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零章 豪绅们的反抗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出所料的是,减免税赋的提议受到了程度较为激烈的反对。
但这个提议在朝堂上通过得毫无阻碍。
只有口赋停征的问题由于牵扯面太大而暂时被搁置,而暂时延后秋税的提议通过得很快。
一来延后税收有助于灾区人心稳定,二来只是延后,又不是不收,大家的接受力还是有的。
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看似激烈的反对都集中在地方豪强中,对于朝中的影响力实在太弱。
至于地方豪强为何要反对能够惠及到自己的减税政策,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不过在老氏族为商君之法打散,新的土地贵族还未能真正兴起成为固有阶级的时候,还处于雏形中的地方豪强实在无力反抗直接来自中央的力量。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的手还没能伸那么长,达到能够影响国家政策的地步。
或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位居朝堂的权贵们对于逼迫农民破产,以兼并土地没有多少兴趣呢?
权贵们难道就不是大地主了吗?
他们当然是,而且他们是远比地方小地主更大得多的地主。
但他们更大的利益所在,只有两个字:东出。
无论是出于现实的利益考量,还是家国荣誉的需求,东出,都是大昭权贵们的核心利益所在。
因为只有东出,他们,以及族中子弟才有机会获取更高的爵位,并且可以获得更多、更廉价的土地,而不是在现在的一亩三分地上费神。
大昭是小家庭制度,一家能够获得的土地上限直接与爵位挂钩,因此如果不能继续获取爵位,他们所能拥有的土地就那么多。
大昭的爵位,严格规定了每一级能够获取的土地规模的上限。
但是要注意,这项规定只是给了一个授权,而非直接授予足额的土地
想要获取土地,仍然需要自己去购买。
前文就提到过,大昭的土地是允许出售购买的,如果每一级爵的土地都是国家直接授予,那哪里还有买卖的必要。
大昭承认一定程度上的土地私有——土地的所有权全部是国家的,但作为爵位的附加土地,是可以进行对使用权的买卖的。
唯一不能够买卖的土地是“丁田”,也就是每一个男性国民成年之后由官府直接授予,用来赚取口粮的土地。
当然,对于公乘之下的低级爵位,考虑到普通人购买力的不足,官府会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国有土地。
虽然极低,但仍然不是免费,而且很少会有在关中核心区域的土地留着给新的爵位获得者的。
一般来说,为了获取与自己爵位对等的土地规模,普通人需要再奋斗数年乃至十数年。
而在寸土寸金的关中之地,这一时间还要更长。
事实上,其实很多人直到死之时,都没能获取到与自己爵位相匹配的土地。
这也是为什么在占领了西魏之后,许多人选择放弃关中的土地而选择东向,官府也鼓励退伍士卒在西魏选择退役田的。
政府的鼓励是因为希望通过昭人的迁移,加强自己对新土地的掌控力,而昭人的东向欲望的来源就很朴实了。
就是因为西魏的土地开发不够,而且因为政策的原因,相对关中要便宜很多。
虽然目前产出较关中较少,但在百里俜以及其身后太子扶苏的重点扶持,昭人普遍对西魏土地的未来十分看好。
相比于多山地的蜀中,西魏显然是一个更值得投资的地方。
四个字:坐等升值。
但这样的问题对于王家、蒙家、樗里家,乃至孟西白等通过军功,占据了朝堂一定话语权的大族来说并不是问题。
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他们所面临的矛盾并非是买不起足额的土地,而是土地已经到了上限。
他们此时急需的,是继续提升爵位,来获取更大的权限。
高层的统治阶级并不需要更多的廉价土地,有了他们也没有额度去买,底层农民更是对减税欢迎之至。
于是夹杂在中间的新兴地主豪强虽然鼓足劲反对,但在中央力量的压制下,在朝堂上一点水花也没能兴起。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乖乖坐视“好机会”从眼前溜走的。
在朝堂上没有获得话语权,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能想别的办法来软对抗了。
作为当地豪绅,为了对抗中央政策,常见的方法当然不是以拉横幅等粗陋的法子去正面对抗。
中央毕竟有军队,还有一套完整的《昭律》,敢正面抗衡不是找死吗?
