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七章 税收弊端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在大明朝,缴纳赋税的主要阶层对象,都是底层的平民百姓。
就算这五年收了他们的,也不过手掌之数而已,对大局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而且这些穷苦百姓是真的一穷二白,不要说余粮余财了,许多家庭连一口像样的铁锅都没有。
如果他还不去扶持他们,体谅他们,还向他们贪婪索取,和那个只会下旨加征税粮的朱由检有何区别?
他们早已被剥削的只剩下这一条烂命,或许连一顿饱饭都换取不了的,贱如渣土的烂命。
在西南这种贫瘠到极致的地区,收一省百姓一年的税粮,还不如他去江南抄一批大户。
这样来钱即快,又不会祸害到百姓,还能刷一波名望,在百姓心中留下一个好皇帝的名声,简直一举多得。
而且大明朝对于税收这方面,那些规章制度也是一塌糊涂,太祖皇帝当年明文规定。
百姓缴纳的赋税以及官员俸禄的发放,全部以实物来进行。
意思就是,百姓以粮食为货币,向朝廷缴纳赋税,朝廷同样也只收粮食,亦或布匹绸缎等具备价值的物品。
这种税收的方式和制度,在明初之时,宣德年之前还能适用,可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弊端和漏洞很快显现了出来。
尤其致命的是,这些漏洞还被文官们给抓住了,于是和卫所军户制度一样,慢慢的畸形了起来。
那个时候,大明朝还不是银本位,白银虽然也能当货币使用流通,但并没有成为主流。
朝廷发放了洪武通宝和官方宝钞,想要冲击市场,成为主流货币。
朝廷最骚的操作就在这里,自己发放的官方货币,自己居然不愿意回收,导致士绅官员也都不敢使用通宝和纸钞。
结果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底层的那些,不懂国政不明事理的平民百姓。
他们用自己辛辛苦苦,日晒雨淋种植出来的粮食,从市场和官方两种途径,将自己的硬通货粮食,换成了谁也不收的,贬值严重的通宝和纸钞。
结果刚刚成立不久的大明朝廷,在百姓心中的信誉大打折扣,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
而后面的各代皇帝,只要一登基,就好像要立马显示自己的权威一般。
迫不及待的制造所谓的永乐通宝、洪熙通宝等货币,纸钞同样要更新换代,换上属于某一个皇帝的专属才行。
这也就罢了,最让人不解的是,他们每发行一种新的货币出来,前一个皇帝的通宝和纸钞就要宣布作废,不能使用。
家里囤积了这类的货币的,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哭着承受这一切。
至于所谓的回收,或者说找官府变换,想都不要想,这个皇帝还在的时候就已经贬值的不行,更何况死了宣布作废。
他们这些前去官府,准备讨要说法公道的泥腿子不被打一顿就算好了。
从正统十四年土木堡的那一场大变故开始,整个大明朝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皇权的迅速衰落,对于朝堂和地方上的权威性以及统治力全面下滑。
他们在还未真正掌权、真正具备主要地位的时候,就敢当着景泰皇帝的面,在奉天殿上活活打死锦衣卫指挥使。
可想而知他们是有多么的疯狂,野心是多么大。
最重要的是,时为皇帝的朱祁钰,在文官们当着他的面,活活打死了锦衣卫指挥使,这个皇帝的近臣时,居然一言不发,被吓的在龙椅上呆住了。
这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打死锦衣卫指挥使后,他们又以王振余党的名义,又活活打死了两人,并不经皇帝的同意,他们就私自诛了王振的全族。
可怜的景泰皇帝,刚刚被赶鸭子上架,就经历这么血腥且疯狂的场面,哪里还受得了,当即被吓的逃回了后宫。
