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风云再起 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马里奥.普佐《教父》
公元497年9月,中原大地的南阳地区早已是秋风萧瑟,寒意逼人了。大地万物在浓浓秋意的晕染下,显得是那样的清澈和鲜亮。一条小河从南阳盆地蜿蜒穿过,在微风吹拂下泛起阵阵涟漪,闪着粼粼波光。这条小河当地人称之为淯水。在淯水河北岸,傲然耸立着一座坚固的城塞,没错,它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要塞--宛城。
还是在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大名鼎鼎的乱世枭雄曹操曹孟德因为贪恋女色,曾在宛城城下折戟沉沙,大败于南阳军阀张绣,史称“淯水之战”。曹操的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在这场战役里战死。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还曾写诗叹曰:“孟德奸雄世莫同,南阳张绣逞英雄。喊声大震三更后,烈焰争飞满寨红。荀彧逃亡随野渡,曹操绝影恨飘蓬。骏骑激水奔波过,堤畔仍存旧马踪。”
虽然张绣后来在大谋士贾诩的劝说下最终归曹,显得曹操在宛城的这次惨败无伤大雅,但是其长子曹昂的离世却在不经意间启动了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而曹昂的母亲、曹操的发妻丁夫人也因此离曹操而去,孤老一生,对曹操打击巨大。谁又能知道这些间接的因素是否左右了曹操心智的变化,和以后对事物的判断,因此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宛城却忠实的扼守在南阳盆地,历来是北方军事集团南下荆州的跳板,不折不扣的兵家必争之地。从宛城建筑选址在淯水北岸就可以看出,在南北势力的争锋中,宛城往往是北方霸权的囊中之物,这当然受益于南阳盆地一马平川,利于北方机动骑兵驰骋,而其位于分割南北中国的“秦岭-淮河”以北,也导致气候相对干燥,河流稀少,南方水军难以有效的控制这一区域。
不过在我们本章故事开始的公元497年的那个秋天,宛城却还牢牢控制在南齐帝国的手中。但在宛城高大的城墙外面,此时却是人喊马嘶,号角齐鸣,北魏帝国大军又一次兵临城下,和南齐帝国兵戎相见了。
在宛如铜墙铁壁般的北魏重装骑兵军阵最前方,有一杆明黄色的华丽的伞盖,伞盖下面一匹高头大马上端坐一个30岁出头的中年男子,只见他高鼻阔口,面容俊朗,只是瘦消的脸颊上稍稍透露出一丝倦意。这个中年人正是北魏帝国当今皇帝元宏。
此时的元宏正在北魏帝国围城大军前方视察自己的军队,鼓舞军兵的士气,准备在接下来的攻城战中一举拿下宛城这个军事重镇。有如此众多雄壮的野战军撑腰,皇帝元宏自然志得意满,跃马扬鞭,在宛城四周巡视,不知不觉就和护卫在自己身边的侍卫们拉开了一些距离。
正当元宏巡视到宛城东南角淯水河上的一座小桥时,突然间,从桥底跳出数只“老虎”,元宏的战马哪见过这阵势,受到惊吓,一下子把他掀下马来。慌乱中元宏定睛一看,桥下窜出的那里是什么“老虎”,而是几个身穿虎纹袍,头戴虎头帽的南齐刺客。见北魏皇帝落马,这些刺客立即挥舞着明晃晃的利刃,向元宏砍杀过来。此时,元宏的侍卫还在几十步开外,难以救援,面对凶狠的刺客,元宏只好左躲右闪,一时间竟然险象环生。
情急之下,元宏大喊:“原灵度何在!”话音未落,空中响起利物破空之声,一支雕翎箭“嗖”的一声射穿了距离元宏最近的一名南齐刺客的脖颈,那名刺客口吐鲜血,立时倒地,眼见不活了。说时迟那时快,远处一名鲜卑小将正策马往皇帝面前疾奔,只见他左手擎弓,右手搭箭,口中兀自还咬着数支雕翎,在飞奔的马背上连续击发,那些南齐刺客无不应弦而毙,这名小将正是皇帝元宏的贴身侍卫,军中神射手原灵度。在原灵度的神勇护卫下,元宏虚惊一场,看着面前南齐刺客的尸身,元宏翻身上马,回望宛城,恨恨说到:“不拿下此城,活剐了房伯玉,势不回军!”
