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淘金与闯关东
推荐阅读:明克街13号、弃宇宙、渡劫之王、第九特区、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xszw.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满清用了近五十年时间,征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隔离墙,又叫做东北的山寨版长城“柳条边”,有些类似冷战时期的东德西德柏林墙。
“柳条边”从一六三八年开始修建,完工于一六八一,是一个总长度达到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土堤,宽和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剩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就像竹篱笆。
在土堤的外侧,再挖掘上口宽八尺,底宽五尺,深八尺的边壕,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土堤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大平原上,将关内的汉族人与关外完全隔离,就像羊圈一样,劳民伤财极其落后。
满清统治者是因为害怕汉族人到东北居住,同时也为满族人留一条后路,但是实际上弄得东北尤其是龙江荒无人烟,不建设,不生产,不管理。
清朝后期在此地发现了金矿,清政府才实行移民实边,又因鸦片战争国库亏空,清政府在此处开始采金以充库需,同时开始也有私人冒险在此采金。
清末政府后期渐渐失去管理力度,此地的私人采金人数已达数千人,光绪二十二年,清廷在穆棱建立金矿局,光绪二十四年,开办凉水泉子金矿,到光绪三十四年,矿工人数达四千余人,此时随着采金规模的增大,出产黄金最多,甚至可以采到十几两的金块,偶尔采到几十两重的金块,被人们称作狗头金、马蹄金。
民国期间政府在此办金矿,矿工高达近万人,产金量大增,金质优良盛名全国,采金范围绵延百里。
兴盛时期的“百里金川”出现了“十里长街,百户商号,千家灯火,万两黄金”的辉煌景象,饭店、旅店、歌舞楼等应有尽有。
“百里金川”形成了完整的“关东掘金文化”体系,采金方式多样:“搬帮碃”、“跑水道”属于露天开采;“竖井”属于地下开采。
所谓“搬帮碃”采金是在采区挖一个方形或园形的碃(采金人为图吉利称“坑”为“碃”),将毛(地表的腐殖土被采金人称作“毛”)清除,随着碃的不断深挖,人们在碃的四壁挖成台阶,以方便运送泥沙,叫“飞台子”,直到挖到含金沙层,将含金砂用锹撮到“木式溜槽”(梯形底部用山脚下生长的柳条或从山里砍来的木棍编制)用水冲洗,取出精砂,再用“金簸子”摇选,最后取得砂金。
“跑水道”是利用地形的自然坡度,用水将“毛”冲走,露出含金砂,再上溜冲洗,用金簸子摇选,取得砂金。
所得砂金俗称“毛金”,再加工后方可被制造成各种金器制品或首饰之类。
“竖井”和前两种采金方式明显不同,是唯一一种个人地下采金方式,人工挖一口深井,挖到含金沙层后再向四周挖平洞,俗称“开洞子”、“送巷道”,边挖边用木桩在地下打场子,将地下的含金砂用辘轳摇提到地面,地上的人再将沙上溜、摇簸子选金。
淘金是个体力活,不是在河边铲把沙子,放到筛子里摇就行,洗金斗在水里淘沙是第三道工序。
金沙的比重大在水的作用下自然沉底,就像挖矿一样,不深挖五六米是接触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含金沙层的。
以前私人采金基本上都是古法淘金,用水洗沙淘金,这种技术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使用了人工物理方式采金。
实际上采金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找到一处富含金沙的地段,在山沟河流的那一段淘金才有收获,据说沙金在河流中如流水,九曲八弯成金坑,在河段迂回水流慢的地方金沙的比重大会自然沉底,水流带着沙子每通过一个弧形,都会形成自然的沙滩,金沙就会越积越多。
而含金量高的沙地,植物生长就会缓慢,有经验的人通过地形的观察,周边植物的长势,还有周围的山形,水势等往往就能找到传说中的金坑。
除此之外还有炼金的技术,非常多的沙子往往只能淘出很少量的金沙,里面铜,铁,金,银和各种杂质。
原沙往往是黑色的需要用坩埚加石英砂等提纯剂把黄金提炼出来。
而现代有很多人借用采沙石场等名义,偸采捡漏的沙金。
后来RB侵略者占领东北,开始掠夺此处黄金资源,十几年间几乎被RB强盗掠采一空。
他们在“百里金川”布下了四条大采金船,机械和人工采金并用,从关内抓来数千劳工进行毁灭性的大量盗采。
