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史密斯夫妇 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我以为只有我睡不着,原来晶晶姑娘你也睡不着。--至尊宝《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公元456年,北魏高宗拓跋浚太安二年春正月29日,北魏帝国位于首都平城的皇宫中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皇后册封典礼。只见一个身着华丽服饰的女子在宫廷乐队的伴奏下缓缓走上宫殿正中,随着庄重的宫廷雅乐的停止,这个女子从礼仪官手中接过了皇帝拓跋浚亲笔起草并颁布的“皇后册封诏书”以及“皇后印玺和绶带”,当这位帝国“第一夫人”缓缓转过身来之时,宫殿下数百官员整齐的跪倒在地上向她行叩拜之礼。
随着盛大的“皇后册封典礼”的礼成,我们终于看清了这位新科皇后的面容,只见她长着较为丰满的瓜子脸,丰满的嘴唇、高挺的鼻梁加上窄窄的鼻翼显得她的面庞是那样的精致,柳叶眉下有一双黑白分明清澈的眼睛,乍一看和韩国女神“全智贤”倒有几分相像。这位新科皇后不是别人,正是北燕皇族后裔,北魏原秦雍二州刺史冯朗的女儿冯氏。我们在前面的篇章曾经交代过,冯朗获罪被杀,冯府被抄后,冯氏来到京城,被亲姑姑,也就是当时皇帝拓跋焘的冯左昭仪收养在皇宫中。
公元452年拓跋浚登基之后,冯氏被选为贵人来到皇帝身边服侍。公元455年,拓跋浚年满16岁,陆丽等一干辅政大臣按照鲜卑人风俗还政于拓跋浚,而北魏帝国也在那一年改国号为太安。拓跋浚亲政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册立皇后,于是所有的“皇后候选人”按照鲜卑人习俗要进行一个神秘的“铸金人仪式”,只有铸成金人的候选人才有资格做帝国的“第一夫人”。
很明显,冯氏顺利通过了这项“铸金人仪式”,并于次年春节刚过,完成了皇后华丽的转身。此时的冯皇后年仅15岁,现如今的她正志得意满的看着匍匐在宫殿下面的群臣,嘴角边透出一丝微笑,显示出了和她年龄不相符的睿智和成熟。
老天爷有时就是这样的不公道,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话放在公元456年这个寒风凛冽的春天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正当冯皇后在皇宫正殿风风光光完成她的册封仪式时,在一处偏殿,李贵人却哭得梨花带雨,悲悲切切。
李贵人就是那个在库房被皇帝拓跋浚临幸并生下皇长子拓跋弘的汉人李氏。在拓跋浚册封“皇后”之后,紧接着还要进行“皇太子册封”仪式,而这个“皇太子”就是李氏的亲儿子,年仅一岁半的拓跋弘。儿子被立为太子,做母亲的李氏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她却如此悲伤呢?
原来,北魏帝国在立国之初,太祖拓跋珪就定下了个“立皇储,杀亲母”的野蛮国策。当时拓跋珪就按照这个自己制定的国策赐死了皇储拓跋嗣的亲娘,并用“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典故告诫拓跋嗣要防备“母壮子弱”带来的外戚专权。史载拓跋嗣在母亲被赐死之时哀伤的不能自已,但当拓跋嗣后来掌权时,却忠实的传承了老爸拓跋珪定下的这条“国策”,并被一代代北魏帝国掌权人所遵守。
俗话说“三十年媳妇熬成婆”,随着角色的转变,人们往往变成现有体制的“卫道士”,从被施暴者变为施暴者。于是在体制内,人们通常会分为3类:第一类就是体制的创造和修改者,这些人往往藐视世间所有规则,一切都以权衡整个集团的利弊作为制定、打破、修改规则的出发点,这些人凤毛麟角,历史上不是英明圣君,就是大奸大恶之徒;第二类就是体制的追随和维护者,这些人或是部分理解了体制这样运行的“道理”,或是干脆不去理解这个体制是否合理,而是简单崇拜于这个体制的制定者,这些人往往是意见的大多数,是体制的“卫道士”;第三类就是体制的破坏者,这些人从表象上看和第一类人有些像,但他们在破坏体制时,并未权衡整个集团的利弊,而是一切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这类人通常会被体制所排异,社会上各色罪犯多属于这种类型。
