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少年杯酒意气长 > 第五章 两个李斯

第五章 两个李斯

作者:发呆向日葵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每日清晨例行的问安结束,扶苏便赶到了积阴阁。

    这处楼阁位于芷阳宫内,是专门划来给功臣后代传道授业的场所。

    战国时选拔官员的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靠世袭和举荐。

    所谓世袭,是指一个官位,父死子继。

    古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因此你爹是个什么能力,你也同样是个什么能力。

    这种制度在各国相继变法后已经不多见,只在楚国较为盛行,其余各国只在首重连贯性的吏员和低级官员的选拔中,才采用世袭制。

    而举荐制不同于汉代才有的察举制,没有那么细致的安排,仅仅是指九卿以上官员有为国举才的义务。

    理论上说可以不顾家世举才,可实际上除非是卫鞅、孙膑那种天下闻名的大才,能够被举荐的往往都还是官宦子弟。

    这也不是官官相护,只是九卿们日常的活动范围就那么大,认识的人有限,你要我举荐你,至少咱俩得认识吧?

    何况这年代举荐一个人,是要连坐的,名相范雎可不就是死在了被举荐人手上。

    以当下的情况,推行科举制是没有意义的。

    首先,这个时代能够看得起书的,只是很少数人。

    现如今书籍多是刻在竹简上,竹简制作复杂,刻制更是费时费力,自然造价昂贵。

    古人说话微言大义,也是因为刻起来实在手疼。

    书以传道,书都看不起了,能有个什么学问?

    因此现在真正有学识的,还就是那些本身就有资格受到举荐的士族子弟,这种情况下还推行科举不是多此一举么。

    然后就是荫封盛行。

    忠臣良将为了王家鞠躬尽瘁,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啥?

    还不是为了后世子孙有个保障?

    单从世袭制过度到举荐制,各国变法都不知死了多少人,现如今干脆给那些毫无功绩可言的庶人后代同功臣子弟一样的待遇,别说是现在牢牢掌握住朝堂的氏族了,就是庶民们也没那个脸。

    倒也不用担心没有上升渠道的庶民心怀不满,商君早就给你们想好了晋身台阶。

    想要为国出力荫封子孙是吧,很简单,当兵。

    一个敌军首级就能换一级爵。从一级的公士到二十级的彻候(原本是十八级),一辈一辈人慢慢往上爬吧。

    是的,爵位是可以继承的。

    当然这不代表真有平民能爬到彻候的,庶民抬头可见的爵位天花板就在第八级上,是为公乘。

    看起来用脑袋换军功简单粗暴也十分容易,但除非是大功大造化,一般人走到公乘这里爵位就到头了。

    昭军军法,每个伍若有一人阵亡,同伍的四人有罪,如果每个人能杀死一个敌兵就能免罪,因此不代表有了人头就能获得爵位,首先你得保住同伴的性命。

    而与普通士卒只要有斩首就能进爵不同,进了爵当了伍长、什长之后,所要考虑的就不是自己的斩首了,而是要想办法得到盈余。

    就是说己方斩获的首级必须要少于损失的兵力才行,否则很可能明明打了胜仗,手下人也很多得了军功,自己却要被砍头。

    到了屯长(指挥50人)和百将以上,昭军军法规定,每战必须要有斩首,而且光砍一个敌人是不够的,百将必须率领百人队斩首敌兵三十三人以上,这还得扣除掉自身的损失。

    而且爵位与一出仕就可以获得的官位不同,那得是实打实的军功才行。

    就连爵位制定者商鞅,也要在大败魏国,取少梁、攻安邑、割得河西之地后才封的商君。

    而积阴阁,就是在举荐制度下,扶苏为了加强人才培育而建立推广的人才计划中的重要环节。

    功臣良将的后代本来有很好的基础,但是一般都是散养,等他们到了弱冠之时国家才去收获,长得好的苗子给个大官,长蔫了的给个小的,基本是靠天吃饭。

    而积阴阁的建立,就是为了把这些苗苗们统统抓起来统一管理,人工施肥。

    积阴阁的建立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加强中央集权。

    想想看,未来的军政大员全是出自于王家设立的“党校”,这样的人才对王家的向心力何其强大。

    而为了能让子弟得以入学积阴阁,有家室的将官们又怎能不效死命?

