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长孙氏(三)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最强战神、龙王殿、天下第九、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洛阳城西,崇业里。
这里有一座很平常的宅子,之所以平常是因为这所宅子并不大,虽然比普通人家的宅子打上一点,但也大的有限。更为重要的是,住在崇业里的人都是一些薄有资产的人家。
虽然此时天已经黑了下来,但是在这所宅子里除了有限的几个地方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是一片漆黑。
而此时在这所宅院最正中的那一间房里,却传出了一个男人说话的声音:“小妹,你确定你将我的意思转达给林夫人了吗?”
“哥哥,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了,我的确已经转达了。”一个甜蜜稚嫩的声音有些不高兴的说道。
“小妹你别生气,哥哥不是不相信你,只是心里不踏实。”男人的声音道。
看着自己哥哥焦急的模样,少女也顾不上生气了,安慰这自己哥哥:“哥,你的才华别人不知道,我可是很清楚的。就算现在一时之间没人欣赏,那也没关系,这证明还不到时机,上天还想对你进行磨练,但是我相信等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肯定会一飞冲天的。”
“小妹你就别安慰我了。”男子叹了口气说道,“我现在之所以这么着急还不是因为你。”
“我知道哥哥对我好,可是我也不想看着哥哥为了我受尽屈辱。”少女声音哽咽的说道。
“怎么是屈辱呢?”看着自己妹妹的样子,男子急忙哄道,“你要知道那可是大隋最年轻的国公,而且还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国公。虽然听闻他手上有所谓的四大谋士。但是没有人会嫌弃自己手上的人才少的。”
“可是人家好像对你并不上心呀!”少女问道。
“人家可是大将军,统领几十万大军的大将军,我这么一个无名小卒贸然上去和人家搭关系,人家能够理我才怪呢?”男人的话既有劝慰自己妹妹也有劝说自己的意思在内。
“哥哥,要不然我们去找李伯伯他们。二哥上回在信中不是说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他们吗?”少女看着自己哥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我也想过,可是以李伯伯胆小谨慎的个性,他是不会冒着得罪宇文阀的风险来帮咱们的。”男子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时间上也来不及呀!”
看着自己哥哥为了自己的事情烦恼,少女心中顿时感觉到一阵羞愧。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哥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哥哥是多么骄傲的一个人呀!现在为了自己的事却要低头哈腰的到处求人。
一时间她激情涌起。她对自己的哥哥说道:“哥哥,要不就将我嫁到宇文家吧!”
“你说什么?”男子一听妹妹的话,大声的说道,“宇文成龙是什么人,那就是个扎花惹草的二世祖。那是一个从来不把女人当人的主。你现在嫁过去,最多就是两天的新鲜,其他的时间他还会知道你是谁呀!我就是当牛做马也不会让你嫁进宇文家的。”
“可是,大母他们已经同意了。”女子说道。
“他们同意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同意,只要我长孙无忌还有一口气在,我就决不允许我的妹妹嫁进宇文家。”长孙无忌大声的斥责道。
没错,这位就是长孙无忌。李世民排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名列第一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长孙无忌非常好学。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626年。参与策划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唐太宗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自缢死。
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渊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1300户。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妾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复执国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窦氏等专权的教训,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为唐太宗夺取皇位,长孙无忌确实立有殊功,但担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还不够。不能说长孙无忌不喜欢权势,但他为人谨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历史上许多外戚,依恃女儿或姐妹“椒房之宠”,肆无忌惮地攫取权力。他以盈满为戒,恳请太宗批准他辞去宰相要职,长孙皇后也为之请求,太宗不得已,让他辞去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五年,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元勋封每人一子为郡公。贞观七年,太宗册书,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坚决推辞不受,太宗不准,还特意写了一篇《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追思创帝业之艰难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
唐太宗认为把朝廷要职授予长孙无忌,不是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而是鉴于他的才行。长孙无忌在玄武门兵变中表现出不凡的才能与胆识,太宗即帝位后。在一些重大事务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贞观元年时,突厥因天灾*,内部矛盾激化,多部反叛,实力大衰,朝廷中许多大臣请求乘机出兵攻打突厥。但唐与突厥不久前刚订立盟约,太宗有些犹豫。长孙无忌说:“虏(突厥)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认为“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放弃了马上出兵的打算。