其实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法律和规则,它们都是可以被打破和塑造的,只要你的能量和能力达到一个拐点就行。在这里我就不展开叙述了。
好了,再回过头来交代我们的李贵人,这个可怜的美丽的汉族女子,被掳掠、被奴役、被临幸、被富贵、被赐死,一切的一切都身不由己,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片树叶,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无声的哭泣带不来任何的怜悯,瞬间就被无尽的大海所吞噬。就在冯皇后完成册封仪式的第三天,也就是公元456年2月1日,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史载常太后依旧例赐李贵人自杀,并命李氏详细列举在南方的兄弟,都加以托付,到诀别时,每说到一个兄弟,李氏就抚胸痛哭,场面凄惨无比。后来,李氏被追谥为元皇后,安葬在故都盛乐的皇家陵寝金陵。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这位赐死李贵人的常太后。常太后既不是皇帝拓跋浚的亲妈,也不是由“铸金人”而成为正牌皇后后升格为的皇太后,她是皇帝的“奶妈”,由于辛勤哺育的功劳而被拓跋浚尊为的“太后”。而这种由“奶妈”升格为“太后”的规则,则是由我们大名鼎鼎的太武帝拓跋焘首创的。当年拓跋焘亲娘“死亡”之后,拓跋嗣选了宫中佣人窦氏做拓跋焘“奶妈”,哺育年幼的拓跋焘,史载窦老太太仁厚慈爱,善于抚养教导,拓跋焘的横空出世应该和窦氏的教导有一定关系。不仅如此,《魏书》记载,在拓跋焘征讨凉州时,窦氏坐镇首都,指派将领击退柔然的侵犯,也是功不可没(实际上当时皇太子拓跋晃已经监国,留守国都抵抗柔然的政令应该多出自拓跋晃,但窦老太太不添乱已经算是大功一件了,当年拓跋焘北征柔然,这个老太太就出面干预阻止过)。不管怎样,拓跋焘十分敬重窦老太太,并把她尊为“保太后”。
于是在北魏朝的“立皇储,杀亲母”,“铸金人、立皇后”,以及“尊乳母,封太后”几个政策的共同影响下,北魏朝廷按规制应该标配两个皇后和两个皇太后一共三个人:即“铸金人”成功的正牌皇后,皇帝死后,皇太子即位后自然升格为皇太后;皇帝的生母,皇太子即位后追尊其为先皇的“皇后”;皇太子的乳母,皇太子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有可能在同一时期出现两个“皇太后”,如果皇帝正值壮年,这些个皇太后最多也就是处理处理宫内之事,但当皇帝幼弱,需要大臣辅政之时,国家政令就需要通过太后的首肯才能颁布。在拓跋焘暴卒,拓跋浚上位的公元452年,拓跋浚的乳母常氏就被尊为“保太后”,第二年即被尊为“皇太后”,而拓跋浚爷爷拓跋焘的正牌“铸金人”的皇后赫连皇后(也就是拓跋浚时期的赫连太皇太后)则于453年死去。于是从拓跋浚登基的452年到拓跋浚亲政的455年,帝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是常太后。而根据史书记载,拓跋浚十分敬重常太后,而常太后于公元460年寿终正寝,所以即便在拓跋浚亲政的455年之后,常太后应该继续和拓跋浚共享着帝国权利,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拓跋浚的决策。而这一切的一切,如果不是赫连太皇太后的早死,以及拓跋浚老爸拓跋晃的被冤死所导致的正牌铸金人皇太后的缺失,常太后势必很难独享上述权利。试想在拓跋浚幼弱之时,如果帝国出现两个“皇太后”,如果她们都属于权利欲比较强的人的话,北魏帝国政坛将会出现怎样的动荡。
