夕法尼亚投资的,而且一次性就投资了230万两白银。
北美十三州不想做产业链低端,不想做原材料产地,想搞高附加值产业,当然是正当且合理的。
以进步的视角,刘钰连大顺自己的西洋贸易公司和东洋贸易公司都反对,要不是为了强加给他们训练水手、强制他们造远航船加强战争潜力的目的,他肯定是要狂喷这种模式的。
但是,北方州现在的现实,是大顺这边的货物源源不断地以“北欧工业品”的名头,往北美送。
北方工业发达的州,或者说北方的工业资本集团,受到了“北欧”工业品的极大威胁。
廉价的曼彻斯特同款以假乱真的掺了羊毛的布匹。
棉布。
瓷器。
丝绸。
铁器。
黄铜。
木器。
漆器……
几乎是全产业的冲击,甚至包括火枪。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处在阈值的,即将要向产业链高端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已经不满足于英国这个狭小市场、重商主义已经反过来损害生产力进步的北方州,自然是有想法的。
是拥抱自由贸易,被东方……呃,“北欧”工业品,冲死?
还是拥抱重商主义,搞帝国内贸易循环?
历史上原本最反英的北方州,在大顺,或者说在大顺勤劳的劳动人民的冲击下,反而反动无比地——除了马萨诸塞州——支持英国的重商主义和航海条例。
而南方州,也就是历史上亲英派和反英派,能各自拉出来民兵开战的那些州,则更加混乱。
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南方州是种植园经济,种烟草、靛草、大米、棉花等,是黑奴和白人契约奴种的,都是市场的紧俏物资,是欧洲蓬勃发展的手工业急需的原材料,但因为航海条例,他们只能先运回英国销售,不得私自往欧洲他国卖,他们没有重商主义高关税,一样活得好好的、甚至其实肯定比现在好。
伦敦的金融资本集团,也更喜欢控制南方各州,并利用海航条例和重商主义的片帆不得下海私与他国交易的政策,获得了金融资本对种植园产业实质上的控制权。
北美十三州一共欠了伦敦金融资本家1500万两白银,其中的1300万两,都是南方的种植园主欠的。
最基本的套路:高价收一波,为庄园主提供贷款,你看价格这么高赶紧多买奴隶多开土地扩大经营啊,缺钱我借你……然后,降价。
如此,既拿到了利息,又可以低价拿到廉价的原材料,回到伦敦后卖掉,一田两吃。
而且,还有地产和奴隶抵押,也不怕将来不还钱。
但是,这些种植园经济,在政治上,是偏向于保守和封建的,他们的道德体系也是偏向于封建时代的君臣伦理的。
比如说,封建特色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是法国大革命废除的重要的封建法,和进行反封建的文化的革命、塑造资产阶级的文化的大革命的标志。
对于庄园主来说,他们会支持“诸子都可继承”,还是会支持“嫡长子继承”?
10000亩的种植园,分分分,分成后代一个孩子20亩地一头牛?
还是支持嫡长子继承制,聚集资本,继续扩大产业?
这是其政治倾向上的问题,很简单,就是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又塑造了文化、道德、政治倾向等。
对于英国本身,他们倒是不怎么反,亲英和忠君的比重较大——这里面,还涉及到英国政府对种植园的补贴,比如一些产业,如被大顺和法国垄断的靛草,英国这边是有农业补贴的。
但是,南方州的大部分人,他们反对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
烟草在欧洲需求量激增,连他妈的西班牙人居然都能种烟草挣着钱了,这些南方的种植园主却不能自己卖烟,只能把烟卖给英国运回伦敦,他们觉得要是放开自由贸易,他们能多赚30%。
再者,航海条例导致的金融资本和封建行政垄断权联合,一起压价,种植园主也真的是受不了了。
然后,他们想种橄榄、棉花等,往南欧卖,往法国卖,英国又不让。
再再然后,英国这一次在西非肯定是完了,奴隶贸易肯定易手了。跟着英国混,种地吃亏不说,日后买奴隶只怕都成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对南方种植园产业而言,我有整个欧洲当市场多好?我凭啥只能卖给英国?烟草、棉花、橄榄、牛马、靛草……这些东西,谁不要?大顺的特长是卖手工业品,他们可冲击不到这些原材料。我能卖高价,买更便宜的棉布瓷器丝绸奢侈品,我为啥不拥抱自由贸易?
