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新时代 第191章 矛盾 (加更完成!求月票!)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逆鳞、银狐、续南明、盛唐风华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夜,是寂静的。
在一雪白茫之地中通亮的灯火映亮了悠黑的夜空,旷野上的白雪反射的着从厂区映出的灯光,远远的看去,在树立铁丝墙的厂区内那些高达数十米的巨型厂房间的道路上,蠕动着像蚂蚁一般的人影响,是穿着冬季工作服的工人,不时有大型拖车拖着集装箱在厂区间驶入驶出。
在铁丝边巡逻的国民警卫军的士兵背着步枪,走在冻得结结实实的雪地上,两人排成一排,军大衣的毛领被坚了起来,防寒帽的护耳也被放了下来,尽管如此,两人在巡逻时还是不时朝着手心里吐着热气。
“从头到脚冷个透心,这天气怎么着也得有零下二十来度吧!”
“这天气,原本应该窝在营房里的!这里可是国内,谁***敢来破坏这里!”
“得了,咱们算是幸运的,至少不用在前线的泥壕里摸打滚爬不是!”
“操!与其在这里守这鸟工厂,还不如***去前线!”
“嘿!前线你到想去,你也不瞅瞅就你那小身板,能去上前线吗?估计把你送上去,用不了几天国防部就要给你家送阵亡通知。”
“去你的!”
两人的眉毛、帽绒和拉起的大衣领上都结着白晃晃的刺人的霜花,两人言语中多少总带着一些抱怨之意,对于负责国内数千家重点企业安全的国民警卫队官兵而言,他们并不见得就乐意接受这种轻松的任务。
至少在很多军人看来,这根本就是浪费兵力,毕竟这些工厂都有自己的武装保安,完全没有必须浪费“宝贵的战争资源”在国内看守这些工厂,每一个工厂一个班,全国就有几个师的兵力被浪费着。
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同样知道,荷枪实弹的国民警卫军官兵在工厂的存在,能够起到威慑作用,对破坏分子是一方面,同样的还针对另一个组织——工会,或许工会同样支持战争,但在支持战争的同时,工会组织同样支持提高工人的工资以及福利。
这自然使得的企业和工会组织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希望在战争时期谋得前所未有的利润,而在另外一方面,工会希望在战时的高负荷生产下提高工人待遇。
这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像在上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在欧洲爆发战争之初,中国依然是坐山观虎斗,充当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大做军火生意,而在去年被卷入了战争之后。在战争需要的刺激下,短短的一年中,国内经济力量大大膨胀起来,钢和钢材产量由4510万吨增加到5232万吨,原煤产量由5。7亿吨增加到6。59亿吨。整个工业生产增长了28%。
仅仅不过一年之间,国内新厂房和设备支出共计85亿元,机床扩充了21万台,相当于战前全部企业设备的总量的4分之1,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扩充。
而于氏航空制造公司的厂也正是在这股近乎于疯狂的工业扩充中兴建,只不过与于氏航空企业的其它下属数家工厂不同,这家工厂尽管已经建成半年,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制造出一架飞机,甚至于连同工厂自身至今仍未完成重建。
而且与其它工厂中充斥着大量的新工人不同,厂内却云集着整个于氏企业各个工厂中最优秀的技术工人以及最先进的设备,其中甚至包括一台15000吨模锻液压机,这种为满足飞机生产轻金属模锻件需求的重型模锻液压机,在整个中国不过仅只有五台,厂在月前投入使用的15000吨模锻液压机则是第五台。
之所以耗资千万元向西北重型机械公司定购15000吨模锻液压机,一方面是满足公司生产轻金属模锻件的需要,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却是为了一个工程服务,毕竟公司的需求,可以利用小型模锻液压机满足,但空军的29规范中远程轰炸机中所需的锻件,却不是小型模锻液压机所能满足的。
而厂的建立,则就是为了29远程轰炸机规范的需求,毕竟参照规范设计的轰炸机不可能在过去的旧工厂中制造,他实在是太大了。
露天的5号厂房的房顶上钢制大梁被探灯照的通亮,而且房顶重达百吨的钢梁上,一群渺小的身影几乎被庞大的厂房上密集的钢梁所吞没,只钢梁上不停闪出的电焊的电弧光,证明着上面有一群人仍然在顶着刺骨的寒风工作着。
浑身被冻的几近麻木的赵家梁尽量让自己的身体贴近焊点,以便让焊拉钢梁时发出的热量让自己的身体更温暖一些,尽管刺骨的寒风几乎能带走身体上的每一点温度,而且浑身上下早已经冻的近乎麻痹,但赵家梁却不敢有一丝的疏乎。
作为一名高级焊工,赵家梁知道自己手中的这杆焊枪下的每一点疏乎,都有可能造成后果不堪设想的灾难。在零下20多度的低温之中焊接钢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焊枪刚一打火,热量瞬间就会被的钢梁吸收,钢一凝固就容易产生裂缝,任何裂缝都有可能是未来厂房投入使用后的一个隐患。
此时已经在25米高空连续工作6个小时赵家梁的皮大衣领上已经结出了厚厚的一层霜,甚至于连同大衣上都已经结霜。低温焊接要求焊接工作必须要一气呵成,尽管身体被冻的都有些刺痛,但仍然只能坚持不间断作业。
终于完成了一个焊点后,刺目的电弧光从护目镜下消失了,掀开护目镜赵家梁满意的看着的由红转黑的焊点,作为有着二十年焊接经验的高级焊工,赵家梁自然知道这个焊点不会有任何问题。
“师傅,这个已经加热到了150度!”