北魏帝国皇帝元宏495年南征萧齐帝国铩羽而归后,怎么在短短2年后的今天又一次兵临宛城城下?房伯玉又是何人呢?故事还要从2年前北魏帝国南征萧齐帝国的西路军说起。
我在“仓促南征”那一章曾经交代过,元宏派出4路大军南下,其中西路军在征南将军薛真度的率领下,兵锋直指襄阳,而要取襄阳,第一站就要拿下房伯玉驻守的宛城。可惜还没等到薛真度在襄阳、宛城有所建树,中路军的刘昶和王肃就在义阳城被南齐军击溃,导致全线形势恶化,元宏不得不命令全军全线撤退。
当然,此时薛真度所在的西路军自难于独立作战,于是也缓缓撤回。熟悉这个连载的读者应该知道,北魏帝国军队南征的一贯战术就是越过坚城长驱直入敌国腹地抢掠,薛真度当然不会“免俗”,此时他还率领着西路军主力在宛城以南作战。于是,薛真度想要安全撤回北方,当然还要问问南齐的将领们答不答应。
史书记载,当薛真度回撤到宛城附近时,遭到宛城守将房伯玉的顽强阻击,结果大败而归。元宏闻讯大怒,但是考虑到薛氏家族对帝国有大功(薛安都献徐州,参见“猪王的馈赠”),最终并未给薛真度治罪。
薛真度在宛城的大败,以及王肃在义阳城下的大败,算是让这些骄傲的帝国将军们跟南齐守将们结下了大梁子。于是,当皇帝元宏刚刚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后(参见“****的困境”),以薛真度以及王肃为代表的“鹰派”将领就开始鼓动皇帝再次发动对南齐帝国的战争,一雪前耻。
有这种强烈“复仇”思想的当然不止这些军事将领,要知道,自从北魏帝国建国以来,历代皇帝领衔的御驾亲征,就从未尝过败绩,而孝文帝元宏却在495年的南北大战中给列祖列宗抹了黑,这口恶气如何能让我们的这位心高气傲的孝文帝忍得下。于是在公元497年8月底,秋风乍起之时,孝文帝元宏安排任城王元澄留守京师洛阳后,亲帅大军再次南下,讨伐萧齐帝国。史书记载,元宏对外宣称一百万大军,而南下魏军军阵中的哨声号声呼啸连天,连大地都因此而震动!
或许是这次南征的复仇性质,亦或是忌惮于上次钟离城下的危险经历,此次南下,孝文帝元宏并未像以往那样以中线的寿阳和钟离作为主攻方向,而是从西路南下,兵锋直指南齐帝国的荆州而来。而宛城就成为魏军南下荆州所必须跨越的坚城要塞。
公元497年9月19日,北魏大军抵达房伯玉驻守的宛城城下,元宏没纠结,连夜发动夜袭,但没有一蹴而就,只是攻破了外城。而南齐守将房伯玉顺势放弃外城,收缩兵力,进入内城继续坚守。
元宏见没能一举拿下宛城,于是展开劝降心理战,派遣说客对房伯玉说:“我这次要扫荡天下,统一世界,不会像以前那样冬天来,春天走。这次如不能如愿,绝不北返。你这个小小宛城,首先挡在我前进路上,我不得不首先攻取。长则一年,短则一月,这个弹丸之地迟早是我囊中之物。或封侯,或斩首,福祸只是一念之间,还望你自己好好考虑并作出选择!”
