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五章 总抚赈灾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由校也认同王在晋的观点,林丹汗虽有数量和地利的优势,但他的蒙古骑兵远不是建奴的对手。
实际上在老奴和黄台吉时期,前两代建奴的战力还是有的,周围的明军、蒙古军、朝鲜军都很难正面击败奴兵。
但也只是在这个小圈子当中相比而已,说句不好听的,明末就是一个比烂的时代,只不过明军最烂最腐败而已。
王象乾虽然总督边镇数十年,但他已经老了,他当年对付的都是蒙古骑兵,并没有和建奴交过手,他对建奴的认知是有限的。
而他不知道的是,现在的蒙古人,比起几十年前的蒙古骑兵,战力又下降了一个档次。
这也不是说他就不如王在晋,而是年龄所导致的,人老了很多事都会力不从心。
强如汉孝武皇帝和唐太宗皇帝这种雄才大略的人,老了也难免开始糊涂起来。
王在晋的反驳并没有让王象乾恼羞成怒,而是虚心接受,这也是朱由校看重他的一点。
他需要的内阁不是那种只会你弹劾我、我弹劾你的争斗擂台。
“朕也以为建奴此战会胜,林丹汗的军心本就不稳,这次又被老奴打的败退,他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不知此战之后,蒙古大汗的位置会不会换人。”
两位阁臣也顺着皇帝的话语打趣了起来,蒙古和建奴大打出手,自然是他们乐于见成的。
朱由校和内阁两个大学士商议了半天,程国祥和倪文焕才姗姗来迟,一进宫门,便一路小跑的来到了内殿。
“朕等了你们半天,总算是来了,都免礼吧!”
下面作揖行礼的程国祥和倪文焕道谢后便退到了旁边。
朱由校拿起御案上王象乾呈报的奏本交给王朝辅说道:
“大司徒,这份奏本你好好看看吧!”
程国祥快速将奏本翻阅后上前说道:
“陛下,臣赞同此请求,灾情犹如豺狼虎豹,不可拖延以致更大的祸乱,既然山东已有灾像,应当速发赈灾钱粮。”
朱由校点点头说道:
“嗯,朕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连夜将你宣进宫来,历朝历代死于灾祸的百姓不计其数,朕不想看到也不想听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句话。”
在这个交通、信息极为落后的时代,一场灾祸是真的会影响国运和统治的。
起义军怎么来的,就是没饭吃的老百姓饿急了眼导致的,他们只有远离老家,在外地到处抢掠才能活下去,可过惯了山大王日子的人怎么可能会在回去过泥腿子的生活呢。
尤其是大明国内危机四伏,朱由校当然要高度重视。
特别是大明还存在白莲教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职业造反教派,他们的老巢可就在山东,这一场灾祸,正是他们的天赐良机。
“但赈灾也要有个章程,如果只是一味的下发钱粮,那就不是救济百姓,而是救济那些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这些人胃口可大的很,你发多少,他们就能吃下多少。”
程国祥当即回道:
“陛下所言极是,每逢灾祸时期,对于当地的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就是他们发财之时,他们是不会放过这种大好时机的。”
看来程国祥这户部尚书也不是白干的,现在对于官场中的事,可是门清的很。
“大伴,将朕写的那份文本拿出来,给诸位爱卿好好看看。”
站在一旁如雕像般王朝辅听到皇帝的传唤,立刻谄媚道:
“奴婢这就去!”
