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吴国主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夹寨一战,晋王李存勖声名远播,太原军民奔走相告,他们心中的疑虑与不安,已全然冰消了。众将这次跟着他们的新晋王征战夹寨,亲眼看着他用兵、厮杀,不但谋略奇诡,更想不到的是他这位翩翩佳公子竟然武艺超群、骁勇过人!沙陀人最敬的就是勇敢善战了,经此一战,众将对李存勖可说是佩服到了骨子里,不少将领都在一起议论:“知子莫若父,此言真是不虚!先王让亚子继承王位看来还真是英明。”“怪不得先王没选克宁呢!看看,他哪里是亚子的对手?且不说他一看情势不对就要投靠朱梁,单说新王举手投足就把他给砍了,不就说明十个克宁也抵不上一个亚子吗!”“原本我还担心,先王一走,我河东早晚要完了,现在看来,新王好像比先王还厉害呢,咱河东看来又有希望了!”……
更有一些年轻的将领甚至认为,此时应该乘胜进军,挥军南下,破泽州,渡黄河,与大梁进行决战!于是,回到太原不久,就有不少将领纷纷请缨,想要率兵出征。然而,李存勖却突然宣告:本王决定暂不用兵,再言出兵者将予以重处!众将虽然不解,但他们此时已经心服这位年轻的新晋王了,故而,也就没有再坚持出战。
李存勖深知,这些年来,由于连年征战,河东已是国困兵疲,积弱深重,故而决定休养生息,暂不用兵,而是一连颁布了许多条令,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同时,他又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令其严明军纪,犯者必惩,有功必赏。李存勖本人则经常亲自出巡,在路上每遇到饥寒之人,定会驻马抚慰;遇到违规抗令者,无论功劳大小、职位高低,必会按律严惩;于是,河东境内人情大悦,数月之间,境内就蔚为改观了。
李克用平定王行瑜后,唐昭宗曾许其承制,自行封拜属内将吏,当时方镇多行墨制,李克用耻与相同,升迁将吏必先上表奏请。此时,唐帝既已不在,李存勖这才开始以墨制承制,自行升迁。
李存勖深知,要想重振河东,没有有识之士的辅佐是不行的,于是,特意让卢质颁布了一道《求贤令》。一时间,许多士子、名士皆前往太原投奔。李存勖求才若渴,每有士子前来,必亲自接见。一日,李存勖会见了一位年轻人,一问姓名,不禁大吃一惊,此人竟是耶律阿保机的谋主——韩延徽!
自从韩延徽投奔契丹后,阿保机对韩延徽言听计从,契丹也因而日渐强盛起来。然而,韩延徽心中的矛盾也日益加剧:他是汉人,契丹强大后,必会成为中国的强敌。晋王李存勖大破夹寨、励志治国的消息传到契丹后,他左思右想,终于决定来太原投奔。
李存勖与韩延徽长谈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便欲留韩延徽在太原,任其为掌书记。时为掌书记的王缄听说后,大为不安,逢人便道:“韩延徽此人,连祖宗都忘了,如此卖祖事夷之人,怎可立足于殿堂之上?”
韩延徽听说后,内心极为不安,便又求见晋王,说是要东归省母。李存勖也没多想,竟亲自为其送别,殷殷嘱咐道:“先生拜罢高堂,请速回太原,本王在此翘首以待先生。”
韩延徽路过真定,寓住在同乡人张文礼家中。张文礼,本为燕人,初为刘仁恭裨将,刘仁恭被囚后,便投奔了王镕。王镕对其信任有加,认为此人有大将之才,遂将他收为了养子,改姓名为王德明,并令他典掌镇州兵马。
张文礼问韩延徽道:“韩公省亲之后,欲往何处?”
韩延徽道:“河北不久即为晋有,我当复往契丹。”
张文礼道:“叛而复往,这不是自找死路吗?聪明如韩公者,怎会做如此蠢事?”
韩延徽道:“阿保机自我南来,如丧手目;如我再回到契丹,他手目又复完好,又怎会害我呢?”