而这一切被一个人默默地看在眼里。这个人是一个天生的政治生物,这种体制上的瑕疵在这个人眼中是不容许出现的。这个人是谁?我们下次再说。
;
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我以为只有我睡不着,原来晶晶姑娘你也睡不着。--至尊宝《大话西游之月光宝盒》
公元456年,北魏高宗拓跋浚太安二年春正月29日,北魏帝国位于首都平城的皇宫中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皇后册封典礼。只见一个身着华丽服饰的女子在宫廷乐队的伴奏下缓缓走上宫殿正中,随着庄重的宫廷雅乐的停止,这个女子从礼仪官手中接过了皇帝拓跋浚亲笔起草并颁布的“皇后册封诏书”以及“皇后印玺和绶带”,当这位帝国“第一夫人”缓缓转过身来之时,宫殿下数百官员整齐的跪倒在地上向她行叩拜之礼。
随着盛大的“皇后册封典礼”的礼成,我们终于看清了这位新科皇后的面容,只见她长着较为丰满的瓜子脸,丰满的嘴唇、高挺的鼻梁加上窄窄的鼻翼显得她的面庞是那样的精致,柳叶眉下有一双黑白分明清澈的眼睛,乍一看和韩国女神“全智贤”倒有几分相像。这位新科皇后不是别人,正是北燕皇族后裔,北魏原秦雍二州刺史冯朗的女儿冯氏。我们在前面的篇章曾经交代过,冯朗获罪被杀,冯府被抄后,冯氏来到京城,被亲姑姑,也就是当时皇帝拓跋焘的冯左昭仪收养在皇宫中。
公元452年拓跋浚登基之后,冯氏被选为贵人来到皇帝身边服侍。公元455年,拓跋浚年满16岁,陆丽等一干辅政大臣按照鲜卑人风俗还政于拓跋浚,而北魏帝国也在那一年改国号为太安。拓跋浚亲政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要册立皇后,于是所有的“皇后候选人”按照鲜卑人习俗要进行一个神秘的“铸金人仪式”,只有铸成金人的候选人才有资格做帝国的“第一夫人”。
很明显,冯氏顺利通过了这项“铸金人仪式”,并于次年春节刚过,完成了皇后华丽的转身。此时的冯皇后年仅15岁,现如今的她正志得意满的看着匍匐在宫殿下面的群臣,嘴角边透出一丝微笑,显示出了和她年龄不相符的睿智和成熟。
老天爷有时就是这样的不公道,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句话放在公元456年这个寒风凛冽的春天真是再恰当不过了。正当冯皇后在皇宫正殿风风光光完成她的册封仪式时,在一处偏殿,李贵人却哭得梨花带雨,悲悲切切。
李贵人就是那个在库房被皇帝拓跋浚临幸并生下皇长子拓跋弘的汉人李氏。在拓跋浚册封“皇后”之后,紧接着还要进行“皇太子册封”仪式,而这个“皇太子”就是李氏的亲儿子,年仅一岁半的拓跋弘。儿子被立为太子,做母亲的李氏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她却如此悲伤呢?
原来,北魏帝国在立国之初,太祖拓跋珪就定下了个“立皇储,杀亲母”的野蛮国策。当时拓跋珪就按照这个自己制定的国策赐死了皇储拓跋嗣的亲娘,并用“汉武帝赐死钩弋夫人”的典故告诫拓跋嗣要防备“母壮子弱”带来的外戚专权。史载拓跋嗣在母亲被赐死之时哀伤的不能自已,但当拓跋嗣后来掌权时,却忠实的传承了老爸拓跋珪定下的这条“国策”,并被一代代北魏帝国掌权人所遵守。
俗话说“三十年媳妇熬成婆”,随着角色的转变,人们往往变成现有体制的“卫道士”,从被施暴者变为施暴者。于是在体制内,人们通常会分为3类:第一类就是体制的创造和修改者,这些人往往藐视世间所有规则,一切都以权衡整个集团的利弊作为制定、打破、修改规则的出发点,这些人凤毛麟角,历史上不是英明圣君,就是大奸大恶之徒;第二类就是体制的追随和维护者,这些人或是部分理解了体制这样运行的“道理”,或是干脆不去理解这个体制是否合理,而是简单崇拜于这个体制的制定者,这些人往往是意见的大多数,是体制的“卫道士”;第三类就是体制的破坏者,这些人从表象上看和第一类人有些像,但他们在破坏体制时,并未权衡整个集团的利弊,而是一切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这类人通常会被体制所排异,社会上各色罪犯多属于这种类型。