而因为他在朝堂上的一言不发,沉默应对,以及事后不管不顾的态度,尽失厂卫的人心,无人愿意成为他这个懦弱皇帝的死忠。
真正沦为了孤家寡人,又没有帝王之术,没有天生才能辅助的朱祁钰,哪里还是文官们的对手。
文官的势力和权力,在这时就已经盖过了皇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自此以后,文官彻底得势了,一直压在他们头上的皇帝,终于不是他们的对手了,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了。
因此一直在万历年间之前,准确的说在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之前。
大明朝都一直无法改善和修补这个漏洞。
因为文官们不同意,士绅大户时不时的搞点事出来,表示他们也反对。
皇帝纵使是有心,也无能为力,手段这么高明,看事情看的这么清楚的宪宗皇帝都无可奈何,其他皇帝更不用说了。
可张居正的改革实在是太过短暂了,大明朝很快就又回到了那个胡乱收税,官员说了算的时代。
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又开始苦了起来,加之后面小冰河时期的影响,立国两百多年的大明朝,终于衰落了。
改革税收以及税粮制度迫在眉睫,这是一桩可以改变天下的大事,容不得朱由校不重视。
他此次回京以后,就要着手与他的那几个心腹大臣,拟定出一个完善的税收章程出来。
因为有了张居正在前,朱由校要想再来一次,难度会降低不少,但是他却不能亲自下场。
皇帝来执行实施,与他们的同类的来主导,显然是推出一个足够份量的人出来,对他更为有利的。
而内阁首辅王象乾,自然是最佳的人选。
虽然朱由校是想要推他出去,用来吸引火力和吸收官绅的仇恨,做炮灰,但他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没几年寿命了,辅佐他的日子过一天是一天。
而且自己之所以提拔他为内阁首辅,也是因为实在没有比他合适的人来担任这一文官之首。
那个时候的朝堂上大多为东林党人以及三党官员,他急需要一个中立的老资格来进行制衡,王象乾正是唯一的人选。
经过几次的清洗,朝堂上反对他的声音已经完全不足够了,本就是作为过渡使用的,到了时候还死抓着不放,对双方都不好。
在大明朝,缴纳赋税的主要阶层对象,都是底层的平民百姓。
就算这五年收了他们的,也不过手掌之数而已,对大局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而且这些穷苦百姓是真的一穷二白,不要说余粮余财了,许多家庭连一口像样的铁锅都没有。
如果他还不去扶持他们,体谅他们,还向他们贪婪索取,和那个只会下旨加征税粮的朱由检有何区别?
他们早已被剥削的只剩下这一条烂命,或许连一顿饱饭都换取不了的,贱如渣土的烂命。
在西南这种贫瘠到极致的地区,收一省百姓一年的税粮,还不如他去江南抄一批大户。
这样来钱即快,又不会祸害到百姓,还能刷一波名望,在百姓心中留下一个好皇帝的名声,简直一举多得。
而且大明朝对于税收这方面,那些规章制度也是一塌糊涂,太祖皇帝当年明文规定。
百姓缴纳的赋税以及官员俸禄的发放,全部以实物来进行。
意思就是,百姓以粮食为货币,向朝廷缴纳赋税,朝廷同样也只收粮食,亦或布匹绸缎等具备价值的物品。
这种税收的方式和制度,在明初之时,宣德年之前还能适用,可随着时间的变化,它的弊端和漏洞很快显现了出来。
尤其致命的是,这些漏洞还被文官们给抓住了,于是和卫所军户制度一样,慢慢的畸形了起来。
那个时候,大明朝还不是银本位,白银虽然也能当货币使用流通,但并没有成为主流。
朝廷发放了洪武通宝和官方宝钞,想要冲击市场,成为主流货币。
朝廷最骚的操作就在这里,自己发放的官方货币,自己居然不愿意回收,导致士绅官员也都不敢使用通宝和纸钞。
结果最后受苦受难的还是底层的那些,不懂国政不明事理的平民百姓。
他们用自己辛辛苦苦,日晒雨淋种植出来的粮食,从市场和官方两种途径,将自己的硬通货粮食,换成了谁也不收的,贬值严重的通宝和纸钞。