距离赵家梁米把远的位置,一个冻的鼻涕流过嘴唇的少年正在用加热器为焊点加热,少年的脸蛋完全是一副青紫的模样。
赵家梁小心翼翼的走到加热器旁边,原本冻的几近麻木的身体知觉慢慢的回复了过来,加热器和电焊是在这上面唯一取暖的方式。
“阿祥,休息一会吧!”
“哎!师傅!”
鼻涕横流的阿祥用手帕擦了下鼻子,笑呵呵从怀中取出一个水壶递到了师傅面前。
“阿祥,冷不?”
“不冷!”
“扯,这天气呆在这么高的地方,只要是个人都冷!”
喝着茶的赵家梁看着钢梁下的厂房,露天的厂房内机器的轰鸣声是这里唯一的声音,那些穿着工作服的工人中有男有女,自己在这上面冷,他们也不见得比自己轻松多少,至少在厂房上顶之前,这里头谁也落不着暖和劲。
“阿祥,你是不是觉得,咱们干这挺没意思!”
“啊?”
“从你那几个师兄去了南方的造船厂,你就和过去不一样,你心里头一定是觉得,咱们焊这些东西没啥意思,现在打仗了,咱们应该焊飞机、坦克、军舰什么的,那才是正道是不是?”
“师傅,我……”
少年有些不好意思的憨笑着,自己心里的确是这么想的。
“你看看他们!”
赵家梁指着25米地下,那些正在忙碌着的工人,他们正围着一个庞大机体在那里上着多种铆钉,他们身上甚至都没有穿着自己这种厚实的羊毛大衣,只是穿着冬天的工作服。
“咱们的活干不好,这些大梁不劳固,他们就不能把那些翅膀什么的吊装起来,组装成一架飞机,咱爷两虽说没去焊坦克、军舰什么的,可在这咱的活直接关系到这大飞机能不能造出来不是!只要是个活,就肯定对打仗有用!”
当赵家梁在25米的高空教育着徒弟时,在露天的厂房内,安家乐偶尔会抬头朝厂房上方正忙活着的梁顶住看上一眼,庞大的厂房已经有4分之一位置已经安装了房顶,而房顶受力梁吊已经接近完工,按照目前的进度,无论是飞机的最后组装或是厂房的完工,都将会在同时完成。
望着厂房中的这架的已经完成了一半机体的庞然大物,安家乐在心中隐隐的甚至有些恐惧,同时也有一种庆幸,空军之所以决定支持于氏方案,原因并不是因为于氏的方案很先进,而是因为于氏的方案很落后。
这或许是最荒谬的事情,一架新型飞机被采用不是因为他的先进,而是因为落后。
尽管从29规范提出之后,其研制进度就一直因为技术原因而被严重耽搁,但空军高层对仍然对29规范寄予厚望,国防空军参谋部始终都相信一点,只有装备了真正具有洲际续航能力的重型轰炸机,才能有效地威慑和打击远在另一个半球的对手,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于氏和中华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不同于拥有整个西北公司系统内各公司作为技术支持的中华航空企业,自己在设计符合29规范的轰炸机时,所遵从的是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子系统则利用空军技术部门提出的子系统规范研发。
因此在结构设计上,xh-39采用全金属结构,机身为细长圆柱体,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机翼则采用上单翼平直结构,尾翼为悬臂式单平尾,平尾和垂尾前缘都安装有加热防冰设备。机身前部为透明机头罩,炸弹舱在机身中部,将乘员舱分为前后两段,相互之间由机身左侧的内部气密通道连接,共设置成员16名,其中包括5名替换乘员。
采用6台上海南方动力公司设计的nd-y-6400式发动机,整架飞机几乎没有采用任何先进技术,但所采用的无不是已经成熟的技术,于氏在27规范中的竞争失败正是因为采用了一些看似先进的技术,但看似先进的技术并未能令空军接受,这一次自己只是吸取了yb-28的失败经验。
但现在空军之所以继续投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自己所采用的成熟的甚至有些老旧的技术,这使得公司可以在短期内制造出了原型机,当然前提是首先需要完成厂房的建造,他实是太大了。
大到什么地步?大到整个中国甚至连翔升航空器企业的巨型飞艇厂房也无法容纳他。而现在这庞然大物已经初显其形,数百名工人正在日以继夜的生产着第一架原型机。
望着厂房内掩于庞大的机体前后的那一张张疲惫不堪的工人们的脸,使突然觉得似乎有些面熟,记忆浮现出的曾在《自由》纪录片中看到的一个镜头,在喀山战役时一只远征军残部组成的部队。那同样是一些疲惫不堪的面孔,不过在那里男人的面孔上都带着浓浓的硝烟,而在这里的面孔却显得很地下干净,尽管这一张张面孔并不相似,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共同情感,他们都把战争的胜利看得高于一切。
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制造出新式轰炸机,这些人在极其艰难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为争取战争胜利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于军需工厂而言,争取战争的胜利的努力在于制造更多的武器。
而工厂里的工人们知道,这座工厂制造的飞机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架真正的洲际轰炸机,它将会让中国赢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就在这时的厂房的主管有些兴奋的跑了过来。
“安总工,第一批nd-y-6400到了!”
