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八章 纸上谈兵 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夜的命名术、天机之神局、梦醒细无声、神级幸运星、我的大明星家族、大国重工、孤岛求生之重生狂蟒、位面因果系统、都市狐仙养成记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会。机会就像一只小鸟,如果你不抓住,它就会飞得无影无踪。--卡耐基
“洛阳春水扬春柳,铜驼陌上桃花红。高楼迭翠绿相向,绡帐金莺香雾浓。”宋朝诗人司马樵的一首《洛春谣》,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洛阳城的繁华秀美景象。而比宋代还要早500年的北魏宣武帝元恪时期,洛阳城更是以其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繁华昌盛的姿态享誉天下。
正对洛阳宫城南门阖闾门的铜驼大街两侧,高楼林立,民居、酒肆、剧院、驿馆、寺庙……到处都是熙熙攘攘,挤满了洛阳城的居民、来洛阳走亲访友的外地人,以及南来北往的客商。一时间,商队的驼铃声、小贩的叫卖声、围观卖艺人的喝彩声,宴请吃酒人的划拳行令声,兀自混杂,响彻云霄。而在铜驼大街最北面夹道两侧,则伫立着两只高达3米,由纯铜铸造的大骆驼。这两座铜像无疑就是洛阳这个城市的名片,栩栩如生,神色安详地注视着铜驼大街的热闹景象。
说起这两只铜骆驼,那可是一对儿有年头的超级文物。早在汉朝时期,它们就被摆放在长安城皇宫南门作为装饰用。到了曹魏明帝的时候,穷奢极欲的曹睿大肆扩建洛阳皇宫,就把长安的这对铜驼不远万里搬运到了洛阳,放在阖闾门外,成就了洛阳城铜驼街的名号。不过万事都是盛极而衰,西晋的“八王之乱”加上紧接着的“五胡乱华”,物华天宝的洛阳城遭受战火涂炭,这两只铜驼也流离失所,极尽悲苦。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修复宫城,这对国宝才又重现光芒,被再次安放到洛阳皇宫南门外,又一次见证了北魏王朝的盛世繁华。
公元501年的一天午后,热闹拥挤的洛阳铜驼大街上悄然出现了三个骑着高头俊马,身披戎装的鲜卑将士。为首一人,身高八尺,面如冠玉,虽然身形清瘦,但犀利的眼眸透露出不怒自威的气概,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北魏帝国镇南将军元英。在元英身后则紧紧跟随着两个军士,他们膀大腰圆,身材魁梧,一望便知,这两人是元英的贴身侍卫,军中数一数二的勇士。
说起这个镇南将军元英,我们在之前的连载中曾多次提及,但并未详述。元英出身高贵,他的老爸南安王拓跋桢,是献文帝拓跋弘的亲九叔(虽然是九叔,但估计拓跋桢和拓跋弘年龄相仿,以此推断,元英也就应该和元宏年龄差不多)。
史书记载,拓跋桢不仅能力出众,而且还是个孝子,可惜随着拓跋桢官越坐越大,逐渐昏聩起来,结果因为贪污受贿受到当年冯太后的责罚,被剥夺了王爵,罢官回家,永不录用。不过后来冯太后病死,拓跋桢鼎力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参见“迁都洛阳”),从而受到元宏的赞赏,同时孝文帝又紧接着发动了对南朝的侵略战争,用人之际,于是又重新启用拓跋桢,再封南安王,相州刺史,镇守邺城。不过不知道拓跋桢在家里闲散的那几年是不是把脑子给休息坏了,他不仅在邺城没有什么政绩,而且还做出一件啼笑皆非的荒唐事。
当时相州地区连续干旱,拓跋桢就率领百姓到邺城中的一座石虎庙祭祀求雨(石虎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霸主后赵帝国的第二任皇帝,嗜血成性,杀人不眨眼,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估计当时的老百姓认为石虎是天神下凡,所以祭祀。以后有机会我还会给大家讲石氏家族的故事),并对着石虎的石像说:“三天不下雨,就用皮鞭惩罚你。”结果求雨不灵验,拓跋桢还真就用皮鞭打了石像一百下,没想到当月拓跋桢背上长出脓疮,很快就病死了。(这事儿确实蹊跷,史书记载,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不过昏聩的拓跋桢却生了个英气勃勃的儿子,他,就是我们这一章的主角元英,史载其聪慧敏捷,善于骑射,是一员文武双全的虎将。