豪绅们没这么笨。
他们的办法不是自己出面,而是忽悠底层民众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起来反对。
具体方法自然是发布谣言。
谣言止于智者,但很可惜,以文盲居多的百姓中,很少有智者的存在。
于是各朝各代都屡见不鲜的事情在大昭也终于发生了。
百姓们不惜出卖自己的利益,也要为豪绅们出头。当然,规模要小很多。
受到当地豪强蛊惑的民众听说了政府要暂时减税,以在后面用沉重的徭役替换之后,纷纷炸了锅。
相比于沉重到令人脊背发寒的徭役,税赋就显得没那么可怕了。
于是在各受灾县,当大部分民众老实接受了少府的赈灾粮,等待以工代赈的时候,小部分受到蛊惑的民众被组织起来,拒绝接受赈灾粮,很是掀起了一些小风浪。
之所以说是小风浪,是因为收到蛊惑的民众毕竟还是少数。
虽然一直把“愚民、愚民”的挂在嘴边,但大多数百姓还是有着朴素的思维的。
一边是贤公子,如今的贤太子所代表的,从未食言而肥的朝廷,一方是兼并了不少土地的豪绅大族。
该怎么选,多数人还是清醒的。
但林子太大,还是很有些拎不清的少数为人所蛊惑的。
至于这些民众之所以能够在已经快要揭不开锅的时候还拥有拒绝赈灾粮的底气,当然是来自于豪绅们对于粮食保障的承诺。
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豪绅们是不可能真的割自己肉的,这样的承诺只是画的大饼而已。
如今花费的成本,将来都是要从他们的血肉中重新吸取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面对这样的反对,扶苏也不可能直接派军队强行分派。
毕竟不接受赈灾又不是造反,你给我,我不要还不行吗?
听说过强买强卖的,但还没听说过强送的。
于是赈灾官员们就面临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送粮吧,人家不要;不送吧,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而无动于衷。
于是没办法解决此事的他们只能将面临的问题层层上报,来到了扶苏的面前。
扶苏多精的人,一眼就看出了拒绝赈灾之后,豪绅们的算盘。
这等于就是豪绅们在利用这些被蛊惑起来的民众的生命来做威胁了。
如果扶苏做出让步,赈灾粮还是要政府来出,日后农民们的土地还是会被兼并掉。
如果扶苏拒绝做出让步,很可能会酿成饥荒的惨剧,然后豪绅们再以此大做文章,到时候受到责难的还是他扶苏。
那么扶苏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
具体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应对措施。
不要?
不要就算了,我不给了。
不与恐怖分子谈判。
毕竟大昭官府的公信力在百余年来一次又一次被证明是可信的,大多数民众在选择当地豪绅和政府之间,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于是在少府和国尉的安排下,以工代赈的进程还是顺利进行了下去。
疏通航道,重新贯通直道,乃至于修缮房屋和土地,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可能因为几个“钉子户”的存在就延后甚至放弃。
至于那些拒绝接受赈灾粮,同时也等于放弃了中央赈灾措施的民众,扶苏也没有就放在那里不管。
而是以里为单位,将他们派兵封锁了起来。
在最开始,豪绅们为了能够继续获得底层民众的支持,咬着牙很是支撑了一段了时间。
大家“共体时艰”,乡民鱼水一家亲。
然而时间一久,这样的假象很快就消散了。
因为,地主家也没了余粮了。
毕竟地震是不分谁家的田,无论身份高低,该造成的损失那是一视同仁的。
虽然地主们当然比普通农民的应对灾害能力强很多,有好几年存量的比比皆是,但要维持大量民众的消耗,也是经不住的。
很快,粮仓见底的地主豪绅们纷纷宣布,这个灾,他们赈不起了,你们还是去找政府吧。
顺便帮我带一份。
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乡民们选出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来找封锁的军官们请示,能不能重新接受赈灾粮。
军官们毕竟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大雾),还是很有礼貌地表示,乡亲们的请求,他们已经收到了。
但是呢,这里面临一个问题。
停止赈灾的命令是太子直接下发的,没人敢随意更改,要想改弦更张,那就只能去找太子。
可是太子不在当地。
他人呢?