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鉴于大顺这几年走私的过于猖獗,冲击忒大,他们越发体会到,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是保护他们的——有得有失,相对于英国的吃点肉自己啃骨头,没有大顺走私的时候自然不满,可如今大顺这帮人能把棉布卖成这个价,这他妈是让他们连骨头都啃不着啊。
除了这些典型的产业导致的经济基础对亲英、反英、亲自由贸易、反重商主义的典型外。
还有另一部分人,则是一种……怎么说呢,算的上是“商业资产阶级无祖国”的典型代表。
比如走私贩子。
其典型人物,如集著名的慈善家、血腥的奴隶贩子、伟大的商人、无耻的走私贩子、被法国的宗教政策迫害的知名受害者、为敌国海军提供鱼和补给品自由贸易主无国界义者、波士顿法尼尔厅的捐助者、自由摇篮的建造者等等头衔于一身的彼得·法尼尔。
他们这些大商人的态度,其实都挺暧昧的。
怎么说呢,走私贩子,尤其是关系硬的走私贩子,是喜欢高关税和重商主义的。
自由贸易、或者降关税所伤害的,恰恰是走私贩子——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因为茶税降了,正规海关茶比走私茶便宜了,所以才要倾茶。
所以,走私贩子支持自由贸易吗?
显然,他们其实并不支持。
他们嘴上,百分之支持自由贸易。
比如,彼得·法尼尔被英国缉私船抓住的时候,他正在为和和北美殖民地开战的法国军舰,提供饮水酒和鱼肉。
面对惩罚,他义正辞严:贸易应该是无国界的,这种有缉私部门的政府,都是暴政的体现,所以我没错。
但是……
但是其实他并不支持自由贸易,因为他发家主要是干一本万利的走私买卖,如果自由贸易了,走私还赚个锤子?
为什么这些年走私好干?
因为英法西整天干仗,英国根本没精力去管这些走私贩子。
也因为,英国和法国西班牙的竞争,需要殖民地的支持,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真的管。
这个事,在历史上的七年战争中,是很出名的:法国被英国封锁地区的补给,都是北美走私贩子运去的。
而北美走私贩子能越过封锁区拿的通行证,是花钱从英国官员手里买的。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再比如,这年月,加勒比又没有蒸汽机,法国那些种甘蔗的岛,急需牛马。
榨甘蔗得用牛马,否则甘蔗是不能自己变成糖汁的。热带岛屿肯定不如北美大陆养这玩意儿方便,走私大为有利可图。
封锁的越厉害,卖价就越高,赚的就越多。
再比如,给交战国的军舰,卖补给品,那都是现金白银交易的,至少是150%的利润。
故而,至少在战争期间、在大顺真正要谈的价码说出来之前、或者说图穷匕见之前。
十三州的这些因为战争、封锁、重商主义、航海条例而大发其财的走私贩子们,态度自然很明确:打!使劲儿打!打他十年二十年才好呢!为什么不打?
打,意味着缉私力量薄弱,到处是漏洞。
打,因为着英国得怀柔,抓到了也不敢重罚,不然害怕北美殖民地被这些“大慈善家”的不公正待遇的几篇小作文,弄得造反。
如果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如果承认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如果承认北美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爱国、不爱国、民族、非民族,而是经济问题、产业问题、生产力发展后的市场问题、产业链想要升级的问题、被“北欧”工业品冲击的问题等等……
那么,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位此时英国政府认可的最忠诚的北美英国人,即便怀揣着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想要做的事,注定是徒劳的。
即便他曾对民族热爱到要把德国“乡巴佬”都从北美赶走。
即便他对英国大败法军占领路易斯堡热泪盈眶地认为“伟大的祖国在北美,拥有着伟大和稳定的未来”。
即便他真心地希望,英国传统的宪制,能够在国王拥有主权而地方自治的情况下,让英国真正伟大。
但是……
