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大臣很纠结(2)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京古称金陵,是大明的留都。
公元前333年,雄心勃勃的楚威王灭亡盛极一时的越国,征服了东南一带。传说楚威王为了镇压东南一带的“王气”,曾派人埋金于此。这就是“金陵”一名的由来。
历史在这里跟楚威王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此地不仅没有因为埋金(其实是铜,古人称铜为赤金)而从此“金陵王气黯然收”,反而先后成为十个王朝的都城(“十朝故都”)。
这十个王朝依次是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大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相应的,金陵古城又有了建业,建康,江宁,上元,应天,天京,南京等多个别称。
当年,大明公司正式挂牌开张的时候,第一任ceo朱元璋先生早相中了这块山清水秀,虎踞龙蟠的风水宝地,决定把办公总部设立在这里。他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历时二十余年,傍长江,依山势,建造了一座周长120华里,雄伟高耸,气势恢宏,呈葫芦状的城池堪称中国历史上气派最大的一座都城。
但世事难料,仅仅过了四十多年,靖难成功的燕王朱棣先生就任大明王朝第三任ceo后,一直难以忘怀自己的“龙兴”之地,况且也为了加强北方防务,于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将都城迁往北京。
但迁都后的南京并没有成为“废都”,作为留都,明成祖朱棣留下了六部(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两院(都察院,翰林院)等一整套与北京中央政府相差无几的机构设置,这里的官员品级也比北京相应衙门的大臣不低。
唯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皇帝监工,官员们公务清闲,整天喝茶,聊天,下棋,闲得发慌。
在留都南京混事的官员,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文臣。
有六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六科的给事中(言官),都察院的都御使,御史,翰林院侍读学士等等,大约二三百人。
这些人跟北京的实权人物一样,都是凭科举考试上来的,学历一样,但命运不同,有的还因性格或政见的原因,不受皇帝待见,就像海瑞同志一样,于是给打发到“天高皇帝远”的南京来了。
但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史可法同志与他们不同。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万历二十九年(1601)出生,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县)人,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元老左光斗。
史可法文武兼备,崇祯元年(1628)进士及第后,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治理地方兴利除弊,卓有政声,统率军队南征北战,屡立军功。连崇祯皇帝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干,准备提拔他到北京担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有人对崇祯说:“有可法淮扬就安定,无可法江南就危急,还是让他留在南京吧。”
崇祯十六年(1643),崇祯任命史可法为南京兵部尚书,主管东南一隅的军务。他是南京文武百官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
第二类:勋臣。
主要是明朝初年那些开国元勋,靖难功臣的后代,品高爵显,但大多没有实职,实际上成了被中央政府包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只有在举办各种盛典的时候才出来站站队,摆摆样子。
下面提几个人,看大家是不是眼熟。
魏国公徐弘基,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后人。
怀远侯常延龄,开国第一勇将常遇春的后人。