与此同时,西北火车站站内的一座仓库式站台上,尽管不停的有全副武装的官兵走动,但在站台内却听不到大声喧哗,只能偶尔听到几句口令声,在仓库内外随处可以看到穿着迷彩服全副武装的官兵,他们手中大都端着一种短小的从未被外界窥知的自动步枪,在靠近车厢的位置,几十名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人正在指挥着叉车的装卸,特殊的装备、特殊的人群,所有这些现象告诉人们,站台上正在进行着一个极为秘密的行动。
几十分钟后,在这个平静的夜晚时分,这列满载士兵和装备的军列悄然驶出西北火车站,沿着西库铁路向北驶去。几个小时后,列车在进入扎萨克省之后在戈壁边缘转入了一条军用专线,这里通往国防空军的专用靶场,稍加留意的话,有心人会发现这列特殊的军列安全级别很多,几乎每一个沿线站台都在之前接到了警戒令。
“嘟……”
黎明时分,伴着一阵汽笛声,这趟由18节客、货和特种车箱组成的满载着“df-1”和仪器、地面设备与特种车辆,以及发射试验人员的专列,在空军阿尔泰靶场位于阿尔泰山余脉处的一座简易站台前停了下来,站台附近着着几队负责警戒的空军官兵。
火车停稳后,刚钱学森拉开窗纱,朝着窗外望去,朝阳将冰封的大地尽染成金色,在这片金色之中,可以看到零星分布空军警卫官兵以及一些军车。
“老师,我们到了!”
冯卡门放下手中的图纸资料,向车外看了一眼,那些身穿黑色作战服的护送兵已经跳下了火车,而一些技术人员则开始指挥靶场工程人员装载仪器、地面设备,其中大量的设备都是采用集装箱运输,这使得整个装载工作非常轻松。
“这是我第十六次来阿尔泰靶场!”
冯卡门的声音很是平淡,科学家为军事项目服役是必然,在中国如此,在世界其它国家也是如此,15年前自己来到中国时,或许根本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专职为军事项目服务。
15年前,自己接到中国南京理工学院邀请来华任教,当时南京理工学院创办不过仅4年,坐落在南京郊外紫荆山下。学院内外到处是一片绿树蓊郁,一幢幢教学楼、学生、教授宿舍融合在这一片浓绿之中。
尽管南京理工学院是中国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重点投资院校,但其在面积上其面积远不比**、南京东南大学两所南方知名大学相比,然而,小小的南京理工学院,现在却在中国华东与两校成三足鼎立之势。
南京理工学院办校理念就是“小而精,小而美”,是中国精英学府的典范。南京理工学院强调理工结合,培养的学生既是科学家,也是工程师。博大精深,是南京理工学院对于学生的要求。
在中国的15年,冯卡门对中国真正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发展自己的航空事业有着那么强烈的愿望,中国人恰巧赶上世界航空大发展,他们在太多方面落后于世界,唯独在空中领域,他们一直领先于世界。
这次试验成功获得成功之后,他们将再一次在另一个航空领域将全世界远远的甩在身后。
“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中国人。”
中国人已经一再的用自己的创造证明了自己曾经的感叹。
“我是第一次!”
钱学森接了一句,望着车窗外的靶场,总觉有些好奇,在中国作为科学家,能够为国防服务,本身就意味着荣誉。
望着老师,钱学森的眼中带着一丝感激。
冯卡门整整年长自己30岁,是两代人。在冯。卡门身边,自己经历了“三部曲”:最初是学生,逐渐成为得意门生;接着,自己成了冯。卡门的助手;最后,自己成了冯。卡门在科学研究中的最密切的合作者,甚至创立了用两人的姓氏命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
冯卡门早就是世界空气动力学的权威。而自己却是在冯卡门的指引下,闯进空气动力学这片正待开发的密林。
5年前的秋天,理工学院顾毓秀院长和老师一起飞往西北,出席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空军研究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在会上,国防空军方拿出五个亟待解决的军事难题,请几个参加会议的大学代表挑选,然后军方拨给研究经费。课题之一,是研究一种无人操纵的可制导的射程在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的火箭。
参会的几所大学中,几乎没有接受这个课题,难度太高,当时南京理工学院可以挑选一个课题。老师认为这个课题富有挑战性,建议院长选择这一课题。于是,试制这种火箭的任务,就落在老师的头上。为了保密,这项研制计划的代号为“df”。
钱学森和冯卡门两人刚一下车,一名肩佩中校军衔的军官就走到他们二人面前,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你好,冯教授!钱教授!”
