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完美暴君 > 第三百七十九章 糜烂根本

第三百七十九章 糜烂根本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永不加赋的圣旨在朝会的次日就由顺天府衙正式下达至民间了。

    当告示被张贴出来的时候,瞬间就吸引了无数的百姓前来观看讨论,这其中不乏商户士绅。

    当然还是平民百姓居多,他们的反响也是最大的,毕竟这可是和他们有直接关系的。

    “皇帝陛下圣旨,大明朝自天启二年始,全国之地,两京十三省,永不加赋!”

    “好!”

    当负责宣读旨意的翰林院官员将内容公布之时,挤在一起听的老百姓们个个是拍手叫好。

    “陛下真是好啊!”

    “陛下明鉴,我们以后的日子就要好过不少了啊!”

    “皇帝陛下万岁!”

    人群之中,自然是有官方的托的,皇帝下此旨意,本就是为了拉拢民心和百姓的支持,锦衣卫和番子们怎么可能会放过这样一个好机会。

    在他们的刻意带动下,群众的情绪可以说完全被调动了起来一个个的都高呼皇帝万岁,皇帝是圣君明君之类的话语。

    宣旨的官员见此场面也是满脸微笑,他自然是拥护皇帝的派系成员,皇帝得此民心,他自然是乐于见成的。

    在这几天里,所有的官吏和五城兵马司的人,都在街上敲锣打鼓的宣传皇帝的旨意。

    信息司下辖的报社,经过连日连夜不间断的印刷,总算是印制出了数万份报纸。

    在内阁的授意下,还专门组织一批专人,拿着告示和报纸前往城外村庄和乡镇进行宣传。

    至于要传达至全国,彻底将此旨意落实到位,以这个时代的交通和信息没个半年根本不行,因此朱由校也不急。

    政策已经下来了,具体的实施还是得下面的人去操作执行。

    其实他下这道旨意的原因和目的,主要还是为了拉拢北方的民心,在北方刷一波声望和存在感。

    至于南方,他现在并不怎么在意,毕竟隔着几千里之地,鞭长莫及的。

    只要他在北方能够保证自己的权威和声望,大明内部就不会有大动乱和不可控的事情发生。

    历史上的明末,就是北方民心尽失,皇帝已经控制不了北方,才会有这么多的起义和造反事件。

    而农民起义闹的最狠的,就是陕西了,这其中不止有天灾的原因,人祸也是主要因素。

    当时的陕西,因为旱灾蝗灾地震这些,本就是流民遍地,民不聊生了。

    而朝廷呢,却依然要求百姓缴纳正常的赋税,辽响也是必须征收到位,再加上地方官员的腐败的贪污,让本就活不下去的老百姓,更是雪上加霜。

    而陕西幅员辽阔,在当时又是四战之地,北边的蒙古土默特部,西边的鞑靼土默特,时不时的就要入寇打草谷。

    如果边镇的军队可以击败蒙古人,打胜仗还好,老百姓最多就是多出点抢粮供养官军而已。

    如果不能的话,那简直就是灭顶之灾,不止钱粮保不住,连性命都保不住。

    而境内也不太平,那些少民,尤其是回民,都是举族造反,同样抢掠百姓,发动战争。

    因此西北的军队,是具备一定的战斗力的,比起九边其他的的军镇,那可算是一支精锐了。

    被誉为所谓的有抱负的,爱惜百姓的,生不逢时的崇祯皇帝,不去想办法减除百姓的负担就算了,还加征了剿响和练响。

    完全是在逼迫老百姓走造反这条路,大明在他的手上亡国,可以说完全是活该。

    那些后世各种吹捧他的,如果让他穿越到明末的陕西来,恐怕他会心甘情愿的成为李自成的排头兵,造反明朝。

    朱由校曾经翻过一些书籍,他依稀记得,当时明朝的财政收入,有三成是来自陕西一省之地,富庶无比的江南之地,才承担了区区的两成。

    由此可以看出,明朝的财政早已处于崩溃的状态,朝廷和皇帝根本管了那些富户地主。

    甚至可以这么说,朝廷能收多少赋税钱粮上来,取决于这些富户地主们愿意缴纳多少。

    而对于那些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呢,可以说剥削到了极致,这样的朝廷,怎么会有威信,民心又岂会聚拢起来。

    因此当王二杀官造反后,西北的百姓响应者无数,在短短的几年间,出现了几十家巨寇。

    起初只是平民百姓活不下去而造反,事态还没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

    可到了崇祯四年以后,农民军的内部,出现了许多的边军士卒,他们也开始参与造反了。

    为什么呢,因为朝廷拖欠了他们大量的粮饷,就算是等到朝廷拨发粮饷下来,将领和官员也要克扣掉大部分。

    到他们手上的,可以说寥寥无几,正所谓皇帝还不差饿兵呢,不给钱粮也就算了,还要他们上战场去打生打死的,哪个愿意。

    俗话说的好,宁愿被撑死也不做饿死鬼,这些走投无路的边军士卒,干脆投靠了农民军,去抢钱抢粮,逍遥自在。

    所以在明末的历史上,西北几个军镇的边军存在感并不高,皇帝和朝廷也极少的去调动和驱使他们。

    毕竟军队的人都快跑光了,将领都要成光杆司令了,还怎么去打仗呢。

    更不用说还要防备蒙古人的入寇和少民的造反了。

    而当时的朝臣和官员,以及皇帝呢,他们不可能不知道因为财政崩溃,赋税过重而引起的局势糜烂。

    至于为什么不去改变呢,还是在于执政皇帝本身,谁不知道,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

    李自成围攻北京时,他自己都已经安排王承恩准备跑路的事宜了,结果被大臣怼两句,就当场泄了气,只字不敢提。

    而且心胸极度狭隘,没有容人之量,生性又多疑,他怎么敢去向朝臣官员,以及天下的士绅富户开战呢。

    朱由校可不是朱由检,如果真的无法挽回的话,他宁愿大明朝被他折腾到死,也不愿意破罐子破摔的苟延残喘。

    只有稳定住北方的民心,朱由校才能够有作为,只要北方不爆发大规模民乱,大明朝就不会像历史上那样,遍地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