世界是物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他设想的诸多想法,依靠的,还是所谓的“英国的传统”、“对本民族荣光的热泪盈眶”、“好国王”等等这些东西。
显然,这些东西,或者说这些精神的原子弹,都无法解决此时的实际问题。
解决不了伦敦金融资本集团和南方州农场主的矛盾。
解决不了英国肯定要失去制海权之后,北美日益发展的生产力生产的商品在英国范围内卖给谁的问题。
解决不了走私集团为了更高额的利润,去把损害其“祖国”利益的走私茶、丝、瓷等运进北美;而把法国急需的牛、马、木材运到加勒比的问题。
解决不了这场本质上,是大顺工业资本和英国工业资本之间唱对台戏的终极矛盾。
解决不了休谟提出的那个无解之题,即中国的劳动效率极高、而其白银存量较少导致的白银为世界货币下的商品极端竞争力的问题。
解决不了南方州的种植园产业,必须依托广阔的世界产业发展、而英国自己吃不下那么多的问题。
解决不了北方州在《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以及产业扶植之下,发展起来的工业,开始反噬宗主国工业的问题。
解决不了英国想要垄断高附加值工业,让冶铁业等低附加值产业在北美发展、让金属切割业在英国垄断的;但北美工业资本却不想只做低附加值产业的矛盾。
时代浪潮之下,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而个人的情怀又是如此无力。
实际上,当大顺的货船第一次抵达欧洲的那一刻,一切就已无法改变。
因为物价革命传导导致的二分之一欧洲物价的白银购买力。
因为小农极限内卷状态下的超级廉价的劳动力,廉价到会几何的新学学生的月薪和兰开夏的五十岁老织工一样白银月薪的劳动力价格——棉布贸易,欧洲是卷不赢的,刘钰在松苏的织机下乡改革,本质上就是爱尔兰饥荒模式:让小农拥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这样他们就能承受棉布劳动更低的报酬,哪怕只要劳动一天能换五斤米,他们因为还有自己的小块土地,他们就可以接受。这和爱尔兰的农奴份地土豆和谷物农场模式是一样的,农奴小块份地,农场主全力压榨方便出口。
因为此时冠绝世界纺织业生产力水平,居然可以在印度都能卖出去棉布的欧洲人不敢想水平。
因为完成松苏改革后却又卡住国内统一市场状态下资产阶级对市场的狂热追求,狂热是被大顺封建帝王稳小农的政策逼出来的不敢对内不得不对外的极端狂热。
以及欧洲旧天下体系的崩解和列国林立的现实……
这些物质的、经济的、国情的基础,注定了不死不休。
而大顺的走私品猖獗,和工业革命已经开启的现实,也就注定了,北美十三州在联合在一起之前,就已经在经济基础上内部分化瓦解了。
这不是靠几句热泪盈眶的呼号,就能解决的。
而且,很快,也就是在大顺于直布罗陀的陷阱正式触发之前,满怀希望的富兰克林就在伦敦结结实实地碰了一鼻子灰。
《货币法案》问题,直接被否。
宾夕法尼亚的土地所有权变更,枢密院院长格兰维尔伯爵出面和富兰克林仔细地谈了谈,告诉他,这件事要动,也得等到战后了。因为这涉及到私人的财产不可侵犯的问题,从法理上讲,最开始这就不是国有资产,而是约克公爵的私产,约克公爵入主伦敦后仍旧还是私产,而且这块私产是作为“债务偿付”给的宾家族。他们交不交税的问题,不该由北美的州议会这些人决定。
而那些拥有私有地产业主们,并不在意现在北美危在旦夕,中法联军可能会在直布罗陀之战后登陆北美。
而是借此机会,在伦敦散播北美各州“藐视国王和法律、践踏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强行征税”等传言——宾夕法尼亚是“proprietary??y”,还是“royal??y”,关系到是否需要给州议会交税,是私产则不必交税、是国有土地就得交税。
这里的税,是说州地方税,而不是英国的国课。是宾夕法尼亚的州议会,让宾家族交税,宾家族不交税,说收税违法。
可以说,富兰克林一开始兴致勃勃地认为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
但现在,面对着无尽的关于“proprietary”、关于私有财产和国有土地、关于主权到底是啥归谁的争吵,已经是有点心灰意冷了。
