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大臣们很纠结(5)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朱由崧的奶奶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最宠爱的郑贵妃,因为皇后无生育,朱翊钧曾答应郑贵妃,只要你生下儿子,就保证立为太子。据说朱翊钧还仰面对着月亮宣过誓,并把誓言写在纸上,郑重其事的交给郑贵妃保存。
乍看这些文字好像有戏说的成分,其实都有历史依据,史书上说:“神宗偕贵妃特诣殿行香,要设密誓,因御书一纸,封缄玉盒中,贮贵妃处为信。”)
另一种声音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选择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是最正确,最科学,最民主的做法。但这一观点在古代宗法社会里却行不通。因为如果“以贤不以亲”,天下所有藩王都有资格起来争夺皇位,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天生昏庸,愚不可及。
在家中孝养老母的扬州进士郑元勋,一听到东林党人舍福王立潞王的议论,不禁长叹一声:“祸乱从此开始了!”
他解释说:“应该立的人不立,那么谁不可立!万一左良玉在武昌拥立一位藩王,郑芝龙在福建也拥立一位藩王,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谁人能够阻止?再说立了关系疏远的潞王,把血统亲近的福王置于何地,是囚禁起来,还是杀掉?这必然会引起天下大乱哪!”
“争国本”的激烈斗争,使大批东林党人赢得了声誉,因为他们坚持了原则,主持了公道。
可今天的钱谦益,吕大器等人,又一次面临着“争国本“的考验,却因为个人利害荣辱的考虑,选择了潞王,放弃了原则。
但坚持原则的人还是有的。比如都给事中章正宸,就一直力挺福王。他的观点是:当光宗朱常洛一支尚在时,就以光宗为“国本”,当光宗的子孙都没有了的时候,就应以福藩为“国本”。如果说潞王可以越过福王,那么老福王朱常洵也就能够越过光宗,那还有什么国本可言!
在外的武将们也坐不住了,开始各怀心事。驻兵扬州城外的总兵官高杰征询淮扬(淮安和扬州)巡抚路振飞的意见。路巡抚的回答斩钉截铁:“议贤则乱,议亲则一,现在唯有福王。”
路振飞一面在当地召集民兵,训练精兵数万,一面派出十七位将官沿淮河一线严加防守。有人劝路振飞离开淮安前往南京拥立新君,路振飞感到为难。他动情的说:我一旦离开驻地,淮安,扬州都会保不住,天下大事就没法收拾了。
他把希望寄托在驻兵浦口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身上,给史可法写去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伦序当在福王,请司马早定大计。”
第三套方案
立亲(朱由崧),还是立贤(朱常淓)?两派争执不下,都写信征求兵部尚书史可法的意见。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安排好浦口一带的防务,正准备带几名亲兵回南京主持大计,淮扬巡抚路振飞和南京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的亲笔信都到了。
史可法是著名东林党元老左光斗的学生,当然倾向于“立贤派”的意见。他捧着吕大器,姜曰广等人为福王朱由崧总结出来的“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不住的点头。
但史大人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他担心舍亲立疏,会有人内心不服,引起麻烦和混乱,不利于今后恢复大明的事业。于是辗转反侧,反复权衡,左右为难。
正当史可法愁肠百结,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很快使他拿定了主意。这个人就是凤阳总督马士英,他托人给史大人捎来一句口信:
“立君以贤,不宜拘泥于伦序。”
马士英,字瑶草,万历十九年(1591)生人。
他本来姓李,祖籍广西梧州府藤县(今广西省藤县),与抗清名将袁崇焕同乡,在五岁的时候,被贵阳一个贩卖槟榔的小商人认作螟蛉义子,从此姓马,成了贵阳人。
崇祯十五年(1642),马士英就任凤阳总督,在同农民军作战中,屡次获胜。江南能保持这样繁华安定的局面,少不了马总督一份功劳。
凤阳在南京附近,是大明王朝第一任ceo朱元璋的故里,朱元璋的祖先和父母的尸骨都埋葬在这里。这里是大明王朝的“圣地”。因此凤阳总督一职非常引人注目。
在明朝地方官中,凤阳总督是很有实权的职位。何况马士英麾下还节制着四员身经百战的大将,都是没人敢惹的牛人。
对于马总督的意见,史可法不能不重视,他认认真真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想法,顾虑及吕大器等人总结的福王朱由崧的七大缺陷,都告诉了马士英,并邀请马士英前来浦口商谈国是。
接到史可法的亲笔信,马士英受宠若惊,即刻动身。
在史可法驻兵的浦口,朝,野两位最有权势的人物进行了一次亲切友好的交谈,就一些双方均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看法,最后达成了一个折中意见:既不拥立福王,也不拥立潞王,而是推举崇祯皇帝的一位亲叔叔,桂王朱常瀛来主持国政。
史可法解释说:“潞王虽然贤明,但关系疏远,福王血统亲近,但有七大缺陷。既为人贤明,又关系亲近的,只有桂王。至于潞王,可以让他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统率全国的军队。”
马士英举双手赞成:“这是个非常合理的方案,但必须行动迅速,因桂王远在广西,要避免夜长梦多。”
留守南京的官员听到这一提议,也比较满意,因为只要不拥立福王朱由崧,他们便没有什么担心。
南京的礼部官员立即安排车马仪仗,准备前往广西迎请桂王朱常瀛。
凤阳总督马士英心里美滋滋的,作为地方官,能与南京第一重臣史可法共同决策,事实上他已经成为拥立新皇的第二号人物。
金光灿烂的大好前程正在向他招手。
从浦口一回到凤阳,马总督就兴冲冲的召集下属,准备宣布拥立桂王的决定。这时,一名亲信幕僚快步走到他身边,咬着耳朵悄悄说了几句话。
马士英不听犹可,听了以后浑身一颤,不由倒吸一口冷气。
(朱由崧的奶奶就是万历皇帝朱翊钧最宠爱的郑贵妃,因为皇后无生育,朱翊钧曾答应郑贵妃,只要你生下儿子,就保证立为太子。据说朱翊钧还仰面对着月亮宣过誓,并把誓言写在纸上,郑重其事的交给郑贵妃保存。
乍看这些文字好像有戏说的成分,其实都有历史依据,史书上说:“神宗偕贵妃特诣殿行香,要设密誓,因御书一纸,封缄玉盒中,贮贵妃处为信。”)
另一种声音
按照现代人的观点,选择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是最正确,最科学,最民主的做法。但这一观点在古代宗法社会里却行不通。因为如果“以贤不以亲”,天下所有藩王都有资格起来争夺皇位,因为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会承认自己天生昏庸,愚不可及。
在家中孝养老母的扬州进士郑元勋,一听到东林党人舍福王立潞王的议论,不禁长叹一声:“祸乱从此开始了!”
他解释说:“应该立的人不立,那么谁不可立!万一左良玉在武昌拥立一位藩王,郑芝龙在福建也拥立一位藩王,都挟天子以令诸侯,谁人能够阻止?再说立了关系疏远的潞王,把血统亲近的福王置于何地,是囚禁起来,还是杀掉?这必然会引起天下大乱哪!”
“争国本”的激烈斗争,使大批东林党人赢得了声誉,因为他们坚持了原则,主持了公道。
可今天的钱谦益,吕大器等人,又一次面临着“争国本“的考验,却因为个人利害荣辱的考虑,选择了潞王,放弃了原则。
但坚持原则的人还是有的。比如都给事中章正宸,就一直力挺福王。他的观点是:当光宗朱常洛一支尚在时,就以光宗为“国本”,当光宗的子孙都没有了的时候,就应以福藩为“国本”。如果说潞王可以越过福王,那么老福王朱常洵也就能够越过光宗,那还有什么国本可言!