可是由于拓跋桢的荒唐举动,加之当年皇太子元恂叛乱案(参见“右派的困境”),拓跋桢有知情不报之过,所以拓跋桢死后,元英并没能袭承南安王的爵位。不过是金子总要发光,孝文帝末期征战不断,元英有大把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公元494年,孝文帝元宏大举南征,在元英的建议下,元宏诏令元英率领一支偏师穿越秦岭山脉,突袭南齐帝国的汉中地区,作为元宏主力南下的策应(参考“仓促南征”)。当时南齐汉中守将正是萧衍的大哥萧懿,萧懿派出2万人马,在险要之处设立4座营寨阻挡元英。没想到元英找到萧懿防线的漏洞,集中兵力攻打一处营垒,得手后,萧懿的防线全面溃败,4座营寨全部丢失,元英一战就斩首三千,俘虏七百余人。紧接着,元英长驱直入,率领精锐突击,没想到和萧懿增援的大部队迎面撞上。紧急时刻,元英不慌不忙,登上高处瞭望,又指指点点,做出东西部署进攻的模样。南齐军中计了,误以为元英设有伏兵,急速退走,元英则趁势追击掩杀,在和萧懿的对决中又胜一局……
不过元英和萧懿在汉中的厮杀就像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对阵司马懿”的翻版,但是攻守双方却颠倒个个儿,元英身后是漫长的补给线(需要翻越八百里秦川),战略上很难持久。萧懿不是傻子,虽然战术上小败几阵,但萧懿当然知道只要紧守支点大军镇,采取乌龟战术,元英也很难啃下汉中这块大骨头。果然,元英围攻南郑(汉中治所)90余天,虽然杀伤不少齐军,但就是难以攻克。
后来元宏和王肃兵败钟离、义阳城下,导致战局恶化,不得不通知全军全线撤兵。但来时容易走时难,回撤的各路人马在撤退途中不断遭到南齐军堵截追杀,尤其是薛真度指挥的西路军,受到宛城房伯玉的阻击,损失惨重(不过这也演变成元宏再次南下复仇的导火索,参见“风云再起”)。
远在汉中的元英当然也接到了撤兵命令,没有耽搁,元英首先安排老弱先行上路,自己则亲率精锐殿后。与此同时,用兵“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元英使用诈术,派遣使者向萧懿告别。萧懿上当了,当真认为元英是故意“欺诈”自己,担心元英实则是使计诱自己出战,于是没有立即追赶……直到两天以后,萧懿才得到确切消息“魏军确实已经撤兵”,于是他一面派遣将领追击,一面策反大山中的氐族人截杀魏军。史载元英带领将士奋勇征战,边战边退。在撤退途中,元英被流矢射中,为了不影响军心,他强忍伤痛,严格保密,没留半点痕迹。一个将军能打顺风仗其实算不得本事,进退有度才能显示出他的强大统御能力。最终元英带领南下军兵安全回到驻地,因此受到皇帝元宏嘉奖,升任安南大将军,赐爵广武伯。
公元498年,孝文帝攻占汉北五郡之后,在那里设置荆州,调元英驻守,授前将军。公元499年,南齐太尉陈显达大举北伐,誓要夺回汉北五郡,元英将少兵微,不能抵挡,丢失了马圈城,导致元宏再次南征(参见“恨水东逝”)。由于这次战败,元英被元宏剥夺了所有官职和爵位,在军中留用察看,将功补过,以观后效。
宣武帝元恪继位后,用人之际,怎能让元英这个人才埋没,于是很快恢复了元英的爵位和官职。公元500年,南齐帝国豫州刺史裴叔业献降,北魏彭城王元勰顺势占据寿阳地区并设置了扬州。之后,彭城王元勰返回首都(不愿为官,不想掌控兵权),皇帝元恪就诏令元英代为处理扬州事务至今。
话说我们本章的主角元英此时为啥不在战场形势胶着的扬州前线待着,回到京师洛阳所为何事呢?原来就在公元501年年初,南齐帝国雍州刺史萧衍拉起反叛大旗,汇同雍州荆州兵马,顺流而下,讨伐他们的皇帝萧宝卷。南齐帝国中央军和雍州军沿着长江大打出手。南齐的自乱阵脚,这可给了北魏帝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举入侵南朝,元英是久经战阵的名将,他怎会不知道其中利害?于是元英这次千里迢迢赶回洛阳,就是要亲自面圣,陈述其谋划已久的南征大战略,意欲一蹴而就,统一华夏。
可洛阳还是那个洛阳,洛阳的主人却已经不是当年的孝文帝元宏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代新人换旧人。元英早有耳闻,现如今的朝廷到处都充斥着诡异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元恪能支持自己的南征大战略吗?
