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选贤任能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大兴殿,李世民环视群臣,缓缓说道:“中书、门下省,都是机要的部门,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议论提出意见。近来唯见顺从旨意,听不见相反意见。如果只是过往文书,那么谁不能干呢,何必又要慎择人才呢?”
“是,陛下说得很对!”房玄龄等人皆顿首谢罪。
“按以前的惯例,诏书凡涉及军国大事,则让中书舍人执所见,大家分别署名,称之为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加以审核,给事中、黄门侍郎予以驳正。这历代的老规矩,贞观新朝一定要恪守,防止错和误。”
“是!”房玄龄再次顿首请罪。
李世民继续说道:“令四品以上的在京官员,上疏直言朝政得失。可以建议,可以批评,可以是一件事情,也可以是朝廷的大政方针。优劣不问,但是每人都必须写,五天之内完成。”
李世民话音刚落,大殿里议论起来。这对多数人来讲是件好事,因为谏言一旦得到皇帝采纳就有可能青云直上,尤其是文官;可是对于武官来讲,却是一筹莫展,急得抓耳挠腮。
五天很快就过去了,东宫丽正殿内,李世民在看文武百官交上来的奏表。当他看到常何的奏表时,不禁笑出声来,“皇后,你来看看,没想到,常何一介武夫,居然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来。”
无垢接过奏表看了一遍,“陛下,确实写的不错!是个人才啊!”
李世民捋着胡须,踱步思考道:“令他看守玄武门岂不是委屈了?看来我得重用他了。”
次日,两仪殿内。
李世民微笑着看着常何,“常何,你是玄武门的功臣,可是朕没有想到,你的文采也不错啊!”
常何尴尬地笑笑:“陛下,千万别夸我的文采,我……我不识字。”
“不识字?那就是你说,别人记录下来,对不对?那朕还是要夸,你文章的意思也很好啊。”
常何跪拜道:“陛下,我一介武夫,哪有这本事,这奏疏不是我写的。”
“不是你写的?那……是谁写的?”
“是我府上一个叫马周的门客代写的。”
李世民一听,来了兴趣,“马周?是个什么人?”
常何说道:“马周是博州茌平人,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乡里人都瞧不起他,但是他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先秦典籍。武德年间谋了一个博州助教的职务,可他却不以教书为意,屡屡被当地刺史斥责,马周一怒之下离开家乡,四处云游,随后来到长安。我不识文断字,觉得用得上他,就留在我府里了。”
李世民听完,意识到这个马周虽然表面上落拓不羁,却是一个腹有诗书、胸怀大志之人,当即命使者前去传召马周。
不知道是马周有意延宕,还是李世民心情过于迫切,总之李世民整整派出了四批使者,才把这个布衣马周请进了宫。
两仪殿内,李世民与马周相谈甚欢。
“马周,依你之见,长安的管理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首先要解决交通秩序,相向而行,一律从右,这样就不会发生冲撞,也能减少拥挤,提高速度。另外,官员行驶,也按照右侧方法的话,也不会发生冲突了。过去啊,常有争路的,这样也会减少。”
马周娓娓道来,李世民听着频频点头。
“朕也常常出行,怎么没有发现这些问题?”
马周淡笑,“陛下出行,有制度规定,卫士开道,路人回避,自然见不到这样的情况。”
李世民点点头,“嗯,是这样。建立制度,强调下情上达,用意就在于此啊。”
“陛下,我还有一些建议……”
“请说!”
双方又一番畅谈之后,李世民发现马周果然是满腹经纶,见识深远,顿生相见恨晚之感,随即让他当天就到门下省报到。
如果不是碰到李世民这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皇帝,马周又怎么会一夜之间从一介平民变成朝廷命官,从社会最底层直接进入大唐帝国的政治中枢呢!
两仪殿,李世民请几位大臣喝酒,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都在座。内侍逐一为他们斟酒,君臣共饮。
李世民看了看房玄龄,说道:“我最近看《汉书》,看到上面记载了《子虚赋》、《上林赋》,文字浮华,没什么用处。玄龄,你现在兼修国史,议论时政的奏章,好的,无论我认为对与不对,都要记载下来。”
“是。”房玄龄回道。
“诸位知道,我们一路继承北朝一直到隋,文职、武职,都和隋朝甚至更早是一样的称呼。朕每想到这些,就恐怕大唐好也像前朝,坏也像前朝,尤其是隋,隋朝亡在眼前,大唐如何保住江山,一定要仔细读读前朝啊。两年前,我就想要修撰前朝的史书,那个时候,乱事如麻,顾不上;现在好了,可以提这个事情。”李世民看向魏征,“魏征,你来总领这个事情。”
魏征道:“还是由陛下来总领吧。”
李世民摇摇头,笑道:“不行不行,我呀,只想撰写《王羲之传》。”
众人欢笑,李世民举杯,大家齐饮。
------题外话------
我重新考证,李世民在贞观三年李渊搬出大兴宫以后,只是到大兴宫来听政,并没有直接搬过来住,一直到贞观六年才由东宫搬到大兴宫来住。所以,前面有些宫殿名有些许改动。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
大兴殿,李世民环视群臣,缓缓说道:“中书、门下省,都是机要的部门,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议论提出意见。近来唯见顺从旨意,听不见相反意见。如果只是过往文书,那么谁不能干呢,何必又要慎择人才呢?”