至于伦敦的议会,这些天也没有干正事,正在围绕着威廉·皮特怎么为现在的战事背锅、国王亲德、新国王是否有权直接任命首相等等问题,开始了漫长的争吵。
简单来说,除了“聚拢舰队、保卫海峡”这一个政策外,剩下的啥事也没干成。
而与此同时,大顺在直布罗陀为守军布下的陷阱,终于触发了。
7017k
富兰克林也是哑口无言,最后好说歹说,马萨诸塞州也算是出于最后的“爱国热情”,给出了个妥协方案:你去伦敦,跟伦敦那边说说,取消《货币管制法令》,允许我们继续自行发行纸币,而且伦敦商人不得拒绝接收北美自己发行的纸币还债,并且在战后保证将人参贸易的垄断权交给我们,那我们可以考虑继续再干一次。
而且我们要求,东印度公司别插手。我们这边挖了人参,直接去松江交易,而且允许我们买松苏的棉布瓷器茶叶回来,否则啥也别提,我们是不可能再出钱捐物去干仗的。
马萨诸塞州玩么这么一出提条件,而且是要直接解除《货币管制法令》,允许自行发钞的条件。
其余各州,那自然也是提出了许多的条件。
各州的态度,是相当不一致的。
亲英的。
反英的。
中立的。
看戏的。
走私的。
巴不得打上二十年、三十年好方面自己卖货,从法国殖民地贩糖、往西班牙殖民地卖牛的……
等等,等等。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里面的态度,根本原因,还是经济问题。
而且还是非常复杂的、大顺这个劳动力成本极低、手工业生产效率极高的休谟眼中无解的“如果没有大洋阻隔我们所用的一切都是中国制造”的可怕生产商主动参与到全球贸易中后的经济问题。
各州、甚至一个州内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对于英国、重商主义、自由贸易的态度,都是不一致的。
简单的说一句,说《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导致了北美十三州的起义,是对殖民地的残酷压迫,是很不严谨的一种塑造正确认识的说法。
历史上,十三州和英国本土之间,至少在1750年之前,十三州都是贸易顺差。
而且,重商主义保护了本国工业起步这件事,只字不提。
《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某种程度上,确实保护了北美十三州的工商业发展,并且使之度过了萌芽阶段。
简单的比喻:吃第十个馒头的时候,你快要撑死了,就说吃馒头本身就毫无好处的?
手工业发展也好、工业萌芽也罢,不是凭空掉下来的。
得有劳动者。
得有资源。
得有市场。
前期的美洲什么样?如果没有重商主义,和英国严苛的航海条例,会被法国荷兰倾销的压根发展不起来工商业。
甚至,连瑞典、俄国这样的落后国家,都能往北美倾销,如果没有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保护的话。
至少,前期是的。现在是度过了新手保护期,发展起来了,那又另说。
举个简单的例子,北美蓬勃发展的冶铁业。
如果没有重商主义和《航海条例》,那么俄国依靠农奴服役制,此时是欧洲第一生铁生产国;瑞典的铁棒,那也是背靠着上等铁矿。
没有关税保护,北美会发展起来冶铁业吗?
在起步阶段,就被瑞典和俄国给冲死了。
瑞典的大矿不提,俄国自彼得后就实行的农奴定期去工厂服役的制度,使得很长一段时间内,英国都需要进口俄国的生铁。
但,历史总是这样的。
因为有重商主义个航海条例,所以保护了北美从一片荒芜中发展起来了工商业,没有在起步阶段就被荷兰的羊绒、法国的酒、北欧的铁、俄国的皮所冲垮。
然而,因为发展起来了,所以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满足狭窄的英伦市场,资本已经积累起来了、产业已经发展了,需要更大更广阔的市场,于是,重商主义和《航海条例》,卡在了一个微妙的阈值上。
到现在为止的这个阈值,是有明显的南北分界线的。
北方州,单就此时,可以明确地说,就是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的受益者。
南方州,单就此时,可以明确地说,就是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的受害者。
北方州的工商业,没有早期的关税保护,会死。
为什么一般以1750年作为这个得利还是受损的阈值?