在外的武将们也坐不住了,开始各怀心事。驻兵扬州城外的总兵官高杰征询淮扬(淮安和扬州)巡抚路振飞的意见。路巡抚的回答斩钉截铁:“议贤则乱,议亲则一,现在唯有福王。”
路振飞一面在当地召集民兵,训练精兵数万,一面派出十七位将官沿淮河一线严加防守。有人劝路振飞离开淮安前往南京拥立新君,路振飞感到为难。他动情的说:我一旦离开驻地,淮安,扬州都会保不住,天下大事就没法收拾了。
他把希望寄托在驻兵浦口的兵部尚书史可法身上,给史可法写去了一封亲笔信,信中说:“伦序当在福王,请司马早定大计。”
第三套方案
立亲(朱由崧),还是立贤(朱常淓)?两派争执不下,都写信征求兵部尚书史可法的意见。
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安排好浦口一带的防务,正准备带几名亲兵回南京主持大计,淮扬巡抚路振飞和南京詹事府詹事姜曰广的亲笔信都到了。
史可法是著名东林党元老左光斗的学生,当然倾向于“立贤派”的意见。他捧着吕大器,姜曰广等人为福王朱由崧总结出来的“七不可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不住的点头。
但史大人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他担心舍亲立疏,会有人内心不服,引起麻烦和混乱,不利于今后恢复大明的事业。于是辗转反侧,反复权衡,左右为难。
正当史可法愁肠百结,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人的出现很快使他拿定了主意。这个人就是凤阳总督马士英,他托人给史大人捎来一句口信:
“立君以贤,不宜拘泥于伦序。”
马士英,字瑶草,万历十九年(1591)生人。
他本来姓李,祖籍广西梧州府藤县(今广西省藤县),与抗清名将袁崇焕同乡,在五岁的时候,被贵阳一个贩卖槟榔的小商人认作螟蛉义子,从此姓马,成了贵阳人。
崇祯十五年(1642),马士英就任凤阳总督,在同农民军作战中,屡次获胜。江南能保持这样繁华安定的局面,少不了马总督一份功劳。
凤阳在南京附近,是大明王朝第一任ceo朱元璋的故里,朱元璋的祖先和父母的尸骨都埋葬在这里。这里是大明王朝的“圣地”。因此凤阳总督一职非常引人注目。
在明朝地方官中,凤阳总督是很有实权的职位。何况马士英麾下还节制着四员身经百战的大将,都是没人敢惹的牛人。
对于马总督的意见,史可法不能不重视,他认认真真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想法,顾虑及吕大器等人总结的福王朱由崧的七大缺陷,都告诉了马士英,并邀请马士英前来浦口商谈国是。
接到史可法的亲笔信,马士英受宠若惊,即刻动身。
在史可法驻兵的浦口,朝,野两位最有权势的人物进行了一次亲切友好的交谈,就一些双方均感兴趣的问题交换了看法,最后达成了一个折中意见:既不拥立福王,也不拥立潞王,而是推举崇祯皇帝的一位亲叔叔,桂王朱常瀛来主持国政。
史可法解释说:“潞王虽然贤明,但关系疏远,福王血统亲近,但有七大缺陷。既为人贤明,又关系亲近的,只有桂王。至于潞王,可以让他担任天下兵马大元帅,统率全国的军队。”
马士英举双手赞成:“这是个非常合理的方案,但必须行动迅速,因桂王远在广西,要避免夜长梦多。”
留守南京的官员听到这一提议,也比较满意,因为只要不拥立福王朱由崧,他们便没有什么担心。
南京的礼部官员立即安排车马仪仗,准备前往广西迎请桂王朱常瀛。
凤阳总督马士英心里美滋滋的,作为地方官,能与南京第一重臣史可法共同决策,事实上他已经成为拥立新皇的第二号人物。
金光灿烂的大好前程正在向他招手。
从浦口一回到凤阳,马总督就兴冲冲的召集下属,准备宣布拥立桂王的决定。这时,一名亲信幕僚快步走到他身边,咬着耳朵悄悄说了几句话。
马士英不听犹可,听了以后浑身一颤,不由倒吸一口冷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