又如,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制,不顾许多大臣(如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的反对;贞观十一年,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二十一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诏。一般大臣不敢再谏,但侍御史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仍冒死谏诤,唐太宗根本不听。最后。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功臣呈递了抗封的表文,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请求,说:“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唐太宗才不得不“诏停世袭刺史”
可见。长孙无忌是有一定胆识和才能的。但他在贞观朝权重无比、恩宠无匹的特殊地位,是否与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关。对此历史学家纷说不一,可以肯定的有两点;一是在唐太宗内心深处。长孙无忌最可信赖,在这一点上,不但被提拔于仇敌手下的魏征不能与之相比,就是秦府旧人、名相房玄龄也稍有逊色;二是长孙无忌身兼外戚和元勋的双重身份,比较注意避嫌,与历史上某些骄横外戚绝不相同。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亲幸长孙无忌府第,十六年,拜长孙无忌为司徒,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图形于凌烟阁,以彰其功,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
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
武德九年十月癸亥,唐太宗立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按理来说储位既定,嫡庶已分,在李承乾深得唐太宗的喜爱、贞观九年唐高祖驾崩后又代父监国且“颇识大体”的情况下,其余的皇子不应再对储位产生什么想法。然而,与承乾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同样自幼深受父亲的喜爱,又因为极富文才主编了《括地志》而屡屡受到父亲的褒奖与赏赐。如此盛宠之下,李泰对太子之位起了本不应有的心思,在李承乾试图谋反事败后,更是得到了父亲“面许立为太子”的承诺。不过很快褚遂良便将李泰杀子传弟的谎言揭穿,并对唐太宗指出太子之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还说陛下若要立魏王为太子,那么一定要把晋王李治安置到别处去,这样才能保证这三兄弟的安全。
储位之争的最后没有赢家。唐太宗为自己最心爱的两个儿子伤透了心,却仍然想方设法保住了承乾的性命只将他废为庶人,在将李泰贬为东莱郡王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又重新进封为濮王,只是这太子之位究竟给谁才能不枉费自己的这一番心思呢?而在这场争储风波的开始,长孙无忌都袖手旁观,未曾卷进风波之中,直到李泰说出了“杀子传弟”后,才站到了李治这边。褚遂良就曾在给李治的上表中说过,直到唐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后,长孙无忌这才表明了支持的态度。
而长孙无忌当时会同意立李治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来是李泰杀子传弟的说法被褚遂良揭穿;二来长孙无忌看准了李世民想保全三个嫡子的心思。面对此情此景,还有哪个大臣敢说不的?长孙无忌自然也不例外,于是答道:“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唐高宗继位。拜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在这期间他又主持修撰了《唐律巯议》三十卷,系统疏证诠解《唐律》的各项条文。这部法典不但对完善唐朝法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中国现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永徽元年。唐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但王皇后无子无宠,萧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资聪慧,深得高宗喜爱,为此。王皇后十分憎恨萧淑妃。高宗为太子时,太宗卧病,太子入侍,结识了太宗的才人武氏,很喜欢她。太宗去世后。武才人随众宫女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时,高宗去感业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对而泣。
王皇后闻知此事,暗中让武氏蓄发,劝高宗将其纳入后宫,想用武氏离间萧淑妃之宠。不久。武氏便备受宠幸,被封为昭仪,又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后与萧淑妃同时失宠。武则天并不以昭仪之位为满足,还想当皇后,不惜掐死自己刚生下的女儿,以嫁祸于王皇后,迫使高宗要废王皇后,立自己为后。高宗要废王立武。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极力反对,以许敬宗、李义府为代表的一批臣僚则全力拥护。在元老重臣中只有李绩一人称病而不表态,经高宗再次询问。则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的回答,给了实际上的支持。但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顾托掌权之臣,所以,他的意见特别重要,开始,武则天幻想争取长孙无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尽种种伎俩拉拢,均遭严词拒绝,这才丢掉争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决心与这些“老朽”进行一场生死的搏斗。
显庆四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长孙无忌毕生忠于大唐王朝。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他不居功,不自傲,尽力协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一代忠臣。最终仍旧没有逃过“泰极否来”的规律,死于宫廷斗争之中。
不管后世的长孙无忌如何的权倾天下,此时的长孙无忌只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一个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人。
“可是宇文家毕竟是不一般的人家,而且父亲已经去世,又怎么可能斗得过他们。”少女长孙无垢说道。
“你放心,我明天就去林府叩门,我一定会让他见我的。只要他见了我,我就有绝对的把握说服他。”长孙无忌充满自信的语气说道,“整个洛阳除了林子轩我实在是不知道还有谁能够帮我们了。”
还没等长孙无垢说话呢?就听见外面有脚步声传来,随即听见有敲门的声音。长孙无忌说道:“什么事?”