于是,韩延徽省母之后,就又回到了契丹。阿保机听说他回来了,果真大喜若狂,以为他是从天而降,抚着他的后背问道:“先生不告而别,去往何处了?”
韩延徽道:“韩某思母心切,欲向大王求归,怕大王不准,故而私自归乡省亲去了。”
阿保机信以为真,自此之后待其更加深厚,还为他赐了个契丹名,叫做“匣列”,乃是契丹语“又来”的意思。
不久,韩延徽特意给李存勖写了一封书信,言明北归之原由,并说道:“韩某并非不恋英主,也并非不思念故乡,之所以不敢留太原,是因为惧怕王缄之谗言矣。”
李存勖看罢书信,不禁怅然若失,心中就对王缄有些不满。
晋王李存勖在太原励精图治之时,扬州城内却剑拔弩张,淮南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与吴王杨渥已然是水火难容、一触即发了。张、徐二人联手**军政,杨渥自然不甘心,恨不得立时就将张、徐二人给除了。张、徐二人心知肚明,决定先下手为强,弑杀杨渥,然后再平分其地,各自称王。
五月初四这天夜里,杨渥正欲上床安寝,突有一群蒙面盗贼破门而入,杨渥是“金甲吕布”朱瑾亲授的武艺,自然拼死抵抗。杨渥知道,他们肯定是张、徐二人指派来的,便高声说道:“孤是吴王,你们杀孤就是谋逆。孤知道你们是张颢、徐温派来的,他们以下犯上,难道你们也想跟着他二人被灭族吗?你们此时悔悟还来得及,只要你们能把这两个逆贼杀了,本王就封你们诸位为刺史,决不食言!”
众盗贼一听,皆停下了手,只有带头的那人不但不停手,反而逼得更甚,一边打斗一边骂道:“你们这帮呆子,此时此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你们也不想想,你们能杀得了两位指挥使吗?吴王心地狭窄,又怎会饶了你们?”
众人这才一拥而上,终于将杨渥砍翻在地,用绳子将其活活勒死了。
这个带头的“盗贼”正是张颢的心腹纪详。可怜杨渥为王还不到三年就被人谋弑了,时年只有二十三岁!
次日一早,在扬州的淮南将吏就全被请到了吴王宫中。与以往不同的事,将吏们一到吴王宫宫门,守门将士就把他们的随从给挡下了,只准许将吏本人徒手入宫,将吏们甚为纳闷。等到一进入宫门,将吏们更是大吃一惊,只见自宫门到大殿整整齐齐地排布着两列军卒,人人手持白刃,寒光森森,如临大敌一般。等到了大殿之上,又发现大殿四周也布满了手持军械的兵士,将吏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人心中忐忑不已。
将吏们到齐后,高大威猛、满脸络腮胡须的张颢就越众而出,径直走到吴王座侧的陛阶之上,故作满面戚容地突然宣布道:吴王昨夜得暴病薨逝了!
众将吏先是一愣,随之便有人哭嚎了起来:“吴王啊,您怎么这么年轻就丢下我等而去了呢?”随之,大殿之内,哭声雷动,张颢、徐温也只好跟着哭嚎,一直哭了半个多时辰,将吏们仍然在哭天抢地,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张颢实在不耐烦了,便高声道:“好了,好了,此时还不是悲戚的时候。嗣王既已薨逝,军政不可一日无主,请问诸位,你们看,谁可为我吴国之主?”
此言一出,大殿内悲号之声立住,一时鸦雀无声。
张颢等了一会,见无人作答,遂又再次喝问:“谁可为我吴国之主?”语气中显然已有了怒气,而且还夹杂着期望和不耐烦。
但仍是无人应答,就连徐温、朱瑾、李承嗣等人也都低头不语,数百人的大殿内静得似乎连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得到。
张颢勃然大怒,第三次几乎就是喊叫了:“谁可为我吴国之主?”
众将吏仍旧低垂着头,还是没人回答!张颢气急败坏,眼见就要发作了。突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张公,我有话说!”声音虽然不大,但在殿内之人听来,却响若雷鸣。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精瘦的中年儒者越众而出,缓步走到张颢身边。张颢一看,此人乃王府从事严可求,便问道:“严先生有何指教?”