他去蜀中了。
不出所料的是,减免税赋的提议受到了程度较为激烈的反对。
但这个提议在朝堂上通过得毫无阻碍。
只有口赋停征的问题由于牵扯面太大而暂时被搁置,而暂时延后秋税的提议通过得很快。
一来延后税收有助于灾区人心稳定,二来只是延后,又不是不收,大家的接受力还是有的。
更主要的原因是,这些看似激烈的反对都集中在地方豪强中,对于朝中的影响力实在太弱。
至于地方豪强为何要反对能够惠及到自己的减税政策,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
不过在老氏族为商君之法打散,新的土地贵族还未能真正兴起成为固有阶级的时候,还处于雏形中的地方豪强实在无力反抗直接来自中央的力量。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的手还没能伸那么长,达到能够影响国家政策的地步。
或许有人会问,那为什么位居朝堂的权贵们对于逼迫农民破产,以兼并土地没有多少兴趣呢?
权贵们难道就不是大地主了吗?
他们当然是,而且他们是远比地方小地主更大得多的地主。
但他们更大的利益所在,只有两个字:东出。
无论是出于现实的利益考量,还是家国荣誉的需求,东出,都是大昭权贵们的核心利益所在。
因为只有东出,他们,以及族中子弟才有机会获取更高的爵位,并且可以获得更多、更廉价的土地,而不是在现在的一亩三分地上费神。
大昭是小家庭制度,一家能够获得的土地上限直接与爵位挂钩,因此如果不能继续获取爵位,他们所能拥有的土地就那么多。
大昭的爵位,严格规定了每一级能够获取的土地规模的上限。
但是要注意,这项规定只是给了一个授权,而非直接授予足额的土地
想要获取土地,仍然需要自己去购买。
前文就提到过,大昭的土地是允许出售购买的,如果每一级爵的土地都是国家直接授予,那哪里还有买卖的必要。
大昭承认一定程度上的土地私有——土地的所有权全部是国家的,但作为爵位的附加土地,是可以进行对使用权的买卖的。
唯一不能够买卖的土地是“丁田”,也就是每一个男性国民成年之后由官府直接授予,用来赚取口粮的土地。
当然,对于公乘之下的低级爵位,考虑到普通人购买力的不足,官府会以极低的价格出售国有土地。
虽然极低,但仍然不是免费,而且很少会有在关中核心区域的土地留着给新的爵位获得者的。
一般来说,为了获取与自己爵位对等的土地规模,普通人需要再奋斗数年乃至十数年。
而在寸土寸金的关中之地,这一时间还要更长。
事实上,其实很多人直到死之时,都没能获取到与自己爵位相匹配的土地。
这也是为什么在占领了西魏之后,许多人选择放弃关中的土地而选择东向,官府也鼓励退伍士卒在西魏选择退役田的。
政府的鼓励是因为希望通过昭人的迁移,加强自己对新土地的掌控力,而昭人的东向欲望的来源就很朴实了。
就是因为西魏的土地开发不够,而且因为政策的原因,相对关中要便宜很多。
虽然目前产出较关中较少,但在百里俜以及其身后太子扶苏的重点扶持,昭人普遍对西魏土地的未来十分看好。
相比于多山地的蜀中,西魏显然是一个更值得投资的地方。
四个字:坐等升值。
但这样的问题对于王家、蒙家、樗里家,乃至孟西白等通过军功,占据了朝堂一定话语权的大族来说并不是问题。
拥有强大经济实力的他们所面临的矛盾并非是买不起足额的土地,而是土地已经到了上限。
他们此时急需的,是继续提升爵位,来获取更大的权限。
高层的统治阶级并不需要更多的廉价土地,有了他们也没有额度去买,底层农民更是对减税欢迎之至。
于是夹杂在中间的新兴地主豪强虽然鼓足劲反对,但在中央力量的压制下,在朝堂上一点水花也没能兴起。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乖乖坐视“好机会”从眼前溜走的。
在朝堂上没有获得话语权,并不代表他们就不能想别的办法来软对抗了。
作为当地豪绅,为了对抗中央政策,常见的方法当然不是以拉横幅等粗陋的法子去正面对抗。
中央毕竟有军队,还有一套完整的《昭律》,敢正面抗衡不是找死吗?