从大环境上,1750年代,英国正式消灭了自耕农,工业开始了大发展,伦敦的工业开始需要市场和原材料,并且试图占据高端市场。
其标志,就是1750年的《钢铁法案》,要求北美不得发展金属切割业,但鼓励北美发展冶铁业。
英国的法,都是留漏洞的。
比如说,大顺走私集团仔细研究过的《曼彻斯特法案》,不准生产纯棉布,但是如果往里面加了麻或者毛,哪怕你加一根呢,理论上那也不是纯棉布。
同样的,铸铁、造锅、铁壶等等这些东西,是钢铁切割工业吗?显然不是,切割铁业,是此时的技术上游,高利润高附加值产业,并不是说不准冶铁炼钢。
比如“北美钢铁公司”,就是这个法案出台之后,伦敦的金融资本在宾夕法尼亚投资的,而且一次性就投资了230万两白银。
北美十三州不想做产业链低端,不想做原材料产地,想搞高附加值产业,当然是正当且合理的。
以进步的视角,刘钰连大顺自己的西洋贸易公司和东洋贸易公司都反对,要不是为了强加给他们训练水手、强制他们造远航船加强战争潜力的目的,他肯定是要狂喷这种模式的。
但是,北方州现在的现实,是大顺这边的货物源源不断地以“北欧工业品”的名头,往北美送。
北方工业发达的州,或者说北方的工业资本集团,受到了“北欧”工业品的极大威胁。
廉价的曼彻斯特同款以假乱真的掺了羊毛的布匹。
棉布。
瓷器。
丝绸。
铁器。
黄铜。
木器。
漆器……
几乎是全产业的冲击,甚至包括火枪。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处在阈值的,即将要向产业链高端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已经不满足于英国这个狭小市场、重商主义已经反过来损害生产力进步的北方州,自然是有想法的。
是拥抱自由贸易,被东方……呃,“北欧”工业品,冲死?
还是拥抱重商主义,搞帝国内贸易循环?
历史上原本最反英的北方州,在大顺,或者说在大顺勤劳的劳动人民的冲击下,反而反动无比地——除了马萨诸塞州——支持英国的重商主义和航海条例。
而南方州,也就是历史上亲英派和反英派,能各自拉出来民兵开战的那些州,则更加混乱。
这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南方州是种植园经济,种烟草、靛草、大米、棉花等,是黑奴和白人契约奴种的,都是市场的紧俏物资,是欧洲蓬勃发展的手工业急需的原材料,但因为航海条例,他们只能先运回英国销售,不得私自往欧洲他国卖,他们没有重商主义高关税,一样活得好好的、甚至其实肯定比现在好。
伦敦的金融资本集团,也更喜欢控制南方各州,并利用海航条例和重商主义的片帆不得下海私与他国交易的政策,获得了金融资本对种植园产业实质上的控制权。
北美十三州一共欠了伦敦金融资本家1500万两白银,其中的1300万两,都是南方的种植园主欠的。
最基本的套路:高价收一波,为庄园主提供贷款,你看价格这么高赶紧多买奴隶多开土地扩大经营啊,缺钱我借你……然后,降价。
如此,既拿到了利息,又可以低价拿到廉价的原材料,回到伦敦后卖掉,一田两吃。
而且,还有地产和奴隶抵押,也不怕将来不还钱。
但是,这些种植园经济,在政治上,是偏向于保守和封建的,他们的道德体系也是偏向于封建时代的君臣伦理的。
比如说,封建特色的嫡长子继承制——这是法国大革命废除的重要的封建法,和进行反封建的文化的革命、塑造资产阶级的文化的大革命的标志。
对于庄园主来说,他们会支持“诸子都可继承”,还是会支持“嫡长子继承”?
10000亩的种植园,分分分,分成后代一个孩子20亩地一头牛?
还是支持嫡长子继承制,聚集资本,继续扩大产业?
这是其政治倾向上的问题,很简单,就是经济问题,而经济问题又塑造了文化、道德、政治倾向等。
对于英国本身,他们倒是不怎么反,亲英和忠君的比重较大——这里面,还涉及到英国政府对种植园的补贴,比如一些产业,如被大顺和法国垄断的靛草,英国这边是有农业补贴的。
但是,南方州的大部分人,他们反对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
烟草在欧洲需求量激增,连他妈的西班牙人居然都能种烟草挣着钱了,这些南方的种植园主却不能自己卖烟,只能把烟卖给英国运回伦敦,他们觉得要是放开自由贸易,他们能多赚30%。
再者,航海条例导致的金融资本和封建行政垄断权联合,一起压价,种植园主也真的是受不了了。
然后,他们想种橄榄、棉花等,往南欧卖,往法国卖,英国又不让。
再再然后,英国这一次在西非肯定是完了,奴隶贸易肯定易手了。跟着英国混,种地吃亏不说,日后买奴隶只怕都成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而对南方种植园产业而言,我有整个欧洲当市场多好?我凭啥只能卖给英国?烟草、棉花、橄榄、牛马、靛草……这些东西,谁不要?大顺的特长是卖手工业品,他们可冲击不到这些原材料。我能卖高价,买更便宜的棉布瓷器丝绸奢侈品,我为啥不拥抱自由贸易?