“你好,永城兄!”
望着面前的刘永城,无论是钱学森或是冯卡门都无法接受他的这种身份上的转变,不过钱学森到是留意了一下刘永城左手的那枚戒指,这或许是他的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吧。
曾经刘永城主掌的西北大学“火箭试验室”是“喷气动力试验室”最大的竞争对手,只不过相比于自己,他们的研究更倾向于军事,他们试验直接由西北公司的资助,而西北公司的另一个身份却是中国最大的军火商,这家公司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与军事项目有关的技术。
过去的几年,空军80%的火箭技术源自于刘永城的“火箭试验室”,从反坦克火箭、反潜火箭、空空火箭、多管火箭直到探空火箭,他们在火箭的军事应用领域远远领先于“喷气动力试验室”,而喷气动力试验室的长处则在于火箭的基础研究。
在战争爆发之后,最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火箭试验室的几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宣誓加入国防军,成为军方技术研究人员,与同时,根据国防法案的需要,喷气动力试验室又同火箭试验整合成“df试验处”。
“明天的试验不会有军方高层军官出席,按照他们的说法……”
刘永城的表情变得有些神秘。
“也就是说,我们的试验成败,对空军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
“他们可以接受失败,我们不能,刘中校,检查完成后,就开始进行导弹组装吧!”
出人意料的冯卡门此时完全没有往日的幽默感,反而变得严肃了起来,df导弹是试验处成立后取得的第一次重要突破,成功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试验,飞向宇宙!这是df工程的最终目的,国防军倾资研究大功率液体火箭是为了军事目的,但却同样没有忽视他的其它用途,为飞向宇宙做为基础。
3月2日,完成组装后的df导弹安全运抵发射场,第二天,导弹进入技术阵地进行单元和综合测试。3月4日,“df”导弹测试结束,被装上专用运输车送往三号发射场区。
上午九时十五分,发射人员用高架起重机把导弹吊到起竖托架上。接着,载着导弹的起竖托架以步行的速度缓缓驶进发射工位,随后起竖托架上的液压装置把导弹竖成垂直的发射状态。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操作人员登上工作平台,开始进行发射前的最后的仪表检查作业,作最后的发射准备。
直到临近傍晚时,完成最后一遍检查后,两辆罐装车驶入发射场,操作人员开始为导弹加注高纯度酒精以及高纯液氧两种推进燃料,这两种燃料是的喷气动力试验室过去的研究成果,尽管有更好的燃料,但这却是安全性最高的燃料。
“晚上8点30分发射。”
望着牢牢地矗立在发射架上这枚高大、威武的灰白色弹道导弹,刘永城的眼中流露出丝许父亲望着子女时才会流露的眼神。
“这么一个玩意能飞多远?”
一旁的一名空军军官同样有些惊讶的看着眼前这威灰白色的大柱子。
“300至320公里!”
钱学森报出了一个数字。
3月4日,当天深夜,空军阿尔泰靶场,d-9区火箭发射场上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在探照灯的照射下,整个发射场坪明如白昼,竖立在发射台上的“df”导弹俨然一把利剑直指夜空。
尽管此时的靶场的气温已经下降到摄氏零下十几度,但是所有参试人员仍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能在装有空调的防护堡或集装箱式工作车上工作,而是在露出的严寒下工作着。
20时30分08秒,空军发射指挥员下达了点火命令。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发射台周围腾起一股浓烟,导弹的尾部向下喷吐出一团巨大的橙红色的火焰,导弹随即拔地而起,如反动的流星一般直刺如幕般的天空。
这时,发射场上空天气晴朗,能见度很好。几秒钟后,垂直上升的导弹开始程序转弯,向远方飞去。与此同时,指挥中心的电台中不断传来各跟踪台站,
“发现目标,飞行正常!”