“吁……”元英勒住马缰,伫立在铜驼大街上,手搭凉棚,遥望着洛阳宫城巍峨阖闾门,不由得心绪凌乱,一种莫名的忧愁涌上心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抓住人生的每一次机会。机会就像一只小鸟,如果你不抓住,它就会飞得无影无踪。--卡耐基
“洛阳春水扬春柳,铜驼陌上桃花红。高楼迭翠绿相向,绡帐金莺香雾浓。”宋朝诗人司马樵的一首《洛春谣》,形象地描绘了古都洛阳城的繁华秀美景象。而比宋代还要早500年的北魏宣武帝元恪时期,洛阳城更是以其人口稠密、商旅云集、繁华昌盛的姿态享誉天下。
正对洛阳宫城南门阖闾门的铜驼大街两侧,高楼林立,民居、酒肆、剧院、驿馆、寺庙……到处都是熙熙攘攘,挤满了洛阳城的居民、来洛阳走亲访友的外地人,以及南来北往的客商。一时间,商队的驼铃声、小贩的叫卖声、围观卖艺人的喝彩声,宴请吃酒人的划拳行令声,兀自混杂,响彻云霄。而在铜驼大街最北面夹道两侧,则伫立着两只高达3米,由纯铜铸造的大骆驼。这两座铜像无疑就是洛阳这个城市的名片,栩栩如生,神色安详地注视着铜驼大街的热闹景象。
说起这两只铜骆驼,那可是一对儿有年头的超级文物。早在汉朝时期,它们就被摆放在长安城皇宫南门作为装饰用。到了曹魏明帝的时候,穷奢极欲的曹睿大肆扩建洛阳皇宫,就把长安的这对铜驼不远万里搬运到了洛阳,放在阖闾门外,成就了洛阳城铜驼街的名号。不过万事都是盛极而衰,西晋的“八王之乱”加上紧接着的“五胡乱华”,物华天宝的洛阳城遭受战火涂炭,这两只铜驼也流离失所,极尽悲苦。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修复宫城,这对国宝才又重现光芒,被再次安放到洛阳皇宫南门外,又一次见证了北魏王朝的盛世繁华。
公元501年的一天午后,热闹拥挤的洛阳铜驼大街上悄然出现了三个骑着高头俊马,身披戎装的鲜卑将士。为首一人,身高八尺,面如冠玉,虽然身形清瘦,但犀利的眼眸透露出不怒自威的气概,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北魏帝国镇南将军元英。在元英身后则紧紧跟随着两个军士,他们膀大腰圆,身材魁梧,一望便知,这两人是元英的贴身侍卫,军中数一数二的勇士。
说起这个镇南将军元英,我们在之前的连载中曾多次提及,但并未详述。元英出身高贵,他的老爸南安王拓跋桢,是献文帝拓跋弘的亲九叔(虽然是九叔,但估计拓跋桢和拓跋弘年龄相仿,以此推断,元英也就应该和元宏年龄差不多)。
史书记载,拓跋桢不仅能力出众,而且还是个孝子,可惜随着拓跋桢官越坐越大,逐渐昏聩起来,结果因为贪污受贿受到当年冯太后的责罚,被剥夺了王爵,罢官回家,永不录用。不过后来冯太后病死,拓跋桢鼎力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参见“迁都洛阳”),从而受到元宏的赞赏,同时孝文帝又紧接着发动了对南朝的侵略战争,用人之际,于是又重新启用拓跋桢,再封南安王,相州刺史,镇守邺城。不过不知道拓跋桢在家里闲散的那几年是不是把脑子给休息坏了,他不仅在邺城没有什么政绩,而且还做出一件啼笑皆非的荒唐事。
当时相州地区连续干旱,拓跋桢就率领百姓到邺城中的一座石虎庙祭祀求雨(石虎是“五胡乱华时期”北方霸主后赵帝国的第二任皇帝,嗜血成性,杀人不眨眼,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估计当时的老百姓认为石虎是天神下凡,所以祭祀。以后有机会我还会给大家讲石氏家族的故事),并对着石虎的石像说:“三天不下雨,就用皮鞭惩罚你。”结果求雨不灵验,拓跋桢还真就用皮鞭打了石像一百下,没想到当月拓跋桢背上长出脓疮,很快就病死了。(这事儿确实蹊跷,史书记载,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不过昏聩的拓跋桢却生了个英气勃勃的儿子,他,就是我们这一章的主角元英,史载其聪慧敏捷,善于骑射,是一员文武双全的虎将。可是由于拓跋桢的荒唐举动,加之当年皇太子元恂叛乱案(参见“右派的困境”),拓跋桢有知情不报之过,所以拓跋桢死后,元英并没能袭承南安王的爵位。