灵璧侯汤国祚,朱元璋的儿时玩伴汤和的后人。
诚意伯刘孔昭,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的后人。
忻城伯赵之龙,靖难功臣赵彝的后人。
在这些家世煊赫的人物当中,地位最高的是魏国公徐弘基,官居“守备南京勋臣”,而最活跃的却是主持长江防务的诚意伯刘孔昭,他的正式官衔叫“提督操江”。
当年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先生立下那么大功劳,却只封了个伯爵,其子孙又靠边站了二百多年,刘孔昭心中相当不平衡。如今,诚意伯刘孔昭靠走上层路线掌握了部分兵权,难免就气焰嚣张,咄咄逼人起来。
第三类:内臣。
说得好听点,叫宦官,说得难听点,是死太监。历代宫廷的后妃,宫女成千上万,为了保证皇帝一人独占和保持皇室子孙血统的纯正,用阉人做内臣真是古代帝王天才的发明。
起初崇祯皇帝朱由检是痛恨宦官的,九千岁魏忠贤被逼得在客店上吊后,舌头伸出两寸长,但朱由检仍不想放过这个死太监,专门派人剁碎他的尸身,砍下脑袋挂在老家河间府一棵大树上示众。崇祯帝亲自处理逆案,将魏忠贤的同伙(阉党)全部捉拿归案,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但后来,朱由检的观念却改变了。因讨厌大臣们结党营私,窝里争斗,他把感情的天平开始向太监一侧倾斜。从此宫廷里太监人数激增,很多被派往各地充任监军。
崇祯派到南京来的大太监叫韩赞周,担任南京内守备(官职名)。据史书记载,韩赞周还是一个不错的阉人,年纪一大把了,也没做过多少伤天害理的事,应该算是太监中难得的好人。
在众多中国皇帝的心目中,太监才是最亲近,最忠诚的人。他们认为太监“无鸟一身轻”,没有妻子儿女拖累,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心目中只有皇上,能够全心全意为皇上服务。
五代时期有个南汉小朝廷,还曾专门制发过一个文件,规定凡想进入高层领导圈的男人,必须先阉割了,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境界后,才有资格接受提拔。
噩耗
崇祯十七年春天,中国的北方烽烟四起,血流成河,百姓生灵涂炭,皇帝自缢殉国,而长江以南,因有长江天险阻隔,仍保持一片安宁祥和气氛,莺歌燕舞,追欢逐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上空彻夜飘散着香艳的歌声。
南京城内,一个身材短小,面目黑瘦,表情坚毅,双目炯炯有神的中年人不禁喟然长叹:“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啊!”
这个人就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他正为日益恶化的时局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自从三月初接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书以后,就再也没有收到北京城的任何讯息。
南京的官民人心惶惶,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预感之中。
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南京古称金陵,是大明的留都。
公元前333年,雄心勃勃的楚威王灭亡盛极一时的越国,征服了东南一带。传说楚威王为了镇压东南一带的“王气”,曾派人埋金于此。这就是“金陵”一名的由来。
历史在这里跟楚威王开了个大大的玩笑。此地不仅没有因为埋金(其实是铜,古人称铜为赤金)而从此“金陵王气黯然收”,反而先后成为十个王朝的都城(“十朝故都”)。
这十个王朝依次是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大明,太平天国和中华民国,相应的,金陵古城又有了建业,建康,江宁,上元,应天,天京,南京等多个别称。
当年,大明公司正式挂牌开张的时候,第一任ceo朱元璋先生早相中了这块山清水秀,虎踞龙蟠的风水宝地,决定把办公总部设立在这里。他调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历时二十余年,傍长江,依山势,建造了一座周长120华里,雄伟高耸,气势恢宏,呈葫芦状的城池堪称中国历史上气派最大的一座都城。
但世事难料,仅仅过了四十多年,靖难成功的燕王朱棣先生就任大明王朝第三任ceo后,一直难以忘怀自己的“龙兴”之地,况且也为了加强北方防务,于是在永乐十九年(1421年)将都城迁往北京。