严可求走到张颢身边,附耳低声道:“军府至大,四境多虞,当然是非张公你来为主不可了。”张颢闻言,不禁面有喜色,然而,严可求接下来却说道:“不过,今日就要定下此事,恐怕还为时太早。”
张颢面有不悦,责问道:“为何说太早?”
严可求不慌不忙地掰着指头说道:“与先王同时起兵的‘三十六英雄’,尚有二十多人健在,刘威、陶雅、李遇、李简等人尽皆手握重兵,他们岂愿为张公之下?张公不如先立幼主,自己主政辅佐,如此一来,诸将谁敢不从?等日后时机成熟,张公再取而代之,岂不是更为稳妥?”
张颢知道严可求所说确是实情,低头想了一想,正要张口再问,严可求却突然捂着肚子,满脸痛苦地说道:“哎呦,肚子好疼,内急,内急!我得如厕……”也不等张颢开口,捂着肚子就跑出了大殿,众将吏见状,皆有些忍俊不禁。
严可求一出大殿,就令殿值急急地找来了纸笔,飞快地写了些东西,藏在了袖中,这才又回到了大殿。此时,张颢犹在沉思。严可求再次走到张颢跟前,张颢一见,正要开口,严可求却突然给他挤了挤眼,说道:“大王薨逝,我等尚未祭拜,这岂是人臣之礼,现在就请张公率我等至王府尽礼如何?”说罢,又向张颢挤了挤眼。
张颢一时不明白严可求两次给自己挤眼是什么意思,犹豫道:“这个……”
时为淮南节度副使的朱瑾此时终于开口了,朗声说道:“严先生之言乃是大节,请张公应允。”众将吏这时也都跟着随声附和,连称:“对,对,对,礼当如此,理当如此。”
张颢无奈,只得率将吏们前往吴王府后宫。
夹寨一战,晋王李存勖声名远播,太原军民奔走相告,他们心中的疑虑与不安,已全然冰消了。众将这次跟着他们的新晋王征战夹寨,亲眼看着他用兵、厮杀,不但谋略奇诡,更想不到的是他这位翩翩佳公子竟然武艺超群、骁勇过人!沙陀人最敬的就是勇敢善战了,经此一战,众将对李存勖可说是佩服到了骨子里,不少将领都在一起议论:“知子莫若父,此言真是不虚!先王让亚子继承王位看来还真是英明。”“怪不得先王没选克宁呢!看看,他哪里是亚子的对手?且不说他一看情势不对就要投靠朱梁,单说新王举手投足就把他给砍了,不就说明十个克宁也抵不上一个亚子吗!”“原本我还担心,先王一走,我河东早晚要完了,现在看来,新王好像比先王还厉害呢,咱河东看来又有希望了!”……
更有一些年轻的将领甚至认为,此时应该乘胜进军,挥军南下,破泽州,渡黄河,与大梁进行决战!于是,回到太原不久,就有不少将领纷纷请缨,想要率兵出征。然而,李存勖却突然宣告:本王决定暂不用兵,再言出兵者将予以重处!众将虽然不解,但他们此时已经心服这位年轻的新晋王了,故而,也就没有再坚持出战。
李存勖深知,这些年来,由于连年征战,河东已是国困兵疲,积弱深重,故而决定休养生息,暂不用兵,而是一连颁布了许多条令,命州县举贤才,黜贪残,宽租赋,抚孤穷,伸冤滥,禁奸盗。同时,他又任命周德威为振武节度使、同平章事,令其严明军纪,犯者必惩,有功必赏。李存勖本人则经常亲自出巡,在路上每遇到饥寒之人,定会驻马抚慰;遇到违规抗令者,无论功劳大小、职位高低,必会按律严惩;于是,河东境内人情大悦,数月之间,境内就蔚为改观了。
李克用平定王行瑜后,唐昭宗曾许其承制,自行封拜属内将吏,当时方镇多行墨制,李克用耻与相同,升迁将吏必先上表奏请。此时,唐帝既已不在,李存勖这才开始以墨制承制,自行升迁。
李存勖深知,要想重振河东,没有有识之士的辅佐是不行的,于是,特意让卢质颁布了一道《求贤令》。一时间,许多士子、名士皆前往太原投奔。李存勖求才若渴,每有士子前来,必亲自接见。一日,李存勖会见了一位年轻人,一问姓名,不禁大吃一惊,此人竟是耶律阿保机的谋主——韩延徽!