不多时,王朝辅就双手捧着一份文本从暖阁出来,然后交到了王象乾手中。
“大家都看看吧,这是朕前段时间草拟的赈灾章程,有什么建议疑问都可直说。”
众臣很快聚集到了王象乾的身边,聚精会神的看着文本上面的内容。
朱由校所定的赈灾制度,与以往大为不同。
首先会任命一个专门负责赈灾的官员,朱由校又开了一个新官职,总抚赈灾大臣,由他来跟内阁直接对接所有事务。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按照朱皇帝的性格和办事方法,怎么可能让一个独揽大权呢,那不是犯低级错误嘛。
锦衣卫和东厂的这些特务们肯定是要好好用起来的。
当地官员要将本地受灾的情况和人数以及地区如实上报给这位总抚赈灾大臣,然后由他来上报给朝廷和皇帝。
负责押粮和看粮的也不再是当地差吏和官员,而是羽林军和锦衣卫,还有一名都察院的御史,三方负责,押运途中和赈灾期间如果无故少粮,那就一起连坐。
等粮食押送到了地方,不经当地官员士绅的手,同样由羽林军和锦衣卫负责看管,没有总抚赈灾大臣的放粮手令,不准放一粒粮出来。
这份手令也不是想开就开的,上面得有内阁的盖章才行。
内阁户部事先会从户口册籍上统计一下当地的大概人数,然后计算多少人每天食用多少粮,等这些事完成后,会拟写一个半月的放粮手令事先盖章一同带走。
在这期间,朝廷会派出官员去当地进行具体调查,等一个半月后,按照调查结果和总抚赈灾大臣的呈报在拟写盖章下一批的手令。
为了防止有人弄虚作假,手令上会写明具体日期,哪一天的手令放哪一天的粮。
而且这些手令是要经过锦衣卫的手进行回收的,要户部进行最后的核实,如果不对劲,就先将总抚赈灾大臣拿回京师进行审问。
这样形成一个有效循环,可极大的保障赈灾粮不会一落地就空空如也的情况。
后续具体的赈灾则还是交给当地官员和差吏来办,这种事情他不可能紧紧抓住不松手的,如果连这种小事都不放权,那肯定是会反弹的。
救济百姓固然重要,但维持统治才是最重要的,连统治根本都没有了,就算你天天操心,也只是无能而已。
后世有一部电视剧里面的一句台词说的非常好,这种事,就得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来办,只有让他们有利可图,才会稍稍的上那么一点心,也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在短期内办好这些差事。
这算是朱由校给他们的一个机会,小偷小摸的朕准许了,但不能太过分,这个限度朕先给你们控制好。
再说了他爷没有这么多的人手,就算有,也未必能办好这事,这种事情,外来的终究比不上本地的。
朱由校也认同王在晋的观点,林丹汗虽有数量和地利的优势,但他的蒙古骑兵远不是建奴的对手。
实际上在老奴和黄台吉时期,前两代建奴的战力还是有的,周围的明军、蒙古军、朝鲜军都很难正面击败奴兵。
但也只是在这个小圈子当中相比而已,说句不好听的,明末就是一个比烂的时代,只不过明军最烂最腐败而已。
王象乾虽然总督边镇数十年,但他已经老了,他当年对付的都是蒙古骑兵,并没有和建奴交过手,他对建奴的认知是有限的。
而他不知道的是,现在的蒙古人,比起几十年前的蒙古骑兵,战力又下降了一个档次。
这也不是说他就不如王在晋,而是年龄所导致的,人老了很多事都会力不从心。
强如汉孝武皇帝和唐太宗皇帝这种雄才大略的人,老了也难免开始糊涂起来。
王在晋的反驳并没有让王象乾恼羞成怒,而是虚心接受,这也是朱由校看重他的一点。
他需要的内阁不是那种只会你弹劾我、我弹劾你的争斗擂台。
“朕也以为建奴此战会胜,林丹汗的军心本就不稳,这次又被老奴打的败退,他的处境只会更加艰难,不知此战之后,蒙古大汗的位置会不会换人。”
两位阁臣也顺着皇帝的话语打趣了起来,蒙古和建奴大打出手,自然是他们乐于见成的。
朱由校和内阁两个大学士商议了半天,程国祥和倪文焕才姗姗来迟,一进宫门,便一路小跑的来到了内殿。
“朕等了你们半天,总算是来了,都免礼吧!”
下面作揖行礼的程国祥和倪文焕道谢后便退到了旁边。
朱由校拿起御案上王象乾呈报的奏本交给王朝辅说道:
“大司徒,这份奏本你好好看看吧!”