建国后兴盛的“百里金川”已经基本上没有成批量成面积的黄金可采了,矿脉没有了,只剩下零碎的星星点点,当年在八十年代前是不允许私人采金的,改革开放后当地可以私人采金,大中学生利用假期在废弃的碃口边,每天也能小有收获,一个假期可以挣足一年上学的费用。
所以当地的村庄近三分之二的农户都参与到淘金者的行列,甚至把自家的住房扒开,用所淘出的金子翻盖出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也流传过很多一夜暴富的传闻,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黄金都会在许多寻常人的身上发生,当时的穆棱成为名扬全国的黄金万两县之一。
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采金,淘金的规矩不变从古延续至今,淘金者每个月的阴历初一、十五两天都要烧香敬神,采金中姓黄的不能说他姓黄,要说成元,淘金时由“把头”开挖第一锹,头几锹要左右各挖三锹以示吉利。
而因为当年东北的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还发现了黄金,而关内连年战乱和水灾大旱,政府的苛捐杂税,非常多的农民破产无法生存开始逃亡,清政府的禁边政策后期放松直至解除等原因,都引来闯关东的热潮。
“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之一。
“闯关东”其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南河北和山西人,
山东人闯关东的数量达到平均每年五十万人之多,总数超过一千八百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三千七百万人的一半。
闯关东是一个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的壮举,实质上是中原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谋求生存的运动。
他们为了生存活命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躲官府,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而谋生……
“闯关东”大致有两条线路,一条是海路,由山东出海,到大连旅顺金州登陆,然后继续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风险极大,遇到风浪船翻人亡,或是飘到韩国RB。
另一条路是从河北出山海关,再到东北地区,同样充满了艰难险阻,饥饿与危险,疾病与土匪,路途遥远,颠沛流离携家带口,有的人甚至走了一年多才到达目的地。
所以至今东北地区除了满族和朝鲜族以外,大部分人的风俗习惯,饮食爱好基本上与山东河北相同,同样是豪爽仗义诚实守信,身材高大喜欢喝酒,此外还多了一些野性和不羁。
……
满清用了近五十年时间,征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隔离墙,又叫做东北的山寨版长城“柳条边”,有些类似冷战时期的东德西德柏林墙。
“柳条边”从一六三八年开始修建,完工于一六八一,是一个总长度达到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土堤,宽和高各三尺的土堤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柳条粗四寸,高六尺,埋入土内二尺,外剩四尺,各柳条之间再用绳连结,称之为“插柳结绳”,就像竹篱笆。
在土堤的外侧,再挖掘上口宽八尺,底宽五尺,深八尺的边壕,横断面为倒梯形的壕沟,壕沟与土堤并行,土堤呈人字形横亘在东北大平原上,将关内的汉族人与关外完全隔离,就像羊圈一样,劳民伤财极其落后。
满清统治者是因为害怕汉族人到东北居住,同时也为满族人留一条后路,但是实际上弄得东北尤其是龙江荒无人烟,不建设,不生产,不管理。
清朝后期在此地发现了金矿,清政府才实行移民实边,又因鸦片战争国库亏空,清政府在此处开始采金以充库需,同时开始也有私人冒险在此采金。
清末政府后期渐渐失去管理力度,此地的私人采金人数已达数千人,光绪二十二年,清廷在穆棱建立金矿局,光绪二十四年,开办凉水泉子金矿,到光绪三十四年,矿工人数达四千余人,此时随着采金规模的增大,出产黄金最多,甚至可以采到十几两的金块,偶尔采到几十两重的金块,被人们称作狗头金、马蹄金。
民国期间政府在此办金矿,矿工高达近万人,产金量大增,金质优良盛名全国,采金范围绵延百里。