结果刚刚成立不久的大明朝廷,在百姓心中的信誉大打折扣,留下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
而后面的各代皇帝,只要一登基,就好像要立马显示自己的权威一般。
迫不及待的制造所谓的永乐通宝、洪熙通宝等货币,纸钞同样要更新换代,换上属于某一个皇帝的专属才行。
这也就罢了,最让人不解的是,他们每发行一种新的货币出来,前一个皇帝的通宝和纸钞就要宣布作废,不能使用。
家里囤积了这类的货币的,真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哭着承受这一切。
至于所谓的回收,或者说找官府变换,想都不要想,这个皇帝还在的时候就已经贬值的不行,更何况死了宣布作废。
他们这些前去官府,准备讨要说法公道的泥腿子不被打一顿就算好了。
从正统十四年土木堡的那一场大变故开始,整个大明朝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皇权的迅速衰落,对于朝堂和地方上的权威性以及统治力全面下滑。
他们在还未真正掌权、真正具备主要地位的时候,就敢当着景泰皇帝的面,在奉天殿上活活打死锦衣卫指挥使。
可想而知他们是有多么的疯狂,野心是多么大。
最重要的是,时为皇帝的朱祁钰,在文官们当着他的面,活活打死了锦衣卫指挥使,这个皇帝的近臣时,居然一言不发,被吓的在龙椅上呆住了。
这更加助长了他们的嚣张气焰,打死锦衣卫指挥使后,他们又以王振余党的名义,又活活打死了两人,并不经皇帝的同意,他们就私自诛了王振的全族。
可怜的景泰皇帝,刚刚被赶鸭子上架,就经历这么血腥且疯狂的场面,哪里还受得了,当即被吓的逃回了后宫。
而因为他在朝堂上的一言不发,沉默应对,以及事后不管不顾的态度,尽失厂卫的人心,无人愿意成为他这个懦弱皇帝的死忠。
真正沦为了孤家寡人,又没有帝王之术,没有天生才能辅助的朱祁钰,哪里还是文官们的对手。
文官的势力和权力,在这时就已经盖过了皇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自此以后,文官彻底得势了,一直压在他们头上的皇帝,终于不是他们的对手了,他们可以为所欲为了。
因此一直在万历年间之前,准确的说在张居正任内阁首辅之前。
大明朝都一直无法改善和修补这个漏洞。
因为文官们不同意,士绅大户时不时的搞点事出来,表示他们也反对。
皇帝纵使是有心,也无能为力,手段这么高明,看事情看的这么清楚的宪宗皇帝都无可奈何,其他皇帝更不用说了。
可张居正的改革实在是太过短暂了,大明朝很快就又回到了那个胡乱收税,官员说了算的时代。
百姓的日子越来越难过,又开始苦了起来,加之后面小冰河时期的影响,立国两百多年的大明朝,终于衰落了。
改革税收以及税粮制度迫在眉睫,这是一桩可以改变天下的大事,容不得朱由校不重视。
他此次回京以后,就要着手与他的那几个心腹大臣,拟定出一个完善的税收章程出来。
因为有了张居正在前,朱由校要想再来一次,难度会降低不少,但是他却不能亲自下场。
皇帝来执行实施,与他们的同类的来主导,显然是推出一个足够份量的人出来,对他更为有利的。
而内阁首辅王象乾,自然是最佳的人选。
虽然朱由校是想要推他出去,用来吸引火力和吸收官绅的仇恨,做炮灰,但他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他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而且没几年寿命了,辅佐他的日子过一天是一天。
而且自己之所以提拔他为内阁首辅,也是因为实在没有比他合适的人来担任这一文官之首。
那个时候的朝堂上大多为东林党人以及三党官员,他急需要一个中立的老资格来进行制衡,王象乾正是唯一的人选。
经过几次的清洗,朝堂上反对他的声音已经完全不足够了,本就是作为过渡使用的,到了时候还死抓着不放,对双方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