“是,陛下说得很对!”房玄龄等人皆顿首谢罪。
“按以前的惯例,诏书凡涉及军国大事,则让中书舍人执所见,大家分别署名,称之为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加以审核,给事中、黄门侍郎予以驳正。这历代的老规矩,贞观新朝一定要恪守,防止错和误。”
“是!”房玄龄再次顿首请罪。
李世民继续说道:“令四品以上的在京官员,上疏直言朝政得失。可以建议,可以批评,可以是一件事情,也可以是朝廷的大政方针。优劣不问,但是每人都必须写,五天之内完成。”
李世民话音刚落,大殿里议论起来。这对多数人来讲是件好事,因为谏言一旦得到皇帝采纳就有可能青云直上,尤其是文官;可是对于武官来讲,却是一筹莫展,急得抓耳挠腮。
五天很快就过去了,东宫丽正殿内,李世民在看文武百官交上来的奏表。当他看到常何的奏表时,不禁笑出声来,“皇后,你来看看,没想到,常何一介武夫,居然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来。”
无垢接过奏表看了一遍,“陛下,确实写的不错!是个人才啊!”
李世民捋着胡须,踱步思考道:“令他看守玄武门岂不是委屈了?看来我得重用他了。”
次日,两仪殿内。
李世民微笑着看着常何,“常何,你是玄武门的功臣,可是朕没有想到,你的文采也不错啊!”
常何尴尬地笑笑:“陛下,千万别夸我的文采,我……我不识字。”
“不识字?那就是你说,别人记录下来,对不对?那朕还是要夸,你文章的意思也很好啊。”
常何跪拜道:“陛下,我一介武夫,哪有这本事,这奏疏不是我写的。”
“不是你写的?那……是谁写的?”
“是我府上一个叫马周的门客代写的。”
李世民一听,来了兴趣,“马周?是个什么人?”
常何说道:“马周是博州茌平人,从小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乡里人都瞧不起他,但是他勤奋好学,博览经史,尤其精通先秦典籍。武德年间谋了一个博州助教的职务,可他却不以教书为意,屡屡被当地刺史斥责,马周一怒之下离开家乡,四处云游,随后来到长安。我不识文断字,觉得用得上他,就留在我府里了。”
李世民听完,意识到这个马周虽然表面上落拓不羁,却是一个腹有诗书、胸怀大志之人,当即命使者前去传召马周。
不知道是马周有意延宕,还是李世民心情过于迫切,总之李世民整整派出了四批使者,才把这个布衣马周请进了宫。
两仪殿内,李世民与马周相谈甚欢。
“马周,依你之见,长安的管理应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首先要解决交通秩序,相向而行,一律从右,这样就不会发生冲撞,也能减少拥挤,提高速度。另外,官员行驶,也按照右侧方法的话,也不会发生冲突了。过去啊,常有争路的,这样也会减少。”
马周娓娓道来,李世民听着频频点头。
“朕也常常出行,怎么没有发现这些问题?”
马周淡笑,“陛下出行,有制度规定,卫士开道,路人回避,自然见不到这样的情况。”
李世民点点头,“嗯,是这样。建立制度,强调下情上达,用意就在于此啊。”
“陛下,我还有一些建议……”
“请说!”
双方又一番畅谈之后,李世民发现马周果然是满腹经纶,见识深远,顿生相见恨晚之感,随即让他当天就到门下省报到。
如果不是碰到李世民这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皇帝,马周又怎么会一夜之间从一介平民变成朝廷命官,从社会最底层直接进入大唐帝国的政治中枢呢!
两仪殿,李世民请几位大臣喝酒,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都在座。内侍逐一为他们斟酒,君臣共饮。
李世民看了看房玄龄,说道:“我最近看《汉书》,看到上面记载了《子虚赋》、《上林赋》,文字浮华,没什么用处。玄龄,你现在兼修国史,议论时政的奏章,好的,无论我认为对与不对,都要记载下来。”
“是。”房玄龄回道。
“诸位知道,我们一路继承北朝一直到隋,文职、武职,都和隋朝甚至更早是一样的称呼。朕每想到这些,就恐怕大唐好也像前朝,坏也像前朝,尤其是隋,隋朝亡在眼前,大唐如何保住江山,一定要仔细读读前朝啊。两年前,我就想要修撰前朝的史书,那个时候,乱事如麻,顾不上;现在好了,可以提这个事情。”李世民看向魏征,“魏征,你来总领这个事情。”
魏征道:“还是由陛下来总领吧。”
李世民摇摇头,笑道:“不行不行,我呀,只想撰写《王羲之传》。”
众人欢笑,李世民举杯,大家齐饮。
------题外话------
我重新考证,李世民在贞观三年李渊搬出大兴宫以后,只是到大兴宫来听政,并没有直接搬过来住,一直到贞观六年才由东宫搬到大兴宫来住。所以,前面有些宫殿名有些许改动。
本书由首发,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