兴盛时期的“百里金川”出现了“十里长街,百户商号,千家灯火,万两黄金”的辉煌景象,饭店、旅店、歌舞楼等应有尽有。
“百里金川”形成了完整的“关东掘金文化”体系,采金方式多样:“搬帮碃”、“跑水道”属于露天开采;“竖井”属于地下开采。
所谓“搬帮碃”采金是在采区挖一个方形或园形的碃(采金人为图吉利称“坑”为“碃”),将毛(地表的腐殖土被采金人称作“毛”)清除,随着碃的不断深挖,人们在碃的四壁挖成台阶,以方便运送泥沙,叫“飞台子”,直到挖到含金沙层,将含金砂用锹撮到“木式溜槽”(梯形底部用山脚下生长的柳条或从山里砍来的木棍编制)用水冲洗,取出精砂,再用“金簸子”摇选,最后取得砂金。
“跑水道”是利用地形的自然坡度,用水将“毛”冲走,露出含金砂,再上溜冲洗,用金簸子摇选,取得砂金。
所得砂金俗称“毛金”,再加工后方可被制造成各种金器制品或首饰之类。
“竖井”和前两种采金方式明显不同,是唯一一种个人地下采金方式,人工挖一口深井,挖到含金沙层后再向四周挖平洞,俗称“开洞子”、“送巷道”,边挖边用木桩在地下打场子,将地下的含金砂用辘轳摇提到地面,地上的人再将沙上溜、摇簸子选金。
淘金是个体力活,不是在河边铲把沙子,放到筛子里摇就行,洗金斗在水里淘沙是第三道工序。
金沙的比重大在水的作用下自然沉底,就像挖矿一样,不深挖五六米是接触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含金沙层的。
以前私人采金基本上都是古法淘金,用水洗沙淘金,这种技术在民间流传比较广泛,使用了人工物理方式采金。
实际上采金的关键之处在于如何找到一处富含金沙的地段,在山沟河流的那一段淘金才有收获,据说沙金在河流中如流水,九曲八弯成金坑,在河段迂回水流慢的地方金沙的比重大会自然沉底,水流带着沙子每通过一个弧形,都会形成自然的沙滩,金沙就会越积越多。
而含金量高的沙地,植物生长就会缓慢,有经验的人通过地形的观察,周边植物的长势,还有周围的山形,水势等往往就能找到传说中的金坑。
除此之外还有炼金的技术,非常多的沙子往往只能淘出很少量的金沙,里面铜,铁,金,银和各种杂质。
原沙往往是黑色的需要用坩埚加石英砂等提纯剂把黄金提炼出来。
而现代有很多人借用采沙石场等名义,偸采捡漏的沙金。
后来RB侵略者占领东北,开始掠夺此处黄金资源,十几年间几乎被RB强盗掠采一空。
他们在“百里金川”布下了四条大采金船,机械和人工采金并用,从关内抓来数千劳工进行毁灭性的大量盗采。
建国后兴盛的“百里金川”已经基本上没有成批量成面积的黄金可采了,矿脉没有了,只剩下零碎的星星点点,当年在八十年代前是不允许私人采金的,改革开放后当地可以私人采金,大中学生利用假期在废弃的碃口边,每天也能小有收获,一个假期可以挣足一年上学的费用。
所以当地的村庄近三分之二的农户都参与到淘金者的行列,甚至把自家的住房扒开,用所淘出的金子翻盖出宽敞明亮的砖瓦房,也流传过很多一夜暴富的传闻,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黄金都会在许多寻常人的身上发生,当时的穆棱成为名扬全国的黄金万两县之一。
无论官方还是私人采金,淘金的规矩不变从古延续至今,淘金者每个月的阴历初一、十五两天都要烧香敬神,采金中姓黄的不能说他姓黄,要说成元,淘金时由“把头”开挖第一锹,头几锹要左右各挖三锹以示吉利。
而因为当年东北的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还发现了黄金,而关内连年战乱和水灾大旱,政府的苛捐杂税,非常多的农民破产无法生存开始逃亡,清政府的禁边政策后期放松直至解除等原因,都引来闯关东的热潮。
“闯关东”通常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大迁移之一。
“闯关东”其中山东人最多,其次是河南河北和山西人,
山东人闯关东的数量达到平均每年五十万人之多,总数超过一千八百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三千七百万人的一半。
闯关东是一个悲壮的历史,是一次移民的壮举,实质上是中原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谋求生存的运动。
他们为了生存活命不是飘洋过海,就是跋山涉水,钻山林涉河流,挨饥饿斗野兽,避土匪躲官府,突破重重险阻,最终来到关东大地上而谋生……
“闯关东”大致有两条线路,一条是海路,由山东出海,到大连旅顺金州登陆,然后继续北上寻找肥沃的土地,风险极大,遇到风浪船翻人亡,或是飘到韩国RB。
另一条路是从河北出山海关,再到东北地区,同样充满了艰难险阻,饥饿与危险,疾病与土匪,路途遥远,颠沛流离携家带口,有的人甚至走了一年多才到达目的地。
所以至今东北地区除了满族和朝鲜族以外,大部分人的风俗习惯,饮食爱好基本上与山东河北相同,同样是豪爽仗义诚实守信,身材高大喜欢喝酒,此外还多了一些野性和不羁。
……