“跟踪良好!”的报告声。
7分32秒后,沉默了数十秒的电台突然“扑哧”响起一声电磁燥声,随即一个平静的声音传了过来。
“导弹准确击中目标。重复……”(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readnovel。,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
夜,是寂静的。
在一雪白茫之地中通亮的灯火映亮了悠黑的夜空,旷野上的白雪反射的着从厂区映出的灯光,远远的看去,在树立铁丝墙的厂区内那些高达数十米的巨型厂房间的道路上,蠕动着像蚂蚁一般的人影响,是穿着冬季工作服的工人,不时有大型拖车拖着集装箱在厂区间驶入驶出。
在铁丝边巡逻的国民警卫军的士兵背着步枪,走在冻得结结实实的雪地上,两人排成一排,军大衣的毛领被坚了起来,防寒帽的护耳也被放了下来,尽管如此,两人在巡逻时还是不时朝着手心里吐着热气。
“从头到脚冷个透心,这天气怎么着也得有零下二十来度吧!”
“这天气,原本应该窝在营房里的!这里可是国内,谁***敢来破坏这里!”
“得了,咱们算是幸运的,至少不用在前线的泥壕里摸打滚爬不是!”
“操!与其在这里守这鸟工厂,还不如***去前线!”
“嘿!前线你到想去,你也不瞅瞅就你那小身板,能去上前线吗?估计把你送上去,用不了几天国防部就要给你家送阵亡通知。”
“去你的!”
两人的眉毛、帽绒和拉起的大衣领上都结着白晃晃的刺人的霜花,两人言语中多少总带着一些抱怨之意,对于负责国内数千家重点企业安全的国民警卫队官兵而言,他们并不见得就乐意接受这种轻松的任务。
至少在很多军人看来,这根本就是浪费兵力,毕竟这些工厂都有自己的武装保安,完全没有必须浪费“宝贵的战争资源”在国内看守这些工厂,每一个工厂一个班,全国就有几个师的兵力被浪费着。
但在另一方面,他们同样知道,荷枪实弹的国民警卫军官兵在工厂的存在,能够起到威慑作用,对破坏分子是一方面,同样的还针对另一个组织——工会,或许工会同样支持战争,但在支持战争的同时,工会组织同样支持提高工人的工资以及福利。
这自然使得的企业和工会组织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企业希望在战争时期谋得前所未有的利润,而在另外一方面,工会希望在战时的高负荷生产下提高工人待遇。
这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像在上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在欧洲爆发战争之初,中国依然是坐山观虎斗,充当世界上最大的军火商,大做军火生意,而在去年被卷入了战争之后。在战争需要的刺激下,短短的一年中,国内经济力量大大膨胀起来,钢和钢材产量由4510万吨增加到5232万吨,原煤产量由5。7亿吨增加到6。59亿吨。整个工业生产增长了28%。
仅仅不过一年之间,国内新厂房和设备支出共计85亿元,机床扩充了21万台,相当于战前全部企业设备的总量的4分之1,工业生产能力得到了很大扩充。
而于氏航空制造公司的厂也正是在这股近乎于疯狂的工业扩充中兴建,只不过与于氏航空企业的其它下属数家工厂不同,这家工厂尽管已经建成半年,但是至今仍然没有制造出一架飞机,甚至于连同工厂自身至今仍未完成重建。
而且与其它工厂中充斥着大量的新工人不同,厂内却云集着整个于氏企业各个工厂中最优秀的技术工人以及最先进的设备,其中甚至包括一台15000吨模锻液压机,这种为满足飞机生产轻金属模锻件需求的重型模锻液压机,在整个中国不过仅只有五台,厂在月前投入使用的15000吨模锻液压机则是第五台。
之所以耗资千万元向西北重型机械公司定购15000吨模锻液压机,一方面是满足公司生产轻金属模锻件的需要,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却是为了一个工程服务,毕竟公司的需求,可以利用小型模锻液压机满足,但空军的29规范中远程轰炸机中所需的锻件,却不是小型模锻液压机所能满足的。
而厂的建立,则就是为了29远程轰炸机规范的需求,毕竟参照规范设计的轰炸机不可能在过去的旧工厂中制造,他实在是太大了。
露天的5号厂房的房顶上钢制大梁被探灯照的通亮,而且房顶重达百吨的钢梁上,一群渺小的身影几乎被庞大的厂房上密集的钢梁所吞没,只钢梁上不停闪出的电焊的电弧光,证明着上面有一群人仍然在顶着刺骨的寒风工作着。
浑身被冻的几近麻木的赵家梁尽量让自己的身体贴近焊点,以便让焊拉钢梁时发出的热量让自己的身体更温暖一些,尽管刺骨的寒风几乎能带走身体上的每一点温度,而且浑身上下早已经冻的近乎麻痹,但赵家梁却不敢有一丝的疏乎。
作为一名高级焊工,赵家梁知道自己手中的这杆焊枪下的每一点疏乎,都有可能造成后果不堪设想的灾难。在零下20多度的低温之中焊接钢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焊枪刚一打火,热量瞬间就会被的钢梁吸收,钢一凝固就容易产生裂缝,任何裂缝都有可能是未来厂房投入使用后的一个隐患。
此时已经在25米高空连续工作6个小时赵家梁的皮大衣领上已经结出了厚厚的一层霜,甚至于连同大衣上都已经结霜。低温焊接要求焊接工作必须要一气呵成,尽管身体被冻的都有些刺痛,但仍然只能坚持不间断作业。
终于完成了一个焊点后,刺目的电弧光从护目镜下消失了,掀开护目镜赵家梁满意的看着的由红转黑的焊点,作为有着二十年焊接经验的高级焊工,赵家梁自然知道这个焊点不会有任何问题。
“师傅,这个已经加热到了150度!”