    积阴阁只收录8岁以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必须是功臣子弟,学杂费全免。

    之所以免除学杂费,是因为很多功臣子弟都是孤儿,虽然有爵位继承,但是很可能家道中落,如果还收学费的话很可能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而积阴阁资金的来源,就是长公子扶苏一处庄园的收入。

    顺口一提,如今的庄园并不是后世那种只有几亩地围起来养养鸡鸭的一小块院子。

    所谓庄园是指有数百户私民聚居,上百顷良田还有山林,类似于农业大型社区的存在。

    这样一处庄园,产值极为可观。

    在积阴阁略作停留,在阁主的陪同下简单参观一二,稍微鼓励了一下这些未来栋梁们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扶苏便离开了此处。

    身为长公子的他,schedule安排得实在太满了。

    看完了别人的学习,扶苏自己也要开始用功了。

    给他上课的,自然不是积阴阁中的小咖,有资格给长公子,未来的昭王上课的,只能是大家。

    大家也分大小,眼前这位青史留名的大大家,乃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

    韩非子,荀况的高徒,一人将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慎到之“势”融为一体,又将儒家的内涵包裹在法家之下,甚至还被誉为“最得老子精髓”之人。

    这样一个大佬,别说给他一个长公子上课,给始皇帝当老师也绰绰有余了。

    与李斯师出同门的韩非一直为嬴政欣赏不已,故而入昭以后就颇受重用。

    然而在“存韩灭赵”和“存赵灭韩”之间与李斯政见相左,在嬴政采用了李斯“存赵灭韩”的策略后,更因李斯上奏说韩非身为韩国王室贵胄,企图阻碍统一大业而被嬴政下狱。

    随后,历史出现了分叉。

    在大秦历史中,李斯在始皇帝后悔而派人放韩非出狱前,就勾结廷尉将其毒杀。

    而在如今的大昭历史中,扶苏第一次狠下决心违背嬴政的心意,当庭进言要留下韩非。

    本以为会被训斥一番,却不料始皇帝居然真的听了他的谏言,非但没把韩非下狱,更是将为继承人授业的重责大任交给了韩非。

    也不知是嬴政本就太过看重韩非,还是因为扶苏在嬴政的内心中确实有些地位,总之,如今韩非没死不说,还成了长公子的老师。

    “见过韩师。”扶苏身为长公子,除了父母天地,他谁都不可以拜,如今孔子也不过是一个儒生,天地君亲,还没有师。所以只是平礼待之,以示尊敬,韩非也是拱手行礼。

    “今日,讲五蠹。”韩非开篇明义,不待扶苏坐稳,就开始今天的课程。

    与常人所学不同,韩非所传授的,是帝王之学,对常人而言非但无用,而且与传统观念不符,学之甚至有害。

    “所谓五蠹之人,儒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

    孔子讲学,喜欢通过言谈对话让弟子自己得出结论,西方的苏格拉底也是喜欢通过与人辩论传达自己的思想,韩非也是如此。

    如果他说完自己的理论,扶苏不提问,那这课就结束了,至于你说没听懂……

    没听懂你为啥不问?

    “荀师不也是儒者么?”

    “此儒非彼儒。”

    “何解?”

    “崇古贬今,不思变通,一味仿效古人,是为贱儒。”

    “这时荀师的说法。”

    “然。子张氏、子夏氏、子游氏之儒,子思、子孟(孟子)之人,俱为贱儒。”

    好嘛,后世被誉为亚圣的孟子在这位嘴里也成了“贱儒”。

    不过扶苏也知道,荀况的确对孟子批判得很厉害,甚至曾经当面驳斥过孟子,把孟子气得差点吐血。

    “所以为人君,不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然。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扶苏点点头,这是在说,圣人不会照搬古法,不会死守陈规旧俗,而是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政治措施。

    “老师以为,昭国之法,可谓‘因为之备’吗?”

