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十二言(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准确来说,是一本表奏。
是武则天写出的一些治国方针政策,一共是十二条。第一条是发展农桑,轻徭薄赋。鼓励农民耕织,耕是耕种,也包括开柘新的耕地,推广先进的耕地工具与技术,发展副业,织不但包括鼓励百姓种植桑麻,还包括棉花,以及纺织技术。也就是对前几年李威带来的种种农业革新,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总结,以及正式普及推广。
比如种植绿肥养田,营养钵充苗,移载,新式犁,新式水车,立体养殖,棉花的种植,从大食带回来原始的纺织机械,以及各个官员从《齐民要术》中验证的其他一些先进方法。
朝廷为了不使民间骚动,只是让官员选派试验田试验,让百姓自己眼见为实,去看去学习。其实官员本身也不大懂,这也是一个学的过程。但让武则天总结出来,正式向天下百姓推广。
其实李威不以为然的,各地的天气不一样,地形不一样,水土不一样,因地制宜才是最佳的办法。比如母亲上疏后,父亲以及群臣同意了,各地官员怎么办?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能推广。反而前几年父亲那种以点带面式的方法更为可靠一些。至于轻徭薄赋,更是纸上谈兵,只是君王不残暴,都想。然而国家需要,怎么可能不征徭赋?关健是何征,国家一年的需要是定数,要么多征了开支会多一些,少征了开支会少一些。大体上的总数还是必备的,这些税赋是向贫困百姓征,还是象富户地主征,或者是象商人征,区别就在这里。
如果让李威来选,第一条就抢毙了。
第二条是免除京畿地区徭役,因为京城是国家重地,用工又大,将长安畿辅重地京兆、冯翊、扶风等地区百姓人民的全部徭役减免,以此来巩固国都。比如是两渠,马上就用到大量的京城百姓,因此,减轻京城百姓的负担。
这一条也不大好。长安以及辅州百姓多达三百多万,如果加上洛阳以辅州,有可能达到五百多万百姓。当然,减免徭役是好的,最好全国都减免了。可如何减免,难道以后两京地区,一旦施工朝廷皆拿出钱帛雇用?
那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两渠雇工,是工期长,以现在的施工进展,有可能得要六年左右才能竣工,每年平均最少五个月,每年用工最少平均在四万多民夫。不采用雇佣制,将会天怒人怨。可是两京地区有许多小工程,依然需要百姓的徭役来施工。最好全国徭役全部免除,一律采用雇佣制,但无疑要在百姓身上增加税务。
其实这是一个搬家家的迷惑人的游戏,对两京百姓放松一些,对其他各州百姓却残酷一些。将其他各州县百姓负担增加,来施私恩于两京百姓。
又被李威抢毙了。
第三条是以德感化天下。这是武则天总结了一些历朝教训,尤其是贞观后期以及本朝东西用兵,因此进谏打算停止武力征服,和戎四方,使四海升平。
李威看到她又在表章里举了许多例证说明,几乎无语。现在知道和平,早干嘛去了,人家王妃就差带着论钦陵脑袋来议和,甚至有可能会推动整个吐蕃动乱,可不吭声……
再说,真能以德服人?
吐蕃契丹突厥会不会与你讲道德?真不修武备,来什么和谐,以德服人,这个国家不完蛋也差不多成了软蛋。顶多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浪费财力国力,但武备是必修的。
还是抢毙掉!