距离赵家梁米把远的位置,一个冻的鼻涕流过嘴唇的少年正在用加热器为焊点加热,少年的脸蛋完全是一副青紫的模样。
赵家梁小心翼翼的走到加热器旁边,原本冻的几近麻木的身体知觉慢慢的回复了过来,加热器和电焊是在这上面唯一取暖的方式。
“阿祥,休息一会吧!”
“哎!师傅!”
鼻涕横流的阿祥用手帕擦了下鼻子,笑呵呵从怀中取出一个水壶递到了师傅面前。
“阿祥,冷不?”
“不冷!”
“扯,这天气呆在这么高的地方,只要是个人都冷!”
喝着茶的赵家梁看着钢梁下的厂房,露天的厂房内机器的轰鸣声是这里唯一的声音,那些穿着工作服的工人中有男有女,自己在这上面冷,他们也不见得比自己轻松多少,至少在厂房上顶之前,这里头谁也落不着暖和劲。
“阿祥,你是不是觉得,咱们干这挺没意思!”
“啊?”
“从你那几个师兄去了南方的造船厂,你就和过去不一样,你心里头一定是觉得,咱们焊这些东西没啥意思,现在打仗了,咱们应该焊飞机、坦克、军舰什么的,那才是正道是不是?”
“师傅,我……”
少年有些不好意思的憨笑着,自己心里的确是这么想的。
“你看看他们!”
赵家梁指着25米地下,那些正在忙碌着的工人,他们正围着一个庞大机体在那里上着多种铆钉,他们身上甚至都没有穿着自己这种厚实的羊毛大衣,只是穿着冬天的工作服。
“咱们的活干不好,这些大梁不劳固,他们就不能把那些翅膀什么的吊装起来,组装成一架飞机,咱爷两虽说没去焊坦克、军舰什么的,可在这咱的活直接关系到这大飞机能不能造出来不是!只要是个活,就肯定对打仗有用!”
当赵家梁在25米的高空教育着徒弟时,在露天的厂房内,安家乐偶尔会抬头朝厂房上方正忙活着的梁顶住看上一眼,庞大的厂房已经有4分之一位置已经安装了房顶,而房顶受力梁吊已经接近完工,按照目前的进度,无论是飞机的最后组装或是厂房的完工,都将会在同时完成。
望着厂房中的这架的已经完成了一半机体的庞然大物,安家乐在心中隐隐的甚至有些恐惧,同时也有一种庆幸,空军之所以决定支持于氏方案,原因并不是因为于氏的方案很先进,而是因为于氏的方案很落后。
这或许是最荒谬的事情,一架新型飞机被采用不是因为他的先进,而是因为落后。
尽管从29规范提出之后,其研制进度就一直因为技术原因而被严重耽搁,但空军高层对仍然对29规范寄予厚望,国防空军参谋部始终都相信一点,只有装备了真正具有洲际续航能力的重型轰炸机,才能有效地威慑和打击远在另一个半球的对手,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
于氏和中华都提出了各自的方案,不同于拥有整个西北公司系统内各公司作为技术支持的中华航空企业,自己在设计符合29规范的轰炸机时,所遵从的是利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子系统则利用空军技术部门提出的子系统规范研发。
因此在结构设计上,xh-39采用全金属结构,机身为细长圆柱体,起落架为可收放前三点式,机翼则采用上单翼平直结构,尾翼为悬臂式单平尾,平尾和垂尾前缘都安装有加热防冰设备。机身前部为透明机头罩,炸弹舱在机身中部,将乘员舱分为前后两段,相互之间由机身左侧的内部气密通道连接,共设置成员16名,其中包括5名替换乘员。
采用6台上海南方动力公司设计的nd-y-6400式发动机,整架飞机几乎没有采用任何先进技术,但所采用的无不是已经成熟的技术,于氏在27规范中的竞争失败正是因为采用了一些看似先进的技术,但看似先进的技术并未能令空军接受,这一次自己只是吸取了yb-28的失败经验。
但现在空军之所以继续投资,根本原因正是在于自己所采用的成熟的甚至有些老旧的技术,这使得公司可以在短期内制造出了原型机,当然前提是首先需要完成厂房的建造,他实是太大了。
大到什么地步?大到整个中国甚至连翔升航空器企业的巨型飞艇厂房也无法容纳他。而现在这庞然大物已经初显其形,数百名工人正在日以继夜的生产着第一架原型机。
望着厂房内掩于庞大的机体前后的那一张张疲惫不堪的工人们的脸,使突然觉得似乎有些面熟,记忆浮现出的曾在《自由》纪录片中看到的一个镜头,在喀山战役时一只远征军残部组成的部队。那同样是一些疲惫不堪的面孔,不过在那里男人的面孔上都带着浓浓的硝烟,而在这里的面孔却显得很地下干净,尽管这一张张面孔并不相似,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更为深刻的共同情感,他们都把战争的胜利看得高于一切。
为了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制造出新式轰炸机,这些人在极其艰难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下,为争取战争胜利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于军需工厂而言,争取战争的胜利的努力在于制造更多的武器。
而工厂里的工人们知道,这座工厂制造的飞机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架真正的洲际轰炸机,它将会让中国赢得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就在这时的厂房的主管有些兴奋的跑了过来。
“安总工,第一批nd-y-6400到了!”
