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那些事儿 > 第2章 那一夜(1)

第2章 那一夜(1)

作者:赤脚踏沧浪返回目录加入书签投票推荐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公元1644年,天崩地坼。

    这一年,中国历史的天空,赫然冒出四个年号:气数已尽的大明王朝,称这一年为崇祯十七年,雄踞辽东的满清政权,称这一年顺治元年,野心勃勃的李自成,更名李自晟,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称它永昌元年,而在四川折腾疯了的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仿佛跟李自晟较劲似的,把年号偏偏定为大顺元年。

    仿佛四颗血红的太阳,高高悬挂在人们头顶,追逐着,碰撞着,撕咬着。

    大地仿佛被烤焦了,到处颗粒不收,到处血雨腥风,到处死尸狼藉,老百姓的苦难似乎没完没了,变本加厉。

    这一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故事,让人撕心裂肺,痛断肝肠。

    就在三月十八日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了十七年的崇祯皇帝朱由检,瞪着发红的眼睛,逼死皇后,送走太子,砍倒公主,一路跌跌撞撞的爬上煤山(现在叫景山),径直走向那棵树。

    对于这样的结局,朱由检早有预感,但来得这样快,他死也不甘心。

    朱由检是一个有追求的人。

    他17岁登基,小小年纪不动声色,步步紧逼,像猫捉老鼠似的慢慢玩死了人妖魏忠贤,一时间人们都把他当成传说中的“中兴英主”。

    他自己也感觉智勇兼备,能力非凡,信心倍增,发誓以超级劳模朱元璋同志为榜样,废寝忘食,励精图治,立志完成大明王朝的伟大复兴事业。

    但最初的辉煌似乎昙花一现,后面的事情他几乎一件也没办好。

    朱由检从父亲和哥哥手中接过来的不是一个烂摊子,而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坏摊子,他却恨不得一天就治理得服服帖帖,天下太平。

    因此,他自己拼命干活,对满朝的文武大臣,眼里也从不揉沙子。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手下给他打工的,他感觉没一个省心。

    执政十七年,他一口气走马灯似的换了五十个内阁大学士,刑部尚书下课十六个,兵部尚书下课十七个,并且剁了十八个办事不力的封疆大吏(包括大名鼎鼎的袁崇焕),也没有迎来梦想中的太平盛世,反而把事情弄得一团糟。

    对现在的首辅陈演,他也越来越不满意。

    最后,他得出一个著名的结论:“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这年正月初一,沙尘暴突然袭击了北京城,飞沙走石,日月无光,狂风摔打着门窗,发出凄厉的呼啸,就像鬼哭狼嚎。

    朱由检感觉到一种不祥之兆。

    元旦早朝,大臣们照例来给皇上拜年,祝贺新春快乐。

    朱由检早早来到皇极殿,可大臣们没有一个按时上班。朱由检强压怒火,命令太监再一次敲钟,咣咣咣的敲了好长时间,才把文武大臣们从家里慢慢腾腾“敲”出来。

    新年第一天遇上这种事,朱由检心里很不痛快。

    散朝后,他派人找来一个道人,让他占卜一下新一年的运气。道人装神弄鬼一番,竟然摇头晃脑念出一首打油诗来:

    “帝问天下事,官贪吏要钱。

    八方七处乱,十灶九无烟。

    黎民苦中苦,乾坤颠倒颠。

    干戈四处起,休想太平年。”

    由检歪着头听着,脸色铁青,想要发作,又唯恐晦气,于是挥挥手让道人退下。

    他满眼含泪,长叹一声:“哎!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太祖出生入死打下的天下,就要断送在我手里,我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啊……”

    也难怪朱由检不甘心,因为他不是一个昏庸荒唐的皇帝,十几年如一日,每天比鸡醒得都早,比狗睡得还晚,不贪酒,不吸烟,不赌钱,不好色,一心操劳国事,三十刚刚出头,头上已见丝丝白发,满脸憔悴不堪。

    为了让皇上消愁解闷,田贵妃的父亲给他进献了一个能歌善舞的绝色美人,名叫陈圆圆,他连瞅都没瞅,就让田国丈赶紧把人领走。

    正从西安向北京进军的老对手李自成也承认:“君非甚暗”。

    但现在,朱由检宁愿自己是一个浑浑噩噩的人。如果真能是那样,他心中就不会如此苦痛和不平。

    可怜的人!

    曾经,有三次难得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却没有珍惜,等一切都将失去的时候,他开始锥心的悔恨。

    人世间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此!

    机会,摆在朱由检面前的第一次机会,是南迁。

    新年后,当李自成大军从西安出发的时候,满朝文武大臣都大眼瞪小眼,束手无策,唉声叹气。

    这时,一个小人物向朱由检提出了一个非同寻常的建议:“迁都南京,暂避贼兵锋芒。”他强调说:“唯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

    这个小人物叫李明睿,五十九岁,经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推荐,刚刚从家乡被召到京城,任职左中允,是个六品小官。

    大人物一般比较超脱,小人物总爱义愤填膺,高谈国家大事。李明睿一路听到起义军声势浩大,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很快就要逼近北京,因此从老家赶到京城,气都没喘匀和,就急急的向皇上递交了一封奏章。

    为了论证“南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李老头列举出两个有力的论据:盘庚迁殷,让商朝获得中兴,赵构南渡,使宋朝延续了一百五十年基业。现在北京危在旦夕,当前最紧迫的事情,就是皇上亲征。