“少爷,我刚刚从林府探听到消息,明日林将军要陪夫人到少林寺进香。”门外传来和自己兄妹二人一同搬出长孙府的老家人的声音。
“知道了,你下去歇着吧!”长孙无忌对着门口说道。
“是,少爷。”
待门外的老仆离去之后,长孙无忌对着自己的妹妹说道:“明天咱们也去少林寺上香。”
“哥哥的意思是……”长孙无垢问道。
“置之死地而后生。”长孙无忌面容沉静的说道。
“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是哥哥怎么能够确认林将军会帮咱们?”聪明的长孙无垢很快就想到一个关键的问题。
“如果他不愿意见我的话,成伯根本就无法从林府探听出什么消息来。”长孙无忌说道,“要知道林子轩可是以治军严厉出名,你觉得没有他的首肯,咱们能够这么轻松就打听到消息。”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咱们说不定还真能脱离苦海。”长孙无垢说道。(未完待续)
洛阳城西,崇业里。
这里有一座很平常的宅子,之所以平常是因为这所宅子并不大,虽然比普通人家的宅子打上一点,但也大的有限。更为重要的是,住在崇业里的人都是一些薄有资产的人家。
虽然此时天已经黑了下来,但是在这所宅子里除了有限的几个地方之外,其他的地方都是一片漆黑。
而此时在这所宅院最正中的那一间房里,却传出了一个男人说话的声音:“小妹,你确定你将我的意思转达给林夫人了吗?”
“哥哥,我已经说了很多遍了,我的确已经转达了。”一个甜蜜稚嫩的声音有些不高兴的说道。
“小妹你别生气,哥哥不是不相信你,只是心里不踏实。”男人的声音道。
看着自己哥哥焦急的模样,少女也顾不上生气了,安慰这自己哥哥:“哥,你的才华别人不知道,我可是很清楚的。就算现在一时之间没人欣赏,那也没关系,这证明还不到时机,上天还想对你进行磨练,但是我相信等机会来临的时候,你肯定会一飞冲天的。”
“小妹你就别安慰我了。”男子叹了口气说道,“我现在之所以这么着急还不是因为你。”
“我知道哥哥对我好,可是我也不想看着哥哥为了我受尽屈辱。”少女声音哽咽的说道。
“怎么是屈辱呢?”看着自己妹妹的样子,男子急忙哄道,“你要知道那可是大隋最年轻的国公,而且还是自己一刀一枪打出来的国公。虽然听闻他手上有所谓的四大谋士。但是没有人会嫌弃自己手上的人才少的。”
“可是人家好像对你并不上心呀!”少女问道。
“人家可是大将军,统领几十万大军的大将军,我这么一个无名小卒贸然上去和人家搭关系,人家能够理我才怪呢?”男人的话既有劝慰自己妹妹也有劝说自己的意思在内。
“哥哥,要不然我们去找李伯伯他们。二哥上回在信中不是说有什么事都可以找他们吗?”少女看着自己哥哥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我也想过,可是以李伯伯胆小谨慎的个性,他是不会冒着得罪宇文阀的风险来帮咱们的。”男子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时间上也来不及呀!”
看着自己哥哥为了自己的事情烦恼,少女心中顿时感觉到一阵羞愧。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哥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哥哥是多么骄傲的一个人呀!现在为了自己的事却要低头哈腰的到处求人。
一时间她激情涌起。她对自己的哥哥说道:“哥哥,要不就将我嫁到宇文家吧!”