北方的工业资产阶级,鉴于大顺这几年走私的过于猖獗,冲击忒大,他们越发体会到,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是保护他们的——有得有失,相对于英国的吃点肉自己啃骨头,没有大顺走私的时候自然不满,可如今大顺这帮人能把棉布卖成这个价,这他妈是让他们连骨头都啃不着啊。
除了这些典型的产业导致的经济基础对亲英、反英、亲自由贸易、反重商主义的典型外。
还有另一部分人,则是一种……怎么说呢,算的上是“商业资产阶级无祖国”的典型代表。
比如走私贩子。
其典型人物,如集著名的慈善家、血腥的奴隶贩子、伟大的商人、无耻的走私贩子、被法国的宗教政策迫害的知名受害者、为敌国海军提供鱼和补给品自由贸易主无国界义者、波士顿法尼尔厅的捐助者、自由摇篮的建造者等等头衔于一身的彼得·法尼尔。
他们这些大商人的态度,其实都挺暧昧的。
怎么说呢,走私贩子,尤其是关系硬的走私贩子,是喜欢高关税和重商主义的。
自由贸易、或者降关税所伤害的,恰恰是走私贩子——波士顿倾茶事件,是因为茶税降了,正规海关茶比走私茶便宜了,所以才要倾茶。
所以,走私贩子支持自由贸易吗?
显然,他们其实并不支持。
他们嘴上,百分之支持自由贸易。
比如,彼得·法尼尔被英国缉私船抓住的时候,他正在为和和北美殖民地开战的法国军舰,提供饮水酒和鱼肉。
面对惩罚,他义正辞严:贸易应该是无国界的,这种有缉私部门的政府,都是暴政的体现,所以我没错。
但是……
但是其实他并不支持自由贸易,因为他发家主要是干一本万利的走私买卖,如果自由贸易了,走私还赚个锤子?
为什么这些年走私好干?
因为英法西整天干仗,英国根本没精力去管这些走私贩子。
也因为,英国和法国西班牙的竞争,需要殖民地的支持,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敢真的管。
这个事,在历史上的七年战争中,是很出名的:法国被英国封锁地区的补给,都是北美走私贩子运去的。
而北美走私贩子能越过封锁区拿的通行证,是花钱从英国官员手里买的。
明码标价,童叟无欺。
再比如,这年月,加勒比又没有蒸汽机,法国那些种甘蔗的岛,急需牛马。
榨甘蔗得用牛马,否则甘蔗是不能自己变成糖汁的。热带岛屿肯定不如北美大陆养这玩意儿方便,走私大为有利可图。
封锁的越厉害,卖价就越高,赚的就越多。
再比如,给交战国的军舰,卖补给品,那都是现金白银交易的,至少是150%的利润。
故而,至少在战争期间、在大顺真正要谈的价码说出来之前、或者说图穷匕见之前。
十三州的这些因为战争、封锁、重商主义、航海条例而大发其财的走私贩子们,态度自然很明确:打!使劲儿打!打他十年二十年才好呢!为什么不打?
打,意味着缉私力量薄弱,到处是漏洞。
打,因为着英国得怀柔,抓到了也不敢重罚,不然害怕北美殖民地被这些“大慈善家”的不公正待遇的几篇小作文,弄得造反。
如果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如果承认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
如果承认北美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爱国、不爱国、民族、非民族,而是经济问题、产业问题、生产力发展后的市场问题、产业链想要升级的问题、被“北欧”工业品冲击的问题等等……
那么,本杰明·富兰克林,这位此时英国政府认可的最忠诚的北美英国人,即便怀揣着对祖国和民族的热爱,想要做的事,注定是徒劳的。
即便他曾对民族热爱到要把德国“乡巴佬”都从北美赶走。
即便他对英国大败法军占领路易斯堡热泪盈眶地认为“伟大的祖国在北美,拥有着伟大和稳定的未来”。
即便他真心地希望,英国传统的宪制,能够在国王拥有主权而地方自治的情况下,让英国真正伟大。
但是……
世界是物质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他设想的诸多想法,依靠的,还是所谓的“英国的传统”、“对本民族荣光的热泪盈眶”、“好国王”等等这些东西。