第四条是禁止朝廷南北中尚各部的浮华风气,第五条是崇尚俭朴。南指南衙,也就是宰相府,中央各直属机构,俗称北衙。中指中书省,也称右相府与西台。尚指尚书省,也称都台,文昌台,中台,南省。第四条与第五条是相互补助的,让上级官员带个好头,然后精减土木建设,节约开支与劳动力使用,特别是宫室建设。先前对东都营建,已造成百姓负担重,有所怨言。
这两条倒是好建议,可是现在朝堂官吏已经是很清明了,其他各朝各代,李威不见,可以从史书看出一二,象这段时间的朝堂,还是不多见的。无论是郝处俊,或者戴至德、张文瓘都在小心地维护着朝堂。也可以挑出来,再提一下。至于第五条更是好策略,李威也说过,如他登基,顶多将原来的宫室修葺,不会再建。
可母亲的种种,他却是知道的,明堂、天堂,烧了再造,三阳宫,九州鼎,搜天下铁,包括将农民的农具搜集而来,治铁象山,又搜天下金治大仪钟,因为钟大,天下金都不足以制而止,等等,与俭朴无半点关系的。
当然,呆得久了,也知道政治只是一场骗骗老百姓的游戏,想要成功,一是厚黑,二是无耻。千万不要将政治家的话当真。
第六条是广开言路,第七条是杜绝谗言。这两条实际上武则天也玩了一个把戏,分开了,不引人注意。否则联在一起,可以解读为进谏可以,皇帝也要有讷谏的雅量。但不能搬弄是非,混淆视听。也可以指言官对太子作为的弹劾阻挠,但更可以解读为杜绝官员对她的攻击陷害。对太子的弹劾是善意的,总想太子做得更好。可对她的攻击,却是致命的,恨不能将她立即罢废。
其实这两条联在一起,已经能看出母亲日后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气。
继续看下去。到了第八条,是学习老子的《道德经》,王公以下的臣民,都要读老子的文章。李渊身上多是胡人血脉,于是牵强附会,一会儿说自己家族来自陇西李家,一会儿说是老子的后代,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因此,投其所好,让李氏宗亲与百官看一看,她还是李家的媳妇,没有外心。
第九是为母服孝三年,这中间牵涉到了一个古礼问题,有小孝,七七之数,中孝,一年之期,大孝,三年才满。古礼中一些礼制对女子略略不公,因此,武则天做了一些改革,稍稍抬高女子地位。又讲了许多,比如礼节,服饰,丧期。也许用意是好的,可等于是空谈。各个官员对礼制有各个官员的解读方式,百姓有百姓的方式,世家有世家的方式。武则天根本没有能力规范起来。不要说武则天,就是李治都不行,想规范礼制,那些傲气冲天的各大门阀,会不会买李家皇室的账?
第十条是五年以上有功官员不再考核。主要是指勋官的,也就是什么上柱国的啥,世袭南北朝的北朝制度而来,根据战功多少将赏勋官,不管事,仅仅加官而己,是荣誉之职。到了唐朝已经弱化,甚至仅作为荣誉奖励功臣之后代,或者宗室外戚弟子。但在唐初,因为战争多,大量招募士兵,授了不少勋官出去,也赏赐了一些勋田。另外三到品的特级勋官可参加职事常官的铨选,二品以上的勋官,可享门荫特权。因此,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凡是军功授勋的,战场上或战后,由随军书记记录将士战绩,骆宾王就是此职,上报尚书省,吏部司勋郎中反复审查,验证为实,然后拟定官阶,奏报皇上,等候授官。为了防止前线将士弄虚作假,谎报战功,或者击杀百姓以充军功,这个审核很严格。甚至数年后,能翻出来,再次验核。
同样,这也是一个优良的传统。但经武则天这一变,五年以前的勋功,那怕就是谎报军功的,也停止追究不问。看似是简化管理程序,实际是与学老子收宗室之心,免京城徭役收京城百姓之心一样,这是收将士之心。
第十一条是八品以上京官增加年俸,京城物价日贵,增加俸禄也是必然。可是又要轻徭薄赋,又要加薪,请问朝廷上哪里变出钱来?或者母亲看到国家收入略增,特别是自己为朝廷带来的一些收入,也动了这个主意?
这些钱是为了减少百姓赋税谋划的,不是让你用来收买官员心的!
第十二条是任事已久,又有才德官员,可晋升。所有十二条,如果让李威来选择,最少抢毙六到七条,剩下的也是统统在放屁,唯独这一条李威认可了。
许多有才华的官员,因为出身寒薄,虽然在职有作为,却得不到重用。刘仁轨那是特例,是上了战场打出来的功劳,否则同样会没没无闻。有了这条言策,可以提拨一些这样的官员升阶重用。
但这十二条,对母亲很有帮助的,能收买许多人的心,京城百姓,宗室,官员,将士……
将这个表奏还给了母亲,武则天说道:“弘儿,你看本宫之议如何?”