“你说什么?”男子一听妹妹的话,大声的说道,“宇文成龙是什么人,那就是个扎花惹草的二世祖。那是一个从来不把女人当人的主。你现在嫁过去,最多就是两天的新鲜,其他的时间他还会知道你是谁呀!我就是当牛做马也不会让你嫁进宇文家的。”
“可是,大母他们已经同意了。”女子说道。
“他们同意又怎么样,我还没有同意,只要我长孙无忌还有一口气在,我就决不允许我的妹妹嫁进宇文家。”长孙无忌大声的斥责道。
没错,这位就是长孙无忌。李世民排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榜名列第一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长孙无忌非常好学。617年,李渊起兵太原。无忌进见,授任渭北行军典签。自此辅佐李世民,建立了唐朝政权,是唐朝的开国功臣,以功第一。封齐国公,后徙赵国公。626年。参与策划并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历任尚书仆射、司空。为人谨慎。改任司徒。637年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贞观律》。唐太宗图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阁,长孙无忌居第一。唐高宗即位,册封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651年奉命与律学士对唐律逐条解释,撰成《律疏》30卷。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为许敬宗诬构,削爵流黔州,自缢死。
在李世民夺取皇位继承权的兵变中,长孙无忌称得上是首功之人。在酝酿政变时,他态度坚决,竭诚劝谏;在准备政变时,他日夜奔波,内外联络;在政变之时,他不惧危难,亲至玄武门内。所以唐太宗至死不忘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临死前仍对大臣们说:“我有天下,多是此人之力。”
李世民成了皇太子后,长孙无忌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不久李渊把帝位让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升为左武侯大将军,后任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实封1300户。唐太宗几次要任命长孙无忌为宰相,但长孙皇后一再说:“妾备位椒房,家之贵宠极矣,诚不愿兄弟复执国政。”她提醒太宗要吸取汉朝吕氏、窦氏等专权的教训,长孙无忌自己也要求逊职,但太宗不听,拜长孙无忌为宰相,任命他为尚书右仆射。为唐太宗夺取皇位,长孙无忌确实立有殊功,但担任宰相,他的才能似乎还不够。不能说长孙无忌不喜欢权势,但他为人谨慎小心,注意避免嫌疑,不像历史上许多外戚,依恃女儿或姐妹“椒房之宠”,肆无忌惮地攫取权力。他以盈满为戒,恳请太宗批准他辞去宰相要职,长孙皇后也为之请求,太宗不得已,让他辞去了尚书右仆射,而拜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五年,长孙无忌与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四人,以元勋封每人一子为郡公。贞观七年,太宗册书,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无忌坚决推辞不受,太宗不准,还特意写了一篇《威凤赋》。赐给长孙无忌,追思创帝业之艰难和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功。
唐太宗认为把朝廷要职授予长孙无忌,不是因为他是皇后的哥哥,而是鉴于他的才行。长孙无忌在玄武门兵变中表现出不凡的才能与胆识,太宗即帝位后。在一些重大事务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贞观元年时,突厥因天灾*,内部矛盾激化,多部反叛,实力大衰,朝廷中许多大臣请求乘机出兵攻打突厥。但唐与突厥不久前刚订立盟约,太宗有些犹豫。长孙无忌说:“虏(突厥)不犯塞而弃信劳民,非王者之师也。”认为“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唐太宗采纳了他的意见,放弃了马上出兵的打算。
又如,唐太宗十分仰慕周代的分封制,不顾许多大臣(如魏征、李百药、颜师古等)的反对;贞观十一年,诏令以荆州都督荆王元景为首的二十一名亲王为世袭刺史,以赵州刺史长孙无忌为首的十四名功臣为世袭刺史。唐太宗正式下诏。一般大臣不敢再谏,但侍御史马周和太子左庶子于志宁仍冒死谏诤,唐太宗根本不听。最后。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被封功臣呈递了抗封的表文,长孙无忌又通过自己的儿媳长乐公主再三向唐太宗请求,说:“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唐太宗才不得不“诏停世袭刺史”
可见。长孙无忌是有一定胆识和才能的。但他在贞观朝权重无比、恩宠无匹的特殊地位,是否与他是唐太宗的妻兄有关。对此历史学家纷说不一,可以肯定的有两点;一是在唐太宗内心深处。长孙无忌最可信赖,在这一点上,不但被提拔于仇敌手下的魏征不能与之相比,就是秦府旧人、名相房玄龄也稍有逊色;二是长孙无忌身兼外戚和元勋的双重身份,比较注意避嫌,与历史上某些骄横外戚绝不相同。贞观十二年,唐太宗亲幸长孙无忌府第,十六年,拜长孙无忌为司徒,十七年,唐太宗将二十四位有特殊功勋的大臣图形于凌烟阁,以彰其功,长孙无忌排在第一位。
贞观后期,唐太宗心骄志满,魏征多次提出批评劝告,唐太宗口头接受,行动难改,许多大臣都阿谀奉承,歌功颂德,这些人中也包括长孙无忌。