    因为皇上亲征,定会使各地的忠臣良将大受鼓舞,闻风响应。只要到达陪都南京,驻守南京的史可法,刘孔昭都是忠义之士,精通军事,长江下游还有左良玉几十万大军,就一定能战胜流寇,振兴大明。

    老头子唯恐人们把“南迁”误解成临阵逃跑,故意换了个说法“亲征”,并且把皇上“亲征”的路线,护卫,粮饷以及何人留守北京的细节都考虑到了。

    其实,朱由检早有“南迁”不,“亲征”的想法,但一想到这是放弃祖先宗庙陵墓的敏感大事,传扬出去必将遭天下人耻笑,所以一直犹豫不决。

    朱由检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太注重个人颜面了,唯恐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不完美的形象。他希望“南迁”的事最好由大臣们先提出来,然后内阁和六部重臣轮番苦劝,他则表现得实在拗不过大家,万般无奈之下才决定迁徙南京。

    现在一看李明睿老头的奏章,正中下怀,暗暗高兴,立即将奏章拿到朝廷上让大臣们讨论。不料大臣们看了奏章,一个个都沉默不言。朱由检大声问了几遍,也无人应声。

    朱由检瞅着内阁首辅大学士陈演,希望他说几句,陈大人低着头好像什么也没看见。他正专心致志的研究昨夜的一个梦。他梦到自己戴着远游冠,骑着一匹没有尾巴的苍龙,飞到了一座高山顶上。他想:也许我这位从龙之臣,还有更加飞黄腾达的一天。

    陈大人不开口,其他大臣也就不吭声。其实大家明白皇上的心思,但迁都这样的大事,皇上不拍板,大臣们谁敢举手。如果因为南迁,北京城被反贼攻破,这责任可非同小可。再说大家都有庞大的家产在北京,带又带不走,谁割舍得下!

    大殿里安静得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大家低着头各想心事。朱由检简直要被气爆了。他的眼睛扫视着大殿,盼望有个人能打破沉寂。

    终于有人响应朱由检的号召了。只听大殿里声色俱厉的一声怒喝:

    “一派邪说!不杀李明睿,怎能安定人心!”

    大家吓了一跳,扭头一看,原来是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一位言官。

    言官者,乌鸦嘴也。

    只见光时亨义正辞严,说着说着竟激动得哭了起来:“列位大人世受皇恩,不思忠君报国,反唆使皇上弃城南逃,动摇民心,居心何在啊!”

    听着光时亨的斥责,众位大人都像似惊醒了,开始七嘴八舌议论起来。首辅陈演也抬起头来,随声附和。

    朝堂上开了锅似的。但舆论几乎一边倒,矛头都指向了小人物李明睿。

    朱由检傻眼了,看着陈演,光时亨等人的表演,感到一种孤立无助的悲哀。他伸直身子,长叹一声,站起来走了出去。

    南迁之议搁浅了。

    但嘴上的豪言壮语不能阻挡李自成进军的脚步,进入二月份,形势更加危急。

    支持李明睿的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又提出来一个折中方案:皇上坚守京城,让太子朱慈烺去南京监国,同时分封太子的两个弟弟定王,永王到太平,宁国二府。

    其实,李邦华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万一京城失陷,皇帝父子四人不能被一网打尽。

    朝堂上又是一片议论哗然。脑满肠肥的首辅陈演大人瞅着乌鸦嘴,希望他再次出面阻拦。

    乌鸦嘴光时亨果然出语惊人,又一次把人们震住了:

    “护送太子去南京,诸位想干什么,难道想效仿唐肃宗灵武旧事吗?”

    唐朝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仓皇出逃,一部分大臣保护太子李亨逃到灵武,拥立为帝,尊奉唐玄宗为太上皇。李亨就是唐肃宗。光时亨引用这一典故,言外之意是指责提出太子南迁的人阴谋拥立太子,逼迫朱由检退位。

    这顶大帽子压下来,所有的争论戛然而止。南迁之议正式宣告破产。

    朱由检气恼而无奈的说:“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

    从此,他抱定了自杀殉国的决心。

    平心而论,面对农民军咄咄逼人的攻势,朱由检迁都南京,暂避民军锋芒,徐图恢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而且几乎是唯一可行的方案。

    退一步说,即使北方失守,大明和大顺隔江而治,形成南北朝对峙的局面,像南宋,东晋那样,也比一败涂地,全盘输光好得多。

    但皇帝死要面子,大臣老奸巨猾,南迁之议终于泡汤。朱由检既不派太子去南京,本人也不离北京,结果京城失陷,父子四人无一幸免,明朝中央政府的大批文臣武将也被大顺朝,大清朝先后接收。

    崇祯帝朱由检固守北京的决定直接导致了两个恶果:一是在后来恢复大明的斗争中,再没能形成一个众望所归的领导核心,结果被敌人各个击破,二是在反清复明的阵营中,失去了一批立志恢复失地,渴望对清军发动反攻以便光复家园的北方人(几乎都投降了)。

    在这里顺便提一下那位极力排斥南迁之议的“勇士”光时亨,在北京城门被农民军打破的时候,他竟率先投降了闯王,诚恳地表示愿意继续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情。李自成考虑到他在关键时刻的表现,让他继续充当了言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