与此同时,西北火车站站内的一座仓库式站台上,尽管不停的有全副武装的官兵走动,但在站台内却听不到大声喧哗,只能偶尔听到几句口令声,在仓库内外随处可以看到穿着迷彩服全副武装的官兵,他们手中大都端着一种短小的从未被外界窥知的自动步枪,在靠近车厢的位置,几十名穿着白色工作服的人正在指挥着叉车的装卸,特殊的装备、特殊的人群,所有这些现象告诉人们,站台上正在进行着一个极为秘密的行动。
几十分钟后,在这个平静的夜晚时分,这列满载士兵和装备的军列悄然驶出西北火车站,沿着西库铁路向北驶去。几个小时后,列车在进入扎萨克省之后在戈壁边缘转入了一条军用专线,这里通往国防空军的专用靶场,稍加留意的话,有心人会发现这列特殊的军列安全级别很多,几乎每一个沿线站台都在之前接到了警戒令。
“嘟……”
黎明时分,伴着一阵汽笛声,这趟由18节客、货和特种车箱组成的满载着“df-1”和仪器、地面设备与特种车辆,以及发射试验人员的专列,在空军阿尔泰靶场位于阿尔泰山余脉处的一座简易站台前停了下来,站台附近着着几队负责警戒的空军官兵。
火车停稳后,刚钱学森拉开窗纱,朝着窗外望去,朝阳将冰封的大地尽染成金色,在这片金色之中,可以看到零星分布空军警卫官兵以及一些军车。
“老师,我们到了!”
冯卡门放下手中的图纸资料,向车外看了一眼,那些身穿黑色作战服的护送兵已经跳下了火车,而一些技术人员则开始指挥靶场工程人员装载仪器、地面设备,其中大量的设备都是采用集装箱运输,这使得整个装载工作非常轻松。
“这是我第十六次来阿尔泰靶场!”
冯卡门的声音很是平淡,科学家为军事项目服役是必然,在中国如此,在世界其它国家也是如此,15年前自己来到中国时,或许根本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会专职为军事项目服务。
15年前,自己接到中国南京理工学院邀请来华任教,当时南京理工学院创办不过仅4年,坐落在南京郊外紫荆山下。学院内外到处是一片绿树蓊郁,一幢幢教学楼、学生、教授宿舍融合在这一片浓绿之中。
尽管南京理工学院是中国政府的高等教育发展基金会的重点投资院校,但其在面积上其面积远不比**、南京东南大学两所南方知名大学相比,然而,小小的南京理工学院,现在却在中国华东与两校成三足鼎立之势。
南京理工学院办校理念就是“小而精,小而美”,是中国精英学府的典范。南京理工学院强调理工结合,培养的学生既是科学家,也是工程师。博大精深,是南京理工学院对于学生的要求。
在中国的15年,冯卡门对中国真正有了深入的了解,也明白为什么中国人对发展自己的航空事业有着那么强烈的愿望,中国人恰巧赶上世界航空大发展,他们在太多方面落后于世界,唯独在空中领域,他们一直领先于世界。
这次试验成功获得成功之后,他们将再一次在另一个航空领域将全世界远远的甩在身后。
“世界上最聪明的民族有两个,一个是犹太人,另一个就是中国人。”
中国人已经一再的用自己的创造证明了自己曾经的感叹。
“我是第一次!”