其实李威心中在说,母亲这头史前巨熊终于从冬眠的巢穴里走出来,向世人展示她的种种手段了。
但李威也不急,父亲优柔寡断,对自己再三猜忌,母亲又要走出前台,当然,这时候的父亲已经逐渐在失去掌控,母亲也不会不抓住“机遇”的。父亲大义不能扳倒他,母亲又斗不过她。
虽然母亲坐在这里,气象万庄,雍容华贵。可数一数倒在她裙下的人,王皇后、萧淑妃、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柳奭、于志宁、高履行、上官仪、刘祥道等,以后说不定还有更多的人选,包括鬼神莫测的裴行俭。
因此,李威已经准备再次出逃。条件创造了,有了船队,可以从容经营南海诸岛。
也不是那么悲观,既然母亲询问自己,似乎对自己不是很恶劣。只是母亲倒底是何用心,猜不出来。于是答道:“母后之策,对社稷对百姓将会立下大功。母后思绪稳妥,儿臣不及万一也。”
“也不是,你父皇病情越是恶化,所以你与本宫,更要为你父皇出一些力,分担一些重任。”
“……是……”
“不过,本宫觉得还有一些不稳妥的地方,弘儿,你能不能替本宫参考一下?”武则天说完了,又将这个表奏递到他手中。
李威有些发晕,其实所谓的十二策,李威后世倒听过一些,许多人将它吹得天上才有,地上全无。现在看过了,大约相差不大的,除了空洞外,要么就是收买人心。
你收买人心了,置我于何地?
还要我替你参考!
武则天倒是意气风发,不知道她从父亲嘴中又得到了什么承诺,比前几个月见到的萎靡又有所不同,说道:“你有了儿子,大唐江山等于又有了后继之人。这是喜讯,因此你我合力,将这篇策表做好,喜上加喜。”
“是……”
还是弄不懂,这是母亲拉拢人心,要走出前台的奏表,为什么让自己修改?
“来人哪,”武则天喝了一声,又让仆役拿出许多进贡的人参、燕窝、灵芝、银耳等补品,赏赐给碧儿的。
走了出来,天气睛朗,阳光居然有些刺眼儿,李威手里拿着这个十二条,不由地说了一句:“难道还会是日月当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小说阅读(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
准确来说,是一本表奏。
是武则天写出的一些治国方针政策,一共是十二条。第一条是发展农桑,轻徭薄赋。鼓励农民耕织,耕是耕种,也包括开柘新的耕地,推广先进的耕地工具与技术,发展副业,织不但包括鼓励百姓种植桑麻,还包括棉花,以及纺织技术。也就是对前几年李威带来的种种农业革新,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总结,以及正式普及推广。
比如种植绿肥养田,营养钵充苗,移载,新式犁,新式水车,立体养殖,棉花的种植,从大食带回来原始的纺织机械,以及各个官员从《齐民要术》中验证的其他一些先进方法。
朝廷为了不使民间骚动,只是让官员选派试验田试验,让百姓自己眼见为实,去看去学习。其实官员本身也不大懂,这也是一个学的过程。但让武则天总结出来,正式向天下百姓推广。
其实李威不以为然的,各地的天气不一样,地形不一样,水土不一样,因地制宜才是最佳的办法。比如母亲上疏后,父亲以及群臣同意了,各地官员怎么办?有的地方根本就不能推广。反而前几年父亲那种以点带面式的方法更为可靠一些。至于轻徭薄赋,更是纸上谈兵,只是君王不残暴,都想。然而国家需要,怎么可能不征徭赋?关健是何征,国家一年的需要是定数,要么多征了开支会多一些,少征了开支会少一些。大体上的总数还是必备的,这些税赋是向贫困百姓征,还是象富户地主征,或者是象商人征,区别就在这里。
如果让李威来选,第一条就抢毙了。
第二条是免除京畿地区徭役,因为京城是国家重地,用工又大,将长安畿辅重地京兆、冯翊、扶风等地区百姓人民的全部徭役减免,以此来巩固国都。比如是两渠,马上就用到大量的京城百姓,因此,减轻京城百姓的负担。
这一条也不大好。长安以及辅州百姓多达三百多万,如果加上洛阳以辅州,有可能达到五百多万百姓。当然,减免徭役是好的,最好全国都减免了。可如何减免,难道以后两京地区,一旦施工朝廷皆拿出钱帛雇用?