    “商君之时也,因为之备;十载之前,国之良药;当今之世,锐意不足;十载之后,民为之患。”

    韩非子就是韩非子,连十年之后的“天下苦秦”都推出来了。

    “无一成不变之法,无万古永存之度。”

    “然。公子有得。”

    扶苏跪直了身子,行了一个礼:“受教。”

    韩非一板一眼,也还了礼。

    要说韩非对昭国有没有怨气,肯定是有的。

    你不能用我,那就放我,这才是当今天下君臣的相处之道。

    像嬴某人这样,用又觉得不合适,放又实在舍不得,着实是让人憋屈。

    我韩非堂堂荀子高徒,胸有济世安邦之才,你不给个开府丞相的位子倒也罢了,毕竟李斯也算是才堪大任勉强合格,我要个御史大夫不过分吧?

    你嬴政倒好,直接打发我来给你教儿子,他配吗?

    别说他了,你配吗?

    但要说有没有期望,那也是有的,还不少。

    乱世延绵,人心思安,已经纷乱了数百年的春秋战国,实在让天下疲敝、百姓倒悬。

    而如今天下有能力完成统一大业的,有且只有大昭。

    其余各国的主君,有一个算一个,最好的也不过是守成之主,连统一这件事想都没想过。

    只有大昭君臣,自商鞅变法以来,几代明君能臣,都在向着统一这个终极目标奋进,如今更是有了虎吞天下之势。

    若非如此,在李斯已经占稳相国之位的情况下,他也不会自降身价来昭国。

    如今,韩非影响嬴政朝堂,进而推动天下格局的心思已经熄灭了。

    就在故国也被大昭吞并,他心灰意懒只图著书立作之时,扶苏出现了。

    这是一个多么完美的学生啊。

    身份完美,他是大昭储君,身上又有楚国王室血统,南北两大强国的国民天生就对他有亲近之感,更是极有可能成为未来那个前所未有的大王朝的君主。

    操行完美,其人尊师重教、亲贤臣远小人、推崇法家而不排斥百家。

    智商完美,自讲学传道以来,所有学问他几乎都是一听就懂,更难得的是从他的反馈中可以知道他是真的听进去了,而且还能有所扩展的。

    据说自己能摆脱牢狱之灾,还是这个学生进言的缘故,虽然不觉得下狱有什么可怕的,但对这个学生要说感激,肯定是有一些的。

    虽然这个学生堪称完美,但韩非仍然不会将自己的喜爱之情表露出来。

    韩非一向认为,严师出高徒才是教育的真谛,如果与学生太过亲近,只会让对方失去敬畏之心,适得其反。

    况且,韩非对扶苏还是有些不满意的。

    你看看他身边都是什么人?

    除了一个樗里偲还有点兼具了儒、法的样子,其余王离、蒙毅等人,无一不是兵家武夫。

    倒不是看不起武夫,可你一个未来要掌管天下的储君,身边连个能安定朝堂的大才都没有,实在是说不过去。

    再说说这些人的身份根底,全都是所谓的“老昭人”,一个六国贵族出身的都没有。

    作为一个以吞并天下为目标的大国未来君王,不能收六国人心,这不是致命弱点吗?

    “李斯有一子,颇有才干,公子可以试着交往一二。”

    就这么一句了,说多了掉价。

    韩非甚至都没抬头看扶苏,就在今日讲学即将结束,扶苏行礼拜别时添了这么一句。

    扶苏不解其意,韩非不是跟李斯是政敌吗?

    为何还要我去亲近李斯的儿子?

    也没听说李斯儿子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唯一出现的记载就是都跟着自己老爹被腰斩了。

    心下略有疑惑,但是老师既然这么说了,自己也可以试着接触一下,就当缓和与李斯的关系了。

    其实扶苏一直是拿李斯和赵高一样,当成死敌来看待的。

    毕竟,书上都说了,就是这两人串通勾结,矫诏杀了扶苏,才让胡亥继位的。

    如今被老师提点了一下,出了楼又吹了吹凉风,才豁然开朗。

    如今的扶苏跟李斯还真没什么深仇大恨,要说因为韩非有些龌龊,那也不是什么多大的仇怨。

    若是能够交好李斯,这一来一回。

    岂不是等于多了两个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