自从韩延徽投奔契丹后,阿保机对韩延徽言听计从,契丹也因而日渐强盛起来。然而,韩延徽心中的矛盾也日益加剧:他是汉人,契丹强大后,必会成为中国的强敌。晋王李存勖大破夹寨、励志治国的消息传到契丹后,他左思右想,终于决定来太原投奔。
李存勖与韩延徽长谈之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便欲留韩延徽在太原,任其为掌书记。时为掌书记的王缄听说后,大为不安,逢人便道:“韩延徽此人,连祖宗都忘了,如此卖祖事夷之人,怎可立足于殿堂之上?”
韩延徽听说后,内心极为不安,便又求见晋王,说是要东归省母。李存勖也没多想,竟亲自为其送别,殷殷嘱咐道:“先生拜罢高堂,请速回太原,本王在此翘首以待先生。”
韩延徽路过真定,寓住在同乡人张文礼家中。张文礼,本为燕人,初为刘仁恭裨将,刘仁恭被囚后,便投奔了王镕。王镕对其信任有加,认为此人有大将之才,遂将他收为了养子,改姓名为王德明,并令他典掌镇州兵马。
张文礼问韩延徽道:“韩公省亲之后,欲往何处?”
韩延徽道:“河北不久即为晋有,我当复往契丹。”
张文礼道:“叛而复往,这不是自找死路吗?聪明如韩公者,怎会做如此蠢事?”
韩延徽道:“阿保机自我南来,如丧手目;如我再回到契丹,他手目又复完好,又怎会害我呢?”
于是,韩延徽省母之后,就又回到了契丹。阿保机听说他回来了,果真大喜若狂,以为他是从天而降,抚着他的后背问道:“先生不告而别,去往何处了?”
韩延徽道:“韩某思母心切,欲向大王求归,怕大王不准,故而私自归乡省亲去了。”
阿保机信以为真,自此之后待其更加深厚,还为他赐了个契丹名,叫做“匣列”,乃是契丹语“又来”的意思。
不久,韩延徽特意给李存勖写了一封书信,言明北归之原由,并说道:“韩某并非不恋英主,也并非不思念故乡,之所以不敢留太原,是因为惧怕王缄之谗言矣。”
李存勖看罢书信,不禁怅然若失,心中就对王缄有些不满。
晋王李存勖在太原励精图治之时,扬州城内却剑拔弩张,淮南左牙指挥使张颢、右牙指挥使徐温与吴王杨渥已然是水火难容、一触即发了。张、徐二人联手**军政,杨渥自然不甘心,恨不得立时就将张、徐二人给除了。张、徐二人心知肚明,决定先下手为强,弑杀杨渥,然后再平分其地,各自称王。
五月初四这天夜里,杨渥正欲上床安寝,突有一群蒙面盗贼破门而入,杨渥是“金甲吕布”朱瑾亲授的武艺,自然拼死抵抗。杨渥知道,他们肯定是张、徐二人指派来的,便高声说道:“孤是吴王,你们杀孤就是谋逆。孤知道你们是张颢、徐温派来的,他们以下犯上,难道你们也想跟着他二人被灭族吗?你们此时悔悟还来得及,只要你们能把这两个逆贼杀了,本王就封你们诸位为刺史,决不食言!”
众盗贼一听,皆停下了手,只有带头的那人不但不停手,反而逼得更甚,一边打斗一边骂道:“你们这帮呆子,此时此刻,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你们也不想想,你们能杀得了两位指挥使吗?吴王心地狭窄,又怎会饶了你们?”