那是不可能的,之所以两渠雇工,是工期长,以现在的施工进展,有可能得要六年左右才能竣工,每年平均最少五个月,每年用工最少平均在四万多民夫。不采用雇佣制,将会天怒人怨。可是两京地区有许多小工程,依然需要百姓的徭役来施工。最好全国徭役全部免除,一律采用雇佣制,但无疑要在百姓身上增加税务。
其实这是一个搬家家的迷惑人的游戏,对两京百姓放松一些,对其他各州百姓却残酷一些。将其他各州县百姓负担增加,来施私恩于两京百姓。
又被李威抢毙了。
第三条是以德感化天下。这是武则天总结了一些历朝教训,尤其是贞观后期以及本朝东西用兵,因此进谏打算停止武力征服,和戎四方,使四海升平。
李威看到她又在表章里举了许多例证说明,几乎无语。现在知道和平,早干嘛去了,人家王妃就差带着论钦陵脑袋来议和,甚至有可能会推动整个吐蕃动乱,可不吭声……
再说,真能以德服人?
吐蕃契丹突厥会不会与你讲道德?真不修武备,来什么和谐,以德服人,这个国家不完蛋也差不多成了软蛋。顶多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扩张,浪费财力国力,但武备是必修的。
还是抢毙掉!
第四条是禁止朝廷南北中尚各部的浮华风气,第五条是崇尚俭朴。南指南衙,也就是宰相府,中央各直属机构,俗称北衙。中指中书省,也称右相府与西台。尚指尚书省,也称都台,文昌台,中台,南省。第四条与第五条是相互补助的,让上级官员带个好头,然后精减土木建设,节约开支与劳动力使用,特别是宫室建设。先前对东都营建,已造成百姓负担重,有所怨言。
这两条倒是好建议,可是现在朝堂官吏已经是很清明了,其他各朝各代,李威不见,可以从史书看出一二,象这段时间的朝堂,还是不多见的。无论是郝处俊,或者戴至德、张文瓘都在小心地维护着朝堂。也可以挑出来,再提一下。至于第五条更是好策略,李威也说过,如他登基,顶多将原来的宫室修葺,不会再建。
可母亲的种种,他却是知道的,明堂、天堂,烧了再造,三阳宫,九州鼎,搜天下铁,包括将农民的农具搜集而来,治铁象山,又搜天下金治大仪钟,因为钟大,天下金都不足以制而止,等等,与俭朴无半点关系的。
当然,呆得久了,也知道政治只是一场骗骗老百姓的游戏,想要成功,一是厚黑,二是无耻。千万不要将政治家的话当真。
第六条是广开言路,第七条是杜绝谗言。这两条实际上武则天也玩了一个把戏,分开了,不引人注意。否则联在一起,可以解读为进谏可以,皇帝也要有讷谏的雅量。但不能搬弄是非,混淆视听。也可以指言官对太子作为的弹劾阻挠,但更可以解读为杜绝官员对她的攻击陷害。对太子的弹劾是善意的,总想太子做得更好。可对她的攻击,却是致命的,恨不能将她立即罢废。
其实这两条联在一起,已经能看出母亲日后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气。
继续看下去。到了第八条,是学习老子的《道德经》,王公以下的臣民,都要读老子的文章。李渊身上多是胡人血脉,于是牵强附会,一会儿说自己家族来自陇西李家,一会儿说是老子的后代,尊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因此,投其所好,让李氏宗亲与百官看一看,她还是李家的媳妇,没有外心。
第九是为母服孝三年,这中间牵涉到了一个古礼问题,有小孝,七七之数,中孝,一年之期,大孝,三年才满。古礼中一些礼制对女子略略不公,因此,武则天做了一些改革,稍稍抬高女子地位。又讲了许多,比如礼节,服饰,丧期。也许用意是好的,可等于是空谈。各个官员对礼制有各个官员的解读方式,百姓有百姓的方式,世家有世家的方式。武则天根本没有能力规范起来。不要说武则天,就是李治都不行,想规范礼制,那些傲气冲天的各大门阀,会不会买李家皇室的账?