豪绅们没这么笨。
他们的办法不是自己出面,而是忽悠底层民众来为他们自己的利益起来反对。
具体方法自然是发布谣言。
谣言止于智者,但很可惜,以文盲居多的百姓中,很少有智者的存在。
于是各朝各代都屡见不鲜的事情在大昭也终于发生了。
百姓们不惜出卖自己的利益,也要为豪绅们出头。当然,规模要小很多。
受到当地豪强蛊惑的民众听说了政府要暂时减税,以在后面用沉重的徭役替换之后,纷纷炸了锅。
相比于沉重到令人脊背发寒的徭役,税赋就显得没那么可怕了。
于是在各受灾县,当大部分民众老实接受了少府的赈灾粮,等待以工代赈的时候,小部分受到蛊惑的民众被组织起来,拒绝接受赈灾粮,很是掀起了一些小风浪。
之所以说是小风浪,是因为收到蛊惑的民众毕竟还是少数。
虽然一直把“愚民、愚民”的挂在嘴边,但大多数百姓还是有着朴素的思维的。
一边是贤公子,如今的贤太子所代表的,从未食言而肥的朝廷,一方是兼并了不少土地的豪绅大族。
该怎么选,多数人还是清醒的。
但林子太大,还是很有些拎不清的少数为人所蛊惑的。
至于这些民众之所以能够在已经快要揭不开锅的时候还拥有拒绝赈灾粮的底气,当然是来自于豪绅们对于粮食保障的承诺。
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豪绅们是不可能真的割自己肉的,这样的承诺只是画的大饼而已。
如今花费的成本,将来都是要从他们的血肉中重新吸取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嘛。
面对这样的反对,扶苏也不可能直接派军队强行分派。
毕竟不接受赈灾又不是造反,你给我,我不要还不行吗?
听说过强买强卖的,但还没听说过强送的。
于是赈灾官员们就面临了一个两难的局面。
送粮吧,人家不要;不送吧,总不能眼睁睁看着百姓饿死而无动于衷。
于是没办法解决此事的他们只能将面临的问题层层上报,来到了扶苏的面前。
扶苏多精的人,一眼就看出了拒绝赈灾之后,豪绅们的算盘。
这等于就是豪绅们在利用这些被蛊惑起来的民众的生命来做威胁了。
如果扶苏做出让步,赈灾粮还是要政府来出,日后农民们的土地还是会被兼并掉。
如果扶苏拒绝做出让步,很可能会酿成饥荒的惨剧,然后豪绅们再以此大做文章,到时候受到责难的还是他扶苏。
那么扶苏的应对方法是什么呢?
具体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应对措施。
不要?
不要就算了,我不给了。
不与恐怖分子谈判。
毕竟大昭官府的公信力在百余年来一次又一次被证明是可信的,大多数民众在选择当地豪绅和政府之间,还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于是在少府和国尉的安排下,以工代赈的进程还是顺利进行了下去。
疏通航道,重新贯通直道,乃至于修缮房屋和土地,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不可能因为几个“钉子户”的存在就延后甚至放弃。
至于那些拒绝接受赈灾粮,同时也等于放弃了中央赈灾措施的民众,扶苏也没有就放在那里不管。
而是以里为单位,将他们派兵封锁了起来。
在最开始,豪绅们为了能够继续获得底层民众的支持,咬着牙很是支撑了一段了时间。
大家“共体时艰”,乡民鱼水一家亲。
然而时间一久,这样的假象很快就消散了。
因为,地主家也没了余粮了。
毕竟地震是不分谁家的田,无论身份高低,该造成的损失那是一视同仁的。
虽然地主们当然比普通农民的应对灾害能力强很多,有好几年存量的比比皆是,但要维持大量民众的消耗,也是经不住的。
很快,粮仓见底的地主豪绅们纷纷宣布,这个灾,他们赈不起了,你们还是去找政府吧。
顺便帮我带一份。
于是怀着忐忑的心情,乡民们选出了几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来找封锁的军官们请示,能不能重新接受赈灾粮。
军官们毕竟都是人民的子弟兵(大雾),还是很有礼貌地表示,乡亲们的请求,他们已经收到了。
但是呢,这里面临一个问题。
停止赈灾的命令是太子直接下发的,没人敢随意更改,要想改弦更张,那就只能去找太子。
可是太子不在当地。
他人呢?
他去蜀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