不过是金子总要发光,孝文帝末期征战不断,元英有大把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公元494年,孝文帝元宏大举南征,在元英的建议下,元宏诏令元英率领一支偏师穿越秦岭山脉,突袭南齐帝国的汉中地区,作为元宏主力南下的策应(参考“仓促南征”)。当时南齐汉中守将正是萧衍的大哥萧懿,萧懿派出2万人马,在险要之处设立4座营寨阻挡元英。没想到元英找到萧懿防线的漏洞,集中兵力攻打一处营垒,得手后,萧懿的防线全面溃败,4座营寨全部丢失,元英一战就斩首三千,俘虏七百余人。紧接着,元英长驱直入,率领精锐突击,没想到和萧懿增援的大部队迎面撞上。紧急时刻,元英不慌不忙,登上高处瞭望,又指指点点,做出东西部署进攻的模样。南齐军中计了,误以为元英设有伏兵,急速退走,元英则趁势追击掩杀,在和萧懿的对决中又胜一局……
不过元英和萧懿在汉中的厮杀就像是“诸葛亮六出祁山对阵司马懿”的翻版,但是攻守双方却颠倒个个儿,元英身后是漫长的补给线(需要翻越八百里秦川),战略上很难持久。萧懿不是傻子,虽然战术上小败几阵,但萧懿当然知道只要紧守支点大军镇,采取乌龟战术,元英也很难啃下汉中这块大骨头。果然,元英围攻南郑(汉中治所)90余天,虽然杀伤不少齐军,但就是难以攻克。
后来元宏和王肃兵败钟离、义阳城下,导致战局恶化,不得不通知全军全线撤兵。但来时容易走时难,回撤的各路人马在撤退途中不断遭到南齐军堵截追杀,尤其是薛真度指挥的西路军,受到宛城房伯玉的阻击,损失惨重(不过这也演变成元宏再次南下复仇的导火索,参见“风云再起”)。
远在汉中的元英当然也接到了撤兵命令,没有耽搁,元英首先安排老弱先行上路,自己则亲率精锐殿后。与此同时,用兵“实则虚之,虚则实之”,元英使用诈术,派遣使者向萧懿告别。萧懿上当了,当真认为元英是故意“欺诈”自己,担心元英实则是使计诱自己出战,于是没有立即追赶……直到两天以后,萧懿才得到确切消息“魏军确实已经撤兵”,于是他一面派遣将领追击,一面策反大山中的氐族人截杀魏军。史载元英带领将士奋勇征战,边战边退。在撤退途中,元英被流矢射中,为了不影响军心,他强忍伤痛,严格保密,没留半点痕迹。一个将军能打顺风仗其实算不得本事,进退有度才能显示出他的强大统御能力。最终元英带领南下军兵安全回到驻地,因此受到皇帝元宏嘉奖,升任安南大将军,赐爵广武伯。
公元498年,孝文帝攻占汉北五郡之后,在那里设置荆州,调元英驻守,授前将军。公元499年,南齐太尉陈显达大举北伐,誓要夺回汉北五郡,元英将少兵微,不能抵挡,丢失了马圈城,导致元宏再次南征(参见“恨水东逝”)。由于这次战败,元英被元宏剥夺了所有官职和爵位,在军中留用察看,将功补过,以观后效。
宣武帝元恪继位后,用人之际,怎能让元英这个人才埋没,于是很快恢复了元英的爵位和官职。公元500年,南齐帝国豫州刺史裴叔业献降,北魏彭城王元勰顺势占据寿阳地区并设置了扬州。之后,彭城王元勰返回首都(不愿为官,不想掌控兵权),皇帝元恪就诏令元英代为处理扬州事务至今。
话说我们本章的主角元英此时为啥不在战场形势胶着的扬州前线待着,回到京师洛阳所为何事呢?原来就在公元501年年初,南齐帝国雍州刺史萧衍拉起反叛大旗,汇同雍州荆州兵马,顺流而下,讨伐他们的皇帝萧宝卷。南齐帝国中央军和雍州军沿着长江大打出手。南齐的自乱阵脚,这可给了北魏帝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大举入侵南朝,元英是久经战阵的名将,他怎会不知道其中利害?于是元英这次千里迢迢赶回洛阳,就是要亲自面圣,陈述其谋划已久的南征大战略,意欲一蹴而就,统一华夏。
可洛阳还是那个洛阳,洛阳的主人却已经不是当年的孝文帝元宏了,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代新人换旧人。元英早有耳闻,现如今的朝廷到处都充斥着诡异的气氛,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元恪能支持自己的南征大战略吗?
“吁……”元英勒住马缰,伫立在铜驼大街上,手搭凉棚,遥望着洛阳宫城巍峨阖闾门,不由得心绪凌乱,一种莫名的忧愁涌上心头……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