钱学森接了一句,望着车窗外的靶场,总觉有些好奇,在中国作为科学家,能够为国防服务,本身就意味着荣誉。
望着老师,钱学森的眼中带着一丝感激。
冯卡门整整年长自己30岁,是两代人。在冯。卡门身边,自己经历了“三部曲”:最初是学生,逐渐成为得意门生;接着,自己成了冯。卡门的助手;最后,自己成了冯。卡门在科学研究中的最密切的合作者,甚至创立了用两人的姓氏命名的“卡门-钱近似”公式。
冯卡门早就是世界空气动力学的权威。而自己却是在冯卡门的指引下,闯进空气动力学这片正待开发的密林。
5年前的秋天,理工学院顾毓秀院长和老师一起飞往西北,出席中国科学院所属的空军研究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在会上,国防空军方拿出五个亟待解决的军事难题,请几个参加会议的大学代表挑选,然后军方拨给研究经费。课题之一,是研究一种无人操纵的可制导的射程在几百公里甚至几千公里的火箭。
参会的几所大学中,几乎没有接受这个课题,难度太高,当时南京理工学院可以挑选一个课题。老师认为这个课题富有挑战性,建议院长选择这一课题。于是,试制这种火箭的任务,就落在老师的头上。为了保密,这项研制计划的代号为“df”。
钱学森和冯卡门两人刚一下车,一名肩佩中校军衔的军官就走到他们二人面前,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你好,冯教授!钱教授!”
“你好,永城兄!”
望着面前的刘永城,无论是钱学森或是冯卡门都无法接受他的这种身份上的转变,不过钱学森到是留意了一下刘永城左手的那枚戒指,这或许是他的这种变化的原因所在吧。
曾经刘永城主掌的西北大学“火箭试验室”是“喷气动力试验室”最大的竞争对手,只不过相比于自己,他们的研究更倾向于军事,他们试验直接由西北公司的资助,而西北公司的另一个身份却是中国最大的军火商,这家公司从来不会放弃任何与军事项目有关的技术。
过去的几年,空军80%的火箭技术源自于刘永城的“火箭试验室”,从反坦克火箭、反潜火箭、空空火箭、多管火箭直到探空火箭,他们在火箭的军事应用领域远远领先于“喷气动力试验室”,而喷气动力试验室的长处则在于火箭的基础研究。
在战争爆发之后,最出乎他们意料的是,火箭试验室的几乎所有人都在第一时间宣誓加入国防军,成为军方技术研究人员,与同时,根据国防法案的需要,喷气动力试验室又同火箭试验整合成“df试验处”。
“明天的试验不会有军方高层军官出席,按照他们的说法……”
刘永城的表情变得有些神秘。
“也就是说,我们的试验成败,对空军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
“他们可以接受失败,我们不能,刘中校,检查完成后,就开始进行导弹组装吧!”
出人意料的冯卡门此时完全没有往日的幽默感,反而变得严肃了起来,df导弹是试验处成立后取得的第一次重要突破,成功于否直接关系到未来的试验,飞向宇宙!这是df工程的最终目的,国防军倾资研究大功率液体火箭是为了军事目的,但却同样没有忽视他的其它用途,为飞向宇宙做为基础。
3月2日,完成组装后的df导弹安全运抵发射场,第二天,导弹进入技术阵地进行单元和综合测试。3月4日,“df”导弹测试结束,被装上专用运输车送往三号发射场区。
上午九时十五分,发射人员用高架起重机把导弹吊到起竖托架上。接着,载着导弹的起竖托架以步行的速度缓缓驶进发射工位,随后起竖托架上的液压装置把导弹竖成垂直的发射状态。身穿白色工作服的操作人员登上工作平台,开始进行发射前的最后的仪表检查作业,作最后的发射准备。
直到临近傍晚时,完成最后一遍检查后,两辆罐装车驶入发射场,操作人员开始为导弹加注高纯度酒精以及高纯液氧两种推进燃料,这两种燃料是的喷气动力试验室过去的研究成果,尽管有更好的燃料,但这却是安全性最高的燃料。
“晚上8点30分发射。”
望着牢牢地矗立在发射架上这枚高大、威武的灰白色弹道导弹,刘永城的眼中流露出丝许父亲望着子女时才会流露的眼神。
“这么一个玩意能飞多远?”
一旁的一名空军军官同样有些惊讶的看着眼前这威灰白色的大柱子。
“300至320公里!”
钱学森报出了一个数字。
3月4日,当天深夜,空军阿尔泰靶场,d-9区火箭发射场上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在探照灯的照射下,整个发射场坪明如白昼,竖立在发射台上的“df”导弹俨然一把利剑直指夜空。
尽管此时的靶场的气温已经下降到摄氏零下十几度,但是所有参试人员仍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工作着,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没能在装有空调的防护堡或集装箱式工作车上工作,而是在露出的严寒下工作着。
20时30分08秒,空军发射指挥员下达了点火命令。
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轰鸣,发射台周围腾起一股浓烟,导弹的尾部向下喷吐出一团巨大的橙红色的火焰,导弹随即拔地而起,如反动的流星一般直刺如幕般的天空。
这时,发射场上空天气晴朗,能见度很好。几秒钟后,垂直上升的导弹开始程序转弯,向远方飞去。与此同时,指挥中心的电台中不断传来各跟踪台站,
“发现目标,飞行正常!”
“跟踪良好!”的报告声。
7分32秒后,沉默了数十秒的电台突然“扑哧”响起一声电磁燥声,随即一个平静的声音传了过来。
“导弹准确击中目标。重复……”(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readnovel。,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