但迁都后的南京并没有成为“废都”,作为留都,明成祖朱棣留下了六部(吏部,兵部,户部,礼部,刑部,工部),两院(都察院,翰林院)等一整套与北京中央政府相差无几的机构设置,这里的官员品级也比北京相应衙门的大臣不低。
唯一不同的是,这里没有皇帝监工,官员们公务清闲,整天喝茶,聊天,下棋,闲得发慌。
在留都南京混事的官员,主要有三类人:
第一类:文臣。
有六部的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六科的给事中(言官),都察院的都御使,御史,翰林院侍读学士等等,大约二三百人。
这些人跟北京的实权人物一样,都是凭科举考试上来的,学历一样,但命运不同,有的还因性格或政见的原因,不受皇帝待见,就像海瑞同志一样,于是给打发到“天高皇帝远”的南京来了。
但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史可法同志与他们不同。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万历二十九年(1601)出生,河南祥符(今河南开封县)人,他的老师是大名鼎鼎的东林党元老左光斗。
史可法文武兼备,崇祯元年(1628)进士及第后,在仕途上一路高歌猛进。治理地方兴利除弊,卓有政声,统率军队南征北战,屡立军功。连崇祯皇帝也非常欣赏他的才干,准备提拔他到北京担任国防部长(兵部尚书)。有人对崇祯说:“有可法淮扬就安定,无可法江南就危急,还是让他留在南京吧。”
崇祯十六年(1643),崇祯任命史可法为南京兵部尚书,主管东南一隅的军务。他是南京文武百官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
第二类:勋臣。
主要是明朝初年那些开国元勋,靖难功臣的后代,品高爵显,但大多没有实职,实际上成了被中央政府包养在笼子里的金丝雀,只有在举办各种盛典的时候才出来站站队,摆摆样子。
下面提几个人,看大家是不是眼熟。
魏国公徐弘基,开国第一功臣徐达的后人。
怀远侯常延龄,开国第一勇将常遇春的后人。
灵璧侯汤国祚,朱元璋的儿时玩伴汤和的后人。
诚意伯刘孔昭,开国第一谋臣刘伯温的后人。
忻城伯赵之龙,靖难功臣赵彝的后人。
在这些家世煊赫的人物当中,地位最高的是魏国公徐弘基,官居“守备南京勋臣”,而最活跃的却是主持长江防务的诚意伯刘孔昭,他的正式官衔叫“提督操江”。
当年足智多谋的刘伯温先生立下那么大功劳,却只封了个伯爵,其子孙又靠边站了二百多年,刘孔昭心中相当不平衡。如今,诚意伯刘孔昭靠走上层路线掌握了部分兵权,难免就气焰嚣张,咄咄逼人起来。
第三类:内臣。
说得好听点,叫宦官,说得难听点,是死太监。历代宫廷的后妃,宫女成千上万,为了保证皇帝一人独占和保持皇室子孙血统的纯正,用阉人做内臣真是古代帝王天才的发明。
起初崇祯皇帝朱由检是痛恨宦官的,九千岁魏忠贤被逼得在客店上吊后,舌头伸出两寸长,但朱由检仍不想放过这个死太监,专门派人剁碎他的尸身,砍下脑袋挂在老家河间府一棵大树上示众。崇祯帝亲自处理逆案,将魏忠贤的同伙(阉党)全部捉拿归案,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
但后来,朱由检的观念却改变了。因讨厌大臣们结党营私,窝里争斗,他把感情的天平开始向太监一侧倾斜。从此宫廷里太监人数激增,很多被派往各地充任监军。
崇祯派到南京来的大太监叫韩赞周,担任南京内守备(官职名)。据史书记载,韩赞周还是一个不错的阉人,年纪一大把了,也没做过多少伤天害理的事,应该算是太监中难得的好人。
在众多中国皇帝的心目中,太监才是最亲近,最忠诚的人。他们认为太监“无鸟一身轻”,没有妻子儿女拖累,没有后顾之忧,因此心目中只有皇上,能够全心全意为皇上服务。
五代时期有个南汉小朝廷,还曾专门制发过一个文件,规定凡想进入高层领导圈的男人,必须先阉割了,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境界后,才有资格接受提拔。
噩耗
崇祯十七年春天,中国的北方烽烟四起,血流成河,百姓生灵涂炭,皇帝自缢殉国,而长江以南,因有长江天险阻隔,仍保持一片安宁祥和气氛,莺歌燕舞,追欢逐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上空彻夜飘散着香艳的歌声。
南京城内,一个身材短小,面目黑瘦,表情坚毅,双目炯炯有神的中年人不禁喟然长叹:“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啊!”
这个人就是南京参赞机务,兵部尚书史可法,他正为日益恶化的时局忧心如焚,寝食难安。自从三月初接到崇祯皇帝朱由检“命天下兵勤王”的诏书以后,就再也没有收到北京城的任何讯息。
南京的官民人心惶惶,笼罩在一种不祥的预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