房伯玉则回复说:“你们以前入侵我国,抢劫骚扰我们民众,如今你们满腹贪欲,一定要攻下宛城,我也只有勉励将士,誓死保卫城池而已。我们是一群卑微小民,只知报效国家,就算战死,也可以说死得其所。”
房伯玉不仅拒不投降,而且积极备战,在加固内城同时,史书记载,他还派出刺客,身穿虎纹袍,头戴虎头帽,埋伏在北魏皇帝元宏视察军队所必经的一座小桥下……正如我们本章开头描写那样,如果不是元宏的神射手侍卫原灵度的神勇发挥,这些亡命刺客险些得手。
元宏受此惊吓岂肯善罢甘休,北魏帝国的这次南征又将如何发展呢?房伯玉结局如何?我们下回再说。
;
不要憎恨你的敌人,那会影响你的判断力。--马里奥.普佐《教父》
公元497年9月,中原大地的南阳地区早已是秋风萧瑟,寒意逼人了。大地万物在浓浓秋意的晕染下,显得是那样的清澈和鲜亮。一条小河从南阳盆地蜿蜒穿过,在微风吹拂下泛起阵阵涟漪,闪着粼粼波光。这条小河当地人称之为淯水。在淯水河北岸,傲然耸立着一座坚固的城塞,没错,它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军事要塞--宛城。
还是在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大名鼎鼎的乱世枭雄曹操曹孟德因为贪恋女色,曾在宛城城下折戟沉沙,大败于南阳军阀张绣,史称“淯水之战”。曹操的大将典韦,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都在这场战役里战死。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还曾写诗叹曰:“孟德奸雄世莫同,南阳张绣逞英雄。喊声大震三更后,烈焰争飞满寨红。荀彧逃亡随野渡,曹操绝影恨飘蓬。骏骑激水奔波过,堤畔仍存旧马踪。”
虽然张绣后来在大谋士贾诩的劝说下最终归曹,显得曹操在宛城的这次惨败无伤大雅,但是其长子曹昂的离世却在不经意间启动了曹丕曹植的“夺嫡之争”,而曹昂的母亲、曹操的发妻丁夫人也因此离曹操而去,孤老一生,对曹操打击巨大。谁又能知道这些间接的因素是否左右了曹操心智的变化,和以后对事物的判断,因此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宛城却忠实的扼守在南阳盆地,历来是北方军事集团南下荆州的跳板,不折不扣的兵家必争之地。从宛城建筑选址在淯水北岸就可以看出,在南北势力的争锋中,宛城往往是北方霸权的囊中之物,这当然受益于南阳盆地一马平川,利于北方机动骑兵驰骋,而其位于分割南北中国的“秦岭-淮河”以北,也导致气候相对干燥,河流稀少,南方水军难以有效的控制这一区域。
不过在我们本章故事开始的公元497年的那个秋天,宛城却还牢牢控制在南齐帝国的手中。但在宛城高大的城墙外面,此时却是人喊马嘶,号角齐鸣,北魏帝国大军又一次兵临城下,和南齐帝国兵戎相见了。
在宛如铜墙铁壁般的北魏重装骑兵军阵最前方,有一杆明黄色的华丽的伞盖,伞盖下面一匹高头大马上端坐一个30岁出头的中年男子,只见他高鼻阔口,面容俊朗,只是瘦消的脸颊上稍稍透露出一丝倦意。这个中年人正是北魏帝国当今皇帝元宏。
此时的元宏正在北魏帝国围城大军前方视察自己的军队,鼓舞军兵的士气,准备在接下来的攻城战中一举拿下宛城这个军事重镇。有如此众多雄壮的野战军撑腰,皇帝元宏自然志得意满,跃马扬鞭,在宛城四周巡视,不知不觉就和护卫在自己身边的侍卫们拉开了一些距离。
正当元宏巡视到宛城东南角淯水河上的一座小桥时,突然间,从桥底跳出数只“老虎”,元宏的战马哪见过这阵势,受到惊吓,一下子把他掀下马来。慌乱中元宏定睛一看,桥下窜出的那里是什么“老虎”,而是几个身穿虎纹袍,头戴虎头帽的南齐刺客。见北魏皇帝落马,这些刺客立即挥舞着明晃晃的利刃,向元宏砍杀过来。此时,元宏的侍卫还在几十步开外,难以救援,面对凶狠的刺客,元宏只好左躲右闪,一时间竟然险象环生。
情急之下,元宏大喊:“原灵度何在!”话音未落,空中响起利物破空之声,一支雕翎箭“嗖”的一声射穿了距离元宏最近的一名南齐刺客的脖颈,那名刺客口吐鲜血,立时倒地,眼见不活了。说时迟那时快,远处一名鲜卑小将正策马往皇帝面前疾奔,只见他左手擎弓,右手搭箭,口中兀自还咬着数支雕翎,在飞奔的马背上连续击发,那些南齐刺客无不应弦而毙,这名小将正是皇帝元宏的贴身侍卫,军中神射手原灵度。在原灵度的神勇护卫下,元宏虚惊一场,看着面前南齐刺客的尸身,元宏翻身上马,回望宛城,恨恨说到:“不拿下此城,活剐了房伯玉,势不回军!”