程国祥快速将奏本翻阅后上前说道:
“陛下,臣赞同此请求,灾情犹如豺狼虎豹,不可拖延以致更大的祸乱,既然山东已有灾像,应当速发赈灾钱粮。”
朱由校点点头说道:
“嗯,朕也是这个意思,所以连夜将你宣进宫来,历朝历代死于灾祸的百姓不计其数,朕不想看到也不想听到赤地千里、饿殍遍野这句话。”
在这个交通、信息极为落后的时代,一场灾祸是真的会影响国运和统治的。
起义军怎么来的,就是没饭吃的老百姓饿急了眼导致的,他们只有远离老家,在外地到处抢掠才能活下去,可过惯了山大王日子的人怎么可能会在回去过泥腿子的生活呢。
尤其是大明国内危机四伏,朱由校当然要高度重视。
特别是大明还存在白莲教这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职业造反教派,他们的老巢可就在山东,这一场灾祸,正是他们的天赐良机。
“但赈灾也要有个章程,如果只是一味的下发钱粮,那就不是救济百姓,而是救济那些贪官污吏和地主豪强,这些人胃口可大的很,你发多少,他们就能吃下多少。”
程国祥当即回道:
“陛下所言极是,每逢灾祸时期,对于当地的那些贪官污吏来说,就是他们发财之时,他们是不会放过这种大好时机的。”
看来程国祥这户部尚书也不是白干的,现在对于官场中的事,可是门清的很。
“大伴,将朕写的那份文本拿出来,给诸位爱卿好好看看。”
站在一旁如雕像般王朝辅听到皇帝的传唤,立刻谄媚道:
“奴婢这就去!”
不多时,王朝辅就双手捧着一份文本从暖阁出来,然后交到了王象乾手中。
“大家都看看吧,这是朕前段时间草拟的赈灾章程,有什么建议疑问都可直说。”
众臣很快聚集到了王象乾的身边,聚精会神的看着文本上面的内容。
朱由校所定的赈灾制度,与以往大为不同。
首先会任命一个专门负责赈灾的官员,朱由校又开了一个新官职,总抚赈灾大臣,由他来跟内阁直接对接所有事务。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按照朱皇帝的性格和办事方法,怎么可能让一个独揽大权呢,那不是犯低级错误嘛。
锦衣卫和东厂的这些特务们肯定是要好好用起来的。
当地官员要将本地受灾的情况和人数以及地区如实上报给这位总抚赈灾大臣,然后由他来上报给朝廷和皇帝。
负责押粮和看粮的也不再是当地差吏和官员,而是羽林军和锦衣卫,还有一名都察院的御史,三方负责,押运途中和赈灾期间如果无故少粮,那就一起连坐。
等粮食押送到了地方,不经当地官员士绅的手,同样由羽林军和锦衣卫负责看管,没有总抚赈灾大臣的放粮手令,不准放一粒粮出来。
这份手令也不是想开就开的,上面得有内阁的盖章才行。
内阁户部事先会从户口册籍上统计一下当地的大概人数,然后计算多少人每天食用多少粮,等这些事完成后,会拟写一个半月的放粮手令事先盖章一同带走。
在这期间,朝廷会派出官员去当地进行具体调查,等一个半月后,按照调查结果和总抚赈灾大臣的呈报在拟写盖章下一批的手令。
为了防止有人弄虚作假,手令上会写明具体日期,哪一天的手令放哪一天的粮。
而且这些手令是要经过锦衣卫的手进行回收的,要户部进行最后的核实,如果不对劲,就先将总抚赈灾大臣拿回京师进行审问。
这样形成一个有效循环,可极大的保障赈灾粮不会一落地就空空如也的情况。
后续具体的赈灾则还是交给当地官员和差吏来办,这种事情他不可能紧紧抓住不松手的,如果连这种小事都不放权,那肯定是会反弹的。
救济百姓固然重要,但维持统治才是最重要的,连统治根本都没有了,就算你天天操心,也只是无能而已。
后世有一部电视剧里面的一句台词说的非常好,这种事,就得大大小小的官员们来办,只有让他们有利可图,才会稍稍的上那么一点心,也只有他们才有能力在短期内办好这些差事。
这算是朱由校给他们的一个机会,小偷小摸的朕准许了,但不能太过分,这个限度朕先给你们控制好。
再说了他爷没有这么多的人手,就算有,也未必能办好这事,这种事情,外来的终究比不上本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