显然,这些东西,或者说这些精神的原子弹,都无法解决此时的实际问题。
解决不了伦敦金融资本集团和南方州农场主的矛盾。
解决不了英国肯定要失去制海权之后,北美日益发展的生产力生产的商品在英国范围内卖给谁的问题。
解决不了走私集团为了更高额的利润,去把损害其“祖国”利益的走私茶、丝、瓷等运进北美;而把法国急需的牛、马、木材运到加勒比的问题。
解决不了这场本质上,是大顺工业资本和英国工业资本之间唱对台戏的终极矛盾。
解决不了休谟提出的那个无解之题,即中国的劳动效率极高、而其白银存量较少导致的白银为世界货币下的商品极端竞争力的问题。
解决不了南方州的种植园产业,必须依托广阔的世界产业发展、而英国自己吃不下那么多的问题。
解决不了北方州在《航海条例》和重商主义以及产业扶植之下,发展起来的工业,开始反噬宗主国工业的问题。
解决不了英国想要垄断高附加值工业,让冶铁业等低附加值产业在北美发展、让金属切割业在英国垄断的;但北美工业资本却不想只做低附加值产业的矛盾。
时代浪潮之下,个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而个人的情怀又是如此无力。
实际上,当大顺的货船第一次抵达欧洲的那一刻,一切就已无法改变。
因为物价革命传导导致的二分之一欧洲物价的白银购买力。
因为小农极限内卷状态下的超级廉价的劳动力,廉价到会几何的新学学生的月薪和兰开夏的五十岁老织工一样白银月薪的劳动力价格——棉布贸易,欧洲是卷不赢的,刘钰在松苏的织机下乡改革,本质上就是爱尔兰饥荒模式:让小农拥有自己的一小块土地,这样他们就能承受棉布劳动更低的报酬,哪怕只要劳动一天能换五斤米,他们因为还有自己的小块土地,他们就可以接受。这和爱尔兰的农奴份地土豆和谷物农场模式是一样的,农奴小块份地,农场主全力压榨方便出口。
因为此时冠绝世界纺织业生产力水平,居然可以在印度都能卖出去棉布的欧洲人不敢想水平。
因为完成松苏改革后却又卡住国内统一市场状态下资产阶级对市场的狂热追求,狂热是被大顺封建帝王稳小农的政策逼出来的不敢对内不得不对外的极端狂热。
以及欧洲旧天下体系的崩解和列国林立的现实……
这些物质的、经济的、国情的基础,注定了不死不休。
而大顺的走私品猖獗,和工业革命已经开启的现实,也就注定了,北美十三州在联合在一起之前,就已经在经济基础上内部分化瓦解了。
这不是靠几句热泪盈眶的呼号,就能解决的。
而且,很快,也就是在大顺于直布罗陀的陷阱正式触发之前,满怀希望的富兰克林就在伦敦结结实实地碰了一鼻子灰。
《货币法案》问题,直接被否。
宾夕法尼亚的土地所有权变更,枢密院院长格兰维尔伯爵出面和富兰克林仔细地谈了谈,告诉他,这件事要动,也得等到战后了。因为这涉及到私人的财产不可侵犯的问题,从法理上讲,最开始这就不是国有资产,而是约克公爵的私产,约克公爵入主伦敦后仍旧还是私产,而且这块私产是作为“债务偿付”给的宾家族。他们交不交税的问题,不该由北美的州议会这些人决定。
而那些拥有私有地产业主们,并不在意现在北美危在旦夕,中法联军可能会在直布罗陀之战后登陆北美。
而是借此机会,在伦敦散播北美各州“藐视国王和法律、践踏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强行征税”等传言——宾夕法尼亚是“proprietary??y”,还是“royal??y”,关系到是否需要给州议会交税,是私产则不必交税、是国有土地就得交税。
这里的税,是说州地方税,而不是英国的国课。是宾夕法尼亚的州议会,让宾家族交税,宾家族不交税,说收税违法。
可以说,富兰克林一开始兴致勃勃地认为这是一个改变的契机。
但现在,面对着无尽的关于“proprietary”、关于私有财产和国有土地、关于主权到底是啥归谁的争吵,已经是有点心灰意冷了。
至于伦敦的议会,这些天也没有干正事,正在围绕着威廉·皮特怎么为现在的战事背锅、国王亲德、新国王是否有权直接任命首相等等问题,开始了漫长的争吵。
简单来说,除了“聚拢舰队、保卫海峡”这一个政策外,剩下的啥事也没干成。
而与此同时,大顺在直布罗陀为守军布下的陷阱,终于触发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