武德九年十月癸亥,唐太宗立嫡长子李承乾为皇太子。按理来说储位既定,嫡庶已分,在李承乾深得唐太宗的喜爱、贞观九年唐高祖驾崩后又代父监国且“颇识大体”的情况下,其余的皇子不应再对储位产生什么想法。然而,与承乾一母同胞的弟弟李泰同样自幼深受父亲的喜爱,又因为极富文才主编了《括地志》而屡屡受到父亲的褒奖与赏赐。如此盛宠之下,李泰对太子之位起了本不应有的心思,在李承乾试图谋反事败后,更是得到了父亲“面许立为太子”的承诺。不过很快褚遂良便将李泰杀子传弟的谎言揭穿,并对唐太宗指出太子之争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陛下昔立承乾为太子,而复宠爱魏王,礼数或有逾于承乾者,良由嫡庶不分,所以至此”,还说陛下若要立魏王为太子,那么一定要把晋王李治安置到别处去,这样才能保证这三兄弟的安全。
储位之争的最后没有赢家。唐太宗为自己最心爱的两个儿子伤透了心,却仍然想方设法保住了承乾的性命只将他废为庶人,在将李泰贬为东莱郡王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又重新进封为濮王,只是这太子之位究竟给谁才能不枉费自己的这一番心思呢?而在这场争储风波的开始,长孙无忌都袖手旁观,未曾卷进风波之中,直到李泰说出了“杀子传弟”后,才站到了李治这边。褚遂良就曾在给李治的上表中说过,直到唐太宗决定立李治为太子后,长孙无忌这才表明了支持的态度。
而长孙无忌当时会同意立李治的原因无非两个:一来是李泰杀子传弟的说法被褚遂良揭穿;二来长孙无忌看准了李世民想保全三个嫡子的心思。面对此情此景,还有哪个大臣敢说不的?长孙无忌自然也不例外,于是答道:“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
唐高宗继位。拜无忌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扬州都督,主持朝政。在这期间他又主持修撰了《唐律巯议》三十卷,系统疏证诠解《唐律》的各项条文。这部法典不但对完善唐朝法规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中国现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古代法典
永徽元年。唐高宗立妃王氏为皇后,但王皇后无子无宠,萧淑妃不但生有一子,而且天资聪慧,深得高宗喜爱,为此。王皇后十分憎恨萧淑妃。高宗为太子时,太宗卧病,太子入侍,结识了太宗的才人武氏,很喜欢她。太宗去世后。武才人随众宫女到感业寺做了尼姑,太宗祭日时,高宗去感业寺行香,遇到了武氏,二人相对而泣。
王皇后闻知此事,暗中让武氏蓄发,劝高宗将其纳入后宫,想用武氏离间萧淑妃之宠。不久。武氏便备受宠幸,被封为昭仪,又为高宗生下一子。王皇后与萧淑妃同时失宠。武则天并不以昭仪之位为满足,还想当皇后,不惜掐死自己刚生下的女儿,以嫁祸于王皇后,迫使高宗要废王皇后,立自己为后。高宗要废王立武。在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代表的元老重臣们极力反对,以许敬宗、李义府为代表的一批臣僚则全力拥护。在元老重臣中只有李绩一人称病而不表态,经高宗再次询问。则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的回答,给了实际上的支持。但长孙无忌是高宗的舅父,太宗顾托掌权之臣,所以,他的意见特别重要,开始,武则天幻想争取长孙无忌的同意和支持,但使尽种种伎俩拉拢,均遭严词拒绝,这才丢掉争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下决心与这些“老朽”进行一场生死的搏斗。
显庆四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寺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长孙无忌毕生忠于大唐王朝。作为唐朝的开国元勋,他不居功,不自傲,尽力协助唐太宗、唐高宗治理朝政,为唐朝的稳定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愧为一代忠臣。最终仍旧没有逃过“泰极否来”的规律,死于宫廷斗争之中。
不管后世的长孙无忌如何的权倾天下,此时的长孙无忌只是一个没落贵族的后代,一个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人。
“可是宇文家毕竟是不一般的人家,而且父亲已经去世,又怎么可能斗得过他们。”少女长孙无垢说道。
“你放心,我明天就去林府叩门,我一定会让他见我的。只要他见了我,我就有绝对的把握说服他。”长孙无忌充满自信的语气说道,“整个洛阳除了林子轩我实在是不知道还有谁能够帮我们了。”
还没等长孙无垢说话呢?就听见外面有脚步声传来,随即听见有敲门的声音。长孙无忌说道:“什么事?”
“少爷,我刚刚从林府探听到消息,明日林将军要陪夫人到少林寺进香。”门外传来和自己兄妹二人一同搬出长孙府的老家人的声音。
“知道了,你下去歇着吧!”长孙无忌对着门口说道。
“是,少爷。”
待门外的老仆离去之后,长孙无忌对着自己的妹妹说道:“明天咱们也去少林寺上香。”
“哥哥的意思是……”长孙无垢问道。
“置之死地而后生。”长孙无忌面容沉静的说道。
“这倒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可是哥哥怎么能够确认林将军会帮咱们?”聪明的长孙无垢很快就想到一个关键的问题。
“如果他不愿意见我的话,成伯根本就无法从林府探听出什么消息来。”长孙无忌说道,“要知道林子轩可是以治军严厉出名,你觉得没有他的首肯,咱们能够这么轻松就打听到消息。”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咱们说不定还真能脱离苦海。”长孙无垢说道。(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