第十条是五年以上有功官员不再考核。主要是指勋官的,也就是什么上柱国的啥,世袭南北朝的北朝制度而来,根据战功多少将赏勋官,不管事,仅仅加官而己,是荣誉之职。到了唐朝已经弱化,甚至仅作为荣誉奖励功臣之后代,或者宗室外戚弟子。但在唐初,因为战争多,大量招募士兵,授了不少勋官出去,也赏赐了一些勋田。另外三到品的特级勋官可参加职事常官的铨选,二品以上的勋官,可享门荫特权。因此,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凡是军功授勋的,战场上或战后,由随军书记记录将士战绩,骆宾王就是此职,上报尚书省,吏部司勋郎中反复审查,验证为实,然后拟定官阶,奏报皇上,等候授官。为了防止前线将士弄虚作假,谎报战功,或者击杀百姓以充军功,这个审核很严格。甚至数年后,能翻出来,再次验核。
同样,这也是一个优良的传统。但经武则天这一变,五年以前的勋功,那怕就是谎报军功的,也停止追究不问。看似是简化管理程序,实际是与学老子收宗室之心,免京城徭役收京城百姓之心一样,这是收将士之心。
第十一条是八品以上京官增加年俸,京城物价日贵,增加俸禄也是必然。可是又要轻徭薄赋,又要加薪,请问朝廷上哪里变出钱来?或者母亲看到国家收入略增,特别是自己为朝廷带来的一些收入,也动了这个主意?
这些钱是为了减少百姓赋税谋划的,不是让你用来收买官员心的!
第十二条是任事已久,又有才德官员,可晋升。所有十二条,如果让李威来选择,最少抢毙六到七条,剩下的也是统统在放屁,唯独这一条李威认可了。
许多有才华的官员,因为出身寒薄,虽然在职有作为,却得不到重用。刘仁轨那是特例,是上了战场打出来的功劳,否则同样会没没无闻。有了这条言策,可以提拨一些这样的官员升阶重用。
但这十二条,对母亲很有帮助的,能收买许多人的心,京城百姓,宗室,官员,将士……
将这个表奏还给了母亲,武则天说道:“弘儿,你看本宫之议如何?”
其实李威心中在说,母亲这头史前巨熊终于从冬眠的巢穴里走出来,向世人展示她的种种手段了。
但李威也不急,父亲优柔寡断,对自己再三猜忌,母亲又要走出前台,当然,这时候的父亲已经逐渐在失去掌控,母亲也不会不抓住“机遇”的。父亲大义不能扳倒他,母亲又斗不过她。
虽然母亲坐在这里,气象万庄,雍容华贵。可数一数倒在她裙下的人,王皇后、萧淑妃、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柳奭、于志宁、高履行、上官仪、刘祥道等,以后说不定还有更多的人选,包括鬼神莫测的裴行俭。
因此,李威已经准备再次出逃。条件创造了,有了船队,可以从容经营南海诸岛。
也不是那么悲观,既然母亲询问自己,似乎对自己不是很恶劣。只是母亲倒底是何用心,猜不出来。于是答道:“母后之策,对社稷对百姓将会立下大功。母后思绪稳妥,儿臣不及万一也。”
“也不是,你父皇病情越是恶化,所以你与本宫,更要为你父皇出一些力,分担一些重任。”
“……是……”
“不过,本宫觉得还有一些不稳妥的地方,弘儿,你能不能替本宫参考一下?”武则天说完了,又将这个表奏递到他手中。
李威有些发晕,其实所谓的十二策,李威后世倒听过一些,许多人将它吹得天上才有,地上全无。现在看过了,大约相差不大的,除了空洞外,要么就是收买人心。
你收买人心了,置我于何地?
还要我替你参考!
武则天倒是意气风发,不知道她从父亲嘴中又得到了什么承诺,比前几个月见到的萎靡又有所不同,说道:“你有了儿子,大唐江山等于又有了后继之人。这是喜讯,因此你我合力,将这篇策表做好,喜上加喜。”
“是……”
还是弄不懂,这是母亲拉拢人心,要走出前台的奏表,为什么让自己修改?
“来人哪,”武则天喝了一声,又让仆役拿出许多进贡的人参、燕窝、灵芝、银耳等补品,赏赐给碧儿的。
走了出来,天气睛朗,阳光居然有些刺眼儿,李威手里拿着这个十二条,不由地说了一句:“难道还会是日月当空?”(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小说阅读(readnovel。)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