其实这个世间没有绝对的法律和规则,它们都是可以被打破和塑造的,只要你的能量和能力达到一个拐点就行。在这里我就不展开叙述了。
好了,再回过头来交代我们的李贵人,这个可怜的美丽的汉族女子,被掳掠、被奴役、被临幸、被富贵、被赐死,一切的一切都身不由己,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片树叶,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无声的哭泣带不来任何的怜悯,瞬间就被无尽的大海所吞噬。就在冯皇后完成册封仪式的第三天,也就是公元456年2月1日,拓跋弘被立为太子。史载常太后依旧例赐李贵人自杀,并命李氏详细列举在南方的兄弟,都加以托付,到诀别时,每说到一个兄弟,李氏就抚胸痛哭,场面凄惨无比。后来,李氏被追谥为元皇后,安葬在故都盛乐的皇家陵寝金陵。
说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看这位赐死李贵人的常太后。常太后既不是皇帝拓跋浚的亲妈,也不是由“铸金人”而成为正牌皇后后升格为的皇太后,她是皇帝的“奶妈”,由于辛勤哺育的功劳而被拓跋浚尊为的“太后”。而这种由“奶妈”升格为“太后”的规则,则是由我们大名鼎鼎的太武帝拓跋焘首创的。当年拓跋焘亲娘“死亡”之后,拓跋嗣选了宫中佣人窦氏做拓跋焘“奶妈”,哺育年幼的拓跋焘,史载窦老太太仁厚慈爱,善于抚养教导,拓跋焘的横空出世应该和窦氏的教导有一定关系。不仅如此,《魏书》记载,在拓跋焘征讨凉州时,窦氏坐镇首都,指派将领击退柔然的侵犯,也是功不可没(实际上当时皇太子拓跋晃已经监国,留守国都抵抗柔然的政令应该多出自拓跋晃,但窦老太太不添乱已经算是大功一件了,当年拓跋焘北征柔然,这个老太太就出面干预阻止过)。不管怎样,拓跋焘十分敬重窦老太太,并把她尊为“保太后”。
于是在北魏朝的“立皇储,杀亲母”,“铸金人、立皇后”,以及“尊乳母,封太后”几个政策的共同影响下,北魏朝廷按规制应该标配两个皇后和两个皇太后一共三个人:即“铸金人”成功的正牌皇后,皇帝死后,皇太子即位后自然升格为皇太后;皇帝的生母,皇太子即位后追尊其为先皇的“皇后”;皇太子的乳母,皇太子即位后尊为“皇太后”。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在上述政策的指导下,有可能在同一时期出现两个“皇太后”,如果皇帝正值壮年,这些个皇太后最多也就是处理处理宫内之事,但当皇帝幼弱,需要大臣辅政之时,国家政令就需要通过太后的首肯才能颁布。在拓跋焘暴卒,拓跋浚上位的公元452年,拓跋浚的乳母常氏就被尊为“保太后”,第二年即被尊为“皇太后”,而拓跋浚爷爷拓跋焘的正牌“铸金人”的皇后赫连皇后(也就是拓跋浚时期的赫连太皇太后)则于453年死去。于是从拓跋浚登基的452年到拓跋浚亲政的455年,帝国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是常太后。而根据史书记载,拓跋浚十分敬重常太后,而常太后于公元460年寿终正寝,所以即便在拓跋浚亲政的455年之后,常太后应该继续和拓跋浚共享着帝国权利,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拓跋浚的决策。而这一切的一切,如果不是赫连太皇太后的早死,以及拓跋浚老爸拓跋晃的被冤死所导致的正牌铸金人皇太后的缺失,常太后势必很难独享上述权利。试想在拓跋浚幼弱之时,如果帝国出现两个“皇太后”,如果她们都属于权利欲比较强的人的话,北魏帝国政坛将会出现怎样的动荡。
而这一切被一个人默默地看在眼里。这个人是一个天生的政治生物,这种体制上的瑕疵在这个人眼中是不容许出现的。这个人是谁?我们下次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