北魏帝国皇帝元宏495年南征萧齐帝国铩羽而归后,怎么在短短2年后的今天又一次兵临宛城城下?房伯玉又是何人呢?故事还要从2年前北魏帝国南征萧齐帝国的西路军说起。
我在“仓促南征”那一章曾经交代过,元宏派出4路大军南下,其中西路军在征南将军薛真度的率领下,兵锋直指襄阳,而要取襄阳,第一站就要拿下房伯玉驻守的宛城。可惜还没等到薛真度在襄阳、宛城有所建树,中路军的刘昶和王肃就在义阳城被南齐军击溃,导致全线形势恶化,元宏不得不命令全军全线撤退。
当然,此时薛真度所在的西路军自难于独立作战,于是也缓缓撤回。熟悉这个连载的读者应该知道,北魏帝国军队南征的一贯战术就是越过坚城长驱直入敌国腹地抢掠,薛真度当然不会“免俗”,此时他还率领着西路军主力在宛城以南作战。于是,薛真度想要安全撤回北方,当然还要问问南齐的将领们答不答应。
史书记载,当薛真度回撤到宛城附近时,遭到宛城守将房伯玉的顽强阻击,结果大败而归。元宏闻讯大怒,但是考虑到薛氏家族对帝国有大功(薛安都献徐州,参见“猪王的馈赠”),最终并未给薛真度治罪。
薛真度在宛城的大败,以及王肃在义阳城下的大败,算是让这些骄傲的帝国将军们跟南齐守将们结下了大梁子。于是,当皇帝元宏刚刚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后(参见“****的困境”),以薛真度以及王肃为代表的“鹰派”将领就开始鼓动皇帝再次发动对南齐帝国的战争,一雪前耻。
有这种强烈“复仇”思想的当然不止这些军事将领,要知道,自从北魏帝国建国以来,历代皇帝领衔的御驾亲征,就从未尝过败绩,而孝文帝元宏却在495年的南北大战中给列祖列宗抹了黑,这口恶气如何能让我们的这位心高气傲的孝文帝忍得下。于是在公元497年8月底,秋风乍起之时,孝文帝元宏安排任城王元澄留守京师洛阳后,亲帅大军再次南下,讨伐萧齐帝国。史书记载,元宏对外宣称一百万大军,而南下魏军军阵中的哨声号声呼啸连天,连大地都因此而震动!
或许是这次南征的复仇性质,亦或是忌惮于上次钟离城下的危险经历,此次南下,孝文帝元宏并未像以往那样以中线的寿阳和钟离作为主攻方向,而是从西路南下,兵锋直指南齐帝国的荆州而来。而宛城就成为魏军南下荆州所必须跨越的坚城要塞。
公元497年9月19日,北魏大军抵达房伯玉驻守的宛城城下,元宏没纠结,连夜发动夜袭,但没有一蹴而就,只是攻破了外城。而南齐守将房伯玉顺势放弃外城,收缩兵力,进入内城继续坚守。
元宏见没能一举拿下宛城,于是展开劝降心理战,派遣说客对房伯玉说:“我这次要扫荡天下,统一世界,不会像以前那样冬天来,春天走。这次如不能如愿,绝不北返。你这个小小宛城,首先挡在我前进路上,我不得不首先攻取。长则一年,短则一月,这个弹丸之地迟早是我囊中之物。或封侯,或斩首,福祸只是一念之间,还望你自己好好考虑并作出选择!”
房伯玉则回复说:“你们以前入侵我国,抢劫骚扰我们民众,如今你们满腹贪欲,一定要攻下宛城,我也只有勉励将士,誓死保卫城池而已。我们是一群卑微小民,只知报效国家,就算战死,也可以说死得其所。”
房伯玉不仅拒不投降,而且积极备战,在加固内城同时,史书记载,他还派出刺客,身穿虎纹袍,头戴虎头帽,埋伏在北魏皇帝元宏视察军队所必经的一座小桥下……正如我们本章开头描写那样,如果不是元宏的神射手侍卫原灵度的神勇发挥,这些亡命刺客险些得手。
元宏受此惊吓岂肯善罢甘休,北魏帝国的这次南征又将如何发展呢?房伯玉结局如何?我们下回再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