众人这才一拥而上,终于将杨渥砍翻在地,用绳子将其活活勒死了。
这个带头的“盗贼”正是张颢的心腹纪详。可怜杨渥为王还不到三年就被人谋弑了,时年只有二十三岁!
次日一早,在扬州的淮南将吏就全被请到了吴王宫中。与以往不同的事,将吏们一到吴王宫宫门,守门将士就把他们的随从给挡下了,只准许将吏本人徒手入宫,将吏们甚为纳闷。等到一进入宫门,将吏们更是大吃一惊,只见自宫门到大殿整整齐齐地排布着两列军卒,人人手持白刃,寒光森森,如临大敌一般。等到了大殿之上,又发现大殿四周也布满了手持军械的兵士,将吏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人人心中忐忑不已。
将吏们到齐后,高大威猛、满脸络腮胡须的张颢就越众而出,径直走到吴王座侧的陛阶之上,故作满面戚容地突然宣布道:吴王昨夜得暴病薨逝了!
众将吏先是一愣,随之便有人哭嚎了起来:“吴王啊,您怎么这么年轻就丢下我等而去了呢?”随之,大殿之内,哭声雷动,张颢、徐温也只好跟着哭嚎,一直哭了半个多时辰,将吏们仍然在哭天抢地,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张颢实在不耐烦了,便高声道:“好了,好了,此时还不是悲戚的时候。嗣王既已薨逝,军政不可一日无主,请问诸位,你们看,谁可为我吴国之主?”
此言一出,大殿内悲号之声立住,一时鸦雀无声。
张颢等了一会,见无人作答,遂又再次喝问:“谁可为我吴国之主?”语气中显然已有了怒气,而且还夹杂着期望和不耐烦。
但仍是无人应答,就连徐温、朱瑾、李承嗣等人也都低头不语,数百人的大殿内静得似乎连针落地的声音都能听得到。
张颢勃然大怒,第三次几乎就是喊叫了:“谁可为我吴国之主?”
众将吏仍旧低垂着头,还是没人回答!张颢气急败坏,眼见就要发作了。突然,一个声音响了起来“张公,我有话说!”声音虽然不大,但在殿内之人听来,却响若雷鸣。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精瘦的中年儒者越众而出,缓步走到张颢身边。张颢一看,此人乃王府从事严可求,便问道:“严先生有何指教?”
严可求走到张颢身边,附耳低声道:“军府至大,四境多虞,当然是非张公你来为主不可了。”张颢闻言,不禁面有喜色,然而,严可求接下来却说道:“不过,今日就要定下此事,恐怕还为时太早。”
张颢面有不悦,责问道:“为何说太早?”
严可求不慌不忙地掰着指头说道:“与先王同时起兵的‘三十六英雄’,尚有二十多人健在,刘威、陶雅、李遇、李简等人尽皆手握重兵,他们岂愿为张公之下?张公不如先立幼主,自己主政辅佐,如此一来,诸将谁敢不从?等日后时机成熟,张公再取而代之,岂不是更为稳妥?”
张颢知道严可求所说确是实情,低头想了一想,正要张口再问,严可求却突然捂着肚子,满脸痛苦地说道:“哎呦,肚子好疼,内急,内急!我得如厕……”也不等张颢开口,捂着肚子就跑出了大殿,众将吏见状,皆有些忍俊不禁。
严可求一出大殿,就令殿值急急地找来了纸笔,飞快地写了些东西,藏在了袖中,这才又回到了大殿。此时,张颢犹在沉思。严可求再次走到张颢跟前,张颢一见,正要开口,严可求却突然给他挤了挤眼,说道:“大王薨逝,我等尚未祭拜,这岂是人臣之礼,现在就请张公率我等至王府尽礼如何?”说罢,又向张颢挤了挤眼。
张颢一时不明白严可求两次给自己挤眼是什么意思,犹豫道:“这个……”
时为淮南节度副使的朱瑾此时终于开口了,朗声说道:“严先生之言乃是大节,请张公应允。”众将吏这时也都跟着随声附和,连称:“对,对,对,礼当如此,理当如此。”
张颢